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总裁是唐僧-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庋娜四芩凳抢硐氲墓倮袈穑俊薄�
阳子臣又问:“那么,请问理想的官吏是怎样的呢?”
老子回答:“一个理想的官员功德普及众人,但在众人眼里一切功德都与他无关;其教化惠及周围事物,但人们却丝毫感觉不到他的教化。当他治理天下时不会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迹,但对万物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老子的话又把唐僧的思想拉回了会场:“当然,无为不是叫领导者完全撒手不管的意思。它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是制度的运行和个人礼义修养有很高的水平,第二是百姓的衣食住都必须充裕供应,不虞匮乏。唯有天下一家的制度能自然运动,同时个人礼义修养又有很高的水准,放任才不会变成放纵。同时百姓日常所需有了充分供应,人们才不会被生活所逼,做出互相残杀或以下犯上的事。”
老子指出,为了当个“无为”之官,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下属正当请求,这些都是为官者在放任无为之前,须先预作策划的,否则无为不但不能成为“无不为”,反而变成天下祸乱、乌纱不保的根源,这是身负政治重任的为官者所必须注意的。老子所提倡的“无为”与“清静”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不要实行令下属负担很重的任务;
第二,应该尽量少施行命令或指示;
第三,对下属的各种活动尽量避免介入或干涉。
最后,老子说:“其实,‘无为而治’的精髓只是人力本身的‘无所作为’,但制度本身则运行不违。严明法纪,制度严明,自然下属的注意力就转移到这些形式上的条文中,而不是管理者身上,管理者隐藏于制度之身后,以制度之‘有为’行自身的‘无为’,这才是真正聪明的管理之道。”
接着又有很多人纷纷发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唐僧眼界大开,他后悔没有把几个徒弟带来,便做了些笔记,准备在方便的时候,把这些经验之谈让他们也好好学学。
怎样用人管人——让下属把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一天早晨,白龙马在工厂的门口等到了这位青年人,但青年人却心灰意冷,不愿向任何人谈起他的发明之事了,他不理白龙马,径自进工厂干活去了。
不坚强的人干不成大事(1)
唐僧取经历尽了千辛万苦,他经常教育下属要能够坦然接受逆境的磨炼。唐僧说:“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一个人无论遇到多少次的挫折,都必须不屈不挠,勇敢地站起来。”
在招聘的时候,唐僧也特别偏爱那些能够吃苦耐劳、不怕挫折的人。
有一次,DBA保险公司招聘一批基层管理人员,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计划招聘10人,由于DBA保险公司的效益非常好,名气也很大,因此,报考的却有几百人。经过一周的考试和面试之后,通过电子计算机计分,选出了10位佼佼者。当唐僧亲自将录取者一个个过目时,发现有一位成绩特别出色、面试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年轻人未在10人之列。这位青年叫田三郎。于是,唐僧当即叫人复查考试情况。结果发现,田三郎的综合成绩名列第二,只因电子计算机出了故障,把分数和名次排错了,导致田三郎落选。
唐僧立即吩咐纠正错误,给田三郎发录用通知书。
第二天,公司的员工转告唐僧一个惊人的消息:田三郎因没有被录取而跳楼自杀了。录用通知书送到时,他已死了。
听到这一消息,唐僧沉默了好长时间。孙悟空在旁边自言自语地说:“多可惜,这么一位有才干的青年,我们没有录取他。”
“不,”唐僧摇摇头说,“幸亏我们公司没有录用他,意志如此不坚强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
在生活和工作中,唐僧本人正是一贯秉持锲而不舍、不轻易放弃的精神的。
唐僧,法名玄奘,通称唐三藏,唐僧是他的俗称。
玄奘出生在读书人家,幼年受父亲教导,学习经书,对儒学略知一二。十几岁便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当和尚。后来,为了求师学习佛法,他来到了长安,后经汉川到达成都。学习几年,不满足,又出川到荆州,北上相州,至赵州,返回长安。
这时唐朝初建,社会还不稳定。玄奘东西南北地奔波,相当辛苦,表现出不畏艰险的精神,是他日后去印度取经磨炼意志的初步尝试,也可以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他四处学佛法,感到各家对佛教宗旨,或者说得不明不白,或者说法不一。他想寻根究底,就想到佛教的发源地去拜访名师,寻求经典,于是决心取道西域去印度求学。
贞观三年,他从长安出发,经过兰州到达凉州,当时唐朝国力尚不强大,与西北突厥人正有争斗,禁止人民私自出关。凉州都督李大亮听说玄奘要西行,强令他返回长安。当地慧威法师敬重玄奘宏愿,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进。他们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到达瓜州时,所骑的马又病死了。这时李大亮捉拿玄奘的公文到达,州吏李昌认为玄奘的宏愿是罕见的,不应扣留他,就发了恻隐之心,催促玄奘赶快前行。
玄奘买了一匹老马,收了一名叫石陀的徒弟,连夜上路出发了。
慧琳、道整二个人不能忍受长途旅行的劳累和艰辛,很快就回凉州了。但艰难的行进使玄奘进一步下定了西行的决心,他暗暗发誓:不到印度,终不东归,纵然客死于半道,也决不悔恨。
半夜,他和徒弟偷渡玉门关成功。但是,徒弟石陀宁死也不再愿意陪师父行。玄奘只好任他离去,孤身一人前进。
在大沙漠上,看不到行人,黄沙之外,人、兽的骨骸便是生灵的行迹。顺着走,有时像在前面有大队人马在行动,其实这是在孤寂与恐怖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幻觉。玄奘行进到玉门关外的第一个哨口,等到夜间偷渡,还是被守卫发现,差点被箭射中。校尉王详同情他,得知他不愿东返,就劝他到敦煌修行。玄奘还是表示宁可受刑,也不停留。王详最后让他过了哨卡。
玄奘过了哨卡,再前进是800里莫贺延碛,古代叫做沙河,是所谓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地方。玄奘只身行走,默念《般若心经》,鼓励自己。
走了100多里地,迷失了道路,见到水,牵马饮水,不小心把袋子掉到水里,路上用的东西都丢失了,又不知道向哪里走,于是决定往回走。
但走了不多远,他突然想到,先前自己发过誓,不到印度不回头,今天怎么了,竟然往回走了?又想,宁可朝西走着死了,也不应该回去,想到这里,劲头来了,便改变方向,继续西进。
随后的旅程更是充满了艰辛。白天黄沙飞扬,如同下雨,晚上看见人兽骨骸发出的磷火,闪闪烁烁,阴森可怕。最严重的是走了5个白天,4个夜晚,还没有见到水,干渴难以忍受。到第五个夜间,没有一点力气了,便躺倒在黄沙上。半夜忽然刮起风来,把他吹醒了。他立即爬起,又上路了。
走了两天,出了流沙,到达伊吾,随后到高昌。可以说这是玄奘取经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经过这番磨炼,玄奘西行的意志更加坚定了。
高昌王热情款待了玄奘,崇拜他,希望他留下传播佛教。玄奘的目的是往印度取经,于是他婉言谢绝。高昌王再三挽留他,玄奘还是不同意留下。
高昌王以为用扣留的方式可以使玄奘屈服。玄奘用绝食来回答,三天滴水不沾。国王深为他的精神感动,就放他西行,还给他剃度4个徒弟,30匹马,25个侠役,并写了24封公文,给玄奘西行将要经过的各个地区的行政首脑,请求关照。高昌王的礼遇,是玄奘以前没有经过的,此后上路,在物质条件上,比前一段路程好多了。
不坚强的人干不成大事(2)
玄奘至层支国,因大雪封路,停留了两个月。走到葱岭北边的竣山,终年不化的积雪,使玄奘一行行走艰难,晚上就卧在冰上休息。这样又经过7天才走下山,同伴死了10多个。
到了康国,由于居民不信佛教,要用火焚烧玄奘的两个徒弟,幸而国王制止,玄奘等才平安通过。到缚喝国,玄奘留住一个多月,学习佛教经书。以后他不顾旅途疲劳,多次在一些地方停顿读经,并与当地佛学大师辩经书。玄奘有时遇到强盗,衣服资财全被掠夺,同行者悲哀哭泣,他劝慰众人说,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保住了,损失的衣物算什么,鼓励徒众,继续前进。一次,在恒河,强盗认为玄奘体貌魁伟,适合祭祀突伽天神,便把他绑上祭坛,即将行凶。玄奘毫不畏惧,镇静地默念佛经。幸好这时狂风骤起,吹断树枝,暴徒以为老天责怪他们作孽,慌忙向玄奘表示歉意,他这才躲过一场灾难。
一道道难关过后,玄奘走遍印度各地,搜集和学习了各种佛学经典,终于达到了求学的目的。
正是唐僧这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激励着他不断拓展事业的领域,迈向人生的一座座高峰。
一定要重视使用新员工
有这样一位DBA保险公司的女职员,她为人随和,工作尽心尽力,深得公司老板唐僧和其他员工的喜欢;她做秘书工作已经4个月了,但仍然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这可难住了唐僧。解雇她,实在是很可惜,公司在她身上投资了不少时间和金钱;不解雇吧,她又干不好。唐僧想:总有一个工作岗位适合她。经过观察,与她谈话,唐僧在了解到许多新情况后,把她调到汽车公司销售部门。果然她干得不错,后来成为销售骨干,为公司赚了不少的钱。假如唐僧当初果断辞退,那么,公司前期所做的人才投资就拱手送给其他公司了,DBA公司的投资是彻底收不回来了。
和上述做法不同,有些老板就因同样的原因而犯了大错误,使公司陷于被动。牛魔王经营着一个大化工公司,引进了一些年轻人,其中有一个非常有头脑的年轻人,但由于他刚进公司,牛魔王不大了解他,就随便给他安排了一个较低级的岗位。这个年轻人很失望,感到怀才不遇,于是对公司的事务不太热心,得过且过。但他很有管理才能,暗中观察了公司的运行机制,认真分析其利弊,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可是,牛魔王并不以为然。令人想不到的是,他也很有商业头脑。他建议生产新的产品,老板牛魔王也没有采纳。不仅如此,后来牛魔王听信谗言,决定解雇他。这个年轻人,受挫后发奋努力,决心要付诸实施他的宏伟蓝图。他白手起家,成立一个与牛魔王公司搞同样业务的公司,后来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成为他曾经任职过的那家大公司的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以至于最后差点把牛魔王的公司挤垮了。
一般的老板对新来的职员不够重视,通常只让他们做些杂事,并怀有戒心,将他们放置一段,即使暂时安排个职位,也觉得不顺手,往往产生“新不如旧”的感觉。老板用那种挑剔的目光,以老职工的标准来衡量他,有一种看走眼了的感觉,认为聘来个“物不抵值”的没用的人,甚至把他当成包袱,急于甩掉。当然这也使新雇员大为失望。
应该说老板这种心态很不好,缺乏长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