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4-伤寒论辩证广注-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汗大出者。此出汗不得其法。所以中风之脉。本浮缓而反得洪大。可见病不除而风热愈盛。必再与桂枝汤如前法服之。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则病自瘥也。若其人病不瘥。其形如疟者。大都是热多寒少之证。以其脉见洪大
故也。日再发者。邪气浅而欲散之候。愚按此条。是外寒束其风热。乃营卫俱伤之证。但风邪多而寒气少耳。法当微发
其汗。汗出必解。故成注云。与桂枝二麻黄一汤。以解散营卫之邪。)
卷之三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桂枝二麻黄一汤
属性:(此方自原论中第十卷采附于此。与前方药味相同。但分两各别耳)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人(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
琥按上方。乃治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其形如疟之证。内台方议云。是原发汗不尽。余邪在经所致。然既大
汗出。矣。何以犹有余邪。盖取汗之法。不可令如水流漓。是不惟中风之候不除。更袭以外寒之气。故以桂枝汤为主。
略加麻黄杏人。以散轻寒也。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桂枝汤从今从俗。成注云。大汗出脉洪大不渴
邪气犹在表也。可更与桂枝汤。兹则更增。大烦渴不解。是为风寒之邪。尽郁而为燥热。热邪传里。表里皆热。故改用
白虎汤。以解表里之烦热。更加人参以生津止渴也。方见后第六卷阳明篇中。愚按此条。当是太阳证罢。转属阳明之证。
因上条大汗出后。脉洪大。虽与桂枝汤。已有传入阳明之势。此增烦渴。的系白虎证。而非太阳病矣。其不入阳明篇者。
以其服桂枝汤后之变证。且与上条脉证相同。但加烦渴。用药霄壤。前贤着书。欲使后学悉心体认。即此二条中。一为
详辩。则用药制方之道。实非苟焉而已。)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发汗之发一作更。太阳病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前已注明。但前用麻黄桂枝各半汤。以面有热色。身必发痒。脉犹微缓而未弱也。故云宜小汗之。此则微而
更加弱焉。故云。不可发汗此无阳也句。成注缺解。尚论篇云。无阳二字。乃仲景亡津液之通称。盖无当作亡。惟亡阳。
故脉微弱而不可发汗。然病犹在太阳。发热恶寒之证不除。仍当取桂枝之二以散风邪。越婢之一以治郁热。越婢云者。
取石膏之辛凉。以化胃家之郁热。则热化津生而脾气发越。得以行其胃液。故外台方以婢改名脾也。)
卷之三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属性: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枣(四枚擘)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
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
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成注云。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谷为卑藏。若婢。内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汤。所以谓之越婢者。以发越脾
气。通行津液。外台方一名越脾汤。即此义也。
内台方议问云。汤名越婢。其义何取。答曰。婢。即脾也。岁久传写之误。经注虽云脾为卑藏。卑者若婢。此非成
无己之语。乃后人穿凿强注之耳。所谓越婢汤者。以石膏麻黄甘草。发越脾之正气。以通行津液。且散虚邪之留。滞于
经而不去者。此因脉微弱无阳。而不敢大汗者之所设也。琥按上条论既云。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而汤中复用麻黄。殊
觉不解。又按内台方议云。此方即上麻黄桂枝之合方。减杏人加石膏。谓杏人能发汗。石膏能去虚热。愚谓彼议石膏之
去热。故加之犹可。议杏人之发汗故去之。则非夫麻黄之发汗。岂不更甚于杏人。而独留之乎。吾恐即用二分之桂枝。
终是发汗之剂。若云和解。吾不信矣。或云石膏解肌。又能制麻黄而发越脾气。且不使之汗出。亦非正解。愚反复思之。
而知不可发汗四字。当是不可大发汗。因其人脉微弱无阳。而津液少耳。此方比上小发汗之方更轻。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头痛项
强。发热无汗此因误服桂枝。而在表之寒。犹未解也。心下满痛。小便不利。此复因误下。而寒邪入里。水停心下。不
可认作结胸证也。斯时而欲发表。则表无寒邪可发。故不惟不用麻黄汤。止用桂枝汤。而亦去桂也。斯时而欲下里。则
里无实热可下。故不用陷胸承气。止加茯苓白术。以利小便燥停饮也。成注云。与桂枝汤以解外。夫桂枝汤既去桂矣。
复云。解外。误甚误甚。愚以或下之三字。当在发热无汗之下。既下之后。则头痛发热之候。必去表而入于里矣。此条
病愚于初时观之。满拟再汗再下。及细思之。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此为停饮之证无疑。故张兼善云。此非桂枝证。
乃属饮家也。夫头项强痛。既经汗下而不解。心下满而微痛。小便不利。此为水饮内蓄。邪不在表。故云去桂枝。加茯
苓白术。若得小便利。水饮行。腹满减而热自除。则头项强痛悉愈矣。内台方议问云。心下满微痛。此乃结胸欲成。何
缘作停饮治之。答曰余证皆似结胸。但取小便不利者。知非结胸。乃停饮也。故此条证。仲景止作停饮治之。)
卷之三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属性:(此方自原论中第十卷采附于此)
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根据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琥按上汤后云。小便利。则愈。乃知其为停饮之证无疑。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
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
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此条系真寒证。误与桂枝汤。攻其表而损其阳。阴阳气血俱虚。故作甘草
干姜汤。以复其阳气。更作芍药甘草汤。以益其阴血。少与调胃承气汤者。此反治法也。以四逆汤主之。此为正治之法。
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
甘草干姜汤方 芍药甘草汤方(俱见中寒论中)
调胃承气方(见后第六卷阳明篇中)
四逆汤方(见中寒论中)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
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
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
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此条亦系真寒证。以
其证。似阳旦。故误与桂枝汤。阳旦者。即桂枝汤之别名也。咽中干。烦躁谵语烦乱。乃阴极似阳之证。故以附子干姜
等汤剂治之。正文与注俱见中寒论中。)
卷之四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属性:(此系仲景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前于反汗出条下已注明。今则无汗恶
风。此原系太阳中风表实之证。欲传入阳明也。内台方议云。项背强。KT KT 然恶风。乃有风在表而不得散。只因无
汗是兼有寒邪。故于桂枝加葛根汤方中。更加麻黄。而改名曰葛根汤方也。)
卷之四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葛根汤方
属性: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
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
须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成注云。本草言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此以中风表实。故加二物于桂枝汤中也。愚谓伤风恶风。此亦太
阳伤风证。因无汗故加麻黄。因KT KT 然拘强。故用葛根为君。)
或问予仲景法太阳病无汗者。为伤寒表实。何以不竟用麻黄汤。愚谓伤寒表实。必恶寒而喘。此则不喘。知非麻黄
证。故汤中不用杏人。且仲景云。KT KT 无汗恶风。明系是中风表实证。故于桂枝汤中加麻黄葛根也。
或又问云。同是太阳无汗。何以别其为中风表实。且伤寒亦有恶风者。不必拘拘于伤风始恶风也。愚意以伤寒表实。
是绝无汗。故恶寒发热而加喘。中风表实是欲汗出而不得。故项背强KT KT 然而恶风。以是而别。其为中风表实也。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伤寒有合病。有并病。成注云。本太阳病不解。并于阳明者。谓之并
病。其合病者。喻氏尚论篇云。两经之证。各见一半。如日月之合朔。故云。合也。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太阳恶寒发热
头项强痛等证。与阳明热渴目疼鼻干等证。同时均发。无有先后也。阳邪之气交合。而病甚于表。表邪既甚。则里气决
不相和。太阳之里为膀胱。其腑主水。阳明之里为胃。其腑主谷。二腑之气不和。则水谷虽运化而不厘清。所以必自下
利也。治法与葛根汤。以发散二经中合病之表邪。而利自止。按成注云。里气不和。下而不上者。当病利。仲景法。用
葛根汤者。乃发中有升举之义。又按成注云。寒邪气甚。客于二阳。二阳方外实而不主里。则里气虚。故必下利。愚以
里气虚即为不和。不可作真虚看。内台方议云。此条病用此方。乃内外均解之剂。葛根性甘平。能祛风。行于阳明之经。
用之为君。麻黄为臣。辅之发汗。解太阳之表。桂枝芍药为佐。通行于营卫之间。甘草大枣之甘。生姜之辛。以通脾胃
之津液。为使。是为内外均解。愚以芍药。虽为今医治下利之药。得桂枝既外行于营。甘草虽能和中。姜枣虽健脾胃。
行津液。要之于此汤中用之。不过是辛甘发散之剂。初非治下利之药也。或问成注云。寒邪气甚。客于二阳。内台方又
云葛根性甘平。能祛风行于阳明之经。究竟此条合病。是风是寒。愚以此条病。系风寒两伤之证。尚论篇以此条病主寒。
下条病主风。且以上葛根汤。即桂枝汤内加葛根。不用麻黄者。是为大失仲景之旨。内台方疑问云。经云。下利不可发
汗发汗则胀满。今此下利。又发汗者。何也。答曰。少阴病下利清谷者。为里虚。若更发汗。则脾虚而胀。今此太阳证
未罢。或有头痛恶风寒。证尚在表。其脉尚带浮。便传入阳明。有口渴身热等证。必自下利也。必须此方微发汗而散表
邪。中有葛根。以除阳明之邪也。若是诸证发热。兼有里而脉浮者。此方最善。愚按上云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