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4-温情毛泽东-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娃,女儿叫父亲小爸爸。
说实在的,这个发言权应该是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我那时候小,记不得很多了,只记得父亲很忙,让他休息,他也放不下手中的工作。很小的时候,我的任务就是让他休息,他太累的时候工作人员就把我推进去,我倒成了工作人员动员爸爸休息的一个法宝。爸爸一见我,往往会放下手头的工作,逗我玩一会儿或者出门一起散步。我记得我最早学说话,有一句话就是“爸爸散步去”。我父亲进城的时候还说呢,你小的时候就会说爸爸散步去。我们之间还有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小秘密,父亲常常叫我大娃娃,我则叫父亲小爸爸。我很小啊,就是一两岁,两三岁,就只能拽着他的一个手指头,拉着他散步,就有这个印象,别的那些工作什么的,不太记得了。
十月金秋,正是收获的季节。蜿蜒的山岭上,重重叠叠地披挂着密密麻麻的果实,漫山遍野的金黄色;村旁和路边的果树,喷散着一股股清香;一片接一片的梯田,从低垂的河谷铺向高峻的山顶;微风过处,茂密的谷子掀起一层层金色的波浪。
就在这个小山村里一座用土墙围成的小院里,有几棵柿子树,几个幸存的大柿子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在阳光的照射下越发显得诱人。李讷和她的小伙伴们正眼巴巴地望着树上那几个幸存的柿子。
她们四处寻找着“武器”。
李讷拾起一块碎瓦片,瞄准那个最大的,猛地投了上去。燕燕和二娃(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的女儿)也跟着,用碎瓦片和土坷垃向柿子树投去。一时间柿子树哗哗作响,有的瓦片落在平顶房上,三个孩子开心地笑着,投得更起劲了。
“哎哎!快回来!” 韩桂馨用温和的声音制止着三个顽皮的孩子。她轻手轻脚地将三个孩子领出院子,小声责备道:“你们哪,真是无法无天,毛主席正在睡觉呢!”
像这类淘气的事可能会有,七八岁的年纪玩起来有时候很疯。在别人看来好玩,可能有印象,在自己根本记不住。但她一说爸爸正在睡觉呢,我们这么做影响爸爸休息,我就能马上改正。
毛泽东是一个工作起来不知疲倦的人,不仅是身边的工作人员,而且其他领导同志都关心他的健康。大人们对毛泽东的关心,使小李讷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人也劝,让我过去,让他休息。以后小孩慢慢也懂了,就让爸爸休息,就是到一定的时间,让父亲转移转移吧。我要一去了,他喜欢孩子嘛,他就不由自主地跟孩子玩儿什么的。这样他就可以转移转移,这样我就可以说“爸爸散步去”。我就拉着他的手,很小的时候,我这样拉着他的一个手指头。以后我逐渐长大了,然后拉着他的两个手指头,然后拉着他的三个手指头,然后拉着他的整个手,就是这样慢慢长大的。
父亲大手的温暖,怎么说呢,至今回忆起来仍然是那么幸福。散步的时候,父亲的微笑很慈祥,而且非常慈祥。我很想念他,他是我的好爸爸。
虽然那时的战争环境很严酷,但从延安、西柏坡到香山,父女手拉手散步的情景,还是无比温馨。
回想起来,和父亲一起散步真是享受。他有时候散步的时候就教我念诗,我稍微大一些嘛。他都教我读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天上下小雨了,鱼儿都出来了,就说这是细雨鱼儿出 。这不是杜甫的诗嘛。然后风刮过来了,燕子在飞,然后就是微风燕子斜。就慢慢地教小孩,潜移默化的吧,在一边玩的过程当中教我读些。我在十岁以前没上过学,都是在家里父母和工作人员教的。
工作累了,毛泽东也会主动出来活动活动。看到李讷和她的小伙伴儿们在玩,毛泽东会袒露出他尚未泯灭的童心。
第二部分访问 李讷 上2
父亲对小孩的事情很感兴趣。我们在这里自己盖个小房子什么的,他进来帮着我一起盖,这少一个窗户,他又帮我们搞一个窗户,说这家人还没有水呢,他就把那积了一潭水,用沟把水引进来,也是玩得两手都是泥。他很投入的,因为有小孩嘛!
毛泽东所说的休息多半是指漫步,是否还有别的活动方式呢?
具体我说不出什么来,就是他有时候扭腰啊,背着手走啊。反正我们小孩淘气嘛,就在他后面跟一串,不是我一个人,叶艳呀,叶丽亚,一嘟噜地在他后面跟着学样。他对孩子非常慈祥,不在乎这些。
毛泽东还有一种休息脑子的方式,或者说娱乐方式,那就是听京剧。李讷小时候,经常和父亲一起听京剧。
因为我父亲喜欢听京剧,有一个留声机,有唱片,家里头就经常放这个唱片。在京剧院,那个时候常演戏嘛,就是延安平剧团。我可能刚能抱出去的时候,就抱着去看戏。我也不懂,反正就在京剧的锣鼓声音里,在那种环境里长大的。我小的时候,我记得一两岁吧,爸爸抱我去看戏。小孩本来晚上应该睡觉,她不睡,她就非要问,这个人是好人坏人。如果要是好人,她就放心了,她就睡觉了。如果要是坏人,她不睡,她要等着看,把这个坏人制服了,这才放心。所以父亲说,你看连这么小的孩子她都要分清好坏。这都是以后进城,我们大了以后父亲说起的。
在京剧的锣鼓声中长大的李讷也开始学唱京剧。
说让小孩你唱一段,那可能有的。我常哼哼京剧,因为母亲她是专门搞这个的,所以这方面的气氛还是比较浓的。
毛泽东也能唱,但主要以哼唱板眼为主。他喜欢哪些唱段呢?
那我就记不太清了,恐怕是空城计吧,他比较喜欢谭派。
在延安的时候,因为受到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生活很艰苦,大家常常吃不上米和面。很长一段时间,干部战士的主食只有黑豆。李讷也不例外,总是和大人们一样在大食堂吃黑豆。
我也没觉得很艰苦,就觉得特别高兴,能跟大人一块打饭,吃黑豆什么的。因为当时的情绪是很高涨的,一点也没有说黑豆不好吃啊,胃受委屈,一点没有那个感觉。自己拿着小碗,排着队去打饭,觉得还是挺好的。我说不出有什么不好的,有的小孩可能是不理解,说牙齿会变黑。我好像跟父亲说过这个,他说了绝对不会的,吃黑豆对身体好。父亲这么说,我就高兴,还把这话告诉了小朋友。
因为在延安的时候也没有吃过什么特别不好的,也就是小米饭、山药蛋,我想不起来有什么特别不好的。那个时候大家的情绪都是非常好的,非常愉快。能够为前方多分担一些困难,自己多吃一些苦,我觉得我很高兴,因为大人高兴小孩也一样啊,没有觉得特别不好。
新中国成立后,李讷在北京正式开始上学。可为什么一段时间,她在家长一栏中,没有填写毛泽东的名字呢?
最开始填,家长是填的工作人员的名字。但这个事情也不能长,逐渐地就改了。我是谁的孩子,育英小学可能是知道的,因为育英本来就是中直的小学,所以不可能不知道,最早的校长是杨尚昆(中央办公厅主任)嘛,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呢。但是我填的籍贯,还是填的延安。我本来应该是湖南嘛,应该是湘潭嘛。但是我填的是延安,我自己认为我是延安出生的。但是大了,到了高中了,就比较正规了,该怎么填就怎么填。
李讷刚上小学时,因为学校离中南海比较远,工作人员就用小轿车接送她。毛泽东知道后,同不同意这样做呢?
我们上小学住校,就是育英小学,一个礼拜能回一次家。跟大家一样,开始用小车接,后来爸爸不同意,说不能搞这样的特殊化,后来就派大一点的面包车,能装十几二十来个小孩的,就一次接送中南海的小孩。中南海的小孩都坐这一辆车回来,不用小车接送了。
1960年前后,李讷已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出现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加上要还苏联的债务,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老百姓普遍吃不饱饭。毛泽东忧心如焚,他带头减少了自己的粮食定量。而且很长时间不吃肉,不吃鸡蛋。只有李讷放假回家的时候,毛泽东才让厨房弄点好吃的,给她打打牙祭。
我们小学中学一直是在家里吃的,到大学以后,父亲就让我到食堂大灶去吃饭了,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吃过家里的饭了,都在食堂吃。
三年困难时期,父亲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自己坚持不吃肉,不吃蛋,就是吃青菜,有好长时间腿肿得按下去都是很深的坑。因为我们住校,不是很清楚,了解得不是很详细,所以我回到家里偶尔吃一顿饭就不顾一切地狼吞虎咽,以为他们吃得挺好的,不了解。有的工作人员还伤心地抹泪。所以,后来我非常难过,我当时太不懂事,已经是二十几岁的人了,应该体贴老人嘛,结果我自己狼吞虎咽的。我不了解情况,他也一直不说,一直只吃青菜,自己的定量很低。我想他内心也是很难过的,只是他不说,这是他一个很大的特点,他只是做,不说。子女也是慢慢才知道,慢慢才明白。
毛泽东虽然当时不说,但事后他还是从侧面了解学生的粮食供应情况。通过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子女,毛泽东希望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情况。
他问哪,这是他最好的调查方法,我就如实向他汇报了,因为大家都要替国家分担嘛,我说定量二十一斤,他听了也没有说什么。后来我说组织上决定,因为我们是学生,我们还在长身体,决定还是二十七斤,每天不到一斤。他听了以后,点点头,嗯,这个定量差不多,在井冈山的时候还吃不到这个定量呢,也一样打仗。二十七斤的定量比较合适。后来我们就是按二十七斤来的。实际上,我吃得比这要多,因为我是运动员,我是学校游泳队的运动员,运动员的定量要保证呀,每天都要练习,5月份就要下水,9月1日上水,你想想,每天几千米地游,没有定量能行吗?我们就一般都是三十斤,三十一斤,三十二斤,我觉得还挺好的。
第二部分访问 李讷 下1
毛泽东和女儿们
李讷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毛泽东一起游泳。可毛泽东怎么会要求她不用救生圈呢?
因为他自己就不用救生圈。落潮的时候,在北戴河一游就游出去好远,他游得比较慢,但是他不用救生圈。你可以仰游啊,比如说你累了,你就可以仰游休息。他这样做,一个是他对自己孩子的水性还是了解的,再一个他也是有意识锻炼我们。坚持还是能坚持下来的。他自己就是那么做的,那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你比如说来了台风了,白浪滔天,他让我们都跳下去,首先他自己第一个跳下去,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那当然了,坚决跳下去。那浪根本下不去,浪打到人身上,总是把人打到岸上,进不去,费好半天才能钻进去,他自己就是这样做,所以我们觉得这种言传身教,主要是身教很重要。
毛主席很小的年纪就学会了游泳,并把游泳当作锻炼意志的好方法。当然也希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