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1554-温情毛泽东 >

第8章

1554-温情毛泽东-第8章

小说: 1554-温情毛泽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透慵乙谎慵沂裁囱诟改该媲笆裁囱樱谎摹!   �
     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毛泽东对子女的一贯要求。孩子们能自食其力是毛泽东的最大希望。正如毛泽东所期望的那样,李讷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如今她的生活宁静而又淡泊。身为毛泽东的女儿,李讷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什么呢?    
    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他对我们的希望也是很大的,他不希望我们做什么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不是的。他是要求我们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他说你们只要做到这一点我就很满意了。他的意思就是干部子弟有先天的缺点,你要克服它,不要纵容它,不要骄娇二气,自以为是。他自己就是很简朴的,我记得20世纪50年代,他的卫生间里的洗涤用品就是一块肥皂,就是固本牌的老肥皂,就那一个,别的什么都没有。他衣服上的补丁那么多,他不用说,你自己自然而然就那样了。我就是受他的影响,就是要勤俭,朴素,要求自己和群众打成一片,靠自己的能力学习,为国家做工作,自己养活自己。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和大家一样的。他对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没有对我那样的严格要求就没有我这样的今天。他的那种严格,他的那种言传身教,他不是说教,他就是那么做的,我非常感谢他。    
    毛泽东没有给子女留下什么物质遗产,李讷心里有没有委屈和遗憾呢?    
    我觉得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这比什么都可贵。我觉得我学得还太少,只是皮毛。我的孩子自己就是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自己单过,他也心理不平衡,但是应该走上社会,自己挣饭吃,这个也做不到的话,你就是不合格。    
    我们都是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我觉得这句话对我的印象太深了。我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做,除了这个我别的不想。我只要努力做到这一点,父亲说过,只要你们做到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我就满意了。    
    


第三部分访问 侯波 徐肖冰 上

        
    侯波、徐肖冰夫妇是著名的摄影家,他们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时,为毛主席留下了非常珍贵的传世照片。那么,第一次为主席拍照片是在什么时候呢?    
    徐肖冰:我知道毛主席,是在国民党画的一幅宣传画上。宣传画上的毛泽东龇牙咧嘴,像个魔鬼。那是1935年,我17岁,在上海电通影片公司做摄影助理。    
    就在两年之后,我亲眼见到了宣传画中描述的那个毛泽东。1937年,抗战时期,我随我的老师吴印咸在太原的西北电影制片厂。不久,我参加了八路军,周总理和我谈话,告诉我暂时拍不了电影,只能拍些照片。后来,大概是11月吧,我就被送到了延安,成为八路军后方政治宣传部的一名摄影干事。    
    1937年11月的一天,组织上对我说,有一个重要的活动需要拍摄,具体情况到延安飞机场就知道了。我赶到飞机场时,人还很少。等了一会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肖劲光等都到机场来了。飞机一到,我还没反应过来,飞机上就下来很多人。原来是苏联派专机把王明、康生从莫斯科送回延安,陈云也从新疆上了这架飞机,另外还有一些随行人员。那时,我刚到延安不久,很多人我也不熟悉,只好想办法让主席的镜头多一点。主席看到我拿着照相机比画来比画去,就招呼大家:“我们一起拍个照吧。”然后,几位领导人很自然地站在一起。我那时候用的是小型、老式的相机,没有自动装置,也没有广角镜。我只好退得远一些,以主席为中心拍摄。因为不熟悉这些人,我险些把站在边上的王明放在镜头外面。刚拍完一张,突然有个外国人把我拉到旁边,问:“你是哪里来的?”我虽然不明白他什么意思,但还是回答说:“我是后方政治科的宣传干事,是组织上通知我来拍这个照片的。”但这人仍然一脸疑问,仿佛我不说清楚就不能拍摄似的。还好,一旁有人认识我,向他证明了我的身份。后来,我才知道这人叫马海德,是和美国著名作家斯诺一起到延安的大夫。被他这么一搅和,拍照的机会错过了,因此,没能多拍几个镜头。当我与马海德熟悉之后,就总拿这事跟他开玩笑:“马大夫,那时我在飞机场拍照片,你怀疑我,这事该你管吗?”每一次,都逗得马海德哈哈大笑。     
    那么,徐肖冰最满意的照片是哪一张呢?    
    1938年,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的四大队作《论持久战》的报告。我正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就带着相机,准备给主席多拍几张照片,可是听讲的人很多,会场挤得水泄不通,我根本找不到位置,更看不见主席。没办法,我围着房子绕了一个圈,找了好几个角度,希望既能拍到主席,又能把听众也拍进去。拿着相机选来选去,最后,我只好站到边上,主席的侧面没有听众,那我就到侧面嘛,同时可以将听众纳入镜头。这幅照片,是我到延安后比较近距离拍摄主席的第一张照片。可等到这张照片公开发表,已经是三十年之后的1968年了。摄影界的人士评价说,拍摄领袖人物敢于从侧面取景,而且把听众的反衬也带上了,主席的形象几乎占满了画面,瞬间抓得好,表现的动作也很生动。所以这张照片,被选入纪念主席的各种画册,一发再发。不过,从当时来讲,我没有其他的条件来拍主席正面的照片。如果能拍到正面的照片,我还是会拍主席的正面的。    
    ……    
    徐肖冰拍的一张照片,怎么会有两个版本呢?    
    我拍摄过许多有关主席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还有着特殊的经历。这张照片就是在党的七大会议期间,我拍的毛主席与朱老总的合影。朱老总当时是八路军总司令,头上戴着的是国民党军帽。但有一段时期,这张照片在发表的时候被修去了帽徽。所以,这幅照片就有两个版本流传于世。1988年,日本邀请我们夫妇去日本举办摄影展览,展出的就是原版照片。《朝日新闻》特地就此发表文章,称赞我们党尊重历史的原貌。我觉得,照片记录的就是历史,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    
    徐肖冰曾在一张发虚的照片里,与毛泽东合过影。    
    1949年3月25日,我们几个人一起出发,去西苑机场拍摄欢迎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以及民主党派进京的场面。机场上已经有不少人,打着旗子,扯着标语,有“热烈欢迎毛主席”等。     
    等了很长时间,我们总算看到一排苏联产的吉普车朝西苑机场开过来。毛主席、周副主席、刘少奇同志、朱德总司令、任弼时同志坐在车上不断向人群挥手。车停下来后,主席他们从车上下来,与前来迎接的人们一一握手。我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地拍摄,三脚架不时地被挤歪。这时,我耳旁突然响起毛主席的声音:“徐肖冰,你也来啦?”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激动,因为自从1945年在延安杨家岭告别主席,已经有4年了,主席记忆力居然那么好,开口便能叫出我的名字。我还没来得及说话,主席就把我介绍给周围的民主党派的代表,并说:“这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摄影师,是吃延安的小米稀饭长大的。”他口气里的自豪,一直激励着我。     
    主席正在和我说话的时候,几位同行就过来了,他们想与主席一起合影,主席欣然同意了。这张照片冲出来后,我发现有点虚。可能是拍摄的同志心情激动,光圈没有调好,也可能是拍摄时手有抖动。    
    徐肖冰、侯波夫妇第一次和毛泽东拍摄的照片,很长时间却不愿意挂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徐肖冰:那天,我都没有想到,到香山会和主席照个合影什么的,脑子里没想这回事。主席的秘书叶子龙通知说,有照片要拍,我就跟侯波说我们一起去吧。                  
    侯波:在延安的时候,我都是在学校里面,开大会离主席很远,从来没有像和他一起拍照这么近,那是我第一次离主席那么近。主席把客人送走了以后,就叫我们过去,在他住的双清别墅的院子里面有一个亭子,主席说你们来一块跟我坐一坐。    
    


第三部分访问 侯波 徐肖冰 中

    徐肖冰:后来,我们就坐在亭子边上说起来了,主席问侯波问得比较多一点。    
    侯波:主席就问我,你的家是哪儿的?我说我是山西人。他说山西什么地方,我说解县,他说关云长是你的老乡。你们那里不错,陈赓同志在你们那里打了几个漂亮仗。他又问我你到延安做什么?我说我十四岁的时候到延安,很小,组织上送我去上学。主席说:“哦,你是吃陕北小米长大的,你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好好为人民服务,主席的这句话一直牢牢记在我心上。    
    后来,我们就跟主席一起照相,有很多工作人员跟主席照相,我取好三个景致,主席就跟我们照相了。照相的时候,我们请主席站在中间,主席就说了,今天呢,你是代表半边天,你站在中间。我就站在中间照了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我拿回去以后,长时间没有挂过。因为我在主席那儿工作,我怕大家看了以后,说我要显示自己,我不愿意叫人家说闲话,我就把它收起来。另外就是那次照相了以后,我总觉得心里不踏实。我站在中间主席站在边上,这张像挂出来后,好多人就说我了,我总是要解释一遍当时的情况,所以就不愿意挂了。    
    1949年6月,侯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身边的第一位摄影师。当时,侯波是北平电影制片厂的照像科科长,到了中南海以后,仍是摄影科科长,其实这个科只有她一个人。时间久了,毛泽东问:“你怎么叫个‘侯科长’?不要当那个‘长’。”从1949年到1961年这12年的时间里,她用镜头记录了毛泽东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么,侯波最满意的照片又是哪一张呢?    
    侯波:说实话,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你最满意的照片是哪张?”“你最得意的照片是哪张?”“你最喜欢的照片是哪张?”我觉着都是一个意思,我的回答就是:开国大典那一张。去年我们两个带着照片去法国,以“伟人毛泽东”为主题展出。法国记者采访我的时候,就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开国大典。这是我一贯的回答,因为这张照片记录下的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而且对我们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事件。中国在此之前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国际上没有地位。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人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被推倒了,中国人民解放了。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经典时刻,是永载史册的大事,我的镜头能记录下这个时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大事。     
    这是我最喜欢的照片之一。但是因为拍摄角度的关系,又没有广角镜,离得近,拍摄技术不是很好。如果像现在有广角镜,有升降机,肯定会拍得更好。庆幸的是,这张见证新中国光辉历史的照片,不是谁想拍就能拍得到的。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我都有一种自豪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