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全球经济失衡、流动性过剩及其对中 >

第1章

全球经济失衡、流动性过剩及其对中-第1章

小说: 全球经济失衡、流动性过剩及其对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球经济失衡、流动性过剩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7…10…09 12:05:05 | 作者: | 来源:采集所得 | 浏览:12次' 
  全球经济失衡及其原因 
  据中国海关的最新统计,2006年1-5月,中国累计贸易顺差达467.9亿美元,同比增长41%,其中5月当月实现贸易顺差13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从进、出口月度增长额看,今年进口一度呈加快之势,并于3月份创下峰值达668.5亿美元,但随后下降至5月份的601.1亿美元,而出口总体保持了稳定增长;分国别看,目前欧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前5个月中欧双边贸易总额达983.3亿美元,增长20.2%;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前5个月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973.7亿美元,增幅达25.4%,其中1-4月我国对美实现贸易顺差393.2亿美元。 
  与此同时,由于原油价格上涨、汽车等机械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等因素,美国贸易逆差在连续两个月出现下降后,4月份再次扩大至634.3亿美元,较3月份增长2.5%。具体看,美国4月份出口1156.6亿美元,较3月份下降0.2%;进口为1790.8亿美元,上升0.7%,达到仅次于今年1月份1810.4亿美元的历史次高水平。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因统计口径不一致,其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数据有差异)亦回到上升通道。据美方统计,2006年1-4月份,美对我贸易逆差分别是179亿、138亿、155.7亿及170.3亿美元。 
  可见,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还有加剧迹象,其标志就是美国贸易逆差扩大的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贸易顺差却迅速上升。一方面,从1990年代起,美国的贸易逆差持续攀升,2005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7257.6亿美元,较2004年激增了17.5%。截至2006年4月底,2006年的美国贸易逆差按年率计算将高达7625亿美元,比2005年的逆差还要高出6.4%。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呈扩大之势,2005年达2016亿美元(美方数据),较2004年激增24.5%。同时美国贸易逆差占其GDP的比重也从1990年代前期的约1%迅速上升至2004年的5.5%及2005年的6.5%,其中2005年第四季度更是达到7%。2006年一季度的占比略降为6.4%后,4月份又有所回升。 
  另一方面,中国从1990年代中期尤其是近年来贸易顺差呈持续增长态势。据统计,1994-2005年,除了1998年资本项目出现了63.8亿美元的逆差外,其余年份均出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且总体上顺差额逐年增加。2001-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分别为225.41亿、303.53亿、255.4亿、319.5亿及1018.8亿美元,增长较快;其中对美贸易顺差分别为280.8亿、427.2亿、586.1亿、802.7亿及1141.7亿美元,增幅更是十分明显。 
  全球经济失衡是各经济体经济政策效应及经济运行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具体成因有:1.美国经济内部失衡。目前美国经济的一大问题在于投资和储蓄严重失衡,即投资增长过快,储蓄率严重偏低。根据西方经济学关于开放经济体的收入均衡等式“S-I=X-M”(即储蓄减去投资等于净出口),一个开放经济体的对外贸易状况取决于其内部的储蓄和投资平衡,并可以通过四个变量的相互调节转换来达到国民收入平衡。目前美国以高科技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投资增长迅猛,国内储蓄远跟不上国内投资增长,贸易逆差因此呈扩大之势。2.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出口需求旺盛的根源,同时造成了美国的进口持续居高不下。据统计,1975-2000年,美国消费需求占其GDP的比重一直在67%左右,2001年以来又上升到70%左右。3.美国政府长期实行的扩张型经济政策也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1980年代,里根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使美国的经常项目和财政收入出现大量赤字,克林顿总统执政期间,其通过紧缩财政政策、削减财政赤字等手段使双赤字问题一度有所缓解,但其后布什政府的经济扩张政策又使美国经济步入“双赤字”轨道。4.亚洲新兴经济体多年来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加之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至新兴经济体并形成大量出口,也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当然,我国近年来出现的出口增长过快、贸易结构不合理以及贸易顺差扩大也使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其根源在于我国居民消费与投资、出口的比例失调,国内储蓄过高,内需不足。 
  考虑到全球经济增长的良好前景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趋旺、中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以及美国经济调整政策的时滞等因素,中国的贸易顺差今年仍将呈扩大之势,而美国的贸易逆差短期内难以缩小,全球经济失衡还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全球流动性过剩及其影响 
  与全球经济失衡并存的是全球流动性过剩。“9•;11”事件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全球各主要经济体普遍实行了超低利率政策。上世纪末,美国高科技泡沫开始破裂,美联储为恢复经济增长于2001年1月3日开始降息,随后的“9•;11”事件更加快了美联储的降息步伐。从2001年1月-2003年6月,美联储经过13次连续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并将1%的超低利率保持到2004年的6月,长达一年多之久(见图)。同时欧洲央行也在2001年后进入降息周期,其中2001年降息4次共计150个基点,随后将2%的低利率维持了4年之久;日本央行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更是实行了长达5年的超宽松货币政策。 
  全球三大经济体长时间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各主要货币的流动性空前增长。以美国为例,其M1从1999年6月的10998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5月的11174亿美元,M2从1999年6月的45171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5月的51669亿美元,M3则从1999年6月的62279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5月的75001亿美元。随后的频繁降息更超常地放大了美元的流动性,并直接导致了全球流动性过剩。据初步估算,全球流动性水平短期货币增长率减去名义GDP增长率自1996年以来上升了60%。 
  流动性过剩致使全球资产价格出现空前大涨。今年5月初,涵盖全球23个发达国家股市的摩根士丹利世界指数跨越2000年网络科技泡沫鼎盛时的高点,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同时全球房地产市场普遍出现强劲涨势,据初步估算,发达国家的楼市总值已由2001年6月的30万亿美元涨至目前的70万亿美元。此次资产价格上涨不仅涵盖股票、债券、房地产、石油、黄金及艺术品投资等市场,还基本上席卷了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其广度和深度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并不多见。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流动性过剩并存的大背景下,全球资金出现了大规模跨境流动。总体而言,美国庞大的贸易逆差和外债导致美元资产的吸引力明显减弱,大量资金从美国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美元持续贬值。据美方统计,2006年第一季度,美国资本流出的增长超过了资本流入的增长,一季度资本流入量为1576亿美元,明显少于上年第四季度的2437亿美元;一季度美国在海外拥有的资产增加了3339亿美元,远高于上年四季度的1070亿美元;同时,一季度海外投资者卖掉了19亿美元的美国国债(2005年第四季度为购买了620亿美元美国国债),而海外直接投资亦从上年第四季度的流入258亿美元转为今年一季度的流出618亿美元。 
  巨额资金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从而诱发更多的资金流入新兴经济体,进一步放大了这些经济体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另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是,这种经济失衡下的流动性过剩及其导致的资产价格高涨能持续多久?随着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涨,监管者和投资者对全球性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预期加大,许多经济体都开始加息,进一步的加息预期还有所强化。继今年5月10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升至5%后,6月份欧洲央行及韩国、印度、丹麦、南非的央行都先后提高了利率。受此影响,自5月10日以来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摩根士丹利世界指数累计下跌近12%,相关股票市值损失1.9万亿美元;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全线走低,其中道琼斯指数下跌了8.2%;囊括欧洲大型上市企业的泛欧FTSEurofirst 
  300指数下跌11%;日经225指数则下跌了16.1%,其6月12日4.14%的当日跌幅更创下了“9•;11”事件以来的最大当日跌幅。新兴市场所受的影响尤为明显,据统计,在截至6月8日的三周里,全球投资者从新兴股票市场共撤出资金85亿美元,致使摩根士丹利新兴市场指数自5月10日以来猛跌了24%。 
  国际市场上的各类金属价格也出现了下跌。今年5月12日,国际现货黄金价格曾创出730美元/盎司的新高,但6月9日其价格已大跌120美元左右,跌幅超过16%。至6月13日,黄金期货价格近两个月来首度跌破每盎司600美元,期铜价格跌至4月25日以来最低水平,期银价格也大幅下跌。同时因投资者担心利率上调会影响经济增速进而使原油需求降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也出现了动荡,6月13日,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68.56美元/桶,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80美元,盘中最低曾跌至5月22日以来的低点68.26美元。 
  总之,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流动性过剩将直接威胁到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并且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市场“硬着陆”的风险加大,其突发调整给新兴经济体带来的风险尤为值得关注。 
  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 
  全球经济失衡与全球流动性过剩并存导致大量的境外资金以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市场。2005年7月,中国正式启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境外资金大量入境问题一度有所缓解。但从2005年12月始,其又有抬头之势。从月度外汇储备增长来看,2005年12月-2006年3月分别增长了246.49亿、263亿、85亿及214亿美元,剔除春节因素,外汇储备的高月度增长说明境外资金的流入量明显增加(2005年7月-11月的平均月度外汇储备增加额仅为1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