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坚持一会:一个问题女性的21次自救-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最终明白了,孩子对人生的理解,是从母亲开始的。母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影响著孩子对生活的态度。
我仿佛看到自己一个活脱脱的影子
有句格言说:人是环境之子。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它会给孩子的人格成长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
中国家庭教育的典型套路就是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是一种古朴自然的教育方法,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孩子认知能力差,说理教育不行,肉体痛苦才能刻骨铭心,所以不打不成器。可是,暴力教育不仅会造成孩子的精神创伤,还会加强孩子的暴力性,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
记得有一次儿子在床上玩耍,外公拿著一条手帕把手塞入儿子的衣服后背替他擦汗,儿子很厌烦,猛地把外公推到了地上。
看到此景,我真是气愤之极,用长毛巾牢牢捆住儿子的手脚,不让他动弹。
他奋力挣扎,大喊:“阿婆,快来帮我!”
“我不敢帮。”母亲在一旁摆摆手。
“不是不敢,而是不能,错了就该受罚!”我当即纠正母亲。
被捆牢的儿子哭闹折腾了好一阵,没有法子了,最后只得乖乖认错。
经过这次之后,儿子不再有推搡外公的行为了,可以后只要和谁有冲突,他马上就会去找一条毛巾来,叉著腰,骂道:
“看谁不听话?!”
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一个活脱脱的影子,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言行的镜子”,我可真正领教了。
怎么办呢?看来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儿子为什么不尊重外公呢?我本人是不是也有这种倾向呢?虽然我不像儿子那么明显,但偶尔的确会流露出对家人的不耐烦:或说话冲,或干脆不搭理。
我不曾料到,生活中这点点滴滴不起眼的行为,却是如此可怕的酵母,竟会比我讲上千百遍的道理还要厉害得多。我自己如此,又怎么奢求孩子尊重老人呢?
我开始检点自己对父母的态度、言行了,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也很委婉地提醒父亲对儿子的照顾别那么事无巨细,因为这样对孩子没有太多的好处;以后我也不再使用那种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了。
随著时间的推移,儿子慢慢对外公尊重起来。“言传不如身教”,真是至理名言。
我终于明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父母自身的不断成长与成熟。让我们首先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而后再去期待我们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用之人、幸福之人。
'上一篇'
人家喜欢我才咬我的
苏菁
人家喜欢我才咬我的
儿子3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帮他洗澡,发现他的背上有一个红色的血印,就像中医的刮痧疗法治疗后留下的印痕,我很奇怪,这不像蚊虫咬的。
我问了几遍,他都不说是怎么染上的。我又询问了他外婆,也不知道。后来我们猜测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干的,因为他今天没去其他地方。
儿子一听我们提到了幼儿园,马上憋不住,连忙说:“人家喜欢我才咬我的。”
“什么?是咬的?”丈夫一听,急了,“你就乖乖给他咬?都快咬出血了!”
儿子不敢再言语,丈夫更是生气,他说他小时候从来就没有被别人欺负过!怎么儿子被别人欺负了还帮著说话?
我也挺忧心的,如果儿子不但被别人欺负了,而且还不敢说一句话,那么一旦形成习惯,日后就会变得懦弱、胆小、怕事。
我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也挺怕事的。同桌的一个男孩子经常欺负我,他霸占了大部分的桌面,常常把我挤到凳子的边角去,我一直不敢吭声。直到有一天父亲到学校开家长会,发现了这件事,告诉了同桌的父亲后,他对我的欺负才稍稍收敛。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当时理直气壮一些,会至于此吗?
我的孩子不能重复我的老路。
我开始耐心地询问儿子:是哪位小朋友咬的?
他硬是不肯说,也许是怕我找人家之后再遭报复。
明天怎么说我也得抽个空到幼儿园去。
第二天我趁著接楠楠的时候,尽量委婉地向老师打听是哪位小朋友咬的;我还附带提及,班上孩子多,一个老师照顾不过来也是挺正常的,以后帮我留意一下就可以了。
不料,老师还没等我客气完,就很肯定地告诉我爱咬小朋友的那个孩子的名字。她说他已经咬了好多小朋友了,以前也向孩子的母亲提过,要她配合幼儿园一起做孩子的工作,可他母亲振振有词:“如果别的小孩没有招惹我的儿子,我的儿子是不会咬人的。”
我听了,真担心这样一位母亲会把自己的孩子溺爱成什么样子!
老师接著说:没想到连陈楠这么老实的孩子也被咬了,可见他母亲的强词夺理。老师答应我还要提醒这位母亲。
还真管用,隔了几天,儿子回来说那位小朋友再也不敢咬人了,从此之后儿子的背后再也没有出现那样的血印了。
于是借著这件事,我对儿子说:知道吗?妈妈小时候就是像你这样善良,被别人欺负了也一直忍著,可后来发现越是这样,别人越觉得你应该受欺负。
儿子一听我说小时候的事,就特别感兴趣,听完了还一个劲地抱著我说:
“妈妈,我不让人家欺负你!我不让人家欺负你!”
我对儿子说:
“妈妈和你想的也一样,妈妈也不希望别人欺负你!如果别人对你没有善意,你就要做出反击,要学会保护自己,要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护自己;不要怕他们,你越怕,别人就越欺负你,就像妈妈小时候那样,那不是妈妈想看到的。”
儿子很受启发似地点了点头,相信他听懂了我的话。
我始终认为,与人为善不是与恃强凌弱者相处的最好办法,要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并适时做出反击。
'上一篇'
我还以为做了什么大坏事呢
苏菁
我还以为做了什么大坏事呢
我们有时会因为太忙,就让我的父母亲去接儿子。一次我的父亲去接他,我一到家,父亲就很严肃地说:“老师说陈楠做了坏事。”
难怪我一进门就看到楠楠搭拉著脑袋。我问:“做了什么坏事?”
父亲说:“老师也就这么说了一句,没有多说。”
哎呀,你不会问吗?我心里暗自责怪父亲。
父亲是个黑白分明的人,在他的眼里,所有的事,只有对或错之分,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没有什么理由可说。
回想我的读书时代做过的那么多坏事、错事,后来被父亲发现了,他就让我认个错,就算过了,可我心中的结没有解开啊!父亲你可曾知道?那时的我是多么需要心灵上的帮助啊!一个人当心里充满了怨恨和不满时,就会自虐,那时多么可怕多么危险的念头我都无数次地产生过啊,包括自杀,甚至杀人……仅仅是没有付诸行动而已,而这一切难道仅仅是口头上的一个“错了”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吗?
今天,父亲受老师影响,又是用同样简单的一个“坏事”给我的孩子下了定论,长此以往,难免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从而打下自卑的烙印,这对孩子的心灵,对孩子的成长是危害很大的。
但现在父亲年纪已大,身体又不好,我不好对他多说什么,只是想以后一定要自己多去接孩子。
我走到儿子跟前,轻声问儿子发生了什么事,儿子就是咬紧牙关不松口。儿子的心情已经很难过了,我不能雪上加霜,只好等吃了饭再慢慢询问。
父亲低头专心地吃著饭,母亲满面忧伤地看著我儿子。
饭桌上楠楠没有了往日的欢笑,一副满腹心事的样子,饭也吃得比平时少。很明显,在学校里,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吃了饭,我和楠楠就回到了我们自己的六楼家中。顺便说一句,我自己的家离我父母的家仅隔一条马路,所以我的父母很希望我们经常回家吃饭,他们喜欢一家人热热闹闹的。
我的弟弟苏牧更是有意思,听说楠楠做了坏事,感到挺新奇的。因为楠楠在外面听话懂事是出了名的,现在会干出什么“弥天大罪”的事?所以弟弟也要跟过来看个究竟。看弟弟那一副调皮样,我都忍俊不禁了。
说实在的,我刚听到父亲的话时,也挺意外的,可潜意识里还有点高兴,因为我希望儿子调皮一些、活泼一些,所以当回到六楼问及今天在幼儿园到底发生什么事时,我同时向儿子表明我的态度:
“楠楠,不管你做了什么,妈妈都不会责备你的,更不会打你,你相信妈妈,好吗?告诉妈妈。”
儿子在我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循循善诱下,终于告诉我:一位小朋友在排队的时候使劲推他,他差点摔倒了,就还手打了一下那位小朋友,被老师看到了,就受到了当众批评。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还以为做了什么大坏事呢!
儿子性格有些 腆,像我一样心事又重,所以对老师的话很在意,加上父亲这么一宣布,楠楠就如犯了法似的。
弟弟一听,很不解渴地说:“就这么点事,嘿,真不过瘾,害我白跑一趟。”
我抱紧楠楠,告诉他,这类事只要有人群的地方都会发生,孩子之间打架就像吃饭和游戏一样平常,也像空气和水一样不可缺少。正因为有了打架,童年的世界才这般丰富多彩。你不要因为老师批评了一句,就以为自己不好了,如果老师看到那位小朋友推你,她也会批评那位小朋友的,知道吗?没事,你永远都是妈妈引以为豪的儿子,知道吗?以后你再碰到这种情况,你就大声说:“请你不要推我!”
楠楠终于被我的模样逗笑了,我亲了一下他的脸。他恢复了往日的快乐,又缠著要和我下棋了。
'上一篇'
学会有分寸地回击
苏菁
学会有分寸地回击
我们很多时候只生活在黑白分明或者说是对错分明的世界里,面对生活中受到的侵犯,一些人会建议“不要回击”,另外一些人会说“回击他们”。而生活中成功的关键是,如果你必须回击,就要准确了解回击的力度有多大。这比简单地说“不要回击”或“回击”需要更多的智慧。
一天晚上我正伏案工作,儿子哭哭啼啼地回到家,眼睛红肿红肿的。我急忙问出了什么事。他哭诉道:“我和阿刚下象棋,我赢了,阿刚就用手指戳到我的眼睛里。”
我一听,整个心都悬了起来,忙查看儿子的眼睛,发现没有伤著,才轻轻舒了一口气。
阿刚比我儿子楠楠大两岁,是一个令人头疼的男孩,父亲去世已几年,母亲也再婚走了,他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经常喜欢欺负比他小的孩子。听我以前的女同事说,她的孩子就经常被他打哭,她警告过他多次,还上门告状过数回,不仅一点效果都没有,大人不在时孩子还会招致更大的报复,后来实在没法子,只得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和阿刚玩。
今天轮到我的儿子头上了,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
我努力让自己冷静。我问儿子怎么办?儿子让我去骂他一顿。我说:“这个我可以做,可是以后当我不在你的身边时他照样会欺负你,是不是?”
儿子想想也是,又反问我:“那怎么办?”
我提醒儿子:“只有你自己敢于当面批评阿刚时,阿刚才有可能收敛自己的行为。”
儿子明白了我的意思,但要我陪同他一起下去找阿刚,我答应了。
我和儿子一下楼,就看到阿刚正和一位小朋友坐在长椅上嬉闹。阿刚一看到我,本能地坐直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