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

第39章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第39章

小说: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寒泄实。浓朴苦温去痞。痞实两全。可用也。故曰小承气汤。按此段。少枳实泄满句。调胃承气者。大黄苦寒泄实。芒 
硝咸寒而能软坚。润燥。甘草甘平和其中。燥实坚三证全者。可用。故曰调胃承气汤。攻里之不同若此。又按王海藏。 
此事难知云。假令调胃承气证。用大承气下之。则愈后元气不复。以其气药犯之也。大承气证。用调胃承气下之。则愈 
后神痴不清。以其气药无之也。小承气证。若用芒硝下之。则或下利不止。变而成虚矣。三汤之不可乱投又若此。今宣 
明方合而为一。犹曰此俱系泻阳明胃府实热之药。只须学人临证增损用之。不致大误。至陶氏杀车槌方。复加柴胡黄芩 
芍药。改名六一顺气汤。而云用此以代三承气。及大柴胡。大陷胸等汤之神药。以致后医罔顾病患上中下三焦气血虚实。 
一概合用。其流祸至今更甚。不亦悲夫。 

卷之六附昔贤治阳明病方论变法
(陶氏)黄龙汤
属性:治有患心下硬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身热。庸医不识此证。但见下利。便呼为漏底伤寒。而用热药止之。 
就如抱薪救火。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热邪传里。胃中燥屎结实。此利非内寒而利。乃日逐自饮汤药而利也。直急 
下之。名曰结热利证。身有热者。宜用此方。 
大黄 芒硝 枳实 浓朴 甘草 人参 当归 年老气血虚者。去芒硝。 
水二钟。姜三片。枣子二枚。煎之后再加桔梗。一沸。热服为度。 
琥按上方。即前三一承气汤中。加人参当归也。以病患气血虚。故加此二味药。方后再加桔梗者。以其能引大黄 
等药。上至胸中至高之分而成功。此洁古法也。虽然。愚曾细评此方。为不可用之剂。及见今医用之。而病患无一效者。 
何也。夫人身之中。一阴阳耳。阴阳之分。一气血耳病热之人。皆阳有余。而阴不足。乃知其气。必实。其血必虚。所 
以病机气宜中。有当归承气汤方者。用之以补血而益阴也。若加人参。则徒助有余之阳气。而邪热愈盛。故少则无济于 
病。多则必致杀人。问或有用之而效者。必参少而诸泻药之力也。俗医不晓此义。至有用此汤。而人参加至一二两者。 
此正所云抱薪投火。误人于必死也。 
或问气虚人。岂无患热病者。余答云。气虚者。阳虚也。阳虚之人。多病中寒。其病伤寒者。皆精血少而水虚。是 
为阴虚。故不胜伤寒之邪热耳。据上主疗云。谵语发渴身热。胃中燥屎结实。此数者。皆阳有余而阴不足之证。陶氏犹 
以为气虚而用人参。抑何不明理。而自相矛盾欤。 
(琥)总按上古今诸名家。治阳明病方论。虽与仲景之法。互相变通。然亦不可执用。须临证。参合加减施之。则 
庶乎其不瘥矣。 

卷之七
辩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属性:(此系仲景原文)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此少阳经病热之纲也。少阳者。胆经也。其脉起于目锐 。灵枢经云。足少阳之正 
上挟咽。出颐颔中。又曰。是动。则病口苦。苦者。胆之味。苦味从火化。咽又为胆之使。故胆热则口苦。而并咽亦干 
也。眩者。目旋晕也。少阳属木。为风。风主动摇。故其经病热。则目眩也。愚按上三证。不足以尽少阳病。故云。此 
仅举其病热之大纲耳。)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此节。辩少阳中风证。成注云少阳之脉。 
起于目锐 。走于耳中。其支者。下胸中。贯膈。风伤气。风则为热。少阳中风。气壅而热。故耳聋目赤。胸满而烦。 
邪在少阳。有吐下之禁。止因烦满。故误行吐下之法。成注又云。吐则伤气。气虚者。悸。下则亡血。血虚者。惊。愚 
以惊悸皆主于心。胸满而烦者。邪已离表。未全入里。为半在表半在里之证。乃上焦病也。上焦与心相近。误吐且下。 
则气血衰耗。而神明无主。以故忪然而悸。惕然而惊也。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庞安时云。可小柴胡汤。吐下 
悸而烦者。郭白云云。当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此节辩少 
阳伤寒证。少阳属木。其脉当弦。脉细者成注云。邪渐传里也。少阳之脉。上抵头角。故曰头痛。寒郁则发热。此属少 
阳伤寒证无疑矣。邪在少阳。发汗又所当禁。且其经多气少血。误发其汗谵语者。条辩云。夺其血液而胃干。以故心慌 
而言乱也。此少阳之邪。已转属胃。胃和则愈者。言当用药以下胃中之热。而使之和平也。不下则胃不和。不但谵语。 
更加烦扰忪悸。此言胃热亢极。而上犯于心肺。故藏神不自宁也。按此条论。仲景无和胃之药。成注云。与调胃承气汤。 
此言少阳之邪已入胃。故可下也。愚以邪自少阳经传来。还须用大柴胡汤下之为妥。)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此条言 
太阳病转入少阳之证。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此但言邪所从来之路。医者止就少阳经议证可耳。足少阳之脉。循胁 
里。邪入少阳。故胁下硬满。胆热气上逆而犯胃。以故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者。邪在半表半里。明理论云。邪之客于 
表者为寒邪与阳相争。则为寒。邪之入于里者。为热邪与阴相争。则为热。邪居表里之间。或出或入。以故寒热且往且 
来也。尚未吐下者。治犹未误也。少阳之脉当弦。曰沉紧者。邪将传里。陈亮斯云。邪入胆府。故脉沉紧而不弦。此是 
少阳经与府齐病也。胆府清净。无地容邪。故其邪仍结于经。而胁下硬满。止宜与小柴胡以和解之。) 

卷之七辩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小柴胡汤方
属性:(此方自原论中第三卷移附于此)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成氏明理论云。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 
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为和解表里之剂也。柴胡味苦平微寒。黄芩味苦寒。内经曰。 
热淫于内。以苦发之。邪在半表半里。则半成热矣。热气内传变不可测。须迎而夺之。必先散热。是以苦寒为主。故以 
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以成彻热发表之剂。人参味甘温。甘草味甘平。邪气传里。则里气不治。甘以缓之。是以甘物为 
之助。故用人参甘草为佐。以扶正气而复之也。半夏味辛微温。邪初入里。则里气逆。辛以散之。是以辛物为之助。故 
用半夏为佐。以顺逆气而散邪也。里气平正。则邪气不得深入。是以三味佐柴胡以和里。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内 
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表邪未已。迤逦内传。既未作实。宜当两解。其在外者。必以辛甘之物发散。故生姜大枣为使。辅 
柴胡以和表。七物相合。两解之剂当矣。 
后加减法(明理论又云。邪气自表。未敛为实乘虚而凑。则所传不一。故有增损以御之。)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烦者。热也。呕者。气逆也。胸中烦而不呕。则热聚而气不逆。邪 
气欲渐成实也。人参味甘为补剂。去之使不助热也。半夏味辛为散剂。去之以无逆气也。栝蒌实味苦寒。除热必以寒。 
泄热必以苦。加栝蒌实以通胸中郁热。)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津液不足则渴。半夏味 
辛性燥。渗津液物也。去之则津液易复。人参味甘而润栝蒌根。味苦而坚。坚润相合。津液生而渴自已。愚以胃实热甚 
而渴者。人参恐不宜用。加药法不可执也。)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宜通而塞为痛。邪气入里。里气不足。寒气壅之。则腹中痛。黄芩味苦寒性 
坚而寒中。去之则中气易和。芍药味酸苦微寒。酸性泄而利中。加之则塞气得通而痛自已。愚以此必是里寒血滞。而腹 
中痛。以故去黄芩。加芍药。若邪热实结而腹中痛。恐黄芩不宜去。芍药不宜加也。又上云芍药性泄而利中。亦非正解。)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大枣味甘温去之则痞者。消。咸以软之。牡蛎味酸咸寒。 
加之而硬者软。)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心下悸。小便不利。水蓄而不行也。内经曰。肾欲坚。 
急食苦以坚之。坚肾则水益。黄芩味苦寒。去之则蓄水浸行。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茯苓味甘淡。加之则津液通流。 
愚以津液通流。则蓄水自行矣。)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三两。温覆取微汗愈(不渴则津液足。去人参。以 
人参为主内之物也。外有微热。则表证多。加桂以取汗。发散表邪也。愚以此邪必自太阳经传来者。)若咳者。去人参大 
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肺气逆则咳。甘补中。则肺气愈逆。故去人参大枣之甘。五味子。酸温。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气逆不收。故加五味子之酸。生姜干姜一物也。生者。温而干者热。寒气内淫。则散以辛热。盖诸咳皆 
本于寒。故去生姜。加干姜。是相假以正温热之功。愚以如肺有邪热而作咳。恐五味子太敛。干姜又太热不宜加也。成 
氏又云。识诸此者。小小变通。触类而长。则知以上加减法。不可拘也。) 
琥按上柴胡汤方。专治少阳经往来寒热。头角痛。耳聋口苦。胁痛脉弦者。倘其病初伤本经。或初自太阳阳明二经 
传来。邪气方盛。人参一味断不可用。若其病过经不解。或本经中有留邪未尽。正气已虚。人参一味。方可加之也。 
琥又按加减法。不但原方后所传云云。外有师传加减者。内台金镜云。如发热小便不利者。和五苓散。呕恶者。加 
橘红。胸中痞结者。加枳实。咳逆而发热者。加丁香柿蒂。呕吐者。加竹茹。据上师传加减法云。咳逆发热。咳逆当是 
呃逆。呃逆候。未必尽由于胃寒。其加丁香。不无所误。 
(附例)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此条系太阳风寒传入少阳之证。既曰伤 
寒。复曰中风者。成注引玉函云。中风五六日。伤寒往来寒热。此即是或中风。或伤寒。于五六日时。太阳风寒之邪。 
传于少阳。皆有此往来寒热之证。非是既伤于寒。复中于风也。胸胁者。少阳经所行之部分。邪传少阳之经。则胸胁苦 
满也。胸胁既满。则胃中之水谷亦不消。以故默默不欲饮食也。默默者。尚论篇云。即昏昏之意。邪热甚而神思不清也。 
邪在胸膈。上逼于心。则烦。犯于胃。则呕心烦喜呕者。成注云。邪在表。方传里也。邪初入里。未有定处。则所传不 
一。故有或渴或痞等证。总以小柴胡汤加减主之。或胸中烦云云。注已见上加减法中。兹不复赘。)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