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24-医宗己任编 >

第23章

624-医宗己任编-第23章

小说: 624-医宗己任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茵陈(君) 栀子(臣) 柴胡(佐) 黄柏(佐) 胆草(使) 大黄(炒使) 
升麻(使) 黄芩(使) 
上 咀。水煎。早晚食后温服。 
x茵陈五苓散x 
上以茵陈浓煎汤。调五苓散二钱服。日三四次。黄从小便下。以小便清为度。 
x茵陈蒿汤x 
茵陈(君) 大黄(臣) 栀子(佐) 
x参术健脾汤x 
人参(君) 白芍(臣) 茯苓(佐) 陈皮(使) 当归(臣) 白术(君) 
甘草(佐) 大枣(使) 
食前服。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凡感症复发。世俗必作有余治。必曰因食而起。殊不知有余不尽之邪。留滞阳明胃经也。盖 
缘战汗后。元气亏损之甚。即以补阴得汗。力只及得七八分便住。表既得解。便能清爽。其不尽 
者。复归阳明。加以一二日之饮食。与邪相蒸。复腾腾而作热矣。治之当何如。曰。舍补正气无 
由也。当此之时。大汗一出。元气骤损。饮食入胃。生化迟缓。于是所留之邪。与新入之物。合 
而为火。如根据时师。再作攻邪。元气益虚。热邪益炽。索然而死矣。唯以六君子汤。加当归投之 
。纵有病愈增而热似甚者。乃是邪与食为元气所攻发。将出之候 
也。守不过三日。复战而汗解矣。或于六君子汤中。加酒芩连朴更稳。中气虚而热甚者。补中益 
气汤。加酒芩连。或曰。汗至七八分。而余邪何以复归阳明。曰。胃主肌肉。而元气薄故也。如 
元气浓者。无此病也。如留泊肌肉筋骨。则为余毒。治法亦先补正。有阴虚劳复。微扶风寒与食 
者。生地黄饮子主之。若其人素壮实。平日多火症。愈后劳复者。亦不得用攻伐。七味葱白汤主 
之。损庵用麦门冬斤许。入淡竹叶香豉。频频饮之佳。海藏麦门冬饮子亦可。 
x生地黄饮子x 
生地(君) 熟地(君) 枸杞(臣) 地骨皮(臣) 黄 (臣) 白芍(臣) 
天冬(佐) 黄芩(佐) 甘草(佐) 枳壳(使) 防风(使) 
x七味葱白汤x 
治伤寒或因起动劳复。或因吃食稍多。皆成此候。若复甚者。一如伤寒。初有此症。宜服此 
方。 
葱白(连须君) 干葛(君) 淡豉(半合臣) 麦冬(佐) 熟地(臣) 生姜(使) 
流水(以杓扬之)七味。用清水煎。去滓分二服。渐渐服之取汗。 
x麦门冬汤x 
治劳复气欲绝者。用之有效。能起死回生。易老加人参。尤妙。 
麦冬(君) 甘草(佐) 粳米(臣) 
先煮米令熟。去米。入药五钱。枣二枚。竹叶十五片。温服。(此方当有半夏。)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伤寒以咳嗽为轻。盖风寒暑湿。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虽外邪欲入脏腑。必先 
从其合而嗽也。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之。使气逆而不散。冲击咽膈。令喉中淫淫如痒。习习如 
梗而咳也。(或云咳则有声无痰。嗽则有声有痰)。初起脉浮紧。头痛拘急。恶寒发热无汗者。 
冬月十神汤加减。余月芎苏饮加羌活。(二方轻重得宜。凡非时之气。皆可用。)如火盛者。加 
凉药一二味。枯芩知母花粉地骨之类。如胃热熏蒸其肺而嗽者。合白虎。挟虚者。加人参。或人 
参石膏汤。(若脉浮自汗。头眩眼胀。鼻塞清涕者。伤风候也。亦以十神芎苏二方分治。)脉弦 
口苦。发热而咳者。少阳也。小柴胡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主之。若发热胸中烦满而咳 
者。加炒栝蒌。若胸胁痞满。发热而咳者。加枳实。如下利呕渴。心烦不得眠而咳嗽者。猪苓汤 
。四肢厥逆。腹中痛。泄利下重而咳者。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停饮与表寒相合者。小青龙汤 
。(仲景谓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是也。)停饮与里寒相合者。真武汤去芍药。 
加五味子干姜细辛。(仲景谓四 
肢沉重疼痛。小便如常。大便自利而咳是也。)有手足逆冷。(上过乎肘。下过乎膝。)脉沉 
细而咳者。阴症也。四逆汤加五味子。有病伤寒咳嗽。喉中声如 。与独参汤一服而 声除。至 
二三帖。咳嗽亦渐退。服二三斤。病始全。今人因右寸脉大。不知分别有力无力。妄投泻剂。死 
者多矣。(大是豁大无伦。真空虚阴亡之象。若有余。其大必牢。内经五色奇咳论曰。五脏六 
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又云。聚于胃关于肺之旨。乃风寒上袭之初咳症。故辛散温润清滋。使 
上焦之邪表散。咳斯愈矣。若后之水气停饮。与夫阴寒厥逆致咳。非温通开合。宗仲景法加减不 
可。若套以时派表剂。则速之咎矣。此论反复辨晰次第用药。深得仲景之旨。而于哮喘喉声如 
之症。与独参大剂。诚千古之卓识。今之昧此义者。盖多多矣。本草人参有定喘之功能。惜读 
者漫不经心而忽之也。况喘症之虚者。由元海无根。致肾气不纳。脉之滑大无伦。斯时重用独参 
以回元海。犹虑鞭长莫及。何敢咳药为也。又岂可与凡庸以脉大辄投泻剂而死者。同日语耶。故 
揭出以告读是篇者。) 
x十神汤x 
白芷(臣) 紫苏叶(君) 麻黄(佐) 陈皮(臣) 川芎(佐) 香附(臣) 
升麻(使) 葛根(君) 赤芍(佐) 甘草(佐) 生姜(使) 葱白(使) 
x十味芎苏饮x 
前胡(佐) 葛根(君) 枳壳(佐) 桔梗(佐) 半夏(臣) 陈皮(佐) 
桑皮(佐) 杏仁(臣) 川芎(臣) 紫苏(君) 生姜(使) 大枣(使) 
准绳方无桑杏前胡。有柴胡苓草。 
x人参石膏汤x 
治伤寒咳嗽不已。心烦。及风热头疼。精神不利。昏愦。 
人参(君) 石膏(臣) 半夏(臣) 栀子仁(佐) 黄芩(佐) 川芎(佐) 茯苓( 
臣) 白术(君) 生姜(使) 作一服。 
x四逆散x 
甘草(炙君) 枳实(佐) 芍药(臣) 柴胡(佐)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有感症汗不透。余热在胃。咳嗽不止。养血凉血不效者。每用六味饮必应。盖热气逼伤胃阴 
也。有挟虚感症。用参 等气分药而愈。愈后渐见干咳。乃余邪为胃气鼓动欲出也。若认作真虚 
症。再投归脾生脉等剂。则重敛其火。渐伤阴分。而成弱者有之矣。宜养血凉血。顺其势而导之 
。不可泥为补剂得力之后。寒凉伤中。畏而勿用也。有阳明症。宜汗不得汗。渐见咳嗽吐痰者。 
此时取汗。益不可得。只投清润之剂。如二冬二母天花粉地骨皮之类。寒热未止者。小柴胡为主 
。加入上药。久久痰清咳止。经络热邪。即从此解。虽终 
不得汗。亦有渐愈之理。 

卷七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属性:凡伤寒汗出不彻。邪热结耳后一寸二三分。或耳下俱肿硬者。名曰发颐。此为遗热成毒之所致 
也。宜速消散则可。若缓则成脓。又为害也。(竟有失于汗下。中宫伏热郁极。发为胃痈者。须 
细审之。若漫不加意。懵然执伤寒之成法以治。鲜有不溃败者。)感症有三四日后即发痈者。有 
一起便发者。治皆不外阳明一经。(初起亦有兼少阳者)有一种感症。被俗师混加汗下。以致诛 
伐太过。气血大伤。究竟所感之邪。郁而不泄。发为痈肿。此时急为补正大剂。参 归术加熟地 
两许以救之。庶可起发收功。若用连翘皂刺芩连等。去生便远。有肝肾大虚。发于至阴之处。道 
路遥远。必煎剂送大填大补丸子方效。否则迁延时日。拖成弱症。终不救也。有一种火实之人。 
所感又重。非大剂辛凉。及重用石膏不可。(甚者须加大黄)而医者过于小心。始则略为解 
散。至三四日后。便用养阴之法。以致邪毒郁伏。发为痈肿。当急以清解透发之药消之。若作骑墙 
之见。兼用固本等。则热邪为润药粘滞。不得透达。必成大害矣。慎之慎之。(固本等所以养胃。 
今服养阴药既多。则胃中津液原不竭也。且遗毒既自经络而达肌表。自当因势利导之。)遗毒发 
颐。用槐花四五两。微炒黄。乘热入酒二钟。煎十余沸。去滓热服。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 
一二服。胃弱者忌。又法。用生忍冬藤(即金银花藤)四五两。生甘草节一两。 
先用水二碗。煎至一碗。再入酒一碗。煎十余滚,去渣饮之。渣敷患处。 
x连翘败毒散x 
治发颐初肿。服此消之。 
连翘(君) 羌活(臣) 独活(佐) 荆芥(佐) 防风(佐) 升麻(使) 柴胡(臣) 
甘草(佐) 桔梗(佐) 川芎(佐) 归尾(佐) 苏木(使) 红花(使) 天花粉(臣) 
牛蒡子(君) 
上水酒各半煎。徐徐温服。(如未消加蛤粉炒穿山甲一钱。肿至面者。加香白芷一钱漏芦五 
分。大便燥实者。加酒浸大黄一钱五分。壮者倍之。凡内有热。或寒热交作者。倍用柴胡。加酒 
洗黄芩酒炒黄连各一钱。) 
x内托消毒散x 
治发颐有脓不可消。已破未破服之。 
人参(君) 黄 (君) 当归(臣) 川芎(佐) 防风(佐) 白芷(臣) 
升麻(使) 柴胡(佐) 甘草(佐) 桔梗(佐) 连翘(佐) 金银花(佐) 
上水酒各半煎。徐徐温服。 

卷八西塘感症(下)
感症兼病
属性:本是感症。而兼有他病。丹溪先生所谓杂合病也。其治之即当稍变感症成法矣。用载之篇末 
。以成一家之言。 

卷八西塘感症(下)
感症兼病
属性:如挟饮食。嗳气酸臭饱胀者。初起平胃散二陈汤主之。见风症者。配发散药一二味。如升柴 
薄荷叶。太阳症见者。加羌防。恐太燥。去苍术。见热症者。配酒芩连。口干者。合白虎。作呕 
者。加浓朴。如经发表多。而壅热通红。气粗。脉牢实。神思昏沉。胸前按之微痛者。视其微甚 
。用逍遥散。加熟地四五钱至一二两。或本方合小柴胡。 
x平胃散x 
苍术(米泔浸炒) 浓朴(姜汁炒) 陈皮 甘草(各等分) 
x二陈汤x 
半夏(制) 茯苓 陈皮 甘草(各等分) 
加生姜大枣。 

卷八西塘感症(下)
感症兼病
属性:如见鼻塞头痛发热。或中脘痞满。呕逆恶心。或痰饮凝积者。参苏饮主之。 
x参苏饮x 
前胡(佐) 葛根(臣) 半夏(制臣) 茯苓(臣) 陈皮(臣) 甘草(佐) 枳壳( 
麸皮炒佐) 
桔梗(佐) 苏叶(君) 人参(君) 木香(使) 生姜(引) 大枣(引) 
人参木香二味。进退用之。见阳明症者。合白虎。 

卷八西塘感症(下)
感症兼病
属性:有一种内伤元气不足之病。其人必元气素弱。或作劳辛苦。或因饥馁受亏。或因色欲过度。 
外症身热。自汗体倦。手足心热。忽时作寒。口不知味。出言懒怯。脉虚大无力者。补中益气汤 
主之。有一种大虚致感。先以归脾饮补之。待虚回后清邪。 
x补中益气汤x 
人参 黄 当归 白术 广皮 甘草 升麻 
柴胡 
加生姜大枣。 
此方俱用轻剂。分量极少。总看病之微甚。为药之多寡可也。六要黄 一钱。人参病甚者一 
钱。炙草五分或七分。归术各七分。陈皮五分。升柴二味酒炒。各三分。多汗蜜拌炒。 
(此方如气血大虚者。参 术归草可加至数钱之多。不可拘泥。) 
见头痛项强太阳症者。配羌防。挟饮食者。配朴半。往来寒热者。配黄芩。热甚者。合白虎 
。病久虚而邪不 
得汗解者。配益母草红花酒芩连。舌胎干燥黄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