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 >

第54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54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之不合法,归于用严法制裁之列。他完全站在封建贵族的立场,为消灭民
变而在宗教方面奠立理论基础,确定实际法要,以否定农民暴动中对宗教力
量的运用,他的目的是从思想意识上打垮农民“叛变”的一种毒辣阴谋。以
金丹对抗符水,以神仙对抗“妖邪”,以封建贵族对抗“反叛”农民,是处
处针锋相对的。
因此,葛洪的神仙,乃是神仙贵族。如果照他说“妖邪”为农民的宗教, 
则神仙便为贵族的宗教,“妖邪”所凭仗的方术是廉价的符水,而神仙所凭
仗的方术是高贵不易觅得的金丹。作为一个人民,非但在星宿上在骨器上不
配做神仙,即在财力上也决不可能如法炼就金液神丹等费钱的大药。神仙贵
族,在幻想里筑就了漂亮的富丽的仙山楼阁,那些仙山楼阁是仿照了现实宫
殿的样式构筑起来的,其材料是黄金与白玉。神仙贵族便这样的无忧无虑的
过他的永远的长生。
然而神仙贵族并不能永远生活在幻想里,他有他的现实的名门地主的生
活。因此,“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他有他的作为儒家的一套应
世经络。这一套应世经络,使他能够出处两得,内外双修。他可以跨出一步, 
协同别的名门地主,或则协同“应天顺人、拨乱反正”的君主,如晋王之类
的,剿灭农民“叛变”,因而封侯食邑;但也可以在十分混乱的局面下,退
后一步,结屯自守,做一个隐遁的君子。否则,也可以将子侄南行,上罗浮
山去炼丹修道。
因此,葛洪的思想,是完全站在魏晋之世统治者的立场的。特别在中世
纪的封建国家遭受内外矛盾的打击而形成割裂局面的时候,他的内神仙外儒
术的支配阶级思想才最符合于身分性地主的要求,才最能适应屯田以至官品
占田的经济基础。
葛洪严厉地批判了汉末的清议,以为讪上谤政是不合于君臣之义的,他
主张如不能积极地去参加政权,便应当消极地“潜鳞括囊”,用不着东奔西
走,街谈巷议。又批判了清谈家的先驱狂士祢衡,又批判了“好老庄之书, 
治剧辩之谈”的无君的鲍敬言。作为一个名门贵族,不但应当遵守封建的礼
法,而且要用简易而严峻的礼法,拥戴一个共同的君主,来维持名门地主间
的均势。这个从清议到清谈的否定,是葛洪思想的另一特点。
这样,葛洪的思想,乃得到了凝定。他的思想是封建割据时代名门豪族

出处两得的思想型。后世承其流风的,实在不少。凡是歌咏山水田园的诗人, 
凡是徘徊于山林廊庙之间的人物,都是被其思想沾溉的。而其神仙思想,则
又充满了十分荒谬的对人民恐吓麻醉兼施的毒辣作用,企图使人民的求生斗
争,或者软化,或者吓倒,永远乖乖地伏贴在封建地主的脚下。
在魏晋南北朝思想的性格与相貌章以及向秀唯心主义的庄学与儒道综合
派章中,我们说,葛洪属于“儒道异”派,是儒道两面论者,是骑墙派,是
机会主义者,在本章中,我们以内神仙外儒术来详细申述葛洪属于“儒道异” 
派的具体情况。主张“儒道异”者,基本上时而依违两可,时而徘徊两不可。
他们不但以道非儒,以儒非道,并且进一步在道而反道,据儒从非儒。这在
本章中,我们更加以充分的说明。
“儒道异”派以中古名门地主身分,借神仙与儒者面目出现,不论或出
或处,总企求出处两得,维持并涂饰其丑恶的剥削统治,态度是积极明朗的。
而“儒道合”派则寄迹朝市,滑稽丸转,但求个人的容迹,处而如出,出亦
如处,态度是消极暧昧的。两者虽同属名门地主,而前者为统治阵营派系纠
纷中的当权派,而后者则为失势派,或失势而仅求依附的。这又是“异”“合” 
两派的分歧处。“儒道异”派的葛洪,虽然表面上以神仙自期,而在地主阶
级被农民战争所摧毁之时,又不妨拿儒道儒术来做“剿匪”的谋士!其反动
性格是明显的。

第八章
范缜以前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战斗传统的演进
第一节
有神无神争辩的意义与古代无神论晚出的原因
有神无神的争辩,表面上是宗教问题,实质上是哲学问题。因为,追问
人的形体毁灭之后,其精神或灵魂能否永存而不灭,直接是对于人死为鬼不
为鬼有所肯定,间接是对于有神无神有所肯定。所有这些肯定都在哲学上有
其最后的根据。这根据就是精神能否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有鬼论与有神论
对于这一哲学问题,支持着肯定的解答;而肯定这一问题就是唯心主义。无
鬼论与无神论对于这一哲学问题,支持着否定的解答,而否定这一问题就是
唯物主义。所以,神灭与否的争辩,本质上就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立的
特殊形态。
正因如此,世界哲学史上,从古代至于现代,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斗
争,往往以神灭与否的争辩为其导火线。最显著的例如:十九世纪德国的唯
心唯物之争,即因瓦格讷(R。Wagner,1805—1864)在一八五四年格丁根
(G。ttingen)的自然科学大会上,宣读其论文人类的起源与精神的实体而
起。因为这篇论文的要旨,在于阐明人类的灵魂(精神),可能离开人类的
物质过程(形体的存废)而独立存在(不灭)。这种神不灭论显然是唯心主
义的世界观。因此,引起了符格特(K。Vogt,1817—1895)的著名抗辩书: 
盲目信仰与科学。符格特在盛怒之下所发出的著名警句:“思想之于脑髓, 
有如胆汁之于胆囊,尿液之于肾脏”,虽然是庸俗的唯物主义观点,但就反
唯心主义说,态度却是坚定的。
神灭与否的争辩,在世界哲学史上的意义如此,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意义
当然也不能例外。并且,中国的神灭与否的争辩,从南北朝时代起,又成了
名理谈论上的话题,因而,它除了一般的哲学意义之外,又代表了中国中世
纪逻辑史上一个特殊的发展形态,即在这一争辩上,不但显示着哲学的范畴, 
同时也发挥着、并且孕育着特定的逻辑范畴和逻辑思想。具备着这样性格的
理论斗争,是以南北朝齐梁之际,由范缜的神灭论所引起的争论最为著名。
这一争论之所以著名,一方面因为它构成了空前巨大的论战局面,另一方面
因为它更显示了神灭思想的伟大的异端战斗力量。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神
灭思想不是范缜一人的创造,其战斗的传统是无神论思想一般的属性。因此, 
我们需要对于中国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作一次探本溯源的研究。
根据一般的通则,古代的哲学是氏族社会宗教迷信观念的否定者;同时, 
最古的唯物主义哲学,在其起源上说来,或多或少又是和宗教在一起的,这
里有“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列宁:哲学
笔记页二五三)。在中国古代的西周时代,更存在着神化的先王观念与天帝
的主宰信仰,因而没有出现严格意义的无神论思想。这是因为无神思想需要
两个前提条件:其一,古代自由人对于氏族残余制度的肃清;其二,以自然
科学为基础的自然认识,摆脱宗教的世界观;而这两个必需的前提条件,在
西周维新的中国古代比较薄弱(参照本书第一卷,第四、五、六等章)。

降及春秋,对于氏族遗制的肃清,虽以政权下移的渐进方式开始进行, 
但是,第一由于自由民这一类国民阶级的不完全性,第二由于维新传统的束
缚,以致最初出现的唯物思想,如五行说,依然拖带着浓厚的宗教因素。而
且在贤人作风支配之下,作为世界观基础的自然认识,仍然被西周的宗礼思
想所束缚。春秋战国之际孔墨显学的出现,也受过时的旧传统所影响,孔门
肯定祭祀,墨家主张明鬼,他们虽然对神鬼观念抽去了些内容,但都保存神
鬼的形式。
百家学说中公孟子首言“无鬼”,这自是古代的光辉命题;但他和“无
鬼”相平行,同时又肯定了“君子必学祭祀”,显然仍未脱离孔子“焉能事
鬼”与“祭之以礼”的二律背反的支配。在这一点上,公孟子的无鬼论的战
斗性就显得特别脆弱;无怪被墨子运用了类比的矛盾律所攻击。(墨子公孟
篇)
较为晚出的老子书中,虽然强调了“自然之义”,但还有所谓“以道莅
天下,其鬼不神”的命题,但同时又说“子孙以祭祀不辍”,可见老子作者
关于神鬼问题的认识大体与公孟子同一境界。
到了战国中叶,由于财产所有形式的变化,国民富族和自由人的成长, 
对于氏族遗制的打击起了积极的作用,由于铁的普遍使用及农工商业的发
达,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一步的成就,无神思想才开始在“形”与“知”的
关系方面,引起了思想家的注意;并由古代的进步学派,作出了初步的合理
解决。例如: 
(1)墨经经上说:“生,刑(形)与知处也。” 
“形”与“知”相结合(处)既然是“生”;则依逻辑反而推之,“知” 
与“形”相分离当然即是“死”。假如将此所谓“知”作为“神”的同义语, 
则离开了“形”的“神”虽不必一定是“灭”,而与“死”相连,却也决不
能说一定是“不灭”。墨经作者对于神鬼思想所以能作出否定的解答,与其
对于先王观念的否定及自然科学的成就,是有必然关系的。
(2)荀子天论篇说:“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夫是之谓
天情。” 
“形具而神生”,共反面的命题自然是形毁而神灭。“好恶、喜怒、哀
乐”既以“神生”为依据,自必随神灭而消散。荀子以为“夫是之谓天情”, 
“情”“诚”字通,则精神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即是宇宙或自然的本
然法则。似此,无鬼论,无神论与唯物主义,就结成了相互渗透的关系。史
记孟荀列傅说:“荀卿嫉浊世之故,。。不遂大道而营巫祝,信禨祥”,正
是此义。
并且,上引荀子的无神思想,不仅较墨经更进了一步,同时也是整个古
代无神思想的综合与发展。史记孟荀列传说荀子“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废序
列”,其中一部分的实际所指,当属此事。
总之,无神思想自从战国中叶以来,才开始发育起来,所以到了战国末
叶,才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神灭思想的晚出与古代国民思想的晚出,同样
是古代维新路线的结果。这里,我们不能把中国古代思想和希腊古代思想作
机械地对比。

第二节
两汉道家与儒家的斗争及无神论思想的发展
墨经作者及荀子的无神思想,到了秦汉以降的中世纪时代初期,成了绝
学,而由董仲舒所代表的思孟学派与阴阳学派混血的有神论及有鬼论的宗教
化儒学,则成了钦定的正宗思想。特别是由于汉武帝以法典形式所建立的中
世纪统治体系,循着“以农村为出发点”的原理,必然在统治阶级的支配思
想方面大倡特倡宗教的统治,以配合其超经济剥削的秘诀。更由于编制社会
劳动人口的必要以及对身分性地主阶级的妥协,通过了孝道的道德形式,厚
葬之风与有鬼之论,取得了理论根据,而处于正宗地位的儒家,就放弃了古
代的无神思想,成为有鬼论的支柱(参照王充论衡薄葬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