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心理学的故事4 >

第3章

心理学的故事4-第3章

小说: 心理学的故事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中独立操作的内在整体,而是这个情境的变量。
  这与日常生活当中的经验是相矛盾的。我们都有一种感觉,我们认识的一些人当中,有些诚实,有些不诚实,一些人是保守的,另一些人是开放的,有些人很努力,另一些人玩玩打打。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执掌牛耳的戈登·奥尔波特(1897-1967)出来挽救了这个局面。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还有一本专著:《人格的心理学解释》(1937)。态度谦和,面容苍白的奥尔波特是个勤奋的人,他的研究兴趣非常广泛,包括偏见、交流和价值观,但是,性格,尤其是特征理论,却是他终生特别关注的课题。一部分是由于他自己的性格的原因,他成了反驳哈特肖恩-梅依情境论的理想人物。他为常识当中认为的心性论提供了科学的证据。
  奥尔波特是印第安那州一个乡村医生的4个孩子当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的家族几辈子以前起源于英格兰,他母亲是德国人和苏格兰人的后裔,而奥尔波特自己的家庭生活,如他许多年后回忆他那样,“只有朴素的、新教式的诚实和勤奋”。在他生活的那个地区,没有医疗设施可言,许多年以来,奥尔波特家里一直就住着很多的病人和护士,而幼年的奥尔波特一直就分担着他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打点门诊室,洗瓶子和照顾病人。他吸收了父亲的人道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以后的岁月里还经常喜欢引用他父亲的座右铭:“如果每个人都尽其最大努力去工作,而只取家中所需的最低量的经济回报,那么,一定就有足够的财富可以对付下去。”
  在哈佛大学,奥尔波特除了进行自己的研究之外,还抽出时间做了很多的社会服务志愿工作。这满足了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深层需要,而且,按他在自传中所说的那样,“给了我一种有能力的感觉(纠正了普通意义上的自卑感)”。他的两大兴趣,即心理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最终溶合在了一起,因为他确信:“要有效地做好社会服务工作,人们必须对人的性格有充分的理解。”
  对于奥尔波特来说,性格的研究总是一种常识意义上的事情,他的兴趣在有意识部分,在可以很容易地进入的部分,而不是无意识部分难以确定的深层。他经常谈到与弗洛伊德惟一的一次见面,因为这次见面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一个22岁的毛头小伙子,他在访问维也纳的时候给弗洛伊德写了一封信,说他本人就在城里,想见一见他。弗洛伊德非常大度地接待了他,可是一声不响地坐着,等他开口说话。奥尔波特试图想个话题来开头,就提起说,来弗洛伊德办公室的路上,他听到一个4岁的小孩告诉他母亲说,他想避开一些很脏的东西,他显示出了对脏物的真正的恐惧。奥尔波特描述说,那位母亲穿戴整齐,衣领浆过,气势不凡。他认为这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可是,如他所回忆的:“弗洛伊德用他那双仁慈的、治病救人的眼神看着我说:‘那个小男孩子是你本人吗?”’奥尔波特目瞪口呆,只好转换了话题。这次经验,他后来回忆说:“告诉了我,深层心理学研究尽管有种种的好处,但它容易落入过深的研究圈子里,而心理学家们在刺入无意识的世界以前,能够把动机等的事情说清楚也是可以获取承认的。”
  (他对行为主义者也不敢苛同,他认为,行为主义把人看作一个纯粹的“反应”机体而描述它——即只会对外部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事实上,人类是“更为积极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自己的目标、目的、意图、方案和道德价值观驱动的。)
  在他自己的研究生阶段,奥尔波特开始自行设计纸笔性格特征测试。他和他的兄长心理学家弗诺矣德创造了一种比本罗伊特法和其它一些早期的测试法更为客观的测试法。为了测量他们叫做“优势压制”的东西,他们不问受试者感到如何的有优势或者如何的感到压抑,而是问他们在涉及那种特征尺度时如何在具体的情境下作出行为反应。这里有个例子:
  有人在排队时企图插到你前面去。你已经等了好一阵子了,再也不能再等。假设这位插队的人是同一个性别的人,你经常会:
  ——规劝这位插队者
  ——对插队者“怒目而视”或者与旁边的人用清晰可闻的声音议论这位插队者
  ——决定不再等待,径直走开
  ——什么也不干
  对一批自愿受试者试过这种测试后,奥尔波特得出结论说,对任何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作出优越或者压抑反应的人,他们在其它类似情境里多半会作出同样的反应。“大多数人,”他写道:“在高位的优越感和低位的压抑感的给定的连续尺度上,都倾向于占据一个给定的位置。”对他们来说,这好像确立了特征的真实情况,也说明一个人在类似的情境当中会作出类似的反应。如奥尔波特后来所言:  
  如果可以证明,一种行动通常与另一种行动相关联,那么,就有证据证明这两种行动底下有某种东西在支撑着,即某种特征……也即是,某种神经心理学上的结构,它具有将许多刺激变成在功能上互为相等的能力,还可以启动并指导相同(很有意义的前后一贯)形式的适应性和表达性的行为。
  既如此,为何接受哈特肖恩和梅测试的孩子们会有前后不一的表现呢?奥尔波特以格式塔理论找到了一个答案。每个人的特征都是以一种层次结构的独特配置集中在一起的:在顶层是一个人的主要品质或者关键特征;在其下是一些中心特征,也即是一个人在生活当中日常的聚焦点(奥尔波特说,即是那种我们都有可能在写一封推荐信时提到的品质),最后,在这一切之下的是一大批次要特征,每种这样的次要特征都是由少数特别的刺激所引起的。因此,一个人的行为在具体方式上有可能不一致,可是,它们在较大的方面都还是一致的——奥尔波特宁愿叫做“相合的”。
  例如,他说,如果你观察一个人慢慢地行走,然后又看到他急急忙忙地拿着一本书回到图书馆,你可能会在判断他的时候认为他前后不一致,因为在一种情境之下他轻松自在,而在另一种情境之下他又急步如飞。可是,那只是次要级别的特征行为。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特征是弹性。如果你请他在黑板上写较大的字,而在纸上写较小的字而且他也照样做了,你可能会认为他富有变化本事——他也的确如此,如他在走步的时候一样。他在两种活动当中的行为显示出了可塑性,因而也就前后相合,虽然不一定是前后连贯的。
  奥尔波特也用这一点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常常会表现出互不兼容的特征,或者,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作出前后不连贯的表现?转瞬即逝的情绪或者“状态”经常就构成了看起来像是不连贯的东西,一种紧急的情境也许会在任何人的心中造成一种临时的焦躁状态,哪怕是平常平静如水的人。
  尽管奥尔波特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修正了他自己的性格理论,可是,他始终认为特征乃是性格当中最为基本和相对稳定的单位。他的特征研究在他的时代为他赢得了声名和荣誉,许多的,假如不是大多数的心理学家都认为,性格心理学实际上就是特征研究的同意词,如果他知道这一点,一定会非常高兴。
  测量性格
  由于特征即不是可以看见的物体,亦不是某个具体的动作,而是个人的一些特质,研究者们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测量它们。
  首先,他们得弄清楚自己要测量的倒底是什么东西。早期的性格研究者选择了一大批直觉上非常明显的特征,比如内向,自制和自足。可是,不久,他们就放开了眼界,把别的许多东西也纳入进来加以考虑了,这样一来,庞大的数量使这个领域迅速变得一团混乱了。
  因为,有太多的可能。勤奋工作的奥尔波特和一位同事曾数过字典中专指不同人类行为或者品质的词,总数达18000之多。并非所有的词都指特征:有些是观察者对另一个人的反应,而非那个人的特征(“令人敬佩”,“讨厌”),有些只指一时的状态,而非长期的特征(“局促不安”,“魂飞胆丧”),有些只是比喻(“活龙活现”,“多产的”)。尽管如此,仍然剩下4000-5O00个词是专指特征的。
  有好几百种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过探索,这些方法从主观印象到实验室的试验,从心理分析解释到行为学数据。一些主要的方法如下所示:
  个人材料和史料:信件,回忆录,自传,日记等诸如此类的东西里面,都有大量有关受试者性格的信息,当然也有错误信息,因为一个准备让别人来阅读的自我描述,肯定会表现出一个经过装扮的自我而非赤裸的真实。(佩皮斯的日记里面有大量放荡淫逸的段落和无耻的想法,那是准备给他自己看的,而且全都用密码写的。)对一些著名人物有名的诠释都是以个人材料为基础写的,可是,口味和理论一代一代有所不同,同样的材料会形成有关写作者非常不同的形象。以这样一些材料为基础而作的性格分析有时候是非常好的文学作品,而鲜有符合科学的。
  面谈:这也许是最常用的性格评估方法,可也是效率最低的一种。一些就业面试官员,大学入学考试的主管和心理分析学家,他们可以在与接受面试者的谈话中得出很多有关一个人的信息,可其他一些人就不一定。研究证明,哪怕是有经验的面试者们,他们对同一个人可能会得到相当不同的评价。另外,面试可以得出一些描述和解释,可并不能得出可计量的特征测量结果。这种面试最适合于辨别一个人有否明显的精神或者情感障碍,但是,在正常人当中,它作为收集一个人的个人资料、态度、回顾和其它一些细节是最为有用的,这些情况会有助于理解以其它一些方法收集到的有关这个人的更为客观的数据。
  由观察者定级:研究者经常请某个人的朋友或者熟人来评定他或者她的若干具体特征。为求准确故,研究者会让被提问的人在某种特征的尺度表上定一个级别,这个尺度表从0-5,或者0-10不等——基本上就是托马西乌斯1692年的搞法。可这个方法有许多困难之处。定级的人有他们自己的定级风格(有些人避免极端,另一些人却非常喜欢走极端),受试者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定级还受到“光圈效应”的影响(一位在某种特征上定级定得高的受试者,倾向于在别的特征上也定出高级别)。
  那么,总的来说,定级的办法被认为即不是非常可靠,也不是特别有效。(可靠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得出相同的结果,有效的方法测量到的正好就是要测量的东西。)可是,在某些情况下,定级办法是即有效又可靠的。著名的特征心理学研究者雷蒙德·卡特尔就依靠这种方法来进行他的工作,他只采用定级者亲眼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可能的话,在一年的时间里),并在许多情境下看到受试者后得出的数据,而且每次只就一种特征定级,以避免光圈效应。这样的前提会改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又使这种方法极为昂贵,无法承担费用,也极费时间,而且除了在一个人口相当固定而且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