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扫起落叶好过冬 >

第59章

扫起落叶好过冬-第59章

小说: 扫起落叶好过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事情,再也不能让它重演。而事实上,就在人们念念不忘“要记住历史教训”,上升拔高得几近空泛的同时,大屠杀的悲剧却一直在发生。例如,
  在奥斯威辛被解放的五十年以后的1994年,卢旺达发生种族大屠杀,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联合国是否“需要”干涉委决不下的仅仅一百天之间,就有将近一百万人被屠杀。
  安南的犹豫是非常自然的,因为那是“内政”。在
  “二战”之后建立的联合国,没有授权给他可以“干涉内政”。所以对大屠杀仍然只能“人道呼吁”,不能武力制止。仅仅六年之前的1999年,原南斯拉夫的科索沃对阿族屠杀和驱逐,造成“二战”以来最大的难民潮。联合国仍然“不能管”,尽管两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都是在巴尔干半岛燃起的。人们宁可在文学般的语境中讨论大屠杀的教训,而奥斯威辛以后,国际社会如何建立有效机制,监督和制止大屠杀,却始终无法解决,成了六十年之难题。人们对奥斯威辛以后能不能有诗非常敏感,而对奥斯威辛以后能否制止大屠杀,却显得十分迟钝。
  2005年1月27日,就在奥斯威辛六十周年纪念的同一天,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美国的一个国会议员,带领了一个民间各界的代表团,最近考察了苏丹和乍得边境的难民营,并作出报告。正是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种族屠杀,导致大批难民的外逃。代表团详述发生在苏丹的种种惨状,呼吁国际干预。就是这同一天,一方面在奥斯威辛纪念会上,各国代表纷纷呼吁:“决不能让悲剧重演”;一方面面对正在发生的大屠杀,大家仍然无所作为。所以,一位在浩劫中幸存的犹太人在纪念会上说的话,听起来特别惊心动魄:当年西方社会对纳粹种族清洗的冷漠,令犹太人始终无法释怀。
  惟有安南,深知手中没有制度的利器,口号遂将沦为空话。安南非常现实地说,“不能重演”说来容易,付
  面对今日的奥斯威辛
  诸行动难。因此,安南只能遗憾地提醒与会者,在奥斯威辛惨剧结束的六十年之后,大规模屠杀在这个世界上仍然没有绝迹。而且“令人遗憾的是,这个世界在制止大屠杀和种族清洗方面不止一次地失败”。
  这是我们在大屠杀六十周年纪念日,应该正视的现实。


《公民读本》第一课


  公民教育是一个一直在谈的话题,许多中国学者都意识到,建立公民社会,要从公民教育做起,要写出高质量的《公民读本》来。由此就想起来,要看看美国孩子在学校里读的《公民读本》是什么样的。美国很多学校有公民教育课程,《公民读本》的教材很多,一般是学者写了,各地学校的老师从中选挑。因为大原则基本相同,所以课本也就大同小异。我随意挑了一本看看,那是密歇根大学的教育学教授写的。
  从大的划分来说,这本教材分六个部分:1。你;2。地方和州政府;3。国家政府;4。促使政府有效;5。政府的服务;6。自由企业体系。
  前言里引了一个伟大哲学家的话:“了解你自己”。课本认为,你要做个好公民,先要了解你自己。这一部分,一共谈了四章。从第一章,“你
  ——一个人”开始,谈“一个健康的人”、“你和你的个性”、“和他人相处”,直到“做个好公民”。第二章是“你——一个学生”,谈“学习能力的不同”、“改善你的学习”、“清醒的思考”。第三章是“你
  ——一个家庭成员”,谈的是“家庭是不同的”、“家庭的问题”、“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第四章才是“你——一个公
  《公民读本》第一课
  民”,谈“你生活中的政府”、“政府存在的理由”。
  《公民读本》如此开端的原因,在开篇第一段话中就告诉了孩子们:国家“建立在这样的一个理念之上,就是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它的政府制度、经济体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建立在这样一个理念之上。”你作为一个人,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这个制度下,你必须能“自由买卖和拥有,你自己决定做什么”。而政府只是为你服务的机构:“当政府是你的仆人,你是自由的;当政府成为你的主人,你就像一个奴隶那样,不再重要了。”课本还告诉孩子,由于“个人是最重要的”,政府就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生意人,生意人就不能欺骗顾客,工会才必须要代表它每个成员的利益。因为“个人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下面,课本举出各个不同总统的有关言论,这些总统认同百姓“个人”比他的政府更重要。
  课本同时让孩子们认识自己,尊重他人,不是惟我独尊。作为个人,人都是有不同弱点的,而自己的弱点是需要认识和改善的。一个好的公民是有民主性格的。课本对民主性格的总结,我觉得简直就是中国人的老话,翻译成中文很准确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你不愿意被伤害吧?那么你不要伤害他人。因此,课本教育孩子,必须学会控制自己,“一个好公民是一个善于调节自己的人”、“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善于思考的人”,在以上前提下,才应该是“一个能够行动的人”。
  一个好的公民是忠于自己国家的,这意味着你对国家是持建设的、而不是毁坏的态度。假如政府做错事,你严厉批评政府,那是希望它改善,这就是建设性态度。假如你明明发现国家在走向错误的道路,你却还是说,走得好走得好。那是一种毁坏的态度。
  作为一个准公民的学生,《公民读本》告诉你,学科
  “分数对于精神活动的衡量,是非常有限的”,好分数只在测定“学校的成就”,而不是在测定你“人生的成就”。
  “智商是在改变的”,而“智力是不同能力的组合”。作为准公民,要学会“清醒的思考”。课本认为,能够清醒思考,是做个好公民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假如不能清醒思考,给你民主权利,你照样可能被政客操纵和利用。
  那么如何才能清醒地思考呢?
  首先是,“你的思考必须在事实的基础上”。所以,非常简单的前提是,你有权利知晓全部事实。作为一个为公民社会服务的政府,就必须让信息自由流动,让公民们能够得到全部事实。没有这个前提的社会,就很难有合格的公民。课本还建议学生,不仅知晓事实,还要
  “不断认识最新发现的事实”,知晓事实之后,一个清醒的思考者“要能够解决问题”。
  课本向孩子们指出了最容易陷入的“思路不清”的误区。首先是不能有理想化倾向的“愿望思考”,例如,不能在心里希望一个理想社会实现,就认定它一定能实现。还有,要避免“情绪化的思维”,课本告诉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偏见的。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事情,可是我们不要让它影响我们的清醒思考”,否则,难免走极端。而那些走极端的思路,“对个人和国家都会造成最大伤害”。课本还告诉孩子们,不要轻易下结论,思考要从事实出发,就是说“不要从观念出发”,不要从理想出发。
  课本还对这些孩子,未来的丈夫和妻子、父亲和母亲们说:做个好的家庭成员,是做个好公民的基础。课本告诉孩子们,有各种不同的家庭,家庭是有种种问题的,解决家庭中的问题是多么的不容易,而幸福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取决于你对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爱。虽然
  《公民读本》第一课
  课本不能解决孩子们未来将面临的复杂生活,可是它给了你思想准备,让你懂得,重视“家庭价值”是一个好公民的基本条件。在关心国家、社会、他人之前,先要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家人。
  然后,课本才对孩子们推出“自治”的概念。自治建立在公民具有民主性格的基础上,霸道的管理不是民主的自治。在家里,有家庭管理的问题,在学校,有学校管理的问题。课本鼓励孩子,你们可以从小尝试,学会组成各种社团,长大可以组织工会,在“人民定规则”之前,每一个个人,要认识和改善自己,敢于承担责任、学会平等地和他人相处。
  《公民读本》在告诉“你”,要改造社会吗?先从把自己改造成一个好公民做起。而最后,你会发现,这样的公民准备,又是在使“你”和他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容易。它和最初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幸福,是最重要的。
  所以《公民读本》第一课,谈的就是“你”。


马克·吐温的真面目(1)


  从小就熟悉马克·吐温,喜欢读他的作品。可是,我有点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读的了。其实读他的书,对我只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的偶然事件。
  美国孩子都能讲出自己是在哪年读了哪个作家的作品。他们课堂上有文学史的学习,从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到现代文学。一个年级、一个年级读下来,孩子们的知识结构很完整。
  文学课本和参考书目,都是文学史的学者在做,也在不断更新。运作却是市场化的,他们之间有激烈竞争。上市教材有好多套,老资格的文学教师,挑书时一个个目光犀利。老是落选的教材,就被淘汰了。
  到上世纪中叶,美国新思潮逐步兴起,在六十年代开始猛烈地冲击传统。虽然对制度和观念的挑战始终存在,这套老的教育观却纹丝不动。可见美国是个很保守的国家。
  如何教孩子,美国学校靠自己拿主意,和政府无关。有个别学校就宣布说,不能让孩子读马克·吐温了。理由是,马克·吐温是种族主义者,最典型的例子,是我也读过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马克·吐温的真面目
  不服气吗?证据确凿。
  书中的一个场景是:雪莉姨妈听到一艘蒸汽船爆炸的消息。
  “乖乖!伤着人了吗?”
  “没有,太太,”有人回应。“就死了个黑人。”
  “哦,还算运气,因为有时候这种事故真会伤着人呢。”
  一场争论开始了。
  一方说,你看看,在马克·吐温的眼睛里,黑人根本不算人。另一方说,你看到哪里去了?恰恰相反,这本书描写的是南方奴隶制的时代。马克·吐温通过文学手法,生动描写了一些过着好日子的上层白人,对黑人的生命境遇是如何冷漠。作品表达了对黑人的同情,也在唤起人们的良知。
  一方马上又说,马克·吐温在书中使用对黑人贬称“nigger”。在这本书里,这个贬称随处可以看到。这不是种族主义是什么!
  “nigger”这个词在中文里常被译作“黑鬼”。“nigger”
  无疑是一个贬称,随着美国社会对种族主义的清除,这个词从两百多年前的常用词,到今天,变得只有一些黑人自己还在公开使用。可是,能不能处处译作“黑鬼”,我有点怀疑。词语是很微妙的东西,不同时代,不同人,在不同的场合,传达的意味并不相同。一百五十年前的南方,白人提到黑人,黑人称呼自己,都普遍使用这个词。现在,这个词在公开场合完全消失,人们对种族议题变得敏感。所以,人们今天对这个词的感受,肯定和一两百年前是不一样的。
  另一方于是辩解说,那写的是一百五十年前的南方
  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