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

第56章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第56章

小说: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问。庞安时论温病。有四时自受乖气。而成腑脏阴阳温毒者。则春有青筋牵。夏有赤脉KT 秋。有白气狸。(音 
郁与郁同)冬有黑骨温。四季有黄肉随证别。五脏各有方治。其说然欤。余答云。素问但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仲 
景伤寒例云。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其于夏秋二时。未闻有所谓温病也。今庞氏于四时之月。创造五色奇证。 
以骇人心目。近今以来。未见有人得此等病者。所以花溪虞氏特起而议之。至今总论一书。亦渐淹没而不传也。 
(琥)总按上温病方论一卷。乃春时感温气而成病。即内经所云。先夏至为病温者是也。病源千金外台等书。皆以 
温病为温疫。云此病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无收视者。 
此系大瘟大疫。如东垣用普济饮子。治大头伤寒者是。非仲景论中所云温病也。温病间或。相染。不至灭门绝户。恐俗 
医不知而互相错认。故于卷后并及之云。 

卷之十三附昔贤治温病方论变法
附方剂分两说
属性:仲景方剂。并按古法锱铢分两。与今不同。(所附千金外台等方亦然。)谓如 咀者。即今之锉如麻豆大是也。云一 
升者。即今之大白盏也。云铢者。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一两也。云三两者。 
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料例大者只合三分之一。足矣。 

卷之十四
辩风池风府期门等穴针刺法
属性:(并附图。此系仲景原文) 
资生经云。凡治伤寒。惟阴证可灸。余皆当针。阴证者。中寒也。其余伤寒。皆热病之类。热病宜刺。刺者。以 
针泄其热也。前篇用烧针。是反助其热。因而致逆。针用火烧。针犹灸也。大抵灸者。补多而泻少。针者。泻多而补少。 
明乎针灸之道。则治病其庶几乎。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此条太阳病。当是中风。发热。汗出。 
恶风。脉缓者。是为桂枝汤证也。成注云。烦者。热也。初服桂枝汤后。当汗出而身凉和。若反烦不解者。风甚而未能 
散也。先刺风池风府。以通太阳之经。而泄风气。却与桂枝汤。解散则愈。) 

卷之十四辩风池风府期门等穴针刺法
风池风府穴图
属性:r风池风府穴图pt68a13。bmpr 
风池二穴。图经云在颞 后。发际陷中。(活人书云在项后。当是项侧后。盖颞 穴。本挟玉枕骨下。陷中。此二穴。 
又在颞 之后。后之为言下也。)足少阳阳维之会。宜刺三分。肌肉浓者。可五分。留七呼。禁灸。 
琥按图经原云。针入七分。今止刺三分者。从甲乙经之说也。留七呼。言留针于穴中。至七呼气之久。以泄其风 
热之邪。 
风府一穴。图经云。一名舌本。在项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活人书云。在项后。入发际一寸。疾言。其肉立 
起。言休。立下。)督脉阳维之会。宜刺。止三分。肌肉薄者。针入二分。候病患呼气。即出针。禁不可灸。使人失喑。 
或问风池。风府本属足少阳经。及督脉所行之部分。与太阳经无与。而仲景刺之。何也。余答云。风池穴。在偃 
伏头部第三行。风府穴。在中行。其第二行穴。即太阳经所行之地。则是风池风府。实挟太阳经而行者也。况二穴。皆 
为阳维之会。阳维者。诸阳之总也。诸阳之气得泄。何患太阳之风热不去哉。 
以上太阳可刺病一条。(自原论中第二卷太阳治法上集入于此)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伤寒腹满。谵语者。以其人病初起。本太阳伤寒。 
其后见证。又得腹满谵语。夫腹满为邪传脾。谵语为邪传胃。若寸口脉见浮紧。此非太阳之邪传里矣。诊法。脉浮而紧 
者。为弦。两关之前脉弦。乃知此腹满谵语证。为肝经风热之邪。自旺而乘脾也。脾病见肝脉。为木行乘土。木乘所胜。 
名曰纵。纵者。直也。言木本克土。其乘。则甚直也。期门者。肝之募。成注云。刺之以泻肝经之盛气。) 
或问太阳伤寒。脉本浮紧。此条证寸口脉浮而紧。仲景独云肝乘脾。成注又云肝经气盛。医者何以别之。余答云。 
太阳伤寒。脉尺寸俱浮紧。以人两尺主膀胱。为太阳寒水之经。浮紧者。风寒之气特盛也。兹则但言寸而不言尺。知非 
膀胱经气盛矣。且也。仲景脉法。言尺寸。则关在其中。左关主肝。右关主脾。寸口脉浮而紧。则两关以前之脉皆弦。 
谓非肝乘脾之诊邪。斯时欲用泻脾之药。则土受木贼。已不胜其攻克。理宜泻肝以去其风热。斯议药不如议针之神速矣。 

卷之十四辩风池风府期门等穴针刺法
期门穴图
属性:r期门穴图pt68a14。bmpr 
期门二穴。图经云。在不容旁。一寸五分。上直乳。第二肋端。肝之募也。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可刺。入四分。 
不可灸。凡针期门。必泻勿补。活人书云。可肥人二寸。瘦人寸半。又云。凡妇人病。法当针期门。不可行子午法。恐 
缠藏膜。引气上。但下针。令病患吸五吸。停针良久。徐徐出针。此是平泻法也。庞安时又云。刺期门法。须得脉弦或 
浮紧。刺之必愈宜针入一寸。 
琥按上图经云。不容在幽门旁。一寸五分。幽门又在巨阙旁五分。巨阙在臆前蔽骨下。一寸五分。盖巨阙。系腹 
部中行。期门系腹部第四行穴也。细量左右上下分寸。其穴自明。活人书云。穴在乳直下。肋骨近腹处是也。则是第二 
肋。当从下数起。恰在软肋之两端是穴。刺法。肥人一寸。瘦人半寸不肥不瘦。中而取之。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自汗 
出云云至病欲解三句。当在刺期门三字之下。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者。此太阳之风邪。尚未除也。然肺主皮毛。邪在手 
太阴肺经亦然。大渴欲饮水者。成注引玉函云。作大渴欲饮酢浆。是知肝气胜也。肝来乘肺。肺受邪热。则渴欲饮水。 
饮水既多。其腹必满。肺属金。金本制木。而反受木乘。其事不直。故曰横法。宜刺期门。以泻肝经之盛气。成注云。 
肝肺气平。水散而津液得通。外作自汗出。内为小便利而解也。或问此条病。既云发热。啬啬恶寒。又云。大渴欲饮水。 
焉知非太阳阳明证。余答云。若果系阳明胃热。大渴欲饮。则热能消水。未必腹满。热邪既传阳明。虽太阳经中之邪。 
或不尽除。又未必啬啬恶寒。故成注云。大渴欲饮水。为肝气胜也。) 
以上太阳可刺病二条(自原论中第三卷。太阳治法中集入于此)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 
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本系妇人中风。风热甚。迫血妄行。故经水适来。正当七八日。为邪 
将传里之时。邪气乘虚而入于血室。热除脉迟身凉者。成注云。邪气内陷而表证罢也。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条 
辩云。血室为营血停留之所。经脉集会之处。即冲脉。所谓血海是也。其脉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 
而散。故热入而病作。其证则如是也。法当刺期门者。以期门为肝之募。肝主血。血热则瘀热入血室。而瘀积必归于肝。 
故随其经之实。而用刺法以泻之也。成注反云。审看何经气实。更随其实而泻之。殊出不解。愚按此条病。仲景虽出太 
阳治法之下。实则少阳之邪。传入厥阴。血分实热。故作谵语等证。仲景恐医人。认为阳明府实证。轻用三承气汤以伐 
胃气。故特出一刺期门法以疗之。愚又按仲景云。如结胸状。必病患胁下满。虽如结胸。及按之必不痛。故知其非胃实。 
且也。胁下虽痛。而痛不在胸。此其邪。止在肝胆之分。仲景当日。特用刺法。何其神哉。) 
以上太阳可刺病一条(自原论中第四卷太阳治法下集入于此)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按此条。当亦是妇 
人病。邪热郁于阳明之经。阳明多气多血。邪热甚。则迫血从下而行。血下。则经脉空虚。热得乘虚而入其室。亦作谵 
语。后条辩云。血室虽冲脉所属。而心君实血室之主。室被热扰。其主必昏故也。但头汗出者。血下夺。则无汗。热上 
扰。则汗蒸也。刺期门。以泻经中之实。则邪热得除。而津液回复。遂 然汗出而解矣。或问此条病。仲景不言是妇人。 
所以尚论诸家。直指为男子。今吾子偏以妇人论之。何也。余答云。血室虽不分男女皆有。而热入血室之证。则惟妇人 
始有之。余于前第七卷少阳篇后。言之已明。况仲景于太阳篇中。一则曰妇人中风云云。经水适来。此为热入血室。再 
则曰妇人中风云云。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三则曰妇人伤寒。云云。经水适来。此为热入血室。则是热入血室。明 
系妇人之证。至此。实不待言而可知矣。且也。此条言下血。当是经水及期。而交错妄行。以故血室有亏。而邪热得以 
乘之。故成热入血室之证。考之灵枢海论云。冲脉为十二经之海。注云。此即血海也。冲脉起于胞中。其前行者。并足 
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又考素问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夫少阴 
也。任也。冲也。其经脉皆行于腹。故其血必由前阴而下。斯血室有亏。邪热方得而入。则是仲景云。下血。乃经水交 
错妄行。又不问而自明矣。此其理。非读书明理之君子。其孰能知之。) 
以上阳明可刺病一条(自原论中第五卷阳明治法集入于此)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 
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间去声。太少 
并病者。本太阳之表邪不衰。并入少阳而交病。故谓之并病。并者。犹秦并六国。并则其势大矣。太阳之脉。络头下项。 
故头项强痛。少阳之脉。循胸络胁。故如结胸。心下痞硬。二阳之脉。皆起于目而行于头。故目眩而头冒也。当刺大椎 
第一间者。谓当刺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之间。为背部中行穴。乃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先刺之。以泻太少并病之邪。不已。 
更刺两肺俞。盖肺主气。尚论篇云。刺肺俞以通其气。斯膀胱之气化行。而邪自不留。复刺肝俞。以泻少阳之邪。以肝 
与胆两经相合。为表里也。慎不可发汗者。以太阳之邪。既并少阳。则发汗在所当禁。倘误发其汗。则胃中津液干。木 
邪乘之。必发谵语而脉弦。至五六日。邪当解而谵语不止。成注云。此为少阳邪热甚也。刺期门以泻肝胆之气。或问此 
条病于发汗后。谵语不止。又见心下痞硬。何以不用下药。余答云。仲景云。时如结胸。则是心下虽痞硬。必按之不痛。 
非真结胸。且也。心下痞硬。而脉又见弦。乃肝木旺而乘胃土。少阳经证。居多虽欲下之。敢轻下邪。) 

卷之十四辩风池风府期门等穴针刺法
大椎肺俞肝俞穴图
属性:r大椎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