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葬之风与有鬼之论,取得了理论根据,而处于正宗地位的儒家,就放弃了古
代的无神思想,成为有鬼论的支柱(参照王充论衡薄葬篇)。
但是,随着儒家的正宗化,道家即转入异端地位。因而,与儒家之支持
厚葬论及有鬼论相反,道家遂成了薄葬论、无鬼论与无神论思想的支持者及
发展者。在中世纪的汉代,如果说思想上有新的进展,这进展即应首推处于
异端的道家在此三方面的新的成就与其战斗的业绩。道家在汉代所以有此成
就与业绩,因其与正宗儒家的纯粹贤人作风相反,颇具有相对的智者气象,
对于自然科学研究显示了某种限度的关心,并且成了初期中世纪时代的自然
科学家。
道家自然科学认识的加深,与自然科学观点的取得,正是其薄葬论、无
鬼论与无神论思想所从产生的重要根据。因此,汉代道家的无神论思想有历
史的传统。在这里,我们想以杨王孙、桓谭与王充三个异端学者的神灭思想
为例,说明其发展的程序。
(一)杨王孙的臝葬书所表现的无神论思想
杨王孙在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时代学“黄老之术”,自是异端学者;
他在风行“厚葬”的潮流里面,提倡了并且实行了“臝葬”,尤为对于中世
纪正宗的大胆的抗议与勇敢的战斗。据说杨王孙在临死的时候,教训其子说:
“吾欲臝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
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前汉书卷六七本传)
主张薄葬而至于“臝”,与并世的厚葬之风恰成一尖锐的对比;非有愤
世疾俗的异端战斗魄力者,断不能有此决策。所以使其子有“欲默而不从,
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的两难之感。其子不得已,“乃往见王孙友
祁侯”,祁侯与王孙书说:
“先令臝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有其知,是戮尸地下,将臝见先
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槨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
何必区区独守所闻?”(前汉书卷六七本传)
祁侯此书,有两点可以注意:其一,死者“有知”“亡知”之辨,是有
神无神与否的同义语;可见臝葬论与无神论有其内在联系。其二,引孝经以
责臝葬,执“圣人之遗制”而非“区区独守所闻”的“黄老之术”;可见当
时厚葬与薄葬,有神与无神,是儒道两家所争辩的问题。正因如此,杨王孙
的报祁侯书才说:
“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
臝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
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
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
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鬲真,使归者不得
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
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
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鬲以棺槨,支体络束,口含玉石,
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槨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繇
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匵,葛藟为缄,其穿下不乱
泉,上不泄殠;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工于亡用,不损财于亡
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鬲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呜呼!
吾不为也。”(同上)
传末载:“祁侯曰:‘善!’遂臝葬。”就王孙此书分析,可得下列几点意
义:
第一,杨王孙所说:“不加工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直与墨子的薄
葬论如出一辙(皆从经济观点立说)。但是,墨子薄葬而又明鬼,杨王孙则
以“死者不知”为前提而主张臝葬。此种原则性的差别,必须特别注意。
第二,杨王孙的“死者不知”的命题,其本身虽不是明显的无神论,但
他以生与死为事物的变化,却是新的命题。桓谭新论的祛蔽篇(弘明集题为
新论形神),与王充论衡的论死篇中所有进一步展开了的无神思想,无疑是
从此派生而演出。
第三,杨王孙所说:“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
形,各归其真”,虽不是荀子式的一元无神论,但其对于生、死、鬼、知、
精神、形骸等观念所加的解释,如“鬼之为言归”等,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
的见解;至少也不是有鬼论有神论的世界观。
第四,正因杨王孙的思想根本不同于宗教迷信的世界观,所以他对于汉
代帝王及中世纪贵族的厚葬之风,能够提出有力的批判,敢于宣称自己的臝
葬是“将以矫世”,直指自己所批判的对象是“越礼”的“俗人”。此种战
斗是勇敢而伟大的。
第五,杨王孙托出了“古之圣王”以对抗儒家的“圣人之遗制”,诚然
未脱中世纪学风的“经学态度”。但是,此种思想的卑屈性,早在先秦诸子
的先王观念中预伏了根株;尤其在中世纪初期的西汉,正是“经学态度”绝
对化的时代,所以虽杨王孙也不能摆脱这种支配风尚。
总之,杨王孙的臝葬书,当作一个理论体系来看,诚然尚未能臻于完备,
但它无疑地是古代无神论思想到中世纪异端思想的过渡形态,是中世纪无神
论思想的初期成就。杨王孙在反对厚葬上所表现的战斗精神,正是无神思想
的应有的性格。
(二)桓谭的无神论与唯物主义思想
两汉之际的桓谭,无疑地是儒家的经古文学派。但其反谶纬迷信的异端
理论源泉,虽不能说不出于儒家,至少不是完全出于儒家,而与汉代道家的
自然之义无神论,似乎颇有渊源。关于此点,因新论原书不存,无从取得直
接的证据;但班固所说下列一段故事,则透露了此中的重要消息:
“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庄)之术。桓生(谭)欲借其书。嗣报
曰:若夫严子者,绝圣弃智,修生保真,清虚淡泊,归之自然,独师友
造化而不为世俗所役者也。。。今吾子。。既系層谑澜桃樱斡么蟮�
为自眩矅?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
而归耳。恐似此类,故不进。”(前汉书卷一○○上叙传)
据班固所说,桓谭向班嗣所借的书,明明是道家著作。此次虽被班嗣所
拒绝,但不能说桓谭遂因此终身未读道家之书,反而可以证明桓谭于“遍习
五经”“尤好古学”(本传语)之馀,对于道家著作有高度的研究兴趣。本
传记其“博学多通”(后汉书卷五八),或指此事。
桓谭研究道家的动机,史无记载。但其“憙非毁俗儒,以是多见排抵”
(本传语)的异端悲剧地位,则似与此不无因果关系。关于桓谭的整个思想
系统,本书已另章研究;于此只说其无神思想的大体轮廓。
桓谭无神思想的详细内容,无从探悉。但弘明集中引有新论论形神的一
段文字,兹摘其要点如下:
“余尝过故陈令同郡杜房,见其读老子书言:‘老子用恬淡养性,
致寿数百岁。今行其道,寗能延年却老乎?’余应之曰:‘。。譬犹衣
履器物,爱之则完全乃久。。。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如善扶持,
随火而侧之,可毋灭而竟烛;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又不能复然其
灺。灺犹人之耆老,齿堕发白,肌肉枯腊,而精神弗为之能润泽内外周
遍,则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夫古昔平和之世,人民蒙美盛
而生,皆坚强老寿,咸百年左右乃死;死。。犹果物谷实久老,则自堕
落矣。后世遭衰薄恶气,娶嫁又不时,勤苦过度,是以身生子皆俱伤,
而筋骨血气不充强,故多凶短折,中年夭卒。。。昔齐景公。。云:使
古而无死何若?晏子曰: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如焉。
今不思勉广,日学自通,以趋立身扬名,如但贪利长生,多求延寿益年,
则惑之不解者也’。”
“或难曰:‘以烛火喻形神,恐似而非焉。今人之肌肤,时剥伤而
自愈者,血气通行也;彼蒸烛缺仿,虽有火居之,不能复全。是以神气
而生长,如火烛不能自补完,盖其所以为异也;而何欲同之?’应曰:
‘。。譬(犹炭)火之■赤,如水过渡之,亦小灭;然复生焉。此与人
血气生长肌肉等;顾其终极,或为炙为灺耳。曷为不可以喻哉?’”
“余后与刘伯师。。言。。人既禀形体而立,。。其肌骨血气充
强,则形神枝而久生,恶则绝伤;犹火之随脂烛多少长短为迟速矣。欲
灯烛自尽易以不能,但促敛旁脂以染渍其头,转侧蒸干,使火得安居,
则皆复明焉;及本尽者,亦无以■。今人之养性,或能使堕齿复生,白
发更黑,肌颜光泽,如彼促脂转烛者;至寿极,亦独死耳。明者知其难
求,故不以自劳;愚者欺或而冀获尽脂易烛之力,故汲汲不息。”
“又,草木五谷,以阴阳气生于土,及其长大成实,实复入土而后
能生;犹人与禽兽昆虫,皆以雌雄交接相生。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
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而欲变易其性,求为异道,惑之不解者也。”
(弘明集卷五)
此段文字在明藏本弘明集中的标题为“新论形神,晋桓谭”,其作者是
否即为汉桓谭,当有可考虑之处。按金楼子杂记篇谓:“桓谭有新论,华谭
又有新论,扬雄有太玄经,杨泉又有太玄经,谈者多误动形言也。或云,桓
谭有新论,何处复有华谭?扬子有太玄经,何处复有太玄经?此皆由不学使
之然也”,又弘明集中所收其他文字,最早为汉末之牟子,未有及两汉之际
文献者。因此,此处之桓谭是否即为晋华谭之误,固甚可疑。但此篇作者为
桓谭而非华谭,亦有如下之旁证:(一)太平御览卷八七○火部引新论:“余
与刘伯师夜坐,灯中脂炷燋秃将灭,余谭伯师曰:‘人衰老亦如彼秃炷矣。’
伯师曰:‘人衰老应自续。’余曰:‘益性可使白发更生黑,至寿极亦死耳’。”
此段内容与弘明集所载者同,其标题作“桓谭新论”而不作“华谭新论”。
(二)刘宋陆澄法论目录序谓:“置难形神,援譬薪火,庾关发其议,谢瞻
广其意,然桓谭未及闻经,先著此言,有足奇者,宜其缀附也”,目录中之
标题亦作“桓君山新论论形神”,据此,以桓谭此文未闻经言而取譬相类,
故作例外之著录。(三)高丽、宋、元三藏本弘明集中此文标题皆作“桓君
山新论形神”,“晋桓谭”似为明藏本所增改。据以上三证,疑此处之桓谭
为华谭实未有充足理由。今仍视此文为桓谭作品来论述。
在上述引文中,可注意者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烛火喻形神”,是王充、傅玄、杨泉等中世纪无神论者的传
统逻辑,而由桓谭开其端倪;再晚的范缜,其所为“刃利”之喻,也由此递
嬗而出。如果说杨王孙的臝葬书是从古代到中世纪的过渡文献,则桓谭此论
即是中世纪无神论的开山著作。这一著作,以“故陈令同郡杜房读老子书”
说起,尤可证桓谭无神思想确与汉代道家颇有渊源。
第二,神之于形,“犹火之随脂烛多少长短为迟速”;形为本而神为末,
“及本尽者亦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