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

第47章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第47章

小说: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反。今从删。)大便硬者。加酒浸大黄。此比之大承气为少缓耳。虽下之与脉细小无害。 
琥按上方。乃海藏治少阴传经热证。口燥舌干而渴。止因尺寸脉细小。不敢用大承气。而以此汤代之者也。观乎 
此。而知昔贤读仲景书。不轻用仲景方。盖慎之至耳。今医。治伤寒。但知证书。而不细察夫脉者。不其大害矣夫。 
琥又按仲景辩少阴证。相传为足经。主肾。今海藏反用黄连一味。为泻心汤者。乃知手少阴亦有伤寒病也。 
又云。少阴渴逆者。失下也。阴消将尽。阳逆上行。使阴不纳也。或舌挛。言语不正。反昏冒。与咽痛者。少阴也。 
速下之。大承气汤。若阳极。脉微将尽者。不宜下。宜泻心汤。凉膈散。去硝清肺亦可。 

卷之九附昔贤治少阴病方论变法
(难知)凉膈去硝散方
属性:(此方本治上焦热甚。气中之血药也。今借用之。以治少阴渴逆之证。) 
山栀子仁(一两) 连翘 黄芩 薄荷(各一两半) 大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水二盏。同竹叶七片。煎至一盏。去滓。入蜜少许。食后服。 
琥按上主疗云。少阴渴逆。肾热也。然至舌挛。言语不正。昏冒。咽痛。虽为肾热。实则阴不纳阳。阳热已极。 
逆而上行。上干于心矣。脉微者。乃阴气微而将尽也。此为脉中无神。故不可用下药。以大泄其热。止须用凉膈散。又 
去硝以清肺。盖金为水母。肺清。则肾经之热。亦随之而解矣。此读仲景书。而神于通变。不执死方者欤。 
又云。少阴心惊悸。邪热入阴。肾水乘心。是以心悸。是水犯火也。不当治水与火。治在于木。故仲景用四逆散调 
之。(此即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四味药也。方已见前。) 
琥按上主疗云。治木者。乃肾热极。反调其肝。实则泻其子也。又仲景于四逆散方后云。悸者。加桂枝五分。兹 
则专主悸。而不加桂。可见用药之法。不可执也。 
(琥)按仲景治少阴病。用大承气汤者。共三证。一则口燥咽干。一则自利纯青水。心下痛。口干燥。一则腹胀不 
大便。乃火土过极。水将涸矣。故用大承气汤泻土。即所以救水。土为水之贼也。然病患之脉。必两尺沉数。有力者。 
宜下之。无力者。不宜下也。宜滋阴泻热。玄黄膏主之。 

卷之九附昔贤治少阴病方论变法
(添加)玄黄膏方
属性:玄参 生地黄(各四两) 大黄(酒浸一两) 
上三味。蒸一伏时。合捣。令相得。如膏。每用取两许。投百沸汤中。热绞取汁一升。作一服。腹胀者。加浓朴枳 
实各五钱。 
上方。乃入手足。少阴兼走阳明之药也。阴虚人及老人血少者。大宜服之。 
(琥)总按以上方论。乃治少阴经热病。通变之法也。少阴热病所急者。止一下证。所难者。亦止一下证耳。学人 
苟能临证切脉。神而明之。则旧论新方。何一非济人之良法哉。 

卷之十
辩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属性:(此系仲景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此条厥阴病。乃总言病热之大纲 
也。成注云。邪传厥阴。则热已深而成消渴。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也。厥阴属木。肝木过旺。则肾水不足以滋之。 
故水易消。而渴不止。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者。火生于木。气即是火。火性急速。以故上逆之势如撞。肝相火也。心君 
火也。以火犯火。火热亢极。心中则疼。饥不欲食者。胃属土。火热。则土偏燥。故饥。木强。则土受制。故不欲食也。 
食则吐蛔者。蛔胃中长虫也。蛔居胃中。因人不食。则饥而上膈。故一闻食臭。即上逆而吐出也。厥阴经邪热。横逆于 
脏腑之间。故见以上诸证。实则胃中空虚。无物可下。若漫下之。则木乘所胜。利遂不止。而成土崩之势矣。愚按此条 
论。乃仲景约言病热之大纲。以故不及治法。设误下之而利不止者。宜以理中汤救之。)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未言伤寒。而先言中风者。亦犹太阳病例。先出中风条也。论例中原云。 
厥阴受病。尺寸脉俱微缓。愚已校正当是沉弦之误。盖寒为沉。而风为弦也。兹者风已传入。脉见微浮。成注云。此邪 
气还表向汗之时。故云。欲愈。不浮则邪气深入。正多变证。故云。未愈也。或问仲景但云。脉微浮。不言中风形证。 
何以知。为厥阴病。余答云。病患必见消渴。或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一二证。而后谓之厥阴病也。王宇泰云。仲景立法。 
凡曰厥阴病者。皆气上撞。心痛吐蛔也。言虽如此。亦不可拘。)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注已见前第三卷太阳上编)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厥阴病渴。传经之邪热已深。欲饮水。则邪热有向外之机。盖木火亢盛。得水 
济之。则阴阳气和。而病自愈。或问厥阴原有消渴一候。不言自愈。此条渴。何以与之水即愈也。余答云武陵陈氏云。 
消渴者。热甚而津液消烁。虽饮水。不能胜其燥烈。乃邪气深入。未愈之征也。此渴欲饮水。其热非消渴之比。乃邪气 
向外。欲解之象也。两者自是不同。)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此言厥阴逆厥之端也。成注云。四逆者。四肢不温。厥者。手足冷也。邪传厥 
阴阳气内陷。阴气已微阳气内陷。则外不与四肢相接。故逆而厥。阴气已微。则内不能守于脏腑。故不可下。若轻下之。 
则内陷之阳热未去。将几微之真阴。反随之而亡矣。在仲景于后条。虽云热厥者应下之。然方其逆厥之时。下之一法。 
不轻试也。诸字。是该下文诸厥之条而言。虚家亦然者。言人于未病之前。气血本虚家。虽病热厥。亦不可下。成注引 
金匮云。虚者十补。勿一泻之。此是言其平日。若病伤寒。不可取以为例也。愚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 
云可当归四逆汤误矣。当先以四逆散调之。)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先厥后热。乃阴寒也。发热。是阳气自复。故利止。见厥是阴气还胜。 
故复利。此条病。名为伤寒。而实中寒证。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 
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 
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 
脓也。(索苏故切当作素。此条病。先发热而后厥。乃伤寒传经邪热伏匿之证也。始发热者。邪自三阳经起也。热至六日。 
邪传厥阴。阳气内陷。因而见厥。协热下利反九日之久者。邪热伏于里。不能还于表也。凡厥利者。多胃气下陷。当不 
能食。今反能食者。恐是除中之证。除中者。胃中之真气。所余无几。将欲尽除。求救于食。如灯将灭。而复明之意。 
当以索饼试与食之。以观其发热与否。其不骤发热者。此非除中。知胃中真气尚在。其厥与利。必渐自愈。其发热者。 
是为暴热。恐其骤来。则能食。出即来也。既来而复骤去者。此胃中真气。得食而尽泄于外。即名除中而必死矣。若然。 
则是厥利之人。食以索饼。但虑其热之暴耳。使其于九日之后。其热悠悠。又三日脉之。而热续在者。此言诊之。而前 
已发热六日矣。兹则复热三日。故云续也。此其人。内陷之阳气渐还。而复于四肢之间。可期之于旦日前。夜半后。病 
当向愈盖自丑至卯。为厥阴欲解之时也。所以然者。以热与厥期。无太过不及而相应。故当愈也。如愈后。又三日。脉 
之。而脉数仍不罢。此为邪热之气。尚有余留。条辩云。厥阴主血。血热持久。则壅瘀腐化而为痈脓。所不免耳。愚按 
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郭白云云。可服千金漏芦汤。盖此汤即漏芦连翘汤也。治时行热毒。变作赤色痈疽者。若 
未发痈脓之前。厥利发热。还宜以白头翁汤主之。)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云云至)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此条病。 
虽名伤寒。实则中寒证也。上条除中是热邪。此条是寒邪。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云云至)便脓血者。其喉不痹。(此条伤寒亦中 
寒之证。盖先厥后热为真寒。但寒极亦能变热。热气上行。则为喉痹。热气下行。则便脓血。后条辩云。此得毋辛温过 
剂所致。亦犹热病过用凉药而变成寒证也。愚以既变之后。虽从中寒例。当以治杂病法治之。注详中寒论中。)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 
者必口伤烂赤。(此条乃传经邪热。阳极似阴之证。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言伤寒在一二日之时。本发热。至四 
五日后而厥者。乃邪传厥阴之候也。必发热者。言病患四肢及肌表虽厥。而躯壳以内。必发热也。前热者。后必厥。乃 
申明一二日为前。四五日为后。以见热极必发厥也。成注云。此为阳气内陷。厥深热深。厥微热微。随阳气内陷之深浅 
也。阳邪深伏。应须以苦寒之药。下去其热。使阴气得伸。则阴阳平四肢和顺而不厥矣。粗工见厥。认以为寒。而反用 
辛温之药。以强发其汗。辛温皆升。引热上行。必口伤烂赤。以厥阴之脉循颊里。环唇内故也。补亡论郭白云云。仲景 
言厥应下之者。谓有当下之厥而误汗。非谓厥皆可下也。故仲景又曰。诸四逆厥者。不可下。或问厥证应下。当用何药。 
余答云。尚论篇举厥阴篇末下利谵语条。而用小承气汤。因本篇中别无下药故耳。殊不知此条系阳明篇错简。若审证用 
药。厥时四肢冰冷。过乎肘膝。甚至有肌表皆凉。脉伏匿者。用四逆散。热回脉沉数。大便难者。方宜小承气。如脉沉 
实。大便不通者。还宜大承气汤下之。口伤烂赤者。宜黄连解毒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云云至)故知自愈(此条伤寒。先厥后热。是亦中寒证也。 
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以上数条。皆言厥证。而未详其厥之义。故于此节特申明 
之。成注云。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足十指。阳气内陷。不与阴气相顺接。故手足为之 
厥冷也。愚以人之肢体。皆属阴。气附则温而生。气离则冷而死。阳气主外。阴气主内。成注云。阳气内陷而厥。乃阴 
气已微。阳热用事。当是热厥。若寒厥。则阴寒用事。阳气将外脱矣。何由而反内陷邪。学人。其试思之。)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云云至)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 
为藏寒。蛔上入膈。(云云至)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按上条伤寒曰藏厥。曰蛔厥。藏厥固系无阳证。即蛔厥。亦 
为藏寒。此非首条厥阴病。心中疼热吐蛔比也。正文与注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