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

第34章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第34章

小说: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谵语者。至此必邪热更甚。而语言必乱。何也。以经中之邪虽罢。而表因虚。在府之热愈结。而里则实故也。皆须下 
之则愈宜大承气汤。盖过经可下者。固宜用是汤。下早里实者。亦宜用是汤也。尚论篇云。必再一大下。庶大肠空。而 
风邪得以并出。故自愈。此是下早里实。宜再下之义。补亡论以末二句。移之过经乃可下之句下。误矣。)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此条亦系太阳阳明 
证。本太阳伤寒。至四五日。表邪入里。已非发汗之时。兼之脉沉而喘满。此喘非麻黄汤证之喘。乃胃府实热。胸膈满 
而作喘。据脉沉而论。又为在里之证。医反发其汗致津液越出。越出者其出不顺。言津液由内而越于外也。津液既亡。 
则胃中干燥。大便必难表虚里实义。注已见前条中。惟里实。故久则谵语。病至谵语。则下证已急。虽不出方。此承上 
文之意。亦宜用大承气汤主之。以表虚里实既同。故同一治法也。补亡论用调胃承气汤。殊出不解。或问大便为难。何 
至用大承气。余答云。既久而至谵语之时。则大便不惟难。而且硬。仲景法。还宜用大承气汤。的当无疑。) 
(附例)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此条系并病谵语 
之证。二阳并病者。乃太阳阳明。二经相并而病也。经病无可下之理。今者。太阳证。罢。已无恶寒头痛。在表之邪矣。 
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是为阳明入府之证。故云下之则愈亦宜用大承气汤也。)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 
汤(此条言阳明病下后。当再攻之证。阳明病既下之后。心中懊 而烦。似为虚烦。成注云。当与栀子豉汤。若胃中有 
燥屎者。宜攻而不宜涌也。何以知之。下节云绕脐痛云云。此为辩燥屎之法。如病患腹微满而不痛。乃初硬后溏。不可 
攻之。若有燥屎可攻者。还宜用大承气汤也。或问阳明病既下之矣。何以胃中犹有燥屎。余答云。病患痞满燥实证俱全。 
本当用大承气。医人或止用小承气。为下之未尽。此即是上条证。) 
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此节承上文而辩有燥屎之法。阳明病 
下之后。若病患不大便。又五六日绕脐痛。绕脐痛者。邪已入下脘。及肠中也。燥实。气不得通。则痛。烦躁者。邪热 
内盛也。发作有时者。邪乘未申之时。阳明经气王。故当其时。则烦躁发作。此是有燥屎之征。故使不大便也。愚按仲 
景用大承气汤证。必辩其有燥屎。则是前言潮热谵语。手足汗出转失气。其法可谓备矣。此条复云。绕脐痛。可见证候 
多端。医者所当通变而延医之也。)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 
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此条系太阳阳明证。病患烦热者。此太阳经风邪犹未尽也。汗出者。 
自汗出也。自汗出。则其热暂解。至明日又烦。故云。有如疟状。乃表证仍在也。日晡所发热者。热传阳明。邪已入府 
而发潮热。乃里证已具也。然亦当审其脉。如脉实者。里证已的。宜下之。故云与大承气汤。如脉虚浮者。为表证未解。 
虽日晡发热。不过是烦热而非潮热。其邪未全入府。犹在于经。故云宜桂枝汤以透发其汗俟。表证罢。然后斟酌下药。 
或问病如疟状。则脉实者。何以不用大柴胡汤。余答云。上云。如疟状者。乃烦热时。得汗则解。有如疟。非云。寒热 
如疟也。但脉虚浮者。宜发汗。愚以此必是太阳阳明经证。仲景法。还宜用桂枝加葛根汤方也。)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此条乃大下 
后。府实未尽。更当大下之证。不大便烦满腹痛者。下证具也。因有下证。故大下之。今者。大下之后。又六七日。不 
大便。烦仍不解。腹中满而作痛者。此有燥屎也。夫既经大下。何以里实如是。所以然者。以其人本有宿食。故下之而 
犹未尽也。成注云。与大承气汤以下除之。或问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此是下证否。余答云。大下之后。胃中虚。新 
谷未入。虽六七日不大便。亦非下证。惟烦不解。腹满痛。此是有燥屎之征。故宜复与大承气汤。下除之也。)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此条病。未经下而有燥屎。乃 
医人不易识之证。成注云。小便利。则大便硬此有燥屎。乃理之常。今者。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何以知其有 
燥屎邪。盖大实大满之证。则前后便皆不通。大便为燥屎壅塞。其未坚结者。或有时而并出。故乍易。其极坚结者。终 
着于大肠之中。故乍难。燥屎结积于下。浊气攻冲于上。以故时有微热。微热者热伏于内。不得发泄。此比潮热。则更 
深矣。后条辩云。浊气乘于心肺。故既冒且喘。不得卧者。胃家为燥热所扰。即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凡此者。 
皆是有燥屎之征。故云。宜大承气汤。陈亮斯云。此为识燥屎之变法。医人不可以不知也。)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此条系太阳阳明证。太阳病既经汗 
吐下。其邪为已减矣。所未解者内入于胃。胃府实热。必不大甚。故曰微烦。微烦者。大便未必能硬。其硬者。只因小 
便数故也。此非大满大实之证。故云与小承气汤。和之则愈。愚按此条病。乃汗吐下不解。非误汗吐下之比。故成注止 
云。损津液。而非亡津液也。大便因硬。乃大便略觉硬。非大便坚结而难出。成注以脾约作解。大误之极。)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 
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 
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此条乃申言大小承气。不可多用。及骤用之。意得病二三日。不言伤寒与中风者。乃风 
寒之邪皆有。不须分辩之病也。脉弱者。谓无浮紧等在表之脉也。无太阳柴胡证。谓无恶寒发热。或往来寒热。在表及 
半表半里之证也。烦躁。心下硬者。全是阳明府热邪实。至四五日。则足阳明胃府实热者。下而传于手阳明。当大肠之 
府实热也。经云。肠实则胃虚。故能食。能食者。其人不痞不满。为下证未急。非阳明胃强。发狂能食比也。故云虽能 
食。止须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因其人烦躁。必不大便。欲令其小安也。至六日。仍烦躁不安。而不大便者。 
前用小承气汤。可加至一升。使得大便而止。此言小承气汤。不可多用之意。若不大便句。承上文烦躁心下硬而言。至 
六七日不大便。为可下之时。但小便少。乃小水不利。此系胃中之水谷不厘清。故不能食。非谵语潮热。有燥屎之不能 
食也。故云。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而攻之。并硬者。必化而为溏矣。须待小便利。屎定成硬。乃可 
用大承气汤攻之。此言大承气。亦不可骤用之意。条辩云。太阳不言药。以有桂枝麻黄之不同也。柴胡不言证。以专少 
阳也。此等文。皆是互相发明之义。后条辩云。能食者。结在肠间而胃火自盛。故烦躁。不能食者。胃弱不能布水。水 
渍胸中。以故脉弱。愚以心下硬此是二三日之见证。至四五日。六七日之时。其硬当更下矣。或问脉弱。则胃气亦弱。 
何以用大承气。余答云。大承气汤中有芒硝。直走大肠。攻其硬屎。斯邪去而胃不伤。如未定成硬。而遽攻之。斯邪不 
能去。徒伤胃气耳。医人不可不知。)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 
之宜大承气汤。(无表里证。里字当是传写错误。宜从删。此条系邪热侵藏。急当下之之证。伤寒至六七日。为邪气入里 
之时。目中不了了。不了了者。病患之目。视物不明了也。睛不和者。乃医者视病患之睛光。或昏暗。或散乱。是为不 
和。为阳明热邪亢盛。土来乘水。肾水将绝。瞳子不能照物故也。当其时已无表证。但大便难者。里实也。身微热者。 
里热也。里实热盛。故于身外候之。亦微热。非在表发热也。此为里实。当下。兼之目睛不和。此为里实热盛。当急下。 
宜大承气汤。以泻土之郁。救水之涸。不可迟也。按此条系阳明府病。条辩以阳明经脉络目作解。大谬之极。)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条病。亦当急下。以救胃涸之证。邪热入府。里热盛而蒸发于外。 
故云发热汗多。成注云。热迫津液将竭。急与大承气汤。以下其府热。存其津液也。)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条病。乃正阳阳明。宜急下之证。发汗不解者。此发阳明经中之汗。 
表证罢而邪不解也。不解。则邪热传入于府。府中大实。腹满而痛。成注云。传之迅者也。惟传之迅。故宜大承气汤急 
下之。以通其在里之实热。)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此承上条而申言之。腹中满痛。急用大承气汤下之后。腹满不减。言 
胀满之形。不因下之而减。成注云。邪气仍实也。减不足言者。言下之后。纵减一二分尚论篇云。不足以杀其势也。故 
云。当复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 
承气汤。(此条系合病。然亦必俟少阳之邪。总归阳明。故为当下之证。条辩云。阳明属土其主水谷。少阳属木。其主风。 
风主飧泄。以故二阳合病。必至下利也。阳明脉大。少阳脉弦。其脉不负者。谓阳明大脉。与少阳弦脉相敌。乃为顺候 
也。若少阳脉胜而弦。阳明脉负而不大。乃阳明之正气。失而其候不顺也。木为土之贼。土受木克。其名为负。此下利 
不治之证也。若其脉滑而数者。滑主食数主热。乃有宿食也。此为少阳之邪。尽归阳明之府。而成府实证。成注云。与 
大承气汤以下除之。以上十三条证。即从本篇之后移附于此)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此条自厥阴篇移附于此。下利者。肠胃之疾也。若谵语则胃家实。与厥阴无 
与。主肠中有燥屎。不得下也。治宜小承气汤者。此半利半结。止须缓以攻之也。或问既下利矣。则热气得以下泄。何 
由而致谵语有燥屎也。余答云。此系阳明府实。大热之证。胃中糟粕。为热邪所壅。留着于内。其未成硬者。或时得下 
其已成硬者。终不得出。则此燥屎者。为下利之根也。燥屎不得出。则邪热上乘于心。以故谵语。要之此证。须以手按 
脐腹。当必坚痛。此为有燥屎之征。)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