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传-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夜回,中途和那混合车交过。阿尔也安置了一个报童在这辆车上。后来他又
每天早晨从底特律装运两筐蔬菜,火车到后,他的助手便把菜运到一个租下
的由另一个小孩看管的摊上去。由于这些蔬菜比当地出产的好,需要量便大
大增加。
除了卖菜以外,他在这条铁路线上又发展了几种营业。农夫们把新鲜
牛酪在车站上交给他,托他运到底特律去发卖。在各种浆果成熟的时节,他
用低价将大批浆果批发到手,然后卖给底特律的果商。除了浆果外,他还贩
卖各种应时水果。车上的人对于他的活动渐渐发生兴趣,一方面是由于对他
工作的钦佩,认为他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一位出色的商人了,另一方面也因
为他们能够照批发价格买得货物。
这时,干线上又增加了一节列车,在这车上爱迪生又雇了一个男孩作
他的帮手。他每天能收入好几元钱,相当于当时一个成人每天的收入。这样,
不出数月,他已能在一星期内赚到20美元。
下一步,他开始出售自己家周围菜园里的蔬菜产品。他曾说:“在火车
上跑了几个月之后,我在休伦港开了两个店铺——一家出售期刊,另一家卖
蔬菜、黄油和适季的草莓。一个店铺一个伙计,他们与我分享利润”。他也
经常带他们到镇上餐馆去吃饭。
他的营业收入相当可观,每天都能抽出一元钱交给母亲贴补家用。余
下的除了吃饭以外,全用在买书和充实实验用品上。日长月久,他从没乱花
过一分钱。
火车要在底特律停留6个小时,每天火车进了底特律站,阿尔迅速把
事务料理之后,就赶到青年人协会的阅览室里看书。不久那里就被辟为底特
律公共图书馆。馆中有各种各样的书籍,藏书有16000 部。他到图书馆看书,
一直到火车驶回的时间才离去。
每当爱迪生静静地坐在图书馆看书时,母亲的话便在耳边响起:
“牛顿和瓦特在学校都不算是优秀的学生,可是他们并不灰心,仍然继
续不断的努力,最后终于发明了对人类有用的东西。所以只要你好好用功,
妈妈相信,你也可以发明东西。”母亲的话一直鼓舞着他,使他不断地向艰
深的学问挑战。爱迪生在心中发誓:“我一定要好好用功,将来成为牛顿和
瓦特那样的伟人。”
爱迪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地追求知识。随着岁月的流逝,时间长了,
上底特律的图书馆去看书成为爱迪生十分开心的事。不论刮风下雨,也不论
身体多么劳累,他都坚持不懈,从不耽误。由于他天天去图书馆,他和图书
馆人员也就熟悉起来。一天,管理人员问他读过多少书了?爱迪生说:“我
已经读完第一架上的两层书了。”管理人员听后,不禁哈哈大笑,然后严肃
地说:“我看你先后读的这两本书,内容是毫不相干的呀!你读书的目的是
什么呢?”爱迪生说:“我是按照书架上的次序读的。我想把这里的藏书全
部读完。”管理人员非常佩服年轻的爱迪生读书的毅力,但认真地劝他:“你
的精神真令人钦佩,但读书要有个明确的目的,什么书都看,效果不好。你
以后应选定一个目标,围绕着这一目标看书才好。”管理人员的劝告,使爱
迪生深受启发,他开始懂得了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的道理。从此,他更加刻
苦努力地学习,并注意学习方法。
爱迪生立志:“长大后,我一定要盖一间很大的研究所,里面有这么大
的图书馆和这么多的藏书。”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爱迪生一回到休伦港,就开始认真地做他的实
验。
虽然一天的工作已使他精疲力尽,但是一回到地下实验室,他就忘记
了身心的疲劳,埋头做实验,如果有搞不懂的地方,他就记在笔记本上,第
二天再到底特律的图书馆去查找有关资料。
有时,他在图书馆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新的实验方法,回到休伦港,
他就用新的方法从事实验。他完全陶醉在这种全新知识的领域中。
1860 年,主张废除奴隶制度的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 届总统。1861 年,
美国围绕解放黑奴问题,爆发了南北战争。这时爱迪生已经15 岁了。
当时美国的铁路已很发达,但火车仍是旧式的,也就是由储藏室、抽
烟室和载客室3节车厢组成一列火车。其中储藏室又分成3个房间,一间放
货物和行李,另一间放邮件,还有一间是休息室。这间休息室由于空气不流
通,所以并没有人到这里来休息,它就成了一个空房间。
阿尔做化学实验必须等他回家之后才能在地下室做,因为他每天回家
很晚,所以感到时间不够用。于是阿尔想到用车内空闲的时间来做实验。
“如果把休息室改为实验室的话,在返回休伦港的途中,我就可以尝试
这项实验了。”
一有这种念头,爱迪生便迫不及待地想实现。但是火车的列车长是个
少言寡语的人,他一直找不到机会和他商量。爱迪生只得静静地等候良机。
一天早上,那位列车长见到爱迪生,便微笑地向他打招呼:“早安!怎么这
么早就在休息,是不是报纸全卖完了?”“谢谢你,全卖完了。。列车
长。。”
爱迪生认为这是最好的机会,因此鼓起勇气继续往下说:
“列车长,我有一件事想和你商量。。”
“到底是什么事?”
“我想借用那间空的休息室,不知道可不可以?”
“你要那间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做什么?当然可以借你使用,不过你要小
心使用才行,不然一有损坏,我就不好向上级交待。”
“列车长,真谢谢你!我明天就开始使用。”
爱迪生很高兴,他郑重地向列车长表示他由衷的感谢。爱迪生就这样
顺利地借到了那间休息室。第二天,阿尔就开始搬了些实验器材和药品到火
车上来做实验。最初只有一点点药品,他把卖报的钱全部用在购买实验器材
上,慢慢数目增加,变成一间完整的车内实验室了。
他仍旧很卖力地卖着报纸,可是当他一进入实验室,就忘记了外界一
切的事物,专注在自己的实验上。这时爱迪生虽然只有15岁,但是却已具
备了向新事物挑战的精神。
一旦开始做实验,就不能在列车内跑来跑去卖东西了,需要看住试验
管内的药品反应。
于是,阿尔又想出了一个办法。那个时代美国小学在星期天和星期六
都放假,就让闲着的孩子乘车,替自己卖东西。想到这办法,阿尔马上开始
进行。孩子们也很乐意,因为他们能不花钱乘车旅行,又可以赚些零用钱。
实行了这个办法,阿尔在星期六和星期天这两天,便可随心所欲地做实验。
想到的事情,马上就干,这就是阿尔的作风。一天工作结束了,阿尔
付给小帮手零用钱。小帮手把别人付给他的钱交给阿尔,爱迪生从来不点数。
小帮手问阿尔:“你为什么不点一下钱呢?”阿尔回答:“我相信钱数是对
的。”
他从来对钱不是很感兴趣,只是关心钱能买什么东西。亨利福特说:“不
以蓄财为乐,是爱迪生的特色”。他相信他人直到他们证明再不能被信任时
为止。
1862 年春初,爱迪生发现了一件事情,这也可以证明他敏捷的智慧。
他发现报纸上如果载有战事消息,那么销数就大为增加。若是他能预先得到
这类消息,那他便可以先宣传一番,引得更多的购买者了。他便这样的记在
心中,他找到了一个《底特律自由报》的排字工人,和他约定在新闻稿送上
印刷架之前,让他先看一遍校样。这样,爱迪生便可以提前知道第二天报纸
的内容,判断一下能卖出多少报纸,然后再决定买进数。
4月初的一个下午,阿尔在底特律站看见一群人正在看布告板上的新
闻。阿尔读了广告板上的新闻之后,获悉许多人在夏伊洛战役被杀。他心想:
“这一下,可不得了!”于是,他很快跑到车站的电信室,对电信员说:“拜
托,拜托,请你马上拍电报给各站,要他们在车站布告张贴夏伊洛激战的消
息”。由于这不是站长的命令,电信员正在犹豫,阿尔焦急地说:“请快点拍
出去,像这样的消息,有必要争取时间告诉大家。凡是有家人在战场上的,
一定很关心。如果你拍了,以后每天我送一份报纸给你。”电信员听说每天
会送一份报纸给他,便马上开始拍发电报。阿尔随即跑去《底特律自由报》
社。他对卖报的人说:“今天多给我1000 份报纸,现在只有300 份的钱,不
够的明天付给你。”报社的人佩服地将1000 份报纸卖给了他。
阿尔雇了一个孩子帮同把大束的报纸搬往行李车上。火车开出后,他
便把它们折叠起来。不久便到了6公里外的犹蒂克,这是火车离开底特律后
的第一个小站。这里平时只能售出去两份,他想这次当可以增加到6份,于
是在车子徐徐停下时挟了6份预备下车。他向窗外望去,不由的擦了一下眼
睛,惊异起来。月台上竟挤满了客人,这时他们正等候着他的报纸。他以通
常5美分的价格,售出去了40份。
火车到克利门斯山站时,报价已由5 分涨至一角。“汹涌的一群”(后
来他曾这样描写过)等候着他的来到。这里本来只能销去12 份,可是这次的
新价格竟卖出去了150 份。到休伦站时情形还是这样。在这里报价虽然已经
涨至2 角5 分,大家都依旧急于知道会战的消息。
爱迪生回忆说:“就这样,我一直卖到了休伦港站。我把剩下的报纸搬
到了总在那里等我的马车上,并雇了一个小男孩坐在车后的报纸堆上,以防
有人偷窃。然后以每份2 角5 分或更高的价格把所有剩下的报纸卖得一干二
净。”
当阿尔经过一个教堂时,所有的人都从教堂出来,想买他的报纸。每
个人给的钱比他的邻居给的钱还多,一些人花1美元买一份报纸。没有什么
比阅读在夏伊洛牺牲或受伤者的名单更重要。
1000 份报纸就这样全部卖光了。阿尔一下子赚到一大笔钱。
他卖报回家后,平日总是给他母亲一个美元,但这一天他给母亲100美元。
那一次卖报的成功,给爱迪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由此,你可
以理解我当时为什么会把电报看成是最好的发明了吧。因为正是各车站站长
在广告牌上写了电文,才有如此巨大的成功。于是我毫不迟疑地决定自己要
成为一名电报员。”
由于长斯卖报,爱迪生深深地体会到:报纸上的消息愈新,销路就愈
好,因为每个人都想从报纸上得到最新的消息。南北战争期间,每个人都抢
购报纸,想早点了解战争的消息。
同时,搭火车的人也都想看些有趣的报导和读物以冲淡旅途的寂寞。
基于这两点,爱迪生认为,若能在车内发行报纸,销路肯定不错。卖报的钱
已经不能满足添置实验器材的需要,因此必须再多赚点钱才行。他想如果能
自己发行报纸,一定能赚更多的钱。
但是发行报纸谈何容易。不仅需要印刷机,还要有新闻记者。印刷机
的价钱昂贵,爱迪生买不起;而且撰稿人必须是行家,才能写出好的新闻报
导,爱迪生更出不起高价来聘请这些行家。
有一天,爱迪生走在底特律的马路上,在一家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