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 >

第1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1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构成
第一节
魏晋继承汉制的传统及其意义
本书第二卷第一章,已经说明汉因秦制,奠定了封建所有制的基础,这
里要概括地说明魏晋因循汉制的历史演进。
汉代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创立了封建制社会的形态,魏晋以来的各
代虽有损益变通,但其因袭汉迹是显明的。马克思说,“在封建时代,军事
上诉讼上的裁决权是土地所有权的属性”(资本论第一卷第三九八页),所
以以封建制法律的表现形式来研究,就能掌握着中国典型的封建社会的性
质。晋书刑法志说,“叔世多变,秦立重辟,汉文修之,大魏承秦汉之弊, 
未及革制”。又说,“是时(魏武)承用秦汉旧律。。。汉承秦制,萧何定
律,。。合为九篇。叔孙通益律所不及,傍章十八章。张汤越宫律二十七篇。
赵禹朝律六篇,合六十篇。。。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七百十二条, 
七百七十三万余言。。。天子下诏,但用郑(玄)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 
晋代也不越汉律的规格,同志说,“(晋)武帝(泰始三年)诏曰:昔萧何
以定律令受封,叔孙通制仪为奉常赐五百斤。。。夫立功立事,古今之所
重。。。武帝亲自临讲,使裴楷执读,四年,。。乃班新律。”直到东晋, 
论法律大体都赞扬“汉创画一之法,故能阐宏大道,以至刑厝(措),律令
之作,由来尚矣,经贤智,历夷险,随时斟酌,最为周备。”(同上) 
上面所说的两汉魏晋的传统,仅集中地从法律形式来显示出魏晋因循汉
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地指明汉代社会不能和魏晋社会在基本性质上区别
开来。至于魏晋以来怎样依据汉制演变和发展,还须进一步研究。
应该指出,中国的封建制所走的路径和罗马因野蛮民族的入侵而形成的
封建制所走的路径是不相同的。罗马的灭亡和秦汉五朝的灭亡更是不相同
的。秦汉五朝的灭亡是由于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
内战中,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是历时悠久而尖锐的,如秦汉之际的六国
强宗、汉末的豪族地主同皇族地主的矛盾,在争夺土地,特别是在争夺劳动
人口上,表现出统治阶级之间复杂的内讧关系。秦汉之际既有陈涉吴广的起
义,又有楚汉的战争;新莽东汉之际,既有赤眉的起义,又有豪族地主反对
王莽“王田”制的地方武装;汉末三国之际,既有黄巾的起义,又有率领宗
族部曲(或省作宗部)筑坞自保的八方豪族的武装力量。在统治阶级掠夺农
民起义的果实和镇压农民暴动的反动中,身分性地主阶级都扮演着重要的脚
色。三国鼎峙局面形成的时候,曹操、刘备和孙权取得统治阶级的地位,都
是从镇压农民暴动而起家的。但不论他们的出身如何,一旦他们掌握封建政
权,都是继承秦汉的最高地主的传统,以土地国有制为主要形式,对身分性
的豪族地主不同程度地施行既斗争而又妥协的政策,特别在争取依附性劳动
户口的编制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所谓魏晋南北朝封建统制的加强,不是说
它们比汉代更繁荣,而是说它们对于依附农民的军事和政治的统治更加严
酷,对于地租剥削率更加增大。正如西欧封建制时代的皇帝们,是特别对于
军事和农业熟习的。魏晋统治阶级受了汉代农民推翻封建王朝的教训,不得

不在劳动力的编制方面实行更有利于其统治的方法,这种野蛮式的统治曾强
制劳动力依附于土地,但农民生活更加贫困,并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那近四百年的时期内,统治阶级制订了一套严密的军事上诉讼上的法权形
式,主要在于使流徙的农民束缚于土地。因此,我们不同意那种认曹魏屯田
有进步意义的意见,反之,我们注意的是“昔破黄巾,因为屯田”(晋书食
货志)的真实意义。在军事编制之下屯田式的国有土地制(史称公田)不是
曹魏所创始的,它是远法秦汉的“良式”(晋书食货志所谓“秦人以急农兼
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前世之良式也”),近法豪族地主的武装“坞
壁”。通过这样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一方面防止农民的流亡浮动,另一方面
也对付了豪族的“为兼并之计”。(同上) 
由于封建主的军事法律的加强,魏晋以来,农民暴动不得不采用“流民” 
“流人”的“叛变”形式,而难于出现如汉代大规模的起义。魏晋以来军户
制和兵役制,曾达到“五丁取三”的程度,逃亡和荫附的现象遍载史册,不
胜征引,这里仅举二例。晋书王羲之传说:“征役、充运、死亡、叛散、不
返者众。。。上命所差,上道多叛,则吏及叛者席卷同去。又有常制辄令其
家及同伍课补;课补不擒,家及同伍,寻复亡叛。”南史郭祖深传说:“梁
兴以来,发人征役,号为‘三五’。。。或有身陨战伤,而名在叛目。监符
下讨,称为逋逃。录质家丁,合家又叛,则取同籍;同籍又叛,则取比伍; 
比伍又叛,则望村而取;一人有犯,则合村皆空。” 
列宁的阶级的定义是从一定的生产资料和一定的社会劳动组织两方面来
考察的:他说,“各个阶级,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都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
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
富的方式和多寡各不相同的几个集团。所谓阶级,就是由于彼此在一定社会
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而有某一集团占得另一集团劳动的各个集团。” 
(列宁文选第二卷,五九二页)我们这里研究的是封建制的生产体制,也应
该具体分析那种以法律规定了的生产资料的关系和社会劳动组织,从而研究
在法律规定之下的这些因素对不同的阶级集团的关系。
魏(三国割据势力的代表者)晋(凭借曹魏势力而用以篡魏并结束三国
割据局面的西晋)承汉末农民战争之后,其时的土地财富,特别是无主土地, 
须加以法律的规定,“占得另一集团劳动”的那种农民户口,更须加以合法
的编制。这时,所谓“县、乡、亭制”这样的统制机构,因农民战争,失却
了它的作用,所谓郡县制,因“土断人户”的户口制的丧乱和侨立郡州的杂
揉,也失却了作用。宋书诸志总序说:“魏晋以来,迁徙百计。一郡分为四
五,一县割成两三。或昨荆豫,今隶司兗。朝为零桂之士,夕为庐九之民。
去来纷扰,无暂止息。版籍之浑淆,职方所不能计。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 
中土遗氓,播迁江外,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既而民单户约,不可独建。。。 
且废置交加,日回月徙,寄寓迁流,迄无定托,邦名邑号,难或详书。” 
因此,在窃取了农民战争成果的统治者看来,首先必须使脱离户籍或编
户的“流民”重新与土地结合而恢复封建的生产力,重新把封建统治的基础, 
即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恢复起来。曹魏以及晋初的屯田制,就是根据法律的
规定把生产资料的关系以及社会劳动组织更约束于军事体制的影响之下,从
而使支配社会财产的方式和多寡更受军事裁决权的约束,即更封建化。应该
肯定,它是汉代土地国有制的延续和扩大。这一方面有利于曹魏的中央集权,

另一方面也如王莽的“王田”制,遭到豪族地主的反抗。以儒学豪门起家的
司马晋之篡魏并不是偶然的。
魏晋以来的军事体制的强化是一步扩大一步的,这不能不说是为了巩固
土地所有制的形式而形成的。我们仅举都督制度的变化就可以明白了。晋书
职官志说:“。。持节都督无定员。前汉遣使,始有持节。光武建武初,征
伐四方,始权时置督军御史,事竟罢。建安中魏武为相,始遣大将军督之, 
二十一年征孙权还夏侯惇督二十六军是也。魏文帝黄初三年,始置都督诸州
军事,或领刺史。又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内外
诸军矣。魏明帝太和四年秋,征蜀,加号大都督。高贵乡公正元二年,文帝
都督中外诸军,寻加大都督。及晋受禅,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
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
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持节惟军事得杀犯军令者。江左以来, 
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导等权重者乃居之。”齐书百官志补充说:“魏晋世州
牧隆重,刺史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都督。起汉顺帝时御史中丞
冯赦讨九江贼,督扬徐二州军事。。。晋太康中,都督知军事,刺史治民, 
各用人。惠帝末乃并任,非要州则单为刺史。”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军
事体制的加强,是和剿灭农民的“叛乱”分不开的,也和郡县制基础的散乱
分不开的,更和土地所有制的军事监督分不开的。从军事的裁决权之隆重看
来,这正反映了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封建属性。
另一方面,最高统治者实行这样的军事体制,不但常借助于豪门强族的
势力,如汉魏以来的大族武装,而且豪族地主也利用这种体制,专制一方, 
甚至有所谓“送故之格”。晋书范宁传指出,“方镇去官,皆割精兵器仗, 
以为送故。米布之属,不可胜计,监司相容,初无弹纠。。。送兵多者,至
于千余家,少者数十户。既力入私门,复资官廪布。。。若是功勋之臣,则
已享裂土之祚,岂应封外复置吏兵?送故之格,宜为节制,以三年为断。” 
由此可见,豪族的土地占有制也是和方镇军权相互关联着的。
晋武帝平吴之后,政治上出现了统一,修改了广泛军事意味的屯田制, 
利用了大屯田制的经验,而以占田制的法律宣布了西晋对于生产资料所有的
关系,对于社会劳动组织领有的关系,以户调制的法律更普及地巩固了农业
和手工业的结合,同时,对于身分性的豪族集团采用了让步的政策,以“官
品占田”和“荫其亲属”的方式,规定了土地国有制以外的辅助制度;继承
了九品中正制度,规定了身分性地主阶级的等级性的特权(这种特权将于下
章详论)。
由于身分性的阶级地位的和政治的特权,必然要在文化学术上也形成特
权的地位,这就是魏晋以来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支配形式——流品——所以
形成的社会根源。基础是通过政治法律等来间接地或曲折地反映到思想领域
的,所谓“九品中正”制的法律和流品评价的道德形式就是统治阶级支配思
想所依据的折射的道路。
因为晋室的政权有赖于强宗豪族的拥护,所以,占田制的土地国有制形
式和两汉以来所谓名田限田以及王田一样,并不能实现防止兼并的理想。不
久发生了八王之乱,同时引起了五胡乱华的一联串的动乱。晋元帝南渡,形
成了东晋偏安的局面,尤须倚赖于中原同来的所谓“行主”以及南方土著的
宗主的力量,因而身分性地主凌驾皇权,连西晋的占田制也名存实亡了。后
来宋齐梁陈四代迭起,依然继续着这一倾向;虽因了统治阶级的领民制的必

要,施行着田租户调的老办法,但在南朝统治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