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做自己想做的人 >

第14章

做自己想做的人-第14章

小说: 做自己想做的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里的“变”,正是指自己的“变”——调整自己的状态(心态、生态、行态)。    
    改变自己,实质就是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改变世界,实质就是改变世界对自己的评价。


《做自己想做的人》 Ⅱ你认为你行,你就行

    五、你认为你行,你就行    
    有一个雕塑家有一天发现自己的面貌越来越丑了。“丑”并非指肤色、五官(他原来长得很不错的),而是指神情、神态,怎么就那样的“狡诈”、“凶恶”、“古怪”,以至于使面相本身也让人可恶可怕。    
    他遍访名医,均无办法。因为,吃药也好,整容也好,都无法医治五官之间的“关系”——无法医治一个人的愁眉苦脸,无法医疗“满脸横肉,凶神恶煞”。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游历一座庙宇时,把自己的苦衷向长老说了。长老说,我可以治你的“病”,但不能白治,你必须为我先做一点工——雕塑几尊神态各异的观音像。    
    雕塑家接受了这个条件。    
    在中国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中,观音是慈祥、善良、圣洁、宽仁、正义的化身,她的面相神情,自然就是人民群众心中这些概念的形象化、典型化。    
    雕塑家在塑造过程中不断研究、琢磨观音的德行言表,不断模拟她的心态和神情,达到了忘我的程度。他相信自己就是观音。    
    半年后,工作完成了,同时,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相貌已经变得神清气朗,端正庄严。    
    他感谢长老治好了他的病。    
    “不,”长老说,“是你自己治好的。”    
    此时,雕塑家已找到了原来“变丑”的病根——过去两年,他一直在雕塑夜叉!    
    正所谓“相由心生,相随心灭”。    
    一个人是什么,是因为他相信自己是什么。那么相信你自己能行,就一定行。坚守自信,才会促使潜能发挥,想方设法。    
    齐格说得好: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思维方式(心态)正确的人达到他的目的,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帮助思维方式(心态)错误的人。”    
    “你认为你行,你就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要一步进入角色。    
    从下决心做一个成功的人那一刻起,就要马上从状态(心理状态、生理状态、行为状态)上把自己当成已经成功的那一个人。    
    比如说你想当一个企业家,从今天开始就要以一个企业家的心态、思维模式和眼光来学习、来观察、来分析、来处理身边的事情和关系,而不是等奋斗到快当企业家了才来这样做。那样不行。要一步到位。这正是“要”当企业家与“想”当企业家的分水岭。    
    生命的蓝图已不是“我未来要如何如何”的将来进行式,而是“我未来如此,现在应该如何”的正在进行式。未来不是名词,未来是动词。从现在起,我们就是成功者,其中所有的过程都是正确执行成功的程序而已。要知道,汉高祖刘邦并非是当了皇帝那天才成为汉高祖的,而是在乡下看到秦始皇出行队伍的浩荡威仪而发出“大丈夫理应如此”的赞叹时,他就开始成为汉高祖了。    
    因此,无论你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已经很清晰了后,就要认为已经拥有(心态),这样,你就会进入能最有效地帮助你实现愿望的状态。机会永远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有个人向禅师请教:    
    “我想学禅,体悟人生真谛。我应该从哪里开始做起呢?”    
    “从这里。”禅师边说边用木棍在地上画了一条线。    
    那人大惑不解地问:    
    “这里是哪里?”    
    禅师当头棒喝道:    
    “这里就是此人、此时、此地!”    
    因此,你想是谁,你现在就应是谁。


《做自己想做的人》 Ⅲ河流这边的毛毛虫

    第三篇成功殿堂——明确的目标    
    第一章Chapter1目标奇迹    
    一、河流这边的毛毛虫    
    “少数人渡过河流,多数人站在河流的这一边;他们站在河岸边,跑上又跑下。”    
    伟大的佛陀,以它超然的大智大慧俯视芸芸众生,传达出这个超越时空的喻示。    
    人们在生活中行色匆匆,却又不知道要去哪里。于是,在“河岸边”跑上跑下,又忙又累,终究碌碌无为,没有到过彼岸。    
    这就是人生。    
    每个人看起来总是忙碌不堪,但是当被问到为何而忙时,大多数人除了一问三摇头之外,唯一可能的回答就是:    
    “瞎忙!”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花盆周围不到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在不停地、坚韧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精疲力尽而死去。这其中,只要任何一只毛毛虫稍稍与众不同,便立时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吃松叶)。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随大流,绕圈子,瞎忙空耗,终其一生。一幕幕“悲剧”的根源,皆因缺乏自己的人生目标。    
    古希腊彼得斯说:    
    “须有人生的目标,否则精力全属浪费。”    
    古罗马小塞涅卡说:    
    “有些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一棵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    
    二、成功者总是少数的根本原因    
    卡耐基曾对世界上一万个不同种族、年龄与性别的人进行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他发现,只有3%的人能够确定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而另外97%的人,要么根本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确定,要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十年之后,对上述对象再一次进行调查,结果令人吃惊:调查样本总量的5%找不到了,95%的人还在;属于原来那97%范围内的人,除了年龄增长10岁以外,在生活、工作、个人成就上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还是那么普通和平庸;而那原来与众不同的3%,却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取得了成功。他们十年前提出的目标,都不同程度得以实现,并正在按原定的人生目标,走下去。    
    人生在世,最紧要的不是我们所处的位置,而是我们活动的方向。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开始我们的一生,是无法选择的。我们一生下来就处在一种身不由己的环境中。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选择就越来越多。我们可以选择居处、婚姻、工作、朋友,可以选择人生的方向。作出越多的人生选择,就越应该为自己的处境负责。    
    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满腔的热血、能量(积极的心态)才有着落,才有责任、使命、荣誉,甚至“健康”……    
    美国曾有一位医生对世界各地数十名百岁老人进行研究,想从他们的共同特点中,找出使人长寿的根本因素。他原以为这些因素会是食物、运动、节制等,然而研究结果令医生大为惊讶。他发现,这些寿星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并没有什么共同特点,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都有长寿目标!    
    生活中常见两类退休老人。一类是退休后,便拼命找事干,像什么上老年大学、学书法、学画画、打门球、唱歌跳舞、养花溜鸟、看门收发或带带小孙子等,属“自找麻烦”类;另一类,则长长舒了一口气,早就盼望着退休后的清闲生活,干了几十年,该歇歇了,这属“隐居”类。    
    几年后再见这些老人,就会发现:    
    “自找麻烦”类的老人,情绪稳定,精神焕发,有“越活越年轻”之迹象。而“隐居”类的老人,则“垮”得很快,变得苍老、憔悴,脾气变得古怪、易怒、小气、脆弱,被人们称为“老小”,凡事总要“让”着他,呈日薄西山之相。无所事事,使他们盼望已久的“靠退休工资享清福”的愿望,变得索然无味。没有烦恼,本身就是最大的烦恼,明天要干什么,不知道。生活就是减法,过一天少一天。    
    西谚有云,只有知道明天干什么,今天活着才有意义。有目标,生活才处于追索的状态,才会感到充实,感到快乐。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的两位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关于“幸福”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一些自称幸福的人。结果,幸福的人们的共同之处,不是财富,不是爱情,甚至也不是健康。    
    他们只有两点是共同的:    
    第一,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    
    第二,感受到自己正在稳步地向目标前进。


《做自己想做的人》 Ⅲ出租车最危险是在什么时候

    三、出租车最危险是在什么时候    
    出租车最危险是在什么时候?    
    答案是:没有乘客的时候。    
    因为,有乘客的时候,司机有目标,他就会全神贯注驾驶,同时想方设法尽快到达目的地;而没有乘客的时候,他是盲目的,走到十字路口左转右转犹豫不定,同时左顾右盼精力分散。    
    一句英国谚语说得好:    
    “对一艘盲目航行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目标是我们行动的依据。    
    没有目标,我们的热忱便无的放矢,无处依归。有目标,才有斗志,才能开发我们的潜能。    
    人生的目标,不仅是理想,同时也是约束。有约束,才有超越,才有发展,才有“自由”!    
    就像一位跳高运动员,如果他的前面不放一根横杆,让他漫无目的自由地跳高,可以肯定,永远也跳不出好成绩来。正确的方法是,在他面前设定目标,放置一根横杆约束他,让他不断地超越,横杆也就不断升高。甚至会有这样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横杆越高,跳得就越高;横杆很低时,他却跳不起来,因为,没有目标(横杆很低)时,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这又很像物理学的一条原理,没有参照物,运动或静止都没有意义。    
    四、信念因目标而生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了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里负重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炒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    
    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有了。    
    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    
    “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的源泉,成了求生的寄托目标。    
    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    
    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了那壶支撑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    
    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目标产生信念。清晰的目标产生坚定的信念。    
    信念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