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最好的总裁是唐僧 >

第2章

最好的总裁是唐僧-第2章

小说: 最好的总裁是唐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硎鞘裁础返难跹刑只幔悴环寥ヅ蕴幌隆!薄   �
管理是什么——管理不是当经理    
  唐僧赶到哈佛大学的学术研讨会会场时,会议刚刚开始。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里德·麦布克博士正在侃侃而谈:“自哈佛大学1910年首创MBA学位以来,工商管理硕士一直深受工商界的青睐。    
管理就是开发人才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来自日本的松下幸之助非常同意孔子的观点,他还补充说:“管理不是管物,而是开发人才。” 
  松下认为,经营管理者的责任就是培养他的职工,帮助他们发展才能。如果这件事办好了,不仅他自己的任务得以完成得更好,为自己晋升铺平道路,而且他将有一批能干的、训练有素的、完全忠于他的和通情达理的职工队伍,谁能不忠于帮助他上进的领导呢? 
  松下说,对一个平庸的管理者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的下级都是一帮唯唯诺诺的庸人,下级会经常奉承他们的上司。一个精明的管理者需要在他周围有一批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人。他必须洞察那些卑躬屈膝、专事奉承的人,要不然,他们必将把他置于困境。对一个忙于事务的管理者来说,他很容易匆忙地做出错误的决定,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管理者周围需要有一批独立思考的人的意义所在,为的是便于纠正他的错误。 
  为了开发人才,松下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鼓励提建议。 
  在某些企业中,有人把提建议看作是给经理带来污点。经理想,也许有人会问:“你经理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个主意?”这种态度当然是完全错误的。应该鼓励每一个雇员积极地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而且必须使他们知道他们的建议将会得到认真的研究。一个好的建议制度能促进全企业职工同心协力,它使职工对自己的工作发生兴趣,对自己的工作考虑得更多,并且总是设法去改进自己的工作。 
  松下指出,遇事多与下属商量大有好处。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值得听取的,其余的人也有许多丰富的常识,可以提出些建议。与人商量还可启发你自己的思路,要善于利用他人的智慧,不要认为天下只有你一个人才有主意。此外,如果你与别人商量办事,别人也会与你合作得更好。即使你胸有成竹,但对事关你部下的事情也不妨与他们商量一下。毋庸置疑地说,职工是不喜欢他们的经理包办一切的,他们也愿意参与管理,没有一个人愿意像木偶那样被摆布。如果你的雇员感到他们也参与了作决定,那么你可以确信他们会比强加给他们的一个决定更加热心地去执行。 
  松下强调:“一定要忽略微不足道的小缺点。有些建议中的小缺点只能用放大镜仔细搜索才能找到,但是上司却把他整个的建议都否定了,这种事是屡见不鲜的。你会惊讶地发现不少见解不凡的建议被否定了,原因就是有人发现其中有些小小的缺点。在实践中常常有这样的事情,有些善于吹毛求疵的人认为只要他们发现一个小小的瑕疵,那么整个计划就一无是处,而本来这个计划是会非常成功的,要谨防这种事情发生。”    
管理就是决策    
  因在管理学理论方面成绩显著获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唯一一个学者、西方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自然也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他提出了“管理就是决策”的观点。 
  西蒙认为,组织就是作为决策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组织的任何一个成员第一个决策是参加或不参加这个组织。他在做出这个决策的过程中,就要对他为组织所作的贡献(劳动或资本)和从组织得到的诱因进行比较。如果诱因大于贡献,他就参加。在这个满足函数中的零点(即盈亏平衡点)取决于参加这一组织的机会成本。一个人在做出决定参加某一组织以后,虽然他的个人目标依然存在,但退居从属的地位。西蒙在《管理行为》中曾指出所谓同组织一体化,就是指个人在决定时采用组织决策的价值标准,即用组织目标(组织服务目的或组织存续目的)代替个人目的的过程,因此要了解一个组织的结构和职能,就必须分析其成员的决策和行为及其受组织的影响,就必须研究影响人群行为的复杂的决策网状结构。西蒙在研究复杂的决策网状结构时很重视权威问题。西蒙的中心思想是管理人员应该有效地利用各种形式的外部影响力来塑造职工的性格。使他们变得主动,而不是由上级指示或按组织的需要来决策和行动。他认为经营中组织的最理想状态是它的所有成员由于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的共同目标缔结起来,因而都愿意为提高组织效率而做出贡献。这样,组织只需要在作必要调节时使用权威,而使制裁方式的应用不占重要地位。    
管理就是成功地进行授权    
  令唐僧感到惊异的是,唐太宗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主代表也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唐太宗不慌不忙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管理就是成功地进行授权。当然,进行成功授权的前提就是,要有精明强干的下属。选用精明强干的官员,数量虽少,效率却很高,如果让唯唯诺诺的无能之辈占据高位,数量再多,也是人浮于事。” 
  唐太宗经历过隋朝末年的动乱,亲眼看到号称“甲兵强盛”的隋王朝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倾倒瓦解,看到隋王朝官府由于人员繁多、办事拖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鉴于隋朝倾覆的教训,他决定改革官制,坚持“官在德人,不在员多”的方针。他认为任用官员,宁愿少而精,不愿多而滥,重要的是注意经常考核官员的德才。 
  唐太宗把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比作在地上画饼,只能看,不能食用。他责成房玄龄负责调整规划州县的行政区域,减少赘员。唐太宗还亲自督促削减中央政府机构,把中央文武官员从2000多人削减为643人他还提倡对年迈体弱的官员给予妥善的安排和荣誉,使他们乐于让贤,让更多年轻有为、办事干练的人有机会为国效力。 
  唐太宗治理国家,注意发挥各部门的作用,让他们各负其责。因此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参加研讨会的人对他都非常尊重。他一发言,大家都异常虔诚地洗耳恭听。 
  看到大家非常投入,唐太宗显得兴致勃勃,他问大家:“你们说,隋文帝这个皇帝怎么样?” 
  一位非常熟悉中国文化的日本学者说:“隋文帝勤勉治国,批阅全国的书表奏章,往往从黎明直到日落西山。隋文帝召集大臣们进宫议事,常常忘记时间,到吃饭的时候还没有完,就命令侍从把饭送上来,边吃边议事。” 
  唐太宗开怀大笑,爽朗地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总怕大臣对他不忠心,大权小权一人独揽,什么事都由他一个人做主,不肯交给下属去办。他虽很辛苦,事情不一定办得好。大臣们摸透了他这个脾气,都不敢直言,常常是顺着他的心思说话,口惠而实不至,我可不敢像隋文帝那样。天下地方这么大,四海的人这么多,国事千头万绪,只有请各部门去商量办事,遇到大事报告宰相认真考虑,有了妥当的办法,再报告我准奏,然后执行。天下各种事情,都由皇帝一个人来决定,那怎么能行呢?如果皇帝一天处理十桩事,就说五桩事处理得尽善尽美,另外五桩处理得不好,一天出五条差错,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谬误积起来,岂不是要毁坏国家吗?官以能任,把事情交给有才能的人办,自己高瞻远瞩,专事考核官员的功过,于国于己不更好吗?作为公司的经理,也是一样的道理……”    
管理是当领袖,而不是当经理    
  见东方的一位国家元首发表了见解,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觉得自己不能再保持沉默了,他也不管唐太宗说完没有,就抢着说:“诸位,坦率地说,我认为,管理是当领袖,而不是当经理。” 
  “那么领袖和经理有什么区别呢?”唐太宗不介意对方的不礼貌,他反而对威尔逊的论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威尔逊是美国“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总统,获得了政治博士学位,他不愧是一位博士,说话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第一、领袖强调未来,是播种者;经理着眼点在目前,是花匠,懂得怎样修剪树枝,美化环境。 
  “第二、领袖是曹操,懂得用‘望梅止渴’的远见和激励;经理是孔明,擅长‘草船借箭’的计划与执行。 
  “第三、领袖领导人;经理管理事。 
  “第四、领袖犹如建筑师,知道怎么设计最有效能的房子(组织);经理是包工,懂得怎样把房子(组织)造得最有效率。 
  “第五、领袖授权赋能,将权力向外扩散;经理分层负责,权力是一层一层向上请示的。” 
  最后,他总结道:“在所有领袖和经理的定义中,将差异说得最好的是:领袖知道什么是对的事;经理知道怎么做得对。”    
追求“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    
  接着,对人类思想最有影响的中国哲学家之一的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老子说,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管人治事。现代社会中,领导者大多具备突出的才干,不然也当不上领导。但是同为领导,业绩和成就却有较大的差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人艺术的高低。善管人者,指挥若定,左右逢源,一呼百应。被管的人也心甘情愿,心悦诚服。有了“人心”的基础,企业自然会蒸蒸日上,一帆风顺。而不善管人者,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焦头烂额,企业人心涣散,一盘散沙。二者的境况天差地别,这里面显然暗藏天机。 
  有人认为,“管人”不就是施展手中的权力,通过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让别人“俯首称臣”吗?事实上,“管人”可不那么简单,它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你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就对别人颐指气使,吆五喝六;也不能对下属平等到他们瞧不起你、不把你当回事的程度;你不能玩弄权术,让别人都觉得你黑你坏,也不能诚实到你心里有什么事别人马上就能看出来;你既不能城府太深,用心太过,也不能嘻嘻哈哈,随随便便;既不能冷酷到不近人情,又不能脸皮太薄,心肠太软。你既要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又必须令出禁止,威严有度;既有菩萨心肠,又有魔鬼手段……可见,管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套高深的谋略。 
  唐僧知道,老子一向主张为官者要无为而治。做到了无为,实际上也就是有为。不仅是有为,而且是有大为。 
  他想起自己从书上看到的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阳子臣问:“假如有一个人,同时具有果断敏捷的行动与深入透彻的洞察力,并且勤于学道,这样就可以称为理想的官吏了吧?” 
  老子摇摇头,回答说:“这样的人只不过像个小官吏罢了!只有有限的才能却反被才能所累,结果使自己身心俱乏。如同虎豹因身上美丽的斑纹才招致猎人的捕杀;猴子因身体灵活,猎狗因擅长猎物,所以才被人抓去,用绳子给捆起来。有了优点反而招致灾祸,这样的人能说是理想的官吏吗?” 
  阳子臣又问:“那么,请问理想的官吏是怎样的呢?” 
  老子回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