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

第32章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第32章

小说: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热。和其胃气。) 

卷之六辩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调胃承气汤方
属性:(此方自原论中第二卷移附于此)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成注引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芒硝咸寒以除热。大黄苦寒以荡实。甘草甘平。助二物推陈而缓 
中。承气汤方义。注见后汤方下。 
王海藏云。大黄泄实芒硝软坚。甘草和中。上汤必燥实坚三证全者。可用。愚按和中二字。即是调胃之意。 
内台方议问曰诸下泄方中。皆不用甘草。独此汤中。复用甘草何也。答曰。诸下泄方。乃下大实大热之证。速如星 
火。甘草能缓诸药。是以去也。独此方中。乃调和胃气。故用甘草以缓其中也。或问云。胃喜温暖。故凡温暖之药。可 
称调胃。上方中用硝黄咸苦大寒。止炙甘草一味温暖。反少用之。何也。余答云。胃以温暖。为适中。所以胃犯大热之 
气。则太过而不调。犯大寒之气。则不及而亦不调。今者。胃有郁热而烦。是太过也。故方中专藉甘草。引硝黄泻胃中。 
有余之热。调和其气而使之平。调胃之名。正以此也。今医于上方中。甘草多用生者。此亦是泻有余之义。 
(附例)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此条病。系太阳伤寒发汗之后。 
恶寒之证当解。其不解者。乃汗多亡阳。表气虚故也。汗后不恶寒而但热者。此为邪已离表。尽入于里。胃气燥热。乃 
里实之证也。成注引经云。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与调胃承气汤。以和胃气。按此条论言虚证。补亡论郭白云 
云。宜芍药甘草附子汤。此因原论中。前条。有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为营卫俱虚。乃阴寒之证。误发其汗所致。仲 
景法。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今者发汗恶寒。证虽相同。未必是真寒证。此汤恐不宜用。当以黄 建中汤主之。) 
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盒饭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 
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此条病本系太阳伤寒。延至十 
三日不解是为过经。过经者谓六经传。尽病已过而不愈也。有如太阳病。一日受者。六日当解。传至厥阴。六日受病。 
当十二日解。所以伤寒家。相传十三日不解者。不论病自何经而起。曾传变六经与否。统谓之过经也。成注云。再传经 
尽。谓之过经。余于太阳上编。已辩其非。谵语者。自言也。寒邪郁里。胃中有热。热气熏膈。则神昏而自言也。谵语 
有热。法当以汤荡涤之。若小便利者。津液偏渗。大盒饭坚硬而不出。今反下利。及诊其脉。又调和而非自利之脉。知 
医非其治。而以丸药下之也。若其人不因误下而自利者。其脉当微而手足见厥。此为内虚。不可下也。今脉反和。反和 
者。言其脉与阳明府证不相背之意。若脉果调和。则无病矣。此为内实。故见谵语下利等证。与调胃承气汤者。以下胃 
中之实热也。或问既下利矣。则大便未必燥坚。何以汤中复用芒硝。余答云。谵语有热。是有燥屎。医用丸药。下之太 
缓。肠中坚实之物不能去。所下者。旁流溏垢耳。据仲景法。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今改用调胃者。以 
医误下之故。内实不去。胃气徒伤。故于小承气汤。去浓朴枳实。而加甘草。以调和之也。因大便坚实。以故复加芒硝。)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此条病。亦系太阳伤寒。至十余日。病 
为过经。心下温温欲吐。温温者热气泛沃之状。欲吐而不能吐。则其为干呕。可知矣。胸中痛者。膈以内实也。胸痛当 
责邪热。结于胃中。而大便应硬。今则反溏。大便溏。则气下泄。腹不应满。今则微满。郁郁微烦者。腹满热聚而冲于 
膈也。以上见证。殆有故焉。必先其时极吐极下所致。极吐。则胃脘受伤。故胸中痛。极下。则直肠不禁。故大便溏。 
既吐且下。而心中温温然。仍欲吐。腹仍微满。郁郁然生烦。此为胃气虽伤。邪热结实。不因吐下而去也。法宜与调胃 
承气汤下之。若不因极吐下者。则欲吐胸痛等候。邪犹在经。承气汤不可与也。要之病邪在经。此亦非柴胡汤证。以柴 
胡证之呕。必口苦。此不口苦。是太阳风气上壅也。柴胡证之胸痛。必连胁。此不胁痛。是阳明郁热留经也。其微溏而 
下利者。乃太阳阳明合病。当是葛根汤证。其非柴胡证明矣。今以呕甚。故知胃中实热。自极吐下而作呕。其当与调胃 
承气。的确无疑。按上云。此非柴胡证。则是但呕胸痛微溏者。仲景法还宜用葛根加半夏汤也。补亡论郭白云云。宜大 
半夏加橘皮汤。或问云。极吐。则胃气受伤。固宜用调胃承气矣。极下而大便溏。何以不去芒硝。余答云。极吐。则胃 
中水去而津液亡。大便溏。则旁流之物已尽。肠中燥屎愈坚。焉得不用芒硝。所以调胃承气。为不可易之剂。上三条证 
自太阳中篇移附于此。)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上数条言太阳病。皆过经不解而后下之。此条言太阳 
病。不可拘以日数。但见属胃之证。即可下也。有如太阳病方三日。曾发过汗矣。其不解者。非表邪不解。乃病热不能 
解也。太阳病止翕翕发热。明知其热在外。今变而为蒸蒸发热。蒸者。熏也。炊也。火气上升之貌。条辩云。其热自内。 
腾达于外。如蒸炊然。此系太阳之邪。转属于胃。经云。已入于府者。可下而已与调胃承气汤者。以下证。未全具。故 
大承气中止用硝黄。复加甘草。以调其中而下其实热也。或问太阳病暂三日。胃中何由而实。大便何由而硬。余答云。 
尚论篇云。其热蒸蒸。势必至其汗 。汗出过多。则胃中燥实。大便必硬。但下证未急。故用调胃承气汤。缓以攻之 
也。)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此条承上文而言。伤寒虽不指何经。大都是太阳病。既吐之后。则胸中热邪 
得越。表证亦随之而解。以吐中有发散之义故也。今者。既吐之后。腹复胀满。是邪热不因吐解。留结于胃。而为里实 
之证。无疑矣。与调胃承气汤者。以吐后胃气受伤。不得不调之。以缓下其实也。或问治胀满。莫如浓朴枳实。何以不 
用大小承气。今者。调胃承气中去枳朴。反加甘草。经云。中满者。勿食甘。其汤不与病相左邪。余曰。不然。伤寒既 
经吐后。则胸中之实已去。其腹胀满者。实热在胃之下脘也。若用枳朴。与病无与。徒伤其上焦之阳气。且甘草虽能作 
满。亦能引泻满之药。直至胀满之所。以导去其实热。所以调胃承气汤中用甘草者。其佐硝黄。而泻满之功更神。非俗 
医所能拟议也。上二条证自本篇麻仁丸后移附于。此总按上五条证。皆系太阳病。今入阳明篇者。以其病自太阳经起。 
转属阳明。胃府实热。乃太阳阳明也。故俱入阳明篇中。)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出 
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 
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阳明病脉当大。或长。今则脉迟。脉迟义。注见前。脉迟。虽汗出。惟不恶寒 
者。此为外欲解。盖汗出。与下汗多相照应。汗出为表已解。然汗出多。亦有表未解者。故云。虽汗出。必以不恶寒为 
表证罢也。身必重者。阳明主肌肉。邪在表之阳。则身轻易以转侧。入里之阴。则身重也。短气者。气实促急也。腹满 
而喘。此因满而致喘。皆里实可攻之证。然亦必有潮热者。为外证确乎欲解。里证确乎可攻。否则虽汗出身重。短气。 
腹满而喘。据脉迟而言。恐非实热之证。不可攻也。其热既潮。手足又 然而汗出。手足汗出者。胃中郁热亢甚。蒸发 
于四肢之间。汗去则津液燥。此大便已硬也。成注云。与大承气汤。以下胃热。若其人汗出多。肌表间微发热而恶寒者。 
外未解也。不可攻里。即不恶寒而热不潮者。胃未全实。大便未硬。虽可攻里。未可与大承气汤。若其人腹大满。大便 
不通者。止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而使之平。勿令大泄下者。盖言病有缓急。治有轻重。医者当知通变之法也。) 

卷之六辩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大承气汤方
属性: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成氏明理论云。承。顺也。伤寒邪气入胃者。谓之入府。府之为言聚也。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水谷会聚于胃。 
变化而为营卫。邪气入于胃也。胃气郁滞。糟粕秘结。壅而为实。是正气不得舒顺也。本草曰。通可去滞。泄可去闭。 
塞而不利。闭而不通。以汤荡涤。使塞者。利而闭者通。正气得以舒顺。是以承气名之。王冰曰。宣下必以苦。宜补必 
以酸。言酸收而苦泄也。枳实味苦寒。溃坚破结。苦寒为主。是以枳实为君。浓朴味苦温。内经曰。燥淫于内。治以苦 
温。泄满除燥。苦温为辅。是以浓朴为臣。芒硝味咸寒。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人伤于寒。则为病热。热气聚 
于胃。则谓之实。咸寒之物。以除消热实。故以芒硝为佐。大黄味苦寒。内经曰。燥淫所胜。以苦下之。热气内胜。则 
津液消而肠胃燥。苦寒之物。以荡涤其燥热。故以大黄为使。是以大黄有将军之号也。承气汤。下药也。用之尤宜审焉。 
审知大满大实坚。有燥屎。乃可投之。如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况无满实者。而结胸痞气之属。由是而生矣。是 
以脉经有云。伤寒有承气之戒。古人亦特谨之。 
王海藏云。浓朴去痞。枳实泄满。芒硝软坚。大黄泄实。必痞满燥实四证全者。方可用之。 
内台方议云。中满者泻之于内。此方通泻之剂也。伤寒之邪。自表传里。若至阳明。则为内实之盛也。如谵言。有 
燥屎。大热便秘。腹满不得通。烦热。脉沉实。阳明汗多。少阴口燥。厥阴囊缩。非此大下泄之剂。不能已也。轻者。 
小承气汤。重者。大承气汤。小承气。少浓朴。而无芒硝。以芒硝性寒。而能润坚。浓朴能破大实。病未至盛。以此减 
之。大承气多浓朴而加芒硝。以其病之盛而大满大实。非此不能除也。仲景所用大承气者。二十五证。虽曰各异。然即 
下泄之法也。其法虽多。不出大满大实大热。其脉沉实滑者之所当用也。 
或问大承气汤。乃阳邪入府。大实痞满且坚者。方可用之。今内台方议云。少阴口燥。厥阴囊缩。非此大下泄之剂。 
不能已。何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