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

第26章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第26章

小说: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此条证。邪在半表半里。虽系太阳病。 
实与表无涉也。黄芩汤。亦和解半表半里之药。正文与注并) 
黄芩汤方(俱见后第七卷少阳篇中)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病属伤寒。表不热而胸中有热。此系寒邪之气。已 
传入于里也。胸为阳。为上焦。故易作郁热。胃附乎脾。脾为阴。为中焦。以其人胃气素虚。故其中虽有寒邪之气。不 
能作郁热也。腹中痛者。胃有寒也。欲呕吐者。胸有热也。成注云。此伤寒邪气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与黄连汤以升 
降阴阳之气。又按成注云。阴阳不交。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下寒。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胸中热。此阴阳者。为 
人身真阴真阳之气。阴阳之气不能升降。而独治于上下。斯其中。方挟外来寒热之邪矣。腹中痛。欲呕吐者。此正阴阳 
不和。寒热相拒之证。验也。条辩尚论篇。皆以风寒二邪。分阴阳寒热。殊不知风之初来。未必非寒。寒之既入。亦能 
成热。不可拘也。) 

卷之五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黄连汤方
属性: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成注云。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下寒者。散之以辛。桂姜半夏之辛以升阴。脾欲缓。急食甘以缓 
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益胃。按上云。益胃。则知其人胃气素虚。故其中虽有寒邪之气。不能作郁热也。 
琥按上方。乃半夏泻心汤内。去黄芩。加桂枝也。内台方议云。加桂枝者。升降阴阳之气也。为下寒腹中痛。故去 
黄芩。推许氏议方之意。以汤中既有黄连。以清上热。故不须用黄芩。盖黄芩之苦寒。能走大肠。为有碍于寒。腹痛也。 
加桂枝而云。升降阴阳之气。不足以尽其用。夫病本太阳伤寒。邪传入里。胃中有寒邪之气。故于麻黄汤中。止取桂枝 
甘草二味。辛甘相合。以散其寒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大枣以益胃。用半夏者。以其能挟黄连。清胸中热。 
止呕吐也。用干姜者。以其能挟桂枝。散胃中寒。除腹中痛也。且也。药分寒热。甘草复有调和相协之义。要之此汤。 
病患涉虚者宜用之。否则勿轻投也。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 
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此条云。伤寒。乃是中寒病。寒气与风湿相搏。至八九日。经中不作 
郁热。故不呕不渴。知其非热病也。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此即上条病。复分其候。而出其治也。故即以桂枝附子汤。 
加减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正文与注俱见中寒论中)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 
子汤主之。(此条病。名为风湿。实系真寒之证也。正文与注并) 
甘草附子汤方(俱见中寒论中) 
(附后例)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此条系阳明病。正文与注并) 
白虎汤方(俱见后第六卷阳明篇中)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结代脉名义。详见下文。大抵伤寒之病。见此等脉。成注所云。气血虚衰。 
不能相续也。悸。心动也。心中动悸。则知营血内虚。真气已馁。而藏神不自宁也。与炙甘草汤。以补血气。而散微邪。 
愚按此条伤寒。必系发汗过剂。汗多亡阳。阳亡则气馁。又汗为血液。汗多则血虚。血虚气馁。以故心动悸。而脉结代 
也。夫结者。邪气之结代者。正气之虚。所以炙甘草汤。成注虽云。益虚。而散邪之义。即在其中矣。) 

卷之五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炙甘草汤方
属性: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麦门冬 
(半斤去心) 麻子仁(半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成注云补可以去弱。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气。圣济经曰。津液耗散为枯。 
五脏痿弱。营卫涸流。湿剂所以润之。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也。 
琥按上注云。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气。夫姜桂之辛。力能散邪。成氏反云。益气。误矣。又其引圣济经云。津液 
耗散为枯。夫津液者。气血之所凝聚也。今者。伤寒至脉结代。心动悸。则血耗气散。故云。津液枯。炙甘草汤。本甘 
温湿润之剂。用之以滋补枯竭。则气血充溢。而结代之脉自复。故一名复脉汤也。方中入清酒者。内台方云。以之为引。 
为能通血助气。以复脉。故必欲用之。以煮药也。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 
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此申明上文结代脉之状也。脉以指按之。来来者。滑伯 
仁云。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者。是也。脉来缓时一止。即复来者。名曰结。成注云。此为邪气留结也。 
脉来动而中止。更来时。脉小数。中。有一二至反动者。此即其既止而还来之脉。名曰结阴者是也。是为邪气留结更甚。 
故不比前结脉之缓。其脉来时既动且数。乃真气卒不相续。而脉见止结也。又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不能自还者。 
言既止之后不能即至。故云。若不能还。因而复动者。言既还之时。脉乃复动。是名曰代阴之脉。滑氏云。寻之良久乃 
复强起。此善于形容代脉之状者也。成注以代脉为真气衰极。夫真气衰极。亦因邪气久留所致。叔和脉经云。脉结者生。 
代者死。故云。难治。或问云。仲景既云。难治。何以复立炙甘草汤。余答云。代之与结。不甚悬绝。夫代者。结之甚。 
结者。代之渐也。仲景言伤寒得此等脉为难治。非云。不治。因立炙甘草汤以救之。叔和言结脉生。代脉死者。以此等 
止歇之脉。渐减。则邪气退。故生。渐增。则真气亡。故死。又仲景是专指伤寒之脉。叔和是兼指杂证之脉不可一例而 
论) 
(琥)按以上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仲景分上中下三篇。王叔和撰次伤寒论。以上编附伤寒例后。为第二卷。中篇为 
第三卷。下编为第四卷。其第一卷。乃平脉辩脉法也。愚今以伤寒论。特取六经篇而辩注之。以故先述太阳篇例。学人 
诚能取此书而读之。当知。仲景立法之备。制方之精有是证后用是药。无不效也。后医用其方药而不尽效者。必其见证 
有未明也。且也。病家脉证。 
未必条条与仲景立法之意相合。则用仲景方者。即可以方中药味分两。加减出入。神而明之。不惟冬月之正伤寒。 
用其方而大效。即三时之类伤寒。用其方。亦无不效也。粗工临证草率。不知通变。死执仲景之方。用以治三时之类伤 
寒不见效。即用以治冬月之正伤寒。亦未见效也。列传中。称仲景为医中之圣。其书为诸方之祖。古今治伤寒者。未有 
能出其外者也。粗工用其方而少效。遂弃其书而不读。所以王宇泰辑伤寒准绳。窃笑世之医。有终身目不识仲景书者。 
而犹自负云。我伤寒科也。善于治伤寒。是为欺世而盗虚名。杀人以养其身。噫抑何昧心之极至欤。 

卷之五
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属性:(变法者。言其与仲景之法不同。方论中各有权变也。) 
葛稚川云。伤寒有数种。庸人不能分别。今取一药兼疗者。若初觉头痛肉热。脉洪起。一二日便作此葱豉汤。 

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肘后)葱豉汤方
属性:葱白(一虎口) 豉(一升绵裹)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若汗不出。更作。加葛根三两一方。更加升麻三两。水五升。煮取二 
升。分温再服。徐徐服亦得。必得汗即瘥。若不得汗更作。加麻黄三两。去节煮服。取汗出为效。 
琥按上论云。伤寒有数种。则知其病。不但冬时触冒严寒之气。方谓之伤寒。推而广之。凡三时感寒。皆得谓之伤 
寒也。又云。初觉头痛肉热。脉洪起。则知其外寒不甚。纯是郁热。可见伤寒皆热病也。上方虽出太阳例。实手足阳明。 
又手太阴经药也。加麻黄。始为太阳发汗之的药。学人宜通变用之。若上汤者。可代仲景论。太阳中篇。葛根汤方也。 

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又疗伤寒汗出不歇已三四日胸中恶欲令吐者方
属性:豉(三升绵裹) 盐(一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蜜一升。又煮三沸。顿服一升。安卧。当吐。如不吐。更服一升。取吐 
为效。 
琥按上论云。汗出不歇。不歇者。邪未解也。言伤寒已三四日。曾发汗。汗出后。邪犹未解。胸中恶者。心胸懊 
而烦闷也。上方即仲景栀子豉汤。稍变其制而用之。 

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又方
属性:苦参(三分) 甘草(炙一分) 瓜蒂 赤小豆(各二七枚) 
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半升。一服之。当吐。吐不止者。作葱豉粥解之。必息。 
琥按上方。即仲景瓜蒂散。用加减法也。 
孙真人治伤寒温病。千金方有解肌葛根汤。 

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千金)葛根汤方
属性: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黄芩 芍药 甘草(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饮一升。日三服。三四日不解。脉浮者。宜重服。发汗脉沉实者。以 豉丸 
下之。 
琥按上主治云。伤寒温病。可见温病。亦伤寒之类。且也。温病为热伤寒。亦非寒也。其证当壮热不解。而无汗 
方可投此汤。为辛甘发散之剂。汤中用黄芩者。以苦寒泄其热也。用芍药者。以酸寒敛其阴也。温热病为阳气过旺。阴 
气已微。不用芍药黄芩。势必至热甚。烦冤。而重阳将狂矣。大抵此方。专主肺胃二经大热药也。若胃府实者。宜去甘 
草大枣。故上方后云。发汗脉沉实者。宜以 豉丸下之。脉沉实者。邪传里而胃家实也。又按上方即仲景葛根汤方。去 
姜桂而加黄芩也。以姜桂性辛热。惟冬月正伤寒宜用。故去之。黄芩性苦寒。大能除四时温热。故加之。 
又治时气。三四日不解。有解肌升麻汤。 

卷之五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
(千金)升麻汤方
属性:升麻 芍药 石膏 麻黄 甘草(各一两) 杏仁(三十枚) 贝齿(三枚。一作贝母十八铢) 
上七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尽服。温覆发汗。便愈。 
琥按上主治云。时气三四日不解。此即仲景所云。时行之气。四时伤寒者是也。上方又即仲景大青龙汤。去桂枝 
姜枣。加升麻芍药贝齿三味药。此必是太阳阳明合病。欲汗出不得。反加烦躁。故用上方以主之。又按贝齿。乃海中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