5900-未死的沙威 著名作家梁晓声最新随笔新作-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和书的关系,至少有以下十种:
一、只读专业之书,其它一概书籍,几乎都不读。也非不想读,是委实的没有时间和精力读。久而久之,渐渐的,世界上古今中外的一概书籍,仿佛便都不存在了。他们并不否认书籍对于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作用。对于人类古老的阅读习惯,他们也是一向从正面来予以肯定的。但是一谈到他们自己和书的关系,只有徒唤奈何地叹息。他们是些智商很高的人。他们当然明白——除了专业之书,自己竟没时间和精力再读其它的书,对自己的人生是毫无疑问的损失。是的,他们非常明白这一点。但实际情况往往也真的是,他们的确没有时间和精力再读其它的书。他们将某种人生的大志向寄托于他们的专业。他们要求自己全力以赴。甚至可以说,他们甘愿以自己的全部人生殉他们的专业。而且,他们的专业所选择的,经过淘汰最终保留的,大抵也是他们那一类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让我举一则幽默来证明时间和精力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
大科学家在一项实验取得成功后,极为兴奋,终于得闲多看他的助手几眼——惊讶地问“怎么,原来您是一位女士么?”
助手回答:“是的,先生。”
“噢,您还这么漂亮!我可以请求吻您一下么?”
“可以的,先生。”
于是他礼貌地吻了她一下。
“如果……如果我得寸进尺,向您求婚,会遭到拒绝吗?”
“肯定不会。”
“噢,上帝!我太幸运了,那么我正式向您求婚!”
助手:“我也太幸运了。因为,丈夫向妻子再次求婚的事,世界上是不多的。”
大科学家困惑。
助手:“亲爱的,在我们此次进入实验室之前,也就是二十天前,我们已经正式地在教堂里举行过婚礼了!”
……
尽管是一则幽默,但是我确信——迄今为止人类的许多科学成果,乃是不少科学家以牺牲他们的人生内容为代价而取得的。对此我心惟肃然。倘他们一旦得闲,却并不读书,比如不读小说,我这个小说家是很能理解的。他们为科学事业所付的牺牲太多太大,根本不可能一一全都予以弥补。比较而言,读过多少专业以外的书这一件事,很可能并不是他们所付的什么重大的人生牺牲和损失。
对此,我除了肃然,还有敬意。
二、第二种人和书的关系,似乎一样,却又有根本的区别。即——前者们不是不想读,后者们则完全没有阅读的愿望。甚至可以说,读这一件作为人类很愉快很享受的事,在他们那儿恰恰反了过来,仿佛是折磨,是虐待,是苦楚。他们之所以也读专业之书,纯粹是为了一份工作。体现为现代人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屈服,一种理性表现,一种迫不得已。理性使他们明白,不读书,那就休想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体面他们肯定是要的,故他们也能因此而读书,甚至可以因此而刻苦读书。所以读书之对于他们,又只不过仅仅等同于上学。一旦大学毕业,有了文凭,找到了一份自觉体面的工作,他们便如释重负,长吁而想:上帝啊,以后我终于可以不再碰书了!并且果然。倘对工作不满意,他们还是会接着读,也就是继续上学。文凭由学士而硕士而博士。所以,在当代,尤其在中国,在由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学子中,文凭本身绝对不能证明谁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某些人对书籍没有感觉,正如下面一种恋爱现象——
介绍人:“怎么样?”
“很抱歉,和她(或他)在一起我犯困。”
那,介绍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总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吧!
19世纪以前直至公元前三千几百年以前的古代的人类,对于他们一定是会很纳闷的——一个认识了那么多文字的现代的人,何以竟对书籍丝毫没有感觉呢?
在我们的先祖们那儿,识字是幸运,读书是幸福,是第一等的精神的诉求。
但现代之世界,毕竟已与古代大不相同,可言之为精神享受的事,比古代多出了何止一百倍呢?开智、解惑、供给知识的方式,已不再是书籍的专利。尤其网络时代以来,书籍的功能遭遇到空前的取代。所以我们又简直不可以认为,他们由于不读书而比喜欢读书的人头脑简单,知识匮乏。是的,不一定如此。正因为不一定如此,所以他们更加没有读书的愿望。他们与喜欢读书的人们的区别仅仅在于——后者们能从书籍中领会到人类文字特别细微的精妙的表达魅力,而前者们不能。因为,即使如今,人类文字那一种特别细微的精妙的表达,基本上还是集中体现在书籍之中。但我们却千万不必因此而一厢情愿地替前者们感到遗憾。人自己并不感到遗憾之事,对于他们自己而言,便不是遗憾。何况,这世界上足以体现特别细微的精妙的表达力的事很多。他们对此细微此精妙的没有感觉,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于彼细微彼精妙也没有感觉。
全人类和书籍的关系都在变得松懈,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另一个事实是——阅读是人类文明带给女性的宝贵的礼物之一,而此点尤其被女性们自己所意识到。故此前二百余年间,人类社会最值得欣慰之事就是,喜欢阅读的女性成几何倍增长。而近十年间,全世界的读书人数大量萎缩;但在西方,男性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的比例。这意味着女性是多么的愿意替人类维系着与书籍的古老的亲密关系。而在中国,近
十年给我的感觉似乎是相反的。中国似乎正在一代又一代地派生出远离阅读这一件事的女性,包括在大学里学的是中文的她们。原因是多方面的。择业压力和人生压力乃是不容否认的原因。但也不尽然。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女性,她们的人生并没什么了不得的压力,有的其人生状况还相当良好。她们对一切享受之事和玩乐之事都兴趣盎然,极肯投入时间和精力,但就是不肯分出哪怕一丁点儿时间和精力来给读书这一件事。是的,她们中不少人曾是大学里的中文学子。
这使我这个目前在大学里教中文的人深感中国中文教学的失败,并且经常陷于迷惘与困惑……
《未死的沙威》第一部分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2)
三、第三种人和书的关系是一种深受时代价值观所影响的关系。中国正处在商业时代的初期。商业时代的初期有一个极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功利主义以极快的速度形成为思潮,并以后来居上的强势压倒其他一切人类思想,最终使相当普遍的人们对于世事采取特别简单的态度,即——对我有什么好处?而所谓“好处”的意思,名也,利也。名利双收,“好处”便大大的。倘某事不能直接地带来名利,或间接地产生名利,那么往往被某些人一言以蔽之:瞎耽误工夫。工夫即时间。时间即金钱。尽管时间对于我们某些人并不意味着可取可据的大把的金钱,有些人还是宁肯闲呆着,任时间白白从身边流淌而过,就是不愿拿起本书来读。应该说,在当今,工作着而又那么有闲的人是不多的。他们往往是一些退休之人。我很认识这样一些人,他们每对我抱怨,都快闲傻了。
而我一向总是同情地说:“到我家去选几本书看吧?”
“看书,我才没那毛病!”
回答得如此干脆,我也就爱莫能助了。
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往往便已经是第二种人了。而读书,说到底是习惯。倘并没养成习惯,人疏远书籍是很正常的。倘他们文化程度很低,我自然也就不会那么多此一举。不,不是的。实际上他们几乎都是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那些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终于退休了,终于得闲了,却又闲得难受,偏偏就是不肯尝试着读读书,每令我匪夷所思。但反正他们已经
是中老年人了,闲得难受就由他们难受去吧。
然而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包括大学学子,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向我发问:“请您谈谈读书对人的好处……”
读书对人的好处,我是有些一己体会的。
“您是作家,目前又在当教授,教中文,读书对您当然有间接的好处了。但我们不想当作家,也没有多大可能当中文教授,那么读书对我们还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呢?”
注意,极端的功利主义者,他们的思想方向,不但直奔好处,而且还最讲实际。
有次我谈了几条读书对于不是作家也不是中文教授的人的好处之后,有位学子干脆迫不及待地从坐位上站起来大声说:“您所谈的那些读书的好处,都是自己以及别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好处。从物质主义哲学的立场来评论,那就等于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好处,一种自我感觉罢了。甚至也可以说是自欺欺人!”
物质主义,我是晓得的。但连它也哲学了,我就不太明白是怎么“哲”的了。
依我想来,读书能带给既不是作家也不是中文教授的人某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已然是一种好处了啊!再向读书这一件事要求更实际的好处,也未免太那个了呀!
我只有如此作答:“亲爱的同学们,我不能对你们宣扬‘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或许读专业之书,头悬梁,锥刺骨,十几载苦读,修成其正果,于是娶了颜如玉,拥有黄金屋,那才大为符合物质主义的哲学。但我们在谈的只不过是作为闲适方式的一种读书啊!而这一种读书的真相是——既无一个颜如玉待字书中,专等着你从书中将她拽出来,于是她以身相许,更没有什么黄金屋专等着你一头钻入书中去住……”
学子道:“不住不住!黄金屋住起来也未必舒服。还莫如在书中把它拆
了,把小山一样的金砖弄到书外边来,那我不就发了嘛!”
另一学子插言道:“不但发了,而且你的名字该上世界富豪榜了!”
以上本是好笑的对话,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台下反而极为肃静,谁都没笑。
那一种肃静,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使我感觉到了功利主义思潮的可怕的力量。它左右人的思想,使人要求“实际好处”的心愿,荒诞地泛滥向根本不可能的方面,并进一步使人觉不出来那荒诞的可笑性。
我只得说:“向书要此等好处的人,莫如去经商。”
学子苦恼道:“可我也没经商的资本啊!”
还是没有人笑,更加肃静。
学子们大抵一无所有。他们的种种物质欲望,只能在迈出大学校门以后才能实现。但是就业的压力,许多城市房价的飚涨,几乎彻底粉碎了近十年中一届届学子的“白领梦”。一无所有的他们,凡事取功利主义的思想,几乎是必然的。设身处地而论,他们还很令人心疼。
但一个结果恐怕是——功利主义的思潮,恰恰是大学里的主要思潮。表面看,大学是有机会了解各种哲学和主义的地方。而真相也许是,功利主义最为深入人心。
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当代青年,他或她和书籍的关系究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