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变态心理学研究-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歉鲆姿榈亩鳌!薄度死嗬斫饴邸飞涛裼∈楣�1959年版第127页。
康克林对疯狂者的推理的心理过程作了具体分析。例如*狂,其“*的性质使病人极为小心提防,有意的准备或态度都是集中于个人与痛苦上。……假如一个人能承认这种*的事实,则他们的推理也不是那么不合理的。的确,他们想:这种不断的*一定有什么原因,他们必是比现在所想的更为重要的人,因此,富翁或贵族的后裔的故事,便浮现于他们的心里,他们于是结论说:他们一定是这种在社会上真正重要的人,他们的仇人是最希望他们失败的,这样一来,他们便确信他们的伟大;什么贵族和富翁的后裔及上帝的使者这一类的人物,都长篇累牍地列举出来”。《变态心理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8—59页。例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便是一个很喜欢推理,以至把理性用过了头的人。从“*的性质使病人极为小心提防”这一点来看,狂人的推理不是很合理吗?所以说,“合理化,在常态有,一些迷妄症患者的人也有……患者经常有一种自认自己有一种特殊重要性的信念,他是以逻辑推理的整个体系来支持这种信念的。”《正常与反常心理学》英文版第296—297页。例如阿Q,就是一个迷妄症的患者,他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迷妄症的表现。他始终自认自己是个特殊重要的人物,他比秀才长三辈,还是赵太爷的本家等等,都是这种迷妄信念的表示,他常常生活在幻想系统里而不能自拔,但在他的幻想系统即精神胜利法中却不乏严密的逻辑推理,或者正是逻辑推理支持着他的幻想系统或精神胜利法。比如他因圆圈画得不圆而苦恼之际,他的精神胜利法却使他为画得不圆而庆幸。他想:
七、潜意识中的理性 2 疯人有理性吗?(2)
“只有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把这句话展开便是:
我阿Q画得不圆,
所以我阿Q不是孙子或者竟是爷爷。
这不正是一个很严密的三段论吗?他的幻想系统或精神胜利不就建基在这三段论上吗?谁说阿Q没有理性呢?
莎士比亚说:“虽说这是发疯,然而其中自有条理”,“疯狂的人往往能够说出理智清明的人所说不出来的话。”《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这绝非文学的夸张,而是有事实根据的。事实上,正常的有理性的人也常常会做出一些违背理性、违反逻辑的事情,其无理性的程度并不低于疯人。
所以,说疯子没有理性是不对的,这一点还可以从梦的心理分析中得到佐证。我们知道梦的心理类似狂人的心理,如果说狂人有理性,梦也同样有理性,在梦中我们对于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表象并不发生根本的变化,梦中除了保留着各种简单的情感如恐惧、满意外,还保留着羞耻感、过失感、自尊感等这样一些受社会制约的复杂的情感。这表明梦中仍有明确的理性。据柏格森研究,“无论醒时梦睡,所运用的机能都是相同的,不过在一方面是紧张的,在那一方面是弛缓的罢了。所谓梦的就是全体心理生活减去聚精会神的努力(即有意识的控制——引者注)。在梦中我们仍有所知觉,有所记忆,有所推论。做梦的人可以富有知觉、记忆、推理等作用。”柏格森说梦与醒的区别仅在于醒时,“有所志愿”,而梦则“放身自由,不再聚精会神于一点之上,无所志愿”,即“做梦的人不能再有所努力,这就是梦中人与醒的人之区别,且只有这点区别”。费尔巴哈也曾指出,在梦中“我觉得心情活动仿佛是实际发生的事情”,“我承受了我在醒的时候所行的事”,所以,“在梦中有着跟醒的时候一样的‘自我’、本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174—175页。既然如此,就不能认为梦没有理性,所以柏格森说:“在梦时,我们不顾论理则有之,但非不能运用论理,我甚至于要大胆地说(很像违反之论)做梦的人所以是错误的,正因为他推理的过分的缘故。”《心力》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08、112、113页。我们前面还举过不少在梦中进行创作的实例,这更能说明梦是有理性的。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与梦境相似的酒醉状态其潜在理性也是不待言的,那证据就是我们前面谈过的中国古代艺术家醉酒后进行创作,最突出的是李白,他似乎只有在醉时才最清醒,“一醉累月轻王侯”就是明证,就是说只在醉时他才能清醒地认识现实,正确估量人的价值,但他在醒时却成了俗人,反倒糊涂了。还有,通过催眠诱发不道德的行为及这类课题的研究发现,人即使在催眠中对于犯罪也有某种程度的抗拒力,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命令50个人在催眠中偷钱,偷读别人的信,从抽屉中偷盗重要文件。这时,若对他们说:“请干吧!是我要你干的,可以干。但是干了以后出了问题,责任是你们的。”结果,谁都不去干。《犯罪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27—29页。
疯狂心理与梦的心理都与艺术创作心理有某种近似,都是潜意识活动,都是变态心理。分析疯狂心理和梦的心理有助于我们理解艺术创作心理。
七、潜意识中的理性 3 本能和自然中的理性(1)
下面我们还要进一步谈谈作为潜意识重要组成部分的本能是否具有理性的问题。我们认为本能也是有理性的。这一点,巴甫洛夫的先驱谢切诺夫在他的著名论文《脑的反射》中作了有力的论证。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得出了“对于思想的不依赖性”的本能动作是“有目的有理智的动作”的结论,他写道:“大概谁都曾听见过只能用存在着这种模糊感觉的观点来解释人的行动底故事。人们甚至列举出一些能有效地说明理智的参与有时竟破坏了本能运动之目的性的事实。例如,大家知道:月夜梦行症患者能以完全清醒的人所不能有的敏捷动作,完成最危险的凌空漫游。其次,据说酩酊大醉的骑手,行至道路危险之处,常比清醒的骑手更善于驾驭马匹。在这些情况下,意识的存在可能会因发生恐惧而妨碍运动的目的性,并引起—系列有碍前一运动的新的不随意运动。”所以,“有时不随意运动(即本能运动——引者注)不仅不逊于有意识的运动(即完全醒时所发生的运动),而且在这方面甚至要超过它。”可见,“月夜梦行症患者和醉酒骑手的全部危险旅行过程中的整个一系列合乎保护身体之目的的动作”,“是有理智的动作”。还有,“不会踩绳索的人在失去意识时所能做到的那种惊人的平衡动作”,也是“在思考能力活动时不可能有的,而只有无思考能力时才可能有的”。“那么这种运动不可能是任何其他别的,而只能是不随意的、反应的、本能的运动。”《谢切诺夫选集》第161—163页。照他看来,就是“机器式运动”似乎也是“有理智的运动,即好像以思考和意志为基础的一些运动”。同①第159页。稍微思索一下就可知道,迅速而精力旺盛的反射动作,对个体的安全及保存种族上都是极为重要的。倘若你在动作之前,先要思考,那么,你的性命会在突然来车的车轮下送掉,或者在你想出如何动作才能免掉一些东西威胁你的眼睛时以前,你就变成瞎子了。由此看来,尼采所说“在你的肉体中有更大的理性,强过你的最聪明的智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坎农(Cannon)的名著《躯体的智慧》一书,专门研究由不稳定的物质构成的躯体,处在变化多端、极不稳定的环境中却能保持平衡、稳定以利生存的惊人智慧,更为尼采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别林斯基也说:“往往有这种情况:我们的天性替我们发生作用,不等我们的思想或者我们的认识作为媒介参与其间,在看来不可能没有自觉思考而行动的时候,我们仿佛是本能地在行动着。”《别林斯基选集》第三卷第105页。不能否认,在有些场合,我们仅凭感觉和知觉所采取的行动似乎表现了最大的智慧。鲁道夫·阿思海姆证明:“在初级的感觉活动和高级的思维或推理活动之间,是有着某些惊人的类似之处的。这种相似之点是如此之大,以至能使许多心理学家误把感官单独所取得的成就看做是在理性思维能力的‘秘密’帮助下取得的。他们还把这种秘密帮助称之为‘无意识推理’或‘无意识计算’。……现在看来,有某些机制,不仅在理性思维水平上进行着,而且还在知觉水平上进行着。因此,类似概念、判断、逻辑、抽象、推理、计算等字眼,同样也应该适用于描绘感官的工作。”他还说,“知觉活动,在感觉水平上也能取得在理性思维领域中称为‘理解’的东西。”《艺术与视知觉》第55—56页。
七、潜意识中的理性 3 本能和自然中的理性(2)
关于本能的理性问题,似乎在动物身上都观察得到,这是恩格斯早已指出的,他说:“整个悟性活动,即归纳、演绎以及抽象……对未知对象的分析……以及作为二者的综合的实验,……是我们和动物所共有的。就种类说来,所有这些方法……对人和高等动物是完全一样的。”《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84—185页。近年来不少动物心理学、生态学以及有关科学的专家进行了大量观察和实验,作出了动物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动物有智慧的结论。毫无疑问,解决问题必然以分析综合能力为基础。这证明恩格斯的结论是正确的。
其实,不仅高等动物有理性,就是低等动物,甚至植物是不是有理性,都值得研究。我们知道,所有生物生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令人惊奇的,大而言之,就连整个自然界都是有理可循的。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生灭有序、循环不息、生生不已的,其美妙和微妙简直无以复加。这个问题,黑格尔早就注意到了。他曾指出:“例如接受了自然界分为动、植、矿三界的区分,我们在这三个阶段里就仿佛预感到这种符合概念(符合概念即符合理性——引者注)的自然界分野之中有一种内在的必然性,而不是停留在仅仅对一种外在目的性的认识。在这三界的繁复的形象里,……还朦胧预感到一种符合理性的前进过程,在动植物的等级次第如此,在各种不同的山脉形成也是如此。个别动物的形体,例如昆虫,区分为头、胸、腹、尾等,也使观照者朦胧预感到这是一种本身符合理性的身体构造;再如五官,第一眼看来像是一些偶然的杂多的东西,但是也可以见出它们是符合概念的。歌德对于自然和自然现象的内在理性的观察和阐明可以为证。他以卓越的智力,用朴素的方式,对自然事物进行了感性的观察,而同时却完全预感到它们的符合概念的联系。”《美学》第一卷第167页。这就是说整个自然界都是有理性的。恩格斯说:“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自然辩证法》1971年中文版第200页。难怪爱因斯坦对世界的神奇结构表示惊叹,并且要“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
比利时学者普里高津博士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他提出一个“混沌产生有序”的著名命题,他在一个生动的例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