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皇既崩,。。民不见德,唯乱是闻。。。善恶陷于成败,毁誉
胁于势利。。。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从虚薄为辩而贱名检,
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从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
空为高而笑勤恪;是以目三公以萧杌之称,标上议以虚谈之名。刘颂屡
言治道,傅咸每纠邪正,皆谓之俗吏;其倚仗虚旷,依阿无心者,皆名
重海内。。。由是,毁誉乱于善恶之实,情慝奔于货欲之涂;选者为人
择官,官者为身择利;而秉钧当轴之士,身兼官从十数。。。故观阮籍
之行而党礼教崩弛之所由;察庾纯贾充之事而见师尹之多僻;考平吴之
功知将帅之不让;思郭钦之谋而悟戎狄之有衅;览傅玄刘毅之言而得百
官之邪;核傅咸之奏,钱神之论,而睹宠赂之彰。”(全晋文卷一二七
引)
干宝在这里,认为傅玄之言与钱神之论,都是暴露现实的进步思想。我
们叙述过傅玄的神灭思想以后,即应对于钱神论加以研究。
按成公绥与鲁褒,时代相接,各有钱神论一篇。惟成论(全晋文卷五九)
共六十九字,除开首四句十六字外,全与鲁论(全晋文卷一一三)相同。此
或系成公绥本有钱神论,鲁褒更加以扩充,另成其钱神论;或系成公绥本无
钱神论(本傅不载),御览(八三六)所录为误引。究竟如何,不甚可考。
为慎重计,应暂视为成鲁二人的共同思想。兹择其重要文句如下:
“钱之所祐,吉无不利;。。。由是论之,可谓神物。无位而尊,
无势而热,排朱门,入紫闼。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
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故忿诤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
拔;怨仇嫌恨,非钱不解;令问笑谈,非钱不发。洛中朱衣,当途之士,
爱我家兄,皆无己已;执我之手,抱我终始,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
客辐辏,门常如市。谚云:钱无耳可暗使,岂虚也哉?又曰:有钱可使
鬼,而况于人乎?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吾以死生无命,富贵
在钱。何以明之?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
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全晋文卷一一三)
我们知道,在神灭论与神不灭论对立的晋代,本有一部分无神论者。例
如:阮修素执无鬼论,自谓此理足可以辩正幽明(晋书卷四九本传)。阮修
以人死无鬼,尝说:“今见鬼者云着生时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有鬼邪?”
修伐社树,或止之。修曰:“若社而为树,伐树则社移,树而为社,伐树则
社亡矣”(同上)。但是,晋代的无神论思想,要以成公绥=鲁褒为最彻底。
例如前引:“死生无命,富贵在钱”,“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
‘天’何与焉?”无疑地是中世纪无神论最尖锐的命题。
钱神论的政治斗争意义,前人已有所说明。例如晋书(卷九四)隐逸列
传鲁褒传曾说:“元康之后,纲纪大坏。褒伤时之贪鄙,乃隐姓名而著钱神
论以刺之。”正是此义。
但我们以为,钱神论更巨大的意义,在于它从世界观上根本否定了神(佛
与天)的主宰性的存在;并从现实上明确地指出只有“洛中朱衣,当途之士”
所最爱的“钱”,才“可谓神物”,才是“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的唯一最
高决定者。此一判断,不仅推翻了神不灭论、有神论与有鬼论的宗教迷信世
界观,同时也对于这种世界观所伪装的恶浊现实,给予了深刻的讽刺与鞭挞。
诚然,钱神论只一般地肯定了无神,而没有正面地主张神灭;但是,从
无神论出发,必然要导出神灭论的主张。因而,它对于以后的神灭思想,也
就奠定了更进一步的基础。
(五)孙盛对罗含的更生的批判
东晋的罗含,“谢尚与之为方外之好”(晋书卷九二文苑列传本传)。
东晋谢氏率皆信佛(详下节)。罗含受此影响,著更生论,以“万物有数而
天地无穷”为根据,证成人死而神不灭。其论有以下的话:
“万物有数而天地无穷。然则无穷之变,未始出于万物;万物不更
生则天地有终矣,天地不为有终则更生可知矣。。。又,神之与质,自
然之偶也;偶有离合,死生之变也;质有聚散,往复之势也。人物变化,
各有其往;往有本分,故复有常。物散虽混淆,聚不可乱;其往弥远,
故其复弥近。又,神质冥期,符契自合;世皆悲合之必离,而莫慰离之
必合;皆知聚之必散,而莫识散之必聚;未之思也,岂远乎?。。今谈
者徒知向我非今,而不知今我故昔我耳。达观者所以齐死生,亦云‘死
生为寤寐’。诚哉是言!”(弘明集卷五)
今按东晋竺僧敷著神无形论(全晋文卷一五七),以有形便有数,有数
则有尽;神既无尽,故知无形。上引罗含的论旨,正与敷义近似。所异者,
仅在敷以形之有尽而明神之无形,含以万物有数而证神之不灭;是罗含的更
生论,明以佛教的神不灭义为母体。
又按东晋释慧远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其第五篇为形尽神不灭(弘明
集卷五),而以“问曰”起论,“答曰”作结。可见当时的神灭与否的争辩,
已相当展开。高僧传所说:“异学之徒,咸谓心神有形”,当指此时此事。
在这种风气之下,孙盛的与罗君章书,可为神灭思想的代表文献。此书为对
于罗含更生论中的神不灭思想所作驳斥,其主要命题如下:
“形既粉散,知亦如之,纷错混淆,化为异物;他物各失其旧,非
复昔日。此有情者所以悲叹。若然,则足下未可孤以自慰也。”(弘明
集卷五、全晋文卷六三)
孙盛与孙统孙绰为从兄弟。晋书(卷八二)孙盛传载其“善言名理。殷
浩擅名一时,与抗辩者,唯盛而已。盛尝诣浩谈论,对食奋掷,麈尾悉落饭
中,食冷而复暖者数四,至暮忘餐,理竟不定”。是孙盛也染当时清谈之习
者。就上引与罗君章书来看,其神灭思想固不得称为系统化。但是,第一,
其所为神灭的肯定判断,异常明确。第二,神灭与否的正式主客争辩,由孙
盛起始有文献可纪;孙盛以前,虽亦有“异学之徒”对抗于佛教的神不灭义
而主张神灭,而针锋相对的辩难则以孙盛与罗含的“更生”之争为始点。第
三,东晋以降,神灭与否的争辩,不但为反佛的论据支柱之一,而且为善谈
名理者兴致所寄的中心话题;此事当以孙盛为始祖。
据此三点,我们对于孙盛的与罗君章书,不应轻视。
(六)神灭思想的进步性及其人民性的本质
从先秦到东晋,无神论思想发展的大体情形,已如上述。在这里我们应
该得出下列几点结论:
第一,在先秦,墨经作者及荀子的思想,富有明显的无神论体系,而墨
荀两家在战国末期都是进步的学派。
第二,在儒家正宗的汉代,处于异端地位的道家,成了无神论思想的继
承者和发展者;在佛道盛行的魏晋,神灭思想成了儒家排佛反道的斗争武器,
一部分反佛的道家,也接受了神灭思想。
第三,道家“自然之义”的积极因素,是和科学相联系着的。所以所有
的神灭论者,不论自称为儒家或道家,都接受了或发展了道家“自然之义”
中的科学精神。这是因为神灭思想和科学精神本质上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第四,中世纪的统治者永远以唯心主义的神学为正宗思想,所以所有的
神灭论者都是和神学的正宗思想相斗争的唯物主义战士。神灭论者处于被压
抑的地位,因而对于现实采取了批判态度的异端人物,才能是神灭论思想的
继承者及发展者,同时才能是富有人民性的思想家。
第四节
南北朝佛教的国教化及其社会根源
中国历史上所谓南北朝,是中世纪社会秩序重新改编的时代。
自西晋愍帝建兴四年(纪元三一六年)汉王刘曜攻陷长安,愍帝出降以
后,中原豪族逃奔江东,建立了东晋政权。这种政权,本质上是身分性地主
把持的豪门专政;外有北方民族的威胁,内则穷极侈华,尽超经济剥削之能
事。所以,在短短二百七十二年中,五易王朝(纪元三一七年东晋建国,陈
亡于五八九年)。在处于不安定状态的而又赋有着清谈传统的统治者看来,
实在需要一种被玄学精神所贯串了的宗教体系,一方面作为主观的麻醉剂,
另方面作为安定社会秩序的力量。于是,所谓佛教,遂成了南朝帝王王子士
族的共同信仰。
先就帝王信佛者来说:东晋如明帝、哀帝、简文帝、孝武帝,皆祟信佛
教;而恭帝深信浮屠道,铸货千万,造丈六金像于瓦官寺,迎之步从十余里
(晋书卷十本纪),尤为著名。宋高祖刘裕假口于僧徒谶语行纂弑(南史本
纪、建康实录、高僧传慧义传),足证其信仰佛教之深;宋文帝元嘉佛教之
盛,致与玄谈合流,元嘉三十年中(自纪元四二四年至四五三年),都中造
寺见于纪载者,十有五处。齐高帝时,以竟陵王子良为中心,招致名僧讲说
佛法,如玄畅、僧柔、慧次、法安、法度、宝志、法献、僧佑、智称、道禅、
法护、法宠、僧旻、智藏等,皆其所敬礼的著名僧徒。梁武帝不但三度舍身
入寺与众为奴(北山录异学篇),而且更正式宣布佛教为国教:
“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为正道;其馀九十五种皆是外道。朕
舍外道以事如来。若有公卿能入此誓者,各可发菩提心。老子、周公、
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而为化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公
卿百官侯王宗室,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事佛心强,。。乃是清
信。。。其馀诸信,皆是邪见。”(敕舍道事佛,见全梁文四)
按此一文献,发于武帝天监三年(纪元五○四年),在中世纪思想史上,
实与汉武帝罢黜百家及光武帝宣布图谶于天下,有相同的意义。梁简文帝与
武帝同样,不但信佛,而且擅长佛理。陈武帝与陈后主对于佛教,仍祖梁武
帝之遗规,不但奖挹名僧,且均曾舍身。
再就王子信佛者来说:宋有临川王道规、嗣子义庆、江夏王义恭、衡阳
王义季、彭城王义康、南郡王义宣、庐陵王义贞、建平王弘、子景素、巴陵
王休若、山阳王休祐、竟陵王诞、豫章王子尚。齐有文惠太子及竟陵王、豫
章文宪王嶷及其子子范、子显、子云、子晖、临川王映、长沙王晃、宣都王
鉴、晋安王子懋、始安王遥光及巴陵王昭胄。及至梁代,武帝诸子多知佛法,
其兄弟辈有临川王弘、安成王秀、南平王伟、鄱阳王恢、始兴王憺,其侄辈
有长沙王业及子韶、衡阳王元简、桂阳王象,其孙有大球。陈代则有晋安王
伯恭、新安王伯固、鄱阳王伯山、新蔡王叔齐、始兴王叔陵。
最后就士族信佛者来看:吴国张氏有敞、裕、褘、邵、茂度、演、镜、
永、辩、岱、绪、充、稷、茂宗、敷、畅、悦、淹、融、卷等二十人,所以
张融作门律自称“吾门世恭佛”(弘明集卷六)。庐江何氏有充、何皇后、
尚之、点、求、默、胤、敬容等八人。吴郡陆氏有澄、慧晓、倕、任、杲、
煦、罩等七人。汝南周氏有颙、舍、弘正等三人。琅邪王氏有导、荟、珣、
珉、谧、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