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哈佛模式-职业经理人 >

第39章

哈佛模式-职业经理人-第39章

小说: 哈佛模式-职业经理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星还十分重视吸收社会上各方的有用人才,目前在三星公司,除了包括诸多经济界、学术界精英外,还包括其他各类人才,以致社会舆论称三星为“人
才汇集中心”。
在三星公司,量用人才、注重实绩的选才原则得到了有效的贯彻,任何表现差、成绩不佳的主管,不但要追究责任,还要被免职,而规模小经营有方的
那些企业的负责人将升位。三星专以工作业绩作为人事任免的唯一标准,奖惩分明,不讲人情的铁腕人事政策,同样体现了三星的“人才第一”精神。
案例三:IBM的“最佳服务”精神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公司)是西方世界利润最高的公司之一。在80年代,多次被评为全美最杰出的企业。与此同时,IBM公司的创始人沃特
森也被评为近代美国企业界的十大名人之列。
沃特森在他自己所著的“企业与精神”一书中指出,IBM之所以不断发展,就在于提倡和发扬了“最佳服务”精神,这正如公司的一则广告所言:IBM就是最佳服务的体现。为了真正做到顾客需求第一,他们要求每个职工都要不断思考,以便制造
出来的产品能够百分之百地考虑到顾客的需要。设计人员经常了解市场变化,推销人员时刻了解客户的改进意见,并及时反映给开发部门,基于顾客需求第
一的原则,公司常常是以改装IBM设备来适合客户需求,而不是要求客户修改业务以适应IBM公司的机器。同时,公司制定了一整套推销和服务的具体方法,
它设有咨询服务中心,替顾客当参谋。分析在企业活动中,哪些方面可以采用电子计算机,并推荐具体的机器,派哪些人到现场指导编制程序,并代用户训
练使用、维修机器的技术人员,对售出的机器提供检修服务。
为了使用户避免一次投入巨额的设备购置费用,IBM从用户的立场出发,首创了租赁办法。同时很早就向销售人员提供了销售佣金,贷款分配额及保证推
销领域等优待。这套灵活的办法使公司招揽了更多的顾客。1984年IBM服务性收入约达88亿美元,租赁收入为67亿美元。
为了保持优异服务的信誉,公司制定了售货员的严格标准,平均约有25名应征者才选出一名合格的人选,还规定销售人员上班时,必须着深蓝色上装、
白衬衫、系条纹领带,中午不许喝酒。谁一旦违章,将不准他参加下午、晚上的任何谈判,以使销售人员在客户前始终热情周到、彬彬有礼,赢得良好印象。
案例四:康德公司的“结合运行”精神
康德公司是美国硅谷中脱颖而出的一家令人注目的高技术企业。他们排除了计算机可能发生的故障而获得成功:把两台计算机连在一个终端上,若一台
计算机发生故障,另一台将继续工作,从而为顾客保证了计算机的工作能力。这种看来简单的做法却隐含着康德计算机公司的精神——结合运行。这家公司的一切都是结合运行:
人与人的结合,人与产品的结合,产品与产品的结合,甚至处理机与处理机的结合,而其中最主要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上下级
之间的有机结合。
康德公司没有正式的图表,正式的规则亦不易见,会议记录的备忘录更是微乎其微。公司的一切工作是根据责任和时间来安排的,不存在特权。公司里
没有森严等级,但组织仍能顺畅运行,人人各司其职,认真完成工作。导致分散的员工朝一个方向努力的主要因素有两上:一是公司不成文的规则,这些不
成文的规则很多,大都属于上述管理哲学;二是平等,员工可以接近任何人,甚至总经理。每个人,无论是管理人员,副经理还是门卫,都可以同上一层次
沟通,没有人觉得谁比谁更有优势,康德公司在自治与控制之间保持了平衡,而不是完全依赖集权、正式化的程序和森严的地位等级。该公司结合运行的精
神创造了联结公司员工的纽带,提高了劳动的生产率,激发了员工的忠诚,促进了公司的发展。
案例五:松下电器的“松下七精神”
名闻遐迩的松下电器公司,早在创业之初,就提出了“松下七精神”,这就是:
①产业报国精神。作为员工,认识到这一精神,方使自己更具使命感和责任感。
②光明正大精神。光明正大为人们处世之本,不论学识才能有无,如无此精神,即不足为训。
③友好一致精神。友好一致已成为公司信条,公司人才济济,如无此精神,就是乌合之众,无力量可言。
④奋斗向上精神。为了完成我辈使命,只有彻底奋斗方是唯一途径,和平繁荣要靠精神争取。
⑤礼节谦让精神。为人若无谦让,就无正常的社会秩序。社会礼节谦让的美德,能塑造情操高尚的人士。
⑥适应同化精神。如不适应社会大势,成功就无法获得。
⑦感激报恩精神。对为我们带来无限喜悦与活力者应该持感激报恩之观念,并铭记心中,便可成为克服种种困难,招来种种幸福之源。
与此同时,松下电器公司把自主经营、量力经营、专业化经营、靠人才、全员式经营、适时、求实等哲学,也列为整个“松下精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
分。
案例六:3M公司的“开拓创新”精神
3M公司在美国“幸福”杂志列出的500家美国最大企业中名列第51位。在美国100家主要大企业销售利润方面列到第5位。虽然公司是大型的,但由
于坚持了其“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在经营中却是十分灵活。3M公司的“开拓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公司产品达5万种以上,每年都向社会提供100种新产品。已有40多个分部,每年都要成立一些新分部。
(2)提倡员工勇于革新。只要是发明新产品,不会受到上级任何干预。同时,允许有失败,鼓励员工坚持到底。公司宗旨中明确提出:决不可扼杀任何
有关新产品的设想。在公司上下努力养成以自立、革新、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3)组织结构上采取不断分化新分部的分散经营形式,而不沿用一般的矩
阵型组织结构,组织新事业开拓组或项目工作组,人员来自各个专业,且全是自愿。
(4)提供经营保证和按酬创新。只要谁有新主意,他可以在公司任何一个分部求助资金。新产品搞出来了,不仅是薪金,还包括晋升。比如开始创新时
是一位基础工程师,当他创造的产品进入市场,他就变成了一位产品工程师,当产品销售额达到100万美元,他的职称、薪金都变了。当销售额达到2000万
美元时,他已成了“产品系列工程经理”。在达到5000万美元时,就成立一个独立产品部门,他也成了部门的开发经理。
案例七:麦当劳的“S.Q.C.”精神
美国麦当劳快餐店从30多年前经营汉堡包起家,目前,其分支机构已扩展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8400多家分号。麦当劳快餐店之所以能获得如此
迅速的发展,有赖于其多年来所坚持的“S.Q.C.”精神,所谓S.Q.C.”,是英文“服务”、“优质”、“清洁”的第一个字母。S.QQ.C.”的企业精神是麦
当劳快餐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立足之本。
麦当劳快餐店从一开始就把为顾客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放在首位。所有的食物都事先盛放在纸盒或杯里,顾客只需排一次队,就能取到他们所需要的
食品。为了适应高速公路上行车人的需要,麦当劳快餐店在高速公路两旁开设了许多分店,他们在距离店面10来米远的地方,都装上通话器,上面标着醒目
的食品名称和价格,当人们驱车经过时,只要打开车门,向通话器报上所需食,车开到店侧小窗口,便可以一手拿货,一手交钱,马上又驱车上路。麦当
劳在为顾客提供快速服务的同时,十分重视食品的质量,不断改进菜谱、佐料,努力迎合不同年龄、性别、层次、地区消费者的不同口味。为了吸引顾客,麦
当劳快餐店把场地清洁也作为一条重要的经营原则,总店经常派出人员到各地搞突击式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纠正,以努力改变公众那种“廉价餐厅
不清洁”的偏见。因此,除继承和发扬一些优良传统和保留一些尚能适应新环境的因素外,必须培育和建立以竞争、风险、质量、服务、效率、效益以及企
业社会责任等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企业文化。
案例八:出奇制胜
在美国,市场上出售的三只手表中就有一只是标有太麦克斯(Timex)商标的手表。在欧洲和非洲等地,太麦克斯手表抛到哪里,哪里的手表市场就受到
猛烈冲击。原因何在?一是这种手表价格十分低廉。1950年男式手表零价是6。95~7。95美元,1954年为12。95美元。1958年太麦克斯出售第一批整套女
用手表(一只化妆用,一只打球用,一只普通用),全套售价50美元以下。这种低价手表成为人们的常用手表和在逢年过节馈赠亲友的礼品表。学生毕业、
或圣诞节、或父母生日,都可以买一块。60年代该公司声称,它占有50元以下女式手表市场的36%。太麦克斯的成功还因为它的出奇的广告宣传方式。有报
道说:“太麦克斯的推销方式完全按照马戏团吸引观众的形式来进行的”,这在保守的手表业中是前所未闻的。太麦克斯手表推销员访问零售店时,把手表猛
摔在墙上,或浸入水桶里以证明其防震和防水质量……公司因其所谓的“拷打试验”而在国外享有盛名,它在做商业广告时,以实况进行电视转播,太麦克斯手表被拴在飞奔的马尾上,或从41。15米高处投入水中,或被缚在冲浪板上
面和水陆两栖飞机之后,人们可以看到它继续走动不停……
太麦克斯的“拷打试验”广告术,不论在哪里使用,都获得成功。例如,1962年太麦克斯在非洲还是一个不知名的牌子。该公司发动了一场广告宣传
战,仅1963年12月份太麦克斯便在非洲市场中出售了10000只,接着太麦克斯使用同样的绝招进入了法国市场。
无独有偶,日本西铁城钟表商为了在澳大利亚打开市场,提高手表的知名度,曾声称某月某日将在某广场空投手表,谁拣到归谁。到了那天,日本钟表
商雇佣了一架直升飞机,将千余只手表空投到地面,当幸运者发现自己拣到的手表完好无损时,都奔走相告。于是,这种表的销路大开。应当说西铁城表之
所以打进澳洲市场,是靠这种“出人意料”的“硬碰硬”的质量宣传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树立起了“过硬”的产品质量形象。
案例九:柯达与富士的角逐
多年来,在摄影器材市场上独占鳌头的柯达公司,面临着太平洋彼岸日本富士公司的挑战。
柯达公司创业100多年,是实力雄厚的老牌企业。拥有资产达100多亿美元。雇员超过12万人,在美国最大的制造业公司中,排名第23位。
柯达公司占有56%的世界胶片市场,彩色相纸的市场占有率为40%,美国市场几乎是它在一统天下。
柯达公司利润丰厚,据80年代初统计,一年销售额达106亿美元,获纯利12亿美元。柯达公司良好的经济效益,使许多公司垂涎,包括美国的化工公司——杜邦化工在内的一些大公司,都曾想染指这一行业,但均未见成效。

然而80年代后期,柯达却遇上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手是日本的富士公司。
“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