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反思2008年的崩溃风潮--乔治索罗斯 >

第5章

反思2008年的崩溃风潮--乔治索罗斯-第5章

小说: 反思2008年的崩溃风潮--乔治索罗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成 或解散——引起的,而是由金融系统自身所导致的。这证实了金融市场趋于均衡,背离是由外部冲击所引起的观点是一个谎言。但是,我主张的市场运行替代选择理 论——反身性理论——还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它甚至没有得到经济学界的认真考虑。
  当我问为什么会这样的时候,得到了各种各样的回答。有一个回答说,我的反身性理论只是陈述了显而易见的东西,即市场价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的偏好。这 显然是对我的理论的误解,我的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定价错误在具体的情形和方式中,能够影响市场价格应该反映的基本面。有些其他专家说,我的泡沫理论已经 包含在现存的模型之中了。
  那些最赞同我的观点的人向我解释说,我的理论之所以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是因为它不能被形式化和模型化。但是,这正是我试图表达的观点:反身性引起 不能量化的不确定性和不能计算的可能性。在一个世纪之前,富兰克·奈特(Frank Knight)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也承认了它。然而,市场参与者、评级机构以及监管者在计算风险上,都 是依靠定量模型的。
  反身性是否可以模型化,或者人们是否应该继续使用定量模型,但是为无法计算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错误预留空间,将反身性纳入考虑,是我努力寻找答案的 一个问题。我的预感是,这两者我们都要做。反身性不能从理论上加以模型化,但是,它在诸如贷款意愿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这样的具体实例上,应该可以模型化。 同时,在记住、特别是为了监管目的记住条件有时候可能会偏离均衡相当远的同时,定量模型在计算趋近均衡条件中主要的风险上是有益的。我希望其他人也能致力 于探索类似的问题。
  行为主义的局限性
  新出现的解释市场怎样运行的范式,是建立在行为经济学和进化系统理论上的。我怀着巨大的兴趣关注着它们的发展,并且认可它们的价值;然而,我担心它们忽略了一些重要的观点。我认为如果它们成为新的正统学说,就会阻碍对金融市场的恰当理解。下面我将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行为经济学探索人类行为的独特习性及其对市场行为的意义。它通过实验,以在不确定条件下作出决策特有的,并且对代理商自身的最佳经济利益有害的具体 行为偏好的方式,论证了许多偏离理性的行为。这已经对理性行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形成了挑战。有效市场假说的支持者通过承认这些无效的存在,来加以回应, 但是,他们声称这些无效是可以通过套利交易加以消除的。
  这种说法为所谓的市场中性对冲基金提供了正当性依据,这种基金声称,可以在利用杠杆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套利交易机会来获得高额利润。长期资本管理公 司(LTCM)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它在1998年破产,几乎使金融市场陷入瘫痪。行为经济学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为什么会破产没有进行解释。更准确地说, 它暗含的解释是,行为偏好的力量比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抵挡它们的能力要强大得多。这远远不如我提出的自我强化偏好和泡沫的概念令人满意。
  事实上,对反身性的攻击——它只陈述了人类心理影响市场价格这样显而易见的事实,更有理由用来反对行为经济学。如果行为经济学成为新的范式,那么,定价错误能影响基本面,以及金融市场不仅仅只是对潜在条件的被动反应,而是组成一个影响历史结果的积极力量的观点,将会丢失。
  市场经常迫使管理人员,甚至是政府,以具体的方式行为来关注他们的担忧。甚至在探索人类心理中,行为经济学也不如我的理论全面:它只探究行为偏好,而没有探究像市场原教旨主义这样的错误观念。它也没有有效市场假说全面,因为它没有系统地阐述任何全局性的假设。
  人还是机器?
  与此相对,进化系统理论却系统地阐述了一个全局性的假设。麻省理工学院的罗闻全(Andrew W。 Lo)将这种方法从理论上阐述为适应性市场假说,不只他一个人如此,圣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也在往同一方向努力。事实上,将查尔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应用到尽可能多的领域,已经变得非常流行。
  罗闻全将金融市场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市场参与者利用不同的策略相互竞争,以最大化他们的遗传物质——也就是利润——的存活率。它通过承认任何策略——只要它能提高存活率——的方式,避开了有效市场假说的限制。
  适应性市场假说的巨大优点是可以被模型化,而且其模型还是动态的:在反复的过程中,策略和它们的流行程度都在向前发展。均衡的概念可以被一个与反身 性类似的双向互动所取代。这种构建模型的技巧是在对捕食者和猎物数量间的双向关系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并且在这种研究中成效卓然。从那以后,除了金融市场 之外,这样的“适应性”模型还扩展到了许多其它的领域,包括对宗教的研究。
  显然,适应性市场假说和反身性有很紧密的联系。我对此非常着迷,并希望它可以为反身性模型化提供方法——这似乎是阻碍我的概念框架被认真对待的主要障碍。然而,我也对此感到害怕。我担心我的观点在被模型化的过程中被曲解。下面让我努力阐明我的担忧吧。
  我的世界观的中心观点是,人类事务——由有思想的参与者参与的事件——和自然现象有根本不同的结构。自然现象是在没有任何人类思想干预的情况下呈现 出来的;在其因果链中,一组事实紧接着另一组事实。然而,在人类事务中就并非如此了。在人类事务中,因果链并没有将一组事实导向另一组事实,而是在一个双 向的反身回馈环中,将现实情形和参与者的思想连接起来。
  既然参与者的观点和事情的实际情况之间总是存在分歧,反身性就在事件的进程中引入了在自然现象中缺乏的某些不确定性。我担心这个观点会在适应性市场 假说中失去方向,因为进化系统理论没有对人类和自然现象进行区分。适应性市场假说涉及的是种群的进化,而不管它们是由微生物还是由市场参与者组成的。
  更具体地说:我将汽车和发电厂这样的机器,和国家、市场或婚姻安排这样的社会制度进行了区分。我主张,为了能够经久耐用,机器必须结构良好,也就是 说,它们必须完成预设的任务。社会制度则不同:它们可能不能很好地实现它们的目的,但是,它们却可能无限期地存在下去。也就是说,市场可能适应不良。这是 适应性市场假说没有认识到的问题。
  在适应性系统概念中有些东西令人怀疑,不管我们是在讲市场、政府还是宗教。它似乎证明了某些东西流行就是因为它们流行是正当的。这忽略了应该从 2008年的危机中汲取的重要教训。国际金融体系令人难忘而壮丽的大厦,不是因为外部的冲击而倒塌的,而是因为错误的构想而倒塌的。这怎么可能呢?
  银行系统这样的社会构造,和银行通常坐落的类似希腊庙宇的建筑这样的物理构造之间,应该有一些区别——市场参与者,包括监管者,在2008年的危机 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非常吃惊地发现了这一事实——世界经济正在遭受其后果的冲击。我的概念框架识别了机械构造和社会构造间的不同,即反身性。适应性市 场假说根本没有注意到任何区别,从而延续了有效市场假说的根本错误。
  对反身性的反思
  经济学为什么会制造两个犯有同样错误的假说呢?其原因在于,有效市场假说和适应性市场假说都是通过类推方法发展的,即将在其他领域的成功方法应用到 社会领域——有效市场假说学习了牛顿物理学,适应性市场假说学习了进化生物学。在这种背景下,我想援引我的极端易谬性假设: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获得了一些有 用的知识,我们都倾向于把它们扩展到在不适用的领域中。
  作为对照,我以对思想和现实关系的说明作为开始,从中我得到反身性概念,然后发现这一概念可以应用到对金融市场的研究上。我认为我的方法比有效市场 假说和适应性市场假说的解释力都要强,并明确批判任何将我的结论和这两个假说中的任何一个调和起来的行为。由于有效市场假说已经完全不可信,所以我更担心 我的理论被占优势的适应性市场假说蒙上阴影。
  我理解适应性市场假说背后的动机:保护经济学科学地位的愿望。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错位的努力,其结果用弗洛伊德的话说,可以被称为经济学家的“物理嫉妒”。我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面临着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
  在此,我必须介绍一个对我的观点的告诫。我对我在人类事务和自然现象之间所作的明显区分感到困扰。这样尖锐的区分不是自然的特征,而是为了理解非常复杂的现实所作的人为努力。这也与我的极端易谬性假设是一致的。
  然而,我渴望对进化系统理论和反身性之间的联系有更好的理解。我在致力于研究复杂性问题的圣菲研究院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没有找到答案。这是我希望其他人也思考的另一个问题。
  我乐于承认,反身性没有达到当前被接受的科学理论的标准。这就是我将我的第一本关于反身性的书取名为《金融炼金术》的原因。但是,我主张我们要么修改这些标准,要么用非科学的方法去研究金融市场。
  修改科学理论的标准可能很困难,因为它可能会使经济学家失去地位。将新的范式称为哲学范式,而不是科学范式,可能会使其更容易得到承认。哲学在被科 学方法取代之前,常常占据着卓越的地位。科学方法在对自然的研究中创造了奇迹,但是在与人类有关的领域中却没有那么成功。这使我对卡尔·波普尔的科学方法 统一学说产生了疑问。
  将哲学恢复到其卓越位置可能比较合适。那么,我的概念框架就能作为从总体上理解人类事务,从一般上理解金融市场的新哲学范式。我刚好对反身性的哲学 意义要比对反身性的金融意义更感兴趣,虽然对我而言不重视后者不是事实。对这两个主题,还有很多话要说,然而,我必须在此停下来,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讨论的结束。
               
  
  
  
            
  
一份让人尊敬的报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