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

第25章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第25章

小说: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附子共剂者。泻寒热交结之痞。内台方议云。泻虚寒者误也。有同黄芩半夏。干生姜大枣人参甘草共剂者。泻湿热不 
调。虚实相半之痞也。可见伤寒痞证。与结胸相类而稍轻。皆是实热。无所谓虚寒也。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 
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汤药者。下药也。伤寒误服下药。下利不止。心下 
痞硬。此与上条之证略同。服泻心汤已。则心下之痞硬既除。其于中焦脾胃之气。已豁然矣。医复以他药下之。其药直 
走大肠。大肠滑而气脱。利复不止。医以理中丸与之者。彼以下药。皆苦寒。大伤脾胃之剂。故用甘温以补之也。利虽 
益甚。治不为逆。盖理中者。但理中焦脾胃虚寒。此利在下焦。乃大肠滑脱。圣济经云。滑则气脱。欲其收也。赤石脂 
禹余粮汤为涩剂。正所以收之。若服涩剂。复利不止。难经云。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下利者。水谷不分 
也。当利小便以厘清之。则利无余治。而愈可必矣。按此条论云。利其小便。仲景无方。补亡论常器之云。可五苓散。) 

卷之五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属性:赤石脂(一斤碎) 禹余粮(一斤碎)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成注引本草云。涩可去脱。石脂之涩。以收敛之。重可去怯。余粮之重。以镇固之。 
或问重可以去怯之义。余答云。怯为大肠气馁。馁则不固。故利不止。余粮石脂。皆重剂。一则重而兼能收涩。一 
则重而专于镇固。收涩镇固。此亦治利之一法也。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成注云。伤寒吐下后。发汗。则表里之气俱虚。以故内生烦热。脉甚微者。正气内虚也。至八九日。正气当复。 
邪气当罢。今者。心下痞硬。是太阳之邪。乘虚而入于中焦也。胁下痛者。邪侵少阳之里也。气上冲咽喉。目眩而头冒。 
皆正气内虚。邪气上逆所致。经脉动惕者。此因发汗之故。表气虚。不能充养于身故也。若此者。久而成痿。痿者。四 
肢缓弱而不举也。愚按此条论。仲景云。痿者。当是肉痿之病。推其病因。由吐下而心下痞硬。既伤其中州之阴。复发 
其汗。经脉动惕。更泄其肌表之阳。脾胃者。中州土也。其主为肌肉。其用在四肢。今者。阴阳衰虚。土失其资生之气。 
脾胃邪热壅结。其始也。邪热之气。上冲于头。则眩冒。其继也。邪热之气。下还于经。则痿弱也。尚论篇以痿为两足 
先废。此即邪热之气下还于足太阳经之义。又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茯苓甘草白术生姜汤。郭白 
云云。当作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成痿者。振痿汤。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伤寒发汗吐下。大邪解后。而心下痞硬。 
此与前数条。泻心汤之痞证不同。成注云。胃气弱而未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然此噫气。比前生姜泻 
心汤之干噫不同。是虽噫而不至食臭。故知其为中气虚也。与旋复代赭石汤。以补虚。散痞。下逆气。) 

卷之五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旋复代赭石汤方
属性: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切) 代赭石(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三两炙) 半夏 
(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成注云。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复之咸。以软痞硬。怯则气浮。重剂可以镇之。代赭之重。以镇虚逆。辛 
者散也。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虚痞。甘者。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胃弱。 
琥按上方。仲景未尝云。治水气。成注但云。胃弱虚气上逆。独方氏条辩注云。伏饮为逆。何也。推方氏之意。 
以本草经云。旋复花能治结气除水。故以此条之噫气不除。为伏饮为逆耳。殊不知仲景此方。专以人参甘草姜枣半夏等。 
为补虚散逆气之剂。其用旋复者。虽云。软坚实以下气也。用赭石者。以镇逆也。 
或问前生姜泻心汤证。及甘草泻心汤证。皆心下痞硬。二汤中不闻用软坚之药。今者。伤寒解后。心下痞硬。不 
过是虚气作痞而硬。反用旋复花之咸以软之。何也。余答云。成注云。咸以软坚。非正解也。夫旋复花味辛气温。乃散 
气开痞之药。痞气开散。则心下之硬自消。前二条证。泻心汤内有芩连。以泻心下之痞硬。此汤中药味。与泻心汤药味 
相同。因无芩连。故以旋复为君也。且也。伤寒解后。心下已无邪热。所以不用芩连。又噫气不除。纯系虚气上逆。尚 
论篇云。胃气全不下行。有升无降。故用代赭领人参下行。以镇安其逆气。因名为旋复代赭石汤也。 
(重出例)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正文与注并汤。见前第四卷 
太阳篇中)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中风外证未 
除。而数下之。数下者。下非一次也。数下则虚其里。里虚则邪热乘虚而入。遂协热利协。合也。犹言同也。里虚协合 
外热。故作利也。利下不止。知其利非闭塞。几成洞泄之候矣。心下虽痞硬。此系虚痞虚硬可知。不与实热之证同也。 
表不解。是在外之风邪不解。里不解。是在内之虚寒不解。故成注云。与桂枝人参汤。以和里解表。愚按此条论。协热 
利。心下痞硬。虽云。数下里虚。然邪热业已乘虚而入。则是仲景云。里不解。恐系邪热未解。乃实热之证。非虚寒也。 
桂枝人参汤。大都是叔和撰次时传写之误。愚于上注。虽随文勉强作解。诚恐有误后人。因以其汤表而出之。) 

卷之五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桂枝人参汤方
属性: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肉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成注云。表未解者。辛以散之。里不足者。甘以缓之。此以里气大虚。表里不解。故加桂枝甘草于理中汤中也。 
琥按上条证。用上汤。病者十不得一。倘虚证少有未确。服之必至杀人。盖太阳病。外证未除。而用桂枝。此必是 
风邪在表。下之早。多成结胸。只因数下之故。不能成结胸。热移于大肠之间。邪结于胸膈以下。表不解。是外有风邪。 
合用桂枝。里不解。恐内有实热。不当投理中也。况仲景法。心下痞硬者。皆用芩连大黄。协热利。复有白头翁汤。学 
者宜临证详审虚实寒热。而相参用之可也。 
(重出例)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云云至)。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正文与注。见前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下) 
(附后例)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此条证正文与注并汤。见后第七卷少 
阳篇中)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此 
条证。乃仲景议吐法也。成注云。病如桂枝证。为发热汗出恶风。此与太阳病中风无异也。若头不痛。项不强。则邪又 
不在太阳经中矣。寸脉微浮者。脉经云。寸主射上焦。为上部。主候从胸以上至头。今者寸脉微浮。则风邪当见于上。 
而头又不痛。知其邪在胸中矣。此所以胸中痞硬。不由误下而成。但因邪蕴于胸。其气必上冲咽喉。喘促而不能自布其 
鼻息。此为胸有寒也。胸有寒者。乃风寒之邪。蕴蓄于膈间也。仲景法。当吐之。宜瓜蒂散。以吐胸中之邪。后条辩云。 
痞硬一证。因吐下者为虚。不因吐下者为实。实邪填塞心胸。中下二焦为之阻绝。自不得不从上焦为出路。所谓在上者。 
因而越之是也。愚按伤寒一病。吐法不可不讲。华元化云。伤寒至四日在胸。宜吐之。巢元方云。伤寒病三日以上。气 
浮在上部。胸心填塞满闷当吐之。则愈。仲景以此条论。特出之太阳下编者。以吐不宜迟,与太阳汗证相等。当于两三 
日间。审其证而用其法也。条辩以胸有寒为痰。亦通。盖胸有风寒。则其人平素饮食之积。必郁而成热。变而为痰。所 
以瓜蒂散。亦涌痰热之药也。尚论篇以此条证。竟列入痰病中。误矣。) 

卷之五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瓜蒂散方
属性: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一作熟)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 
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成氏明理论云。华陀曰。四日在胸。则可吐之。此迎而夺之之法也。千金方曰。气浮上部。填塞心胸。胸中满者。 
吐之则愈。此随证治之之法也。大约伤寒四五日。邪气客于胸中之时也。加之。胸中烦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则 
为吐证具。乃可投诸吐药。而万全之功有之矣。瓜蒂味苦寒。内经曰。湿气在上。以苦吐之。寒湿之气。留于胸中。以 
苦为主。是以瓜蒂为君。赤小豆味酸温。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分涌膈实。必以酸为佐。是以赤小豆为臣。香豉味苦 
寒。苦以涌泄。寒以胜热。去上膈之热。必以苦寒为辅。是以香豉为使。酸苦相合。则胸中痰热。涌吐而出矣。其于亡 
血虚家。所以不可与者。以瓜蒂散为驶剂。重亡津液之药。亡血虚家。补养则可。更亡津液。必不可全。用药君子。必 
偕究焉。 
琥按上方后云。煮作稀糜糜。粥也。又烂也。言以汤七合。煮香豉如糜粥之烂也。方氏条辩以稀糜为另是稀粥。乃 
承载瓜蒂赤小豆香豉三物者之舟航。大谬之极。夫胸中痞硬。烦满邪实。反煮糜粥以调药。吾恐必无是理。方氏又云。 
用稀糜。为吐虚风虚寒之对药。殊不知仲景法。虚家不可与瓜蒂散。于上方后。言之已明。未尝言虚家用瓜蒂散。当另 
煮稀糜粥以调药也。或问云。虚家倘犯上条证。不可与瓜蒂散。当用何药。余答云。仲景方。若栀子豉汤。可以待之。 
(重出例)病患胁下素有痞(云云至)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注见前藏结论下) 
(附后例)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云云至)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上三条证。(正文与注并汤。俱见后第六卷阳明篇中)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 
慎勿下之。 
上条证。(正文与注。见后第十四卷刺热论中)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此条证。邪在半表半里。虽系太阳病。 
实与表无涉也。黄芩汤。亦和解半表半里之药。正文与注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