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生存空虚说作者 叔本华 >

第3章

生存空虚说作者 叔本华-第3章

小说: 生存空虚说作者 叔本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新时间2009…1…14 16:22:28  字数:2429

 《生存空虚说》
  文章选自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生存空虚说》,该书收录了叔本华一生中所有重要论文,如对本书感兴趣,请支持购买新书。
  生存之所以空虚,在以下几点中都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第一,在生存的全形式中,“时”与“处”本身是无限的,而个人所拥有的极其有限;第二,现实唯一的生存方式,只是所谓“刹那的现在”的现象;第三,一切事物都是相关联、相依凭的,个体不能单独存在;第四,世上没有“常驻”的东西,一切都是不停地流转、变化;第五,人类的欲望是得陇而望蜀,永远无法餍足;第六,人类的努力经常遭遇障碍,人生为了克服它,必须与之战斗,予以剪除。
  在“时”与“时”之中,或是由于“时”而发生的万物的转变,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在此形式之下,恒久不灭的“生存的意志”所表示的是,一切的努力都归于空零。“时”以它的力量,使所有的东西在我们的手中,化为乌有,万物为此而丧失了真价值。
  曾经存在的东西,如今已经不复存在。现在不存在的,恰和曾经不存在的东西一样。然而现在所有的存在,在转瞬间,又成了“曾经”存在。所以,“现在”尽管稀松平常,也总优于过去的最高价值,因为前者是现实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同“有”之于“无”。
  在人类悠长的历史中,我们突如其来地生存在世上,又倏尔归于寂灭,恐怕连自己也感到惊奇不已。对于这种见解,感情将会反抗说:“这绝不是正确的。”连最肤浅的悟性,观察这种事情时,也会预感“时”在其性质上,不正是某种理想的东西吗?想想,“时”和“处”的理想性,实是开启一切真正形而上学秘库的钥匙。因为,有了这理想性,才可以制造和事物的自然秩序完全相异的秩序。康德之所以伟大,理由在此。
  我们的一生中虽然做了许多事情,但所拥“有”的,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过后,就非以“曾经有过”这句话来表示不可了。午夜思及,我们难免感叹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贫乏,因而心里隐藏一种意识:如果那取之不尽的源泉属于我们所有,我们不就可在其中得到新的生命之“时”?这是蕴藏在我们的本质最深处的意识,如果它不存在的话,我们眼看着我们短暂的生命时间,一刻刻地过去,恐怕会急得发疯吧!
  以此观察为基底,的确可以建立如下的论说:只有“现在”才是真实的,其他的一切不过是思想的游戏,所以,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最大真理是及时行乐。但这种见解,也是最愚蠢的见解,因为在其次的瞬间就不复存在,如梦幻般完全消失,这样的收获,绝不值得我们费偌大的苦心和劳力去争取。
  我们的生存,除了“现在”渐渐消失外,再也没有可供立脚的任何基础。所以,生存的本质是以不断的运动作为其形式,我们经常追求的“安静”,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的生存,像走下陡坡的人一样,一停下来就非倒下不可,只有继续前进,以维持不坠。它又像放在指头上取得均衡的木棒一般,也如同运行不绝的游星。游星若停止运行,便立刻坠落在太空之中——所以生存的形式是“不安”。
  这个世界,不可能有任何种类的安定,或任何的持续状态,一切都在不停地旋转和变化,持续地、急迫地飞舞着,我们就是在这世界的网上,不停地行走,不停地运动,借以支持。这样的世界,所谓“幸福”,连想象中也不可得。柏拉图曾说:“惟其不断地变化,绝不可能常驻,就是说明幸福不是得以驻留的。首先,我们要有个观念,任谁也不幸福,人生只是追求通常想象中的幸福,而且,能达到目的的绝少,纵然能达到,也将立刻感到‘目的错误’的失望。所以,任何人到最后都是船破樯折地走进港湾中。这一段变化无常的生涯,到底是幸福或是不幸?这一类的问题似已毋庸讨论,既已泊进最后的港口,你我的结局完全相同。”
  尤其,更可惊异的是,不论人类世界或动物界,如此伟大又多姿多彩的、不息的运动,竟只是由饥饿和性欲两种单纯的冲动所引起、所维持——应该还要加上“烦闷”的感觉——同时,这些东西竟能操纵器械极其复杂且变化多端的所谓人生,供给主要动力,不是也很不可思议吗?
  我们如再详细观察生存现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无机物的存在因被不绝的化学力量攻击,终于消灭;相反的,有机物由于物质的代谢作用,而继续生存,此代谢物又从外部源源不绝地得到补充。因之,有机的生活本身已经和放在手中取得均衡的木棒相当,在这位置的木棒,非经常摇动不可,故此,有机生活的特征是,不绝的需要,经常的匮乏,和永无尽期的困穷。但是也由于有机生活的庇荫,才可能有“意识”——因而,有机生活也是有限的存在,我们可想象得到,与之相对照的还有无限的存在,那是不受外界的攻击,也不需外界的救助,自身恒久不变,永远是静止的,因它不是本来发生的东西,所以不会消灭,也没有转变。在这里,没有“时间”观念,也不像尘世那样多姿多彩。对这方面的消极认识,产生了柏拉图哲学的根本基础。“生存意志”的否定就是向这状态开拓。
  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所以,你所热望的某种东西交到手中时,倒反觉得不过如此而已,发现不出它的价值。而且,我们虽经常期待更好的生活,但一方面却屡屡对过去的事情怀着悔悟的眷恋。就因为我们对现在的事件只是一时性的理解,在那里思索达到目的的途径,把这些片断连接起来,通常人们到了最后,回顾自己的一生,才发现他们的生涯,他们所期待的生活,竟是那样无味,那样无意义。所以,人的生活一方面是被“希望”所愚化,一方面却跳进“死亡”的圈套里。
  个人的意志(欲望)又是永不知足的,满足一个愿望,接着又产生更新的愿望,如此衍生不息,永无尽期。这是意志本身以为它是世界的主宰者,万事万物都隶属它的管辖,所以,意志所要满足的,不是“部分”,它非要“全体”不可,而“全体”是无限的——在个个现象的表现中,这个世界的主宰者(指意志)又获得了几何?实在少得可怜,大概仅仅能维持个人的肉体存在而已,看到这儿,实不禁兴起同情之念。人类的可悲,即缘此而来。

《生存空虚说》02
更新时间2009…1…14 16:22:38  字数:2480

 人生首先以一个“工作”来表现,那是为保持自己生命的职业。但工作达成后,反而形成了一项重荷,所以接着又表现第二个工作。这就像猛兽一样,虽然已俘获甚丰,且无敌党与之争抢,但为了预防“无聊”的来袭,便立刻将所得的东西做适当的处理。所以,人类的第一种工作是取得某种物质,第二项工作则是忘却他的所得。不如此,人生将形成一个重荷。
  人生是一种迷误,因为人是欲望的复合物,是很不容易满足的,即使得到满足,那也仅能给予没有痛苦的状态,但却带来更多的烦恼。这个烦恼的感觉是人生空虚的成因,也直接证明生存的无价值。如果我们的全部存在是基于“生”的要求而来,而且它本身也具有积极、真实的价值,那就绝不会有烦恼。相反的,生存本身已足以使我们充实和满足。话说回来,我们如不为获得某种东西而努力,或是不埋头于学术性的研究,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前者,距目的虽有一段途程,或者中途存在障碍,但目的本身时刻在我们眼里展现而使我们满足。但此幻影在达到目的之后,立即消失。后者,好像在戏棚的观众一般,为了从外部来看人生这出戏,而脱离人生的舞台,他享乐的感觉源于不断的渴望,其目的达成后也立即消失。若不从事二者中的一项工作,我们将更切实地感悟生存的无价值和空虚。这也就是烦恼——亦或,向往豪华、好奇等等,难以消灭的内在欲求,也是表示中断自然的顺序,最后仍是不免一场空幻——居则琼楼玉宇,宴则通宵达旦的达官巨贾的生活,毕竟也不能超脱生存本来的贫弱。冷然静思,珠玉、宝石、舞会、盛宴,又能带给我们什么?
  所谓“人体”这个极巧妙错综的机关,最能完全显现“生存意志”的个体,最后也不得不归于一抔黄土,其全存在、全努力,很明显的最后也委之于灭绝之手,这是永远真实、正直的“自然”,以坦白的方法向我们陈述意志的全努力毕竟也是空虚,它也并不果敢。如果“生”的本身中有任何的价值,有绝对性的物质的话,当不会以“无”为目的。
  “古塔的最高点,有勇者气魄之心。”歌德的这首优美诗句,就是由此感发。
  “死的必然”只是人类的一种现象而已,物自体(种族、生命以及意志)仍然不受影响,因而那也不是真正存在的消灭,而是其中的一个“命题”。但唯有在这种现象之中,才得以表现生存的根柢——物自体,它是物自体性质的结果。
  我们生涯的起始和终结,有何种差异呢?前者是由热情、迷想和乐欲的欢喜而形成,后者的结局是一切器官的破坏和死尸的腐朽。从健康和生活的享乐两方面看,生命之始与终之间的道路,常呈下坡之势。欢乐的儿童期,多姿多彩的青年期,困难重重的壮年期,虚弱堪怜的老年期,最后一段是疾病的折磨和临终的苦闷,很明显的呈一条斜坡,每况愈下。这样看来,生存本身便已是一个错误,接着又一错再错。
  了解人生的幻灭是最正确的。能做如是之想,则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如果我们不看粗枝大叶的世态,尤其不观察那些生死急速的连续或须臾假现的存在,而来眺望诸如喜剧所表现的人生细部,这时世界和人类的形态,仿佛是在显微镜下所照现的水滴中的一群滴虫类,或肉眼看不到的一群干酪蛆,当我们看到这些动物那样热心地活动或你争我夺的情形,往往会发笑。但,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在这狭隘的场所,伟大、认真的活动往往引起旁人的滑稽感,同理,在这短暂的人生中,那样热心地争逐名利,不也是很可笑吗?
  人生的性质有如显微镜,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点,由“时”和“处”两个强烈透光镜的引申,然后显著地扩大而映入我们的眼帘。
  “时”是我们头脑中的一种装置,由于所谓“持续”的作用,在物体和我们全然空虚的存在中,赋予现实的外观。
  过去,未能利用机会猎取某种幸福,或捕捉某种享乐,以后才来后悔,才来嘀咕,这是最傻不过的事——即使能利用所有的机会,如今你又能残留些什么?你我不都一样只剩下一具记忆枯燥的木乃伊?我们所能获得的东西,全都如斯,所以,“时”的形式,不论它的打算如何,实际上不外是教示我们“一切人间的享乐都是空虚”。
  人类和动物的存在可共同确立之点,最少它不会在时间中定止,而是流转的存在,那是逐渐推移的,可比之于旋涡中的水,尤其肉体的形式,在短期间内发觉不出它的更易,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