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苓、地黄、麦门冬、天门冬、术、黄精之类,但大部分却是不经见的东西,
如五芝、计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各有百许种,极神怪荒唐之大
观。撮举两个怪物的例子,以见一斑:
一,石芝 石象芝生于海隅名山及岛屿之涯,有积石者,其状如肉
象,有头尾四足,良似生物也。附于大石,喜在高岫险峻之地,或却着
仰缀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脂,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
紫金,而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晦夜去之三百步,便望见其光矣。大者
十余斤,小者三四斤。非久齐至精,及佩老子入山灵宝五符,亦不能得
见此辈也。凡见诸芝,且先以开山却害符置其上,则不得复隐蔽化去矣。
徐徐挥王相之日,设醮,祭以酒脯,祈而取之,皆从日下禹步闭气而往
也。又,若得石象芝,捣之三万六千杵,服方寸匕,日三,尽一斤,则
得千岁,十斤则万岁。亦可分人服也。
二,肉芝 万岁蟾蜍,头上有角,颔下有丹书八字,体重。以五月
五,日中时取之。阴干百日,以其左足画地,即为流水;带其左手于身,
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还自向也。千岁蝙蝠,色白如雪,
集则倒县,脑重故也。此二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四万岁。。。
行山中,见小人乘车马,长七八寸者,肉芝也,捉取服之,即仙矣。
在服食之外,为了求得延年长生,禳邪祛祸,葛洪在杂应篇中,介绍了
各种小方术。此种小方术,如断榖法、不寒之道、不热之道、辟五兵之道、
隐沦之道、自然解脱法、不病术、预知术、坚齿之道、聪耳之道、明目之道、
登峻涉险远行不极之道、辟疫之道,皆极荒诞可笑之能事,而为后世道教所
祖述。撮引数例如下:
一,断榖法 先作美食极饱,乃服药以养所食之物,令不消化,可
辟三年。欲还食谷,当以葵子猪膏下之,则所作美食皆下,不坏如故
也。。。又有引石散,以方寸匕投一斗白石子中,以水合煮之,亦立熟
如芋子,可食以当谷也。
二,不寒之道 以立冬之日,服六丙六丁之符,或闭口行五火之炁
千二百遍,则十二月中不寒也。
三,辟五兵之道 吾闻吴大皇帝曾从介先生受要道云,但知书北斗
字及日月字,便不畏白刃。帝以试左右数十人,常为先登陷阵,皆终身
不伤也。郑君云:但诵五兵名,亦有验。刀名大房,虚星主之;弓名曲
张,氐星主之;矢名彷徨,荧惑星主之;剑名失伤,角星主之;弩名远
望,张星主之;戟名大将,参星主之也。临战时,常细祝之。或以五月
五日,作赤灵符著心前,。。或佩西王母兵信之符,。。或交锋刃之际,
乘魁履■,呼四方之长,亦有明效。
为了作丹作黄金,须跋涉山川,或入深山大谷,幽静无人之处,方易成
功。抱朴子中有一篇登涉,便专门写登山涉水的方法。登涉篇的开头说:
“凡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者,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
祸害。”
接着便说明入山的时间,在山中如何辟邪治怪,如何对付毒蛇猛兽。又
说明如何涉江渡海,辟蛟龙之害。又介绍了入山符十九道。大都是荒谬可笑
的,然而也有极少部分,是根据原始的医药经验。撮引数例如下:
一,明镜辟邪 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径九寸以上,悬于背后,
则老魅不敢近人。或有来试人者,则当顾视镜中,其是仙人及山中好神
者,顾视镜中故如人形;若是鸟兽邪魅,则其形貌,皆见镜中矣。
二,山精呼名 山中山精之形,如小儿而独足,走向后,喜来犯人。
人入山,若夜闻人声音大语——其名曰蚑知——而呼之,即不敢犯人
也。。。山中有大树,有能语者,非树能语也,其精名曰云阳,呼之则
吉。
三,辟蛇 带武都雄黄,色如鸡冠者,五两以上,以入山林草木,
则不畏蛇。蛇若中人,以少许雄黄末内疮中,亦登时愈也。蛇种虽多,
唯有蝮蛇及青金蛇中人为至急,不治之一日则煞人。人不晓治之方术者,
而为此二蛇所中,即以刀割所伤疮肉以投地,其肉沸如火炙,须臾焦尽,
而人得活。
四,渡江涉海辟蛟龙之道 道士不得已而当游涉大川者,皆先当于
水次破鸡子一枚,以少许粉杂香末,合揽器水中,以自洗濯,则不畏风
波蛟龙也。。。又法,临川先祝曰:“卷蓬卷蓬,河伯导前辟蛟龙,万
灾消灭天清明。”
关于符籙,葛洪不加重视,书中偶述符水断谷,他处不常提到符籙。登
涉篇所引符十九道,乃全书所引符籙的全部,可是全属于入山之用,如老君
入山符、入山辟虎狼符、入山佩带符等。符只是一种求仙的辅助工具,作用
在于禳邪祛祸,保护道士的安全而已。在遐览篇,虽举诸大符之名,末后加
以评论道:“郑君言符出于老君,皆天文也。老君能通于神明,符皆神明所
授。今人用之少验者,由于出来历久,傅写之多误故也。又信心不笃,施用
之亦不行。。。凡为道士求长生,志在药中耳,符剑可以却鬼辟邪而已,诸
大符云用之可以得仙者,亦不可专据也。”
葛洪在书中曾两次叙述了禹步的方法,一在仙药篇,一在登涉篇,详略
各异。(按扬子法言重黎篇:“昔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可知禹步原
为巫步。)在仙药篇者,如下:禹步法 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
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
次举左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
尺,后有九迹。
在登涉篇者,如下:
禹步法 一步七尺,合二丈一尺,顾视九迹。正立,右足在前,左足
在后。次复前(注:此下当有左足次前四字)右足,以左足
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
左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注:此下当有左足次前四字)
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
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
关于道教的某种仪式,葛洪不很重视,有时还认为无益。在道意篇里,
他说:
“凡夫不能守真,无杜遏之检括,爱嗜好之摇夺,驰骋流遁,有迷
无反。。。于是有倾越之灾,有不振之祸。而徒烹宰肥模В瞩蝉罚�
撞金伐革,讴歌踊跃,拜伏稽颡,守请虚坐,求乞福顾,冀其必得,至
死不悟,不亦哀哉!。。夫福非足恭所请也,祸非禋祀所禳也。若命可
以重祷延,疾可以丰祀除,则富姓可以必长生,而贵人可以无疾病也。”
他反对“烹宰肥模В瞩蝉罚步鸱ジ铮└栌辉荆莘厍�
虚坐,求乞福顾”等禳邪祈福的仪式。可是他重视另一种仪式,那便是道书
传授及金丹传授的仪式。在书中,他屡次提到传授道书及金丹,须经隆重的
仪式。金丹篇说道:
“九鼎神丹经曰,黄帝服之,遂以升天。。。黄帝以传元子,戒之
曰:此道至重,必以授贤。。。受之者以金人金鱼,投303 于东流水中,
以为约,唼血为盟。无神仙之骨,亦不可得见此道也。合丹当于名山之
中无人之地,结伴不过三人。先齐百日,沐浴五香,致加精洁,勿近秽
污,及与俗人往来,又不令不信道者知之,谤毁神药,药不成矣。”
“金液入口,则其身皆金色。老子授之于元君。元君曰:此道至重,
百世一出,藏之石室,合之皆齐戒百日,不得与俗人相往来,于名山之
侧东流水上,别立精舍,百日成,服一两便仙。”
“受金液经,投金人八两于东流水中,饮血为誓,乃告口诀。不如
本法,盗其方而作之,终不成也。凡人有至信者,可以药与之,不可轻
传其书,必两受其殃。天神鉴人甚近,人不知耳。”
“合此金液九丹,既当用钱,又宜入名山,绝人事。。。郑君言:
所以尔者,合此大药皆当祭,祭则太乙、元君、老君、元女皆来鉴省。
作药者若不绝迹幽僻之地,令俗间愚人得经过闻见之,则诸神便责作药
者之不遵承经戒,致令恶人有谤毁之言,则不复佑助人,而邪气得进,
药不成也。必入名山之中,齐戒百日,不食五辛生鱼,不与俗人相见,
尔乃可作大药。作药须成乃解齐,不但初作时齐也。”
明本篇说:
“五经之事,注说炳露,初学之徒,犹可不解,岂况金简玉札,神
仙之经,至要之言?又多不书,登坛歃血,乃传口诀。苟非其人,虽裂
地连城,金璧满堂,不妄以示之。”
遐览篇说:
“余闻郑君言,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也。古人
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受之四十年一传,传之
歃血而盟,委质为约。”
无论传道书,或传金丹法,或作金丹,都要有隆重的仪式,筑坛,歃血,
委质为约。这种仪式,是为了保证金丹的成功。而地点,则以名山深山为宜。
金丹篇曾列举诸名山之名,如下:
“按仙经:可以精思合作仙药者,有华山、泰山、霍山、恒山、嵩
山、少室山、长山、太白山、终南山、女儿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犊
山、安丘山、潜山、青城山、峨眉山、緌山、云台山、罗浮山、阳驾山、
黄金山、鳖祖山、大小天台山、四望山、盖竹山、括苍山,此皆是正神
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
葛洪对于道书,以为惟有金丹道书是最重要的。其他杂道书,大都“妨
日月而劳意思”,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后世之作道书者,大都只能作“不
要之道书”。遐览篇说:
“杂道书,卷卷有佳事,但当校其精粗,而择所施行。不事尽谙诵,
以妨日月而劳意思耳。若金丹一成,则此辈一切不用也。”
金丹篇说:
“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
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也。”
释滞篇说:
“道书之出于黄老者盖少许耳,率多后世之好事者各以所知见而滋
长,遂令篇卷至于山积。古人质朴,又多无才,其所论物理,既不周悉,
其所证按,又不著明,皆阙所要而难解,解之又不深远,不足以演畅微
言,开示愤悱,劝进有志,教戒始学,令知元妙之途径、祸福之源流也。
徒诵之万遍,殊无可得也。虽欲博涉,然宜详择其善者而后留意,至于
不要之道书,不足寻绎也。”
勤求篇说:
“古人质正,贵行贱言,故为政者不尚文辨,修道者不崇辞说。风
俗衰薄,外饰弥繁,方策既山积于儒门,而内书亦鞅掌于术家。。。后
之知道者,于吉、容嵩、桂帛诸家,各著千所篇,然率多教戒之言,不
肯善为人开显大向之指归也。其至真之诀,或但口传,或不过寻尺之素,
在领带之中。。。故世间道士,知金丹之事者,万无一也。而管见之属,
谓仙法当具在于纷若之书,及于祭祀拜伏之间而已矣。夫长生制在大药
耳,非祠醮之所得也。。。诚欲为道,而不能勤求明师,合作异药,而
但书夜诵讲不要之书,数千百卷,诣老无益。”
我们倒并不关心金丹道书究竟有没有什么价值,其他杂道书,究竟有用
或无用,我们只觉得道书著作之富是很可惊人的。所谓“篇卷以千计”,所
谓“篇卷至于山积”,所谓“内书鞅掌于术家”,所谓“于吉、容嵩、桂帛
诸家,各著千所篇”,那该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