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经穴秘密 >

第4章

经穴秘密-第4章

小说: 经穴秘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蛇头、池头、地头。蛇,头小身大之动物也。池,水池也。地,田地也。头,首也。蛇头、池头、地头皆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总量与输出量的比喻,意指输出量小也。蛇头与其身相比为小、池之头与其池相比为小、地之头与其地相比为小,故名。
4)通注。通,通过、通行也。注,灌注也。通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不光有悄悄地溜走散失的变化,气态物同时也不断地散热缩合如细雨之降归走本经,故名通注。
5)大肠经郄穴。郄,空隙也。本穴物质为天部之气,其变化为不断地散失,微观下的穴位四周如有众多细小的空隙一般,故为大肠经郄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云气,其性较干燥。
【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以缓慢的蒸散之状循大肠经向上传输。
【功能作用】 散发大肠经气血之热,向大肠经以外的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 有余于气则泻,不足则补,偏寒加灸。
8 下廉  
【别名】 手下廉。  
【穴义】 大肠经经气位处天之天部,天之下部气血廉洁清静。
【名解】 下廉、手下廉。下,与上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手部。下廉、手下廉名意指本穴下部层次的气血物质洁静清明。本穴物质为温溜穴传来的水湿云系,此水湿云气在本穴所处的位置是在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下廉。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大部分散热冷却横向下行上廉穴,小部分则横向下行手五里穴。
【功能作用】 吸附并聚集天之天部的浊重之物并使其沉降。
【治法】 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寒则补针多留或灸。
【藏象】 下廉穴的天部之气如同气象学中所指的在西北方向刚刚形成的高空冷湿气流,它的运行是不断地从西北方的高空向东南方的低空移动,即是横向下行。此高空冷湿气流中的滞重部分它会快速地从天部的高位降至低位,即如传至上廉穴的水湿云气,而轻质的部分它会在飘行更远处才形成降水云系并化雨而降,此即如传至手五里穴才冷降归地的水湿云系。
9 上廉  
【别名】 手上廉。  
【穴义】 大肠经经气中浊重部分在此归降地部,天之上部廉洁清静。
【名解】 上廉、手上廉。上,与下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手部。上廉、手上廉名意指大肠经气血物质所处为天之下部,天之上部气血虚少,洁静清明。本穴物质为下廉穴传来的水湿云系,在本穴所处的位置是在天之下部,而天之上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上廉。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继续散热吸湿并横向下行传向手三里穴。
【功能作用】 吸附天部的水湿浊物向下沉降。
【治法】 实热则泻之,虚寒则先泻后补,寒则灸之。
10 手三里  
【别名】 三里,鬼邪,上三里。   
【穴义】 大肠经浊气在此降地并覆盖较大的范围。  
【名解】1)手三里。手,指穴所在部位为手部。三里,指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手三里名意指大肠经冷降的浊气在此覆盖较大的范围。本穴物质由上廉穴传来,上廉穴的水湿云气化雨而降,在手三里穴处覆盖的范围如三里之广,故名手三里。三里、上三里之名意与手三里同。
2)鬼邪。鬼,与神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地部。邪,指邪气。鬼邪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的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肠经经气中浊降于地的经水,脾土受之,脾土喜燥而不喜湿,今受之水湿,实为受邪之害,故名鬼邪。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和地部之水。
【运行规律】 天部的水湿云气沉降于地,地部的水液一部分渗入脾土之中,一部分气化上行曲池穴。
【功能作用】 润化脾燥,生发脾气。  
【治法】 寒盛则补之或点刺出血,湿盛则泻之,热盛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11 曲池   合穴,属土。  
【别名】 鬼臣,洪池,阳泽。  
【穴义】 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
【名解】1)曲池。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
2)鬼臣。鬼臣,风止也。鬼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无风的横向运动。大肠经属金,金气为神为君,其所克的风为鬼为臣,且本穴物质由手三里传来,在本穴聚集而无风木的横向运动,风为死鬼,故名鬼臣。
3)洪池。洪,盛大也。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洪池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名包含大量水湿。
4)阳泽。阳,气也,指本穴物质为气态物。泽,聚水的洼池。阳泽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富含水湿的天部气态物。
5)大肠经合穴。合,汇合、聚合也。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在本穴处是聚集之状,为大肠经经气最强盛之穴,故为大肠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上部的雾露之气,受脾部之热而气散于天,有土的不动之义和对金气的长养之性,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水湿雾露,性温热,气血场范围巨大。
【运行规律】 水湿雾露吸热蒸发上炎天部。
【功能作用】 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2 肘髎   
【别名】 肘尖。  
【穴义】 大肠经经水由本穴的髎孔流入地之地部(骨部)。
【名解】1)肘髎。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髎,孔隙,指穴内气血的运行通道为孔隙。肘髎名意指大肠经经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肘髎。
2)肘尖。指穴所在部位为肘尖部,无它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经水循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将肺及大肠经上源汇聚的冷降之水注入骨所主的地之地部。
【治法】 寒则通之,湿则泻之,热则凉药水针。  
【注】 此穴为肺经、大肠经气血与肾经气血转换的重要穴位,即是我们所说的金生水之穴,肺肾关系的失衡皆可通过此穴作出快速的调整。  
13 手五里  
【别名】 五里,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大禁,手之五里。  
【穴义】 大肠经浊气降地之后覆盖的较大范围。
【名解】1)手五里。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手部。五里,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手五里名意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较大范围场,且比手三里穴覆盖的范围要大。本穴物质由下廉穴传来,下廉穴是水湿云气开始下降的过程,手五里穴则是水湿云气降地之所,下廉穴所处天部位置比上廉穴高,其所降之浊亦比手三里穴所覆盖的范围要大,故而本穴名为手五里。余名五里、手之五里之意与手五里同。
2)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尺,小也。五里、五间,穴内物质所处的范围也。其名之意与手五里同,名中加尺,在于强调穴内雨降强度较手三里穴为小也,故名。
3)大禁。大,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范围场大也。禁,禁火热之灸也。大禁名意指本穴禁火热灸之。本穴位处西方之地,地性干燥,而穴内物质为下廉穴天之上部所降的水湿云气,其覆盖的范围也大,雨降的强度也弱,脾土所得之阴不足,忌火热灸之,故名大禁。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湿,量极少。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由地之表部渗入脾土之中。【功能作用】 为脾土提供水湿,消除脾土之燥。
【治法】 寒则补针多留,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无灸。
14 臂臑   手阳明络之会。  
【别名】 头冲,颈冲。  
【穴义】 手阳明经之阳气交会于此。
【名解】1)臂臑。臂,指穴所在的部位。臑,动物的前肢,为灵巧、好动之意,此指穴内气血物质为阳气。臂臑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本穴位处臂部,穴内气血由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充盛而使臂能活动自如,故名臂臑。
2)头冲、颈冲。头、颈,指穴内物质运行的部位和方向。冲,指穴内物质的运行状态。头冲、颈冲名意指本穴的阳气上冲头、颈各部。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本穴物质为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强盛,其运行为从天部层次直上头颈,故名。
3)手阳明络之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为手阳明络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 阳气以冲行之状上行头颈天部。
【功能作用】 汇聚大肠经的阳热之气上传头颈天部。
【治法】 实则泻针出气,虚则补之、或微灸。  
15 肩髃   手阳明跷脉之会。  
【别名】 髃骨,中骨井,扁骨,扁髃,尚骨,中肩,偏肩,肩尖。
【穴义】 大肠经经气中的浊重部分在此沉降。
【名解】1)肩髃。肩,穴所在部位也。髃,骨之禺也。禺乃角落之意,髃所指为骨之边缘。肩髃名意指在骨部的远端所形成的小范围水域。本穴物质为臂臑穴传来的经气所化,臂臑穴上传本穴的物质为强盛的阳气,至本穴后因散热而冷凝沉降,所降之浊在地部形成小的水域,而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对肾所主的腰膝骨部来说它是处于较远的边缘之处,故名肩髃。髃骨、扁骨、扁髃之名与肩髃穴同,扁同偏。
2)中井骨。中,与外相对,指内部。井,地之孔隙。骨,肾主之水也。中井骨名意指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肾水相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浊降地部之水,因本穴位处肩端两骨间,有地部孔隙与骨相通,故名中井骨。
3)尚骨。尚,超过、高尚之意。骨,肾主之水也。尚骨名意指本穴经水为高处的肾水。
4)中肩、偏肩、肩尖。中,指本穴位于大肠经经脉之中部。中肩、偏肩、肩尖皆为对穴所处的位置的指示,无它意。
5)手阳明跷脉之会。跷,跷健也。本穴物质既有大肠经由此上行头颈部的阳热之气又有地部之经水,表现出跷脉物质阴阳相济的特性,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阳跷脉,即是保证人的阳气充盛使人活动跷健的血脉。古经书对阴阳跷脉的记述甚少,只有其循行线路和所主之病,阴跷脉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脉为病阴缓而阳急。以经书所记跷脉之病反推之,则跷脉在不病之时为阴与阳不急亦不缓,阴阳二物同时共存,而本穴气血即有此特性。在天部,有大肠经上输头颈部的阳气源源而行,在地部,有孔隙与骨部相通,经水有出处有来处,穴内物质阴阳相济,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量较少。
【运行规律】 循大肠经地部流向巨骨穴。
【功能作用】 导引大肠经经回流骨部。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6 巨骨  
【穴义】 大肠经浊降之气在地部形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