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文艺变态心理学研究 >

第41章

文艺变态心理学研究-第41章

小说: 文艺变态心理学研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作文真有秘诀的话,也不过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在谈怎么写时,鲁迅最后的结论是:“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短短十个字,概括着丰富的内容,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心理内涵。“防破绽”是有目的的自觉心理状态,“忘破绽”是无目的的非自觉心理状态。

    鲁迅很早就指出,“从喷泉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出来的都是血。”这是对感情活动特点的准确而生动的概括。*主义认为,感情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不可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们爱什么,恨什么,对什么人和什么事具有什么样的感情也必须是自发的、自然的,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和决定的。它不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而且人越是命令或乞求自己具有某种感情,则越不能产生某种感情。这里,我们不妨插叙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一个很严重的成年结巴,说自己从懂事起就结巴,只有一次他没有结巴,那是他十二岁那年,一次他乘公共汽车不买票,想蒙混过去,结果被售票员抓住了,他暗自想,这下愈结巴愈好,好让售票员知道,他不过是个可怜的结巴孩子。于是他竭力想结巴,但却一点也没有结巴。(《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06—407页)也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那样:“一个演员愈是命令或哀求自己哭,他便愈哭不出。”别林斯基早已指出:“显然,一切被叫做创造出来的或者创造性的东西,是那些不能靠筹思、计算、人的理性和意志来产生的东西,这些东西甚至不能被叫做发明,却是靠大自然的创造力或者人类精神的创造力,直感地从无变有,并且跟发明相对照,应该被叫做天启。”《别林斯基选集》第三卷第108页。这里谈的创造心理的特点,正是感情活动的特点。雪莱深有体会地说:“诗不像推理那样凭意志决定而发挥的力量,人不能说:‘我要作诗’,即使是最伟大的诗人也不能说这类话。”“诗是不受心灵的主动能力的支配,诗的诞生及重现与人的意识或意志也没有必然的关系。”他们的体验,可以看做是对鲁迅这句话的具体说明。

    说到这里,需要指出,鲁迅强调创作心理的非目的性,绝不意味着否定自觉意识的作用,更不是不考虑创作的目的和社会效果,主张放任自流。众所周知,鲁迅从从事文艺活动的那天起,就有非常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医治国民的精神,“启发明白的理性”,“揭出社会的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传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声和激发国人对于强权者的憎恶和愤怒”等等。可以说,没有比鲁迅更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更重视社会效果的人了。如上所述,鲁迅在谈到创作的非目的性时曾以黄莺歌唱为喻,但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人究竟不是鸟儿,鸟儿没有社会性,人是有社会性的,不能不考虑创作的社会效果。鲁迅后来也说过这个意思:“记得有一位诗人说过这样的话:诗人要作诗;就如植物要开花,因为它非开不可的缘故,如果你摘去吃了,即使中了毒,也是你自己的错。”这就是说,诗人对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不负任何责任。鲁迅反对说:“这比喻很美,也仿佛很有道理的。但再一想,却也有错误。错的是诗人究竟不是一株草,还是社会里的一个人;况且诗集是卖钱的,何尝可以白摘。一卖钱,这就是商品,买主也有说好说歹的权利了。”鲁迅并且指出:“即使真花罢,倘不是开在深山幽谷,人迹不到之处,如果有毒,那是园丁之流就要想法的。”《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三》。可见鲁迅不仅反对不讲社会效果、对读者有害的作品,而且还认为读者有权对作品“说好说歹”,“园丁之流”也有“想法的”责任。

六、潜意识与理性的矛盾 6 鲁迅论创作目的(4)

    如此说来,鲁迅的主张似乎是前后矛盾的,这是否涉及鲁迅前后期思想的变化发展问题呢?我认为,不能这样认识,从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关于创作心理的非目的性的观点,是前后一贯的,而鲁迅对于创作的目的和社会效果的认识更是一开始就非常明确的。所以鲁迅的观点前后并不矛盾。只是鲁迅把创作目的即创作的指导思想的考虑,和具体的创作心理过程,在实际和实践上作了区分。前者是认识活动,后者主要是感情活动,认识与感情既对立又统一,虽密切相关,不能截然分开,但究竟不是一回事。它们各自遵循不同的规律,所以不能混同和等同。两者的关系应是这样:越讲创作的目的和社会效果,就越要懂得,承认创作心理的非目的性,就越要尊重和遵循创作的心理活动规律;而越这样,便越能达到创作的社会目的,取得创作的社会效果。反其道而行之,其结果也必然是适得其反。鲁迅正是这样看问题的。正因为他重视创作的社会效果,他才强调创作本身的内在规律,《阿Q正传》的创作过程很可以说明这一点。众所周知,鲁迅创造阿Q这个形象就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而且,“阿Q的影象”在作者“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不但创作目的明确,并且早有准备。但在具体创作的时候,阿Q的形象却似乎脱离了作者的主观考虑而独立活动起来,不是它服从作者的意图,而是作者要顺从它的发展。当初有人嫌“阿Q之收局太匆促”,怪鲁迅“如此随便给他一个‘大团圆’”。鲁迅解释说:“其实‘大团圆’倒不是‘随意’给他的;至于初写时可曾料到,那倒确乎也是一个疑问。我仿佛记得;没有料到,不过这也无法。”《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这说明,阿Q的命运,阿Q的形象发展,不是事先有意计定,精心安排的,不是出于要达到什么目的,收到某种效果的考虑的,而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形成的。这意味着感情活动的规律在起作用,什么感情呢?那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正是鲁迅对阿Q这个人物的这种态度,在阿Q形象的运动中,潜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发挥着作用。这时,创作的指导思想,社会目的和效果的考虑,早已不是念兹在兹,而是由有意转到无意,由自觉转入自发,亦即在暗中潜在地发挥作用。而这种作用过程,是作者往往并不意识到的,而愈是不意识到就愈有创造性。王蒙说过:“创作之所以成为创作,不仅对于读者是新鲜的,而且对于作者也是新鲜的,不仅能出乎读者的意料,而且能出乎作者的意料。”这些话没有深切体验是说不出来的。

    鲁迅在强调创作的社会目的和效果的同时,也重视创作的心理规律,他反对把问题简单化,反对创作的指导思想直接“干涉”、作用于创作的具体过程。他在逝世前不久写的《这也是生活》一文中,非常深刻而又非常生动地阐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这篇文章,主要驳斥了那种要人们吃西瓜也应该想到国耻和爱国的“左”得可爱的怪论,其观点完全适用于艺术创作。鲁迅是这样说的:

    教人当吃西瓜时,也该想到我们的土地的被割碎,像这西瓜一样。自然这是无时无地无事而不爱国,无可訾议的,但倘使我一面这样想,一面吃西瓜,我恐怕一定咽不下去,即使用劲咽下,也难免不能消化,在肚子里咕咚的响它好半天。这也未必是因为我病后神经衰弱的缘故。我想:倘若用西瓜作比,讲过国耻讲义,却立刻又会高高兴兴地把这西瓜吃下,成为血肉的营养的人,这人恐怕是有些麻木,对他无论讲什么讲义,都是毫无功效的。

六、潜意识与理性的矛盾 6 鲁迅论创作目的(5)

    鲁迅认为对正常人吃西瓜时讲国耻,会使他难以下咽,因而有损他的健康;对听了这种宣讲而照吃不误的人——那肯定是麻木不仁者之流,讲得再多也毫无用处。总之,对前者有害,对后者无益,所以鲁迅反对这种做法,而且事实上,有谁会真的一面吃西瓜、一面想国耻、想政治的呢?鲁迅说:

    我没有当过义勇军,说不确切,但自己问:战士吃西瓜,是否有大抵一面吃,一面想的仪式呢?我想:未必有的。他大抵只觉得口渴,要吃,味道好,并不想到此外任何好听的大道理。吃过西瓜,精神一振,战斗起来就和喉干舌敝时候不同,所以吃西瓜和抗敌的确有关系,但和应该怎样想的上海设定的战略,却是不相干。这样整天哭丧着脸去吃喝,不多久,胃口就倒了,还抗什么敌。

    然而人往往喜欢说得稀奇古怪,连一个西瓜也不肯主张平平常常的吃下去。

    鲁迅不否认吃西瓜与爱国有关系,但他认为吃西瓜有吃西瓜的生理、心理学的规律,那就是“口渴,要吃,味道好”,这样吃进去就容易被消化、吸收。可见吃西瓜纯是出于一种生理的需要,也是一种口腹之享。至于吃西瓜与抗敌救国,虽不能说风马牛不相及,至少也是终隔一层,吃西瓜时恐怕连想都没有想,而愈是不想,愈不意识到这种关系和联系,愈不懂得吃西瓜的目的性,吃西瓜的效果便愈好,因而吃西瓜的目的就愈能达到——“吃过西瓜,精神一振,战斗起来就和喉干舌敝时不同”。可见抗敌救国这个政治目的,只能通过吃西瓜本身的规律,间接地达到。如果不这样,不承认吃西瓜本身有什么规律,而简单地让抗敌救国直接干涉、参与和作用于吃西瓜的过程,那就会事与愿违,势必“整天哭丧着脸去吃喝,不多久胃口就倒了,还抗什么敌”。这时候连抗敌救国本身也不存在了。我们还可以吃饭为喻。谁都知道,吃饭是为了活着,而不是活着为了吃饭。但具体到吃饭的时候,谁会注意到吃饭的目的呢?人们在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根本不会去注意和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时起作用的只能是食欲和馋欲,这便是吃饭的规律。詹姆士说得十分直截了当:“当人吃饭的时候,一万万人中没有一个会想到它的有用。他所以要吃是因为食物的味儿好,使他吃了还要吃,假如你问他为什么还要再吃像这样滋味的东西,他不会尊重你是一个哲学家,而要笑你是个傻瓜,那香味的感觉和此感觉所唤起的动作之间的连结对于他是绝对的、自然而然的。那是最完备的一种先天的连结,它本身就是证明用不着旁的证明。”《疯狂心理》英文版第133页。心理学家证明,对于行动的强烈欲望“不一定意味着我们知道这类行动的最终目的、目标和后果。就连所谓‘生物组织需要的动机’也是如此。我们因为感到饿而吃东西,不是因为得到营养而可以生存”。《心理学纲要》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下册第360页。这些说法是实事求是的,是没人能够否认的。所以吃饭虽是活着的手段,但在真正吃饭时,它却由手段转化为目的了。岂止吃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总体上愈是目的明确,愈是有意识的,那么完成总体过程中的个别成分就愈是无目的,愈会无意识地进行,就连活着也是如此,人不是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活着才活下去的,人活着常常是不自知的,人并不时时考虑生活的目的,然而人仍然会长久地活下去的。这叫为生活而生活。为生活而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这同样适用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