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圣济总录-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拘时。
治留饮宿食不消,豆蔻汤方
草豆蔻去皮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各半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三分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留饮宿食,腹胁胀满,吞酸呕逆,九宝丸方
木香 肉豆蔻(去壳)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麝香(研) 丹砂(研各半两) 槟
榔(锉二两) 桂(去
上九味,捣研为末,生姜汁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七丸,橘皮汤下。
治留饮宿食,腹胁胀满,不喜饮食,香橘丸方
木香(一分) 青橘皮(去白盐炒) 槟榔(锉各半两)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 白
矾(熬令汁枯各一分
上六味为末,煮枣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姜汤下,不拘时。
治留饮宿食。醋心吐沫,气逆胀满,高良姜丸方
高良姜(三两半) 桃仁(去皮尖双仁炒) 大腹(去皮) 槟榔(生锉各三两)
上四味。将三味捣末,与桃仁研匀,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实者一丸,虚者半丸,空心
食前温酒下。
治脾胃气弱。不能饮食,肌肤瘦瘁,心胸膨闷,肋胁虚胀,大便秘利不定,小儿诸疳黄
疸,小麝香丸方
吴茱萸(二两炒) 木香(一两) 桂(去粗皮一两) 陈粟米(四两用巴豆四十九枚
去皮同炒令转色
上四味。捣罗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或十丸。食后温熟水下。
治留饮宿食成癖,草豆蔻散方
草豆蔻(一两一分) 附子(炮裂去皮脐) 五味子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三分) 白
术枳实(去瓤麸炒) 桂(去粗皮) 干姜(炮) 鳖甲(醋炙去裙 ) 芍药 木香(各
半两)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散,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木瓜盐汤下。
治留饮宿食成癖。鳖甲散方
鳖甲醋炙去裙 附子炮裂去皮脐 桂去粗皮各三分 干姜炮 京三棱炮锉 陈橘皮汤
浸去白焙 吴茱萸汤洗炒 木香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大黄锉炒各半两
上一十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或生姜汤调下。
卷第六十四
膈痰结实
属性:论曰膈痰者气不升降,津液否涩,水饮之气。聚于膈上,久而结实,故令气道奔迫。痞
满短气不能卧。甚者头目旋运,常欲呕吐是也。
治膈痰结实,咽喉不利,咳嗽喘息,金箔丸方
金箔(研十五片) 牛黄(研) 麝香(研各半钱) 龙脑(研) 真珠末(研) 马
牙硝(研) 硼砂(各一钱)
上九味合研令匀。炼蜜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食后温薄荷或人参汤嚼下。
治膈痰结实,胸膈不利,喘嗽呕逆。八珍丸方
丹砂(研半两) 犀角(镑) 羚羊角(镑) 牛黄(研) 茯神(去木捣末) 龙脑
(研各一分) 天南星(牛胆
上八味,合研令匀,炼蜜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食后人参荆芥汤嚼下。
治膈痰结实,头旋恶心,肢节疼痛,丹砂丸方
丹砂研(半两) 半夏(汤洗七遍焙) 天南星(炮) 蝎稍(炒) 白附子(炮) 白
僵蚕(炒各一分) 硼砂
上八味,各捣研为末,合研令匀,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食后荆芥汤下。
治膈痰结实。满闷喘逆、化痰。银粉丸方
粉霜 铅白霜 白矾(熬令汁枯) 水银 铅与水银结砂子(各半两) 天南星(炮一
两半) 半夏
上八味,各捣研为末,合研令匀。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食后薄荷汤下。小儿
丸如麻子大。
治膈痰结实,胸中痞闷,咳嗽喘急。半夏丸方
半夏(汤洗七遍焙五两) 皂荚(五挺去皮子椎碎水一升煮焙) 生姜(切焙五两)
上三味。捣罗为末,入生姜汁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炮皂荚子汤下
治膈痰结实,胁膈不利,头目昏眩,不思饮食。木香丸方
木香(一分) 牵牛子(炒) 半夏(汤洗七遍焙) 白矾(熬令汁枯各一两) 青橘
皮(汤浸去白入盐炒
上六味为细末,煮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治膈痰结实,气不升降,柴胡地骨皮汤方
柴胡(去苗) 地骨皮 赤茯苓(去黑皮) 芎 大黄 葛根(锉) 芍药 茵陈蒿 甘
草(炙) 当
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后临卧,服去滓。
治膈痰结实。头目昏运,不思饮食,咳嗽烦渴,犀角汤方
犀角(镑) 人参 黄芩(去黑心) 柴胡(去苗各一分) 甘草(炙半分) 白茯苓
(去黑皮) 麦门冬(去
上八味细锉,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治膈痰结实。宽利胸膈。四味半夏丸方
半夏(生用四两) 白矾(生用三两) 牵牛子(生捣取粉二两) 粉霜(研半两)
上四味,各捣研为末,合研令匀,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以丹砂为衣,
每服七丸至十丸,食后临卧,温生姜汤下。
治膈痰结实,咽喉不利,龙脑丸方
龙脑(研三钱) 丹砂(研一两) 白矾(熬令汁枯半两)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阴干
为末三两)
上四味,合研令匀,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丸如豌豆大,每服十五丸,食后临卧。温水
下。治痰实上焦有热,壅塞不利。百合汤方
百合 枳壳(去瓤麸炒) 麻黄(去根节) 天雄(炮裂去皮脐) 款冬花 昆布(洗
去咸焙各一两半) 贝母(去心) 当归(切焙) 五味子 紫菀(去苗土) 白石脂 黄
连(去须各一两) 黄芩(去黑心) 桂
上一十五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滓
温服。
卷第六十四
膈痰风厥头痛
属性:论曰膈痰风厥头痛者,谓膈上有痰,气不下行,复感风寒,风痰相结,其气厥逆。上攻
于头,故令头痛也,亦有数岁不已。连脑痛者。盖风寒在于骨髓也。
治风痰气厥,攻击头痛,胸膈不利,呕逆食少,玉露丸方
半夏(汤洗七遍为末用姜汁和作饼子焙) 白附子(炮) 天南星(炮各二两) 龙脑
(研一分) 白矾
上五味,以前三味捣罗为末,研入白矾脑子令匀,煮生姜汁面糊为丸,如豌豆大。每服
二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治风痰气厥,头疼昏眩,菊花散方
菊花(一两) 白附子(炮三分) 防风(去叉半两) 甘草(炙一分) 枳壳(去瓤
麸炒三分)
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以腊茶清调服。不计时候。
治风痰气厥头痛。心胸壅滞。喘满恶心。牛黄铁粉丸方
牛黄(研一钱) 铁粉(研一两半) 水银沙子 半夏(生) 天南星(炮各一两) 腻
粉(研一分) 粉霜
上一十味,捣研为细末,拌匀,煮枣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以生姜汤下,
临卧服,如要动利,服二十丸。更看脏腑虚实加减。
治风痰气厥头痛。利胸膈,进饮食,化痰丸方
半夏(汤洗去滑别捣取末二两) 天南星(炮) 白附子(炮) 丹砂(细研各一两) 槟
榔(煨锉半两)
上六味。除半夏外,捣研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煮前半夏末,作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生姜汤下,不计时候。
治风痰攻冲头痛,利咽膈。和胃气,进饮食,去风气。犀角半夏丸方
犀角(生镑) 木香 桔梗(锉炒各半两)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焙二两) 天麻 人
参(各一两) 丹
上九味。捣研为细末,拌和匀,以生姜自然汁。煮面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
加至二十丸,淡生姜汤下,不计时候。
治风痰攻击。头痛恶心,胸膈烦满,咽干多渴,乳香丸方
乳香(一两以姜自然汁一盏煮乳香令软于乳钵内研细滤去滓入面少许银器内慢火熬成
膏) 半夏(汤洗七遍焙二两) 铁粉(研水飞过) 丹砂(研水飞过) 铅白霜(研各一
两) 天南星(半两生用) 皂荚根白皮(锉二分)
上七味,除乳香膏外,捣研为细末。拌和再研匀,以乳香膏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
加至十五丸。以生姜薄荷汤下,食后服。
治风痰气厥。攻击头痛。痰逆恶心,退风壅化痰。金犀丸方
金薄(三十片) 犀角(镑一两) 龙脑(研一钱) 麝香(研一分) 丹砂(研水飞
过二两)) 胆南星(一两) 半夏(二两洗去滑焙) 天麻(半两) 白矾(一两枯过) 丁
香(一分)
上一十味,捣研为细末,拌和再研匀,入煮枣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以温生
姜汤下,不计时候。
治胸膈风痰,气厥上攻,头痛呕吐痰饮。芎 汤方
芎 独活(去芦头) 旋复花 防风(去叉) 本(去苗土) 细辛(去苗叶) 蔓
荆实(各一两) 石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生姜二片,荆芥三五穗,水一盏,同煎至七分去滓。食
后稍热服之。
治风痰壅盛。胸膈不利,攻击头痛,天南星丸方
天南星(炮) 半夏(浆水浸三日切作片焙) 白附子(炮各一两) 木香(一分)
上四味、捣罗为末,以生姜汁搜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治风痰气厥,头痛目眩,旋运欲倒。四肢倦怠,精神不爽,多饶伸欠,眠睡不宁。 麝
香天麻丸方
天麻(酒浸一宿焙干) 芎 防风(去叉各一两) 甘菊花(三分) 天南星(一个
及一两者先用白
上六味。捣研为末、拌匀。炼蜜和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细嚼。荆芥汤下。不拘时
候。
治风痰气厥头痛。呕吐痰涎。天南星丸方
天南星(用韭汁煮软切作片焙干半斤) 芎 (三两) 香墨(烧研半两)
上三味。捣研为末,以白面煮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荆芥汤下。不计时候
治痰饮呕逆。头目不利,前胡饮方
前胡(去芦头) 赤茯苓(去黑皮)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人参 半夏(汤洗七遍
去滑) 枇杷叶(炙
上七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七片,煎取七分,去滓温服。食
后良久服。
卷第六十五咳嗽门
咳嗽统论
属性:论曰内经谓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微则为咳,甚则为痛为泄。然腑脏
皆有咳。非独肺也,盖肺合皮毛,故先受之。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
状,咳而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
。转则两 下满。脾咳之状,咳而右 下痛,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
状,咳而腰背相引痛,甚则咳涎。五脏之咳。久而不已,各以其合,移于六腑。故脾移于胃
。肝移于胆,肺移于大肠,心移于小肠,肾移于膀胱。其终则又移之于三焦。胃咳之状。咳
而呕,甚则长虫出是也。胆咳之状,咳而呕胆汁是也。大肠咳之状。咳而遗失是也。小肠咳
之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是也,膀胱咳之状。咳而遗溺是也。至于三焦之咳,则咳而腹
满不欲食饮。使人多涕唾而面目浮肿。又有所谓十咳者。其证虽各不同,要之不离于五脏六
腑而已,诊其手阳明之经。其脉浮则为阳实。病腹满善喘咳,古人又云。咳嗽脉浮喘者生。
小沉匿者死。脉浮直者生。沉 者死。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