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一岁就上常青藤 >

第8章

一岁就上常青藤-第8章

小说: 一岁就上常青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儿每天来到这个幼儿园,不是学什么读写,而是坐在老师的膝上听老师念图画书。我在本书第三部分讨论早期智力开发时引述一些专家的研究指出:在早期教育中,大人给孩子读图画书(而不是让孩子自己识字)是最好的手段。因为孩子对着图画听故事,会触景生情、激发出对世界的兴趣和想象力;同时大人和孩子还在这一过程中有随机的交流。这样孩子的词汇量就逐日加大,表达能力也日渐丰富,和外部世界的沟通就更加复杂。女儿从小就听故事成瘾,对电视反而缺乏兴趣。她一岁多时经常半夜二三点醒来,拿起一本图画书使劲摇着正在熟睡的妈妈:“讲书!讲书!”一次我带她去书店,一位母亲正兴致勃勃地给自己的孩子念图画书。女儿则从书架上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走过去塞到人家手里,意思是:“你给我讲!”我赶紧上去道歉。大家哈哈一笑。从这个场景也可以看出,女儿在幼儿园已经习惯了:什么时候想读书,就可以找到一个大人(即她的老师),然后坐在人家的膝头听故事。到了书店,自然也觉得所有大人理所当然应该给她“讲书”。幼儿园在这方面实在是把孩子“惯”得异常自信。另外,除了听故事外,她在幼儿园的大量时间用于摆积木、观察动物等游戏上。幼儿园基本没有电视,整天的活动是在和人的互动中完成。这样,女儿从这个幼儿园出来后,虽然没有认什么字(应该说是一个大字不识,认的几个字也都是家长自己教的),但是观察力非常敏锐,动植物的知识异常丰富,而且情绪快乐、信心十足、能说会道、善于和别人沟通。5岁以后上学前班乃至小学,没有适应的问题,到哪里都如鱼得水。她虽然出身于非英语家庭,但在班上阅读领先,并先后上了钢琴、芭蕾、中文、法文等大量额外的课程,全无压力。这和她在感情上的成熟、稳定有非常大的关系。
  顺便交代一下,这个幼儿园,一个月的学费将近1200美元,不包伙食,而且要排队才有机会。有时要等一年,有时则永远等不到机会。妻子当时去参观时,对其教育和设施都目瞪口呆,辛酸地感叹这样的“儿童天国”实在不属于我们的穷孩子。可是一个月后,幼儿园院长突然打电话,说因为一个孩子因家长失业而退出,其年龄、性别和我们女儿相合(幼儿园对每个班孩子的年龄、性别有严格配置),有位置给我们的女儿,我们必须在3天内做出决定。当时的1200美元,就是我们的全部收入,缴了这笔钱就连房租也没有了。况且第二年我们奖学金用尽,一无所有,怎么可能上?后来我们夫妻俩反复讨论,得出了一个“非理性”的结果:一定要上!孩子不能为父母的穷困在教育上付出代价。没钱我们自己想办法!当时一位朋友听到我们的决定后,说我们“疯了”。确实,这可以说是我们一生在个人财政上最为冒险的决定。不过,做出这一决定后,我“逼上梁山”,开始给香港、新加坡的中文媒体写稿,最后写到大陆媒体。后来几年竟靠着稿费支撑着全家的生活。这也是我四五年期间在国内出版了十几本书的“第一推动”。回想一下这段历史每每感叹:孩子最能激发父母的潜力!另外,第二年我们马上拿到一笔奖学金,每月自己只支付300多块,减了将近1000块的负担。美国的这种高层次的私立幼儿园和学校,都有扶助弱势阶层的政策,学费高但也给许多家庭提供奖学金,保证孩子来自多元的社会背景,避免办成贵族学校。再有,即使从经济上算,上这样的“高级”幼儿园还是更划算。我们周围有些经济条件好得多的家庭,为了省钱把孩子送进了700多块的幼儿园,孩子不适应、容易生病,常常三分之一的时间要接回家里,而即使孩子在幼儿园里,家长也提心吊胆,最后平均每天的费用可能更高。我们的女儿,第一年仅有一天因病缺勤,而且在幼儿园非常快乐,当家长的自然可以安心干自己的事。我在那一阶段压力很大,但“生产力”很高,也和这个幼儿园有关。
  这样的幼儿园,在中国大概不太现实。我这里的介绍,只是想给国内的家长和早期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理想的模型。我知道国内有许多“贵族幼儿园”,物质条件并不缺乏,缺的是幼儿教育的理念。在给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家长首先要弄清楚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学前教育顾名思义是“学”之前的教育。在“学”的阶段之前让孩子读书,无异于揠苗助长,结果很可能是使孩子的感情和心理受到挫折。幼儿园的最大功能,是帮助孩子在感情上发育成熟,完成初步的社会化过程。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智力开发型的幼儿园常常是最有害的。许多家长温文尔雅,家教很好,但孩子在集体中则脾气暴戾反叛,很难管教。这里的一大原因,就是孩子太小,语言也有限,有了挫折感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就用行动来表达。幼儿园如果不照顾孩子这种感情发育的特殊需要,一味强调智力开发,孩子的挫折感就可能更强,乃至上了学后感情不稳定,不知道如何和别人合作,最后触犯许多同伴,陷于孤立,性格变得更加焦躁。一般而言,中国的家长过分迷信智力开发,过分重视孩子的功课,对教育的理解非常狭隘,甚至把感情发育、社会能力排斥在教育之外。而中国目前的幼儿园班级太大、时间太长,且强调死记硬背。孩子在家作为独生子被过分娇惯,乃至有四二一综合症,然后突然进入一个幼儿园的大班还不算,学业压力也跟着上来,落差太大,心理就更难适应。在我看来,家长力所能及,应该是挑选师生比例较高、注重快乐而非智力的幼儿园,或者送孩子半天,以减少压力。要记住,没有“情商”,孩子智商多高也难以成功。
  正向心理循环
  我在本书中反复强调:每个孩子都是个天才。父母的责任是发现她或他是个什么天才。你把孩子当天才,她或他才能成为天才。即使确实不是天才,一个相信自己是天才的孩子,也有着更高的自我期望值、更远大的理想、更充分的信心,即使最终不可能有天才的表现,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我在大学教书时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有一个学生在我的课上表现相当突出,他在文科其他各个课程中也全是A,同时参与了地方选举,以后还准备自己竞选公职。当我发现他数学课只拿了一个C时,就问他为什么。他叹了口气:“我不是数学的料。”
  “你怎么知道你不是数学的料?”
  “从小我数学就不好,也实在没有兴趣。”
  “小时候数学不好说明什么呢?你看看你小学一年级的同学,大概许多都比你高。可是,现在有几个能长你这么高的个儿头?你能根据你一年级的身高,说你天生长不高吗?”我这么说,是因为他是个快一米九的大汉,而且告诉我他小时候身高并不突出。他听了我的话不免支支吾吾,找不出解释来。于是,我开始给他进行心理咨询:
  “你不应该轻易形成对自己的负面看法。当你认定你不是数学的材料时,你就会不自觉地用行动来证明你的结论。比如,数学考试碰到一道难题,其实对大家都很难。可是你想了一会儿没有结论,马上加强了对自己的成见:‘我就知道我数学不行,做不出来。’于是,本来再努力一下就有希望做出来的题,就真做不出来了。等考试成绩下来,你就更灰心丧气:‘咳,我就不是这块料。实在没有办法。’如果哪次考试不留神考得不错,你则心里暗喜:‘今天走了邪运了!连我也几乎满分。’你就这样自动地把相反的证据排除在你的推理之外,并不会因为成功而对自己的才能更有信心。长此以往,你不仅尽心竭力地在生活中寻找一切可能的证据,证明你不是数学的材料,你还会不自觉地创造证据,比如在明明可以成功的考试中失败,结果更加坚信了自己是如何不可救药。这是一个恶性的或者说是负向的心理循环:失败的信念不断制造失败的事实;失败的事实又进一步强化失败的信念,如此循环往复乃至无穷,最后就真变得无可救药了。”
  这个学生的不幸是,他掉进了我所谓的“负向心理循环”的轮子。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掉进这种轮子里的人,大多是在小时候就形成了对自己的某种负面的观念,比如我这个不行,我不是那个材料等等。而且这种对自己的负面观念形成得越早,以后就越难以自拔。
  但是,除了这一“负向心理循环”外,还有另外一个轮子,制造的是“正向心理循环”。具体而言,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是数学天才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是天才;甚至在没有证据的时候,也努力为自己创造证据。比如我高中一位好友,理工科很强,很相信自己“是这块料”。一次他碰到一个物理题,怎么也解不出来。换了我早放弃了。可是他说:“这题我要是解不出来,谁能解得出来呀?”结果他苦思苦想几天,有一天豁然开朗,兴冲冲地跑到我家报喜,大有一副舍我其谁的气概。他就这样创造了自己是天才的证据。在这种“正向心理循环”中,成功的信念制造了成功的事实;成功的事实又进一步强化了成功的信念。如此循环往复乃至无穷,此人就真成了天才。
  我在本书第三部分讨论智商研究时指出: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智商是可以人为提高的。许多旨在提高智商的早期教育产品,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运用过度反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简单地说,你的孩子智商是多少,你只能赶上什么算什么。比如基督徒常说“上帝赋予的才能”,我们中国人也常说“天赋”。你最好还是相信孩子的智商是上帝或者上天给的,家长无能为力。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在提高孩子的智商这个问题上,你不要和命运进行没有希望的搏斗。
  那么,家长能做什么呢?家长能做而且也应该做的,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孩子既定的智商条件下,给孩子创造最佳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使她或他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智商发掘出来。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怀有宗教般的乐观精神,即相信上帝或上天还是基本公正的,在智商上给了每个人足够的本钱。就看你怎么拿着这些本钱生息了。
  那么,家长怎么才能让孩子的智商“生息”呢?很简单,那就是帮助孩子建立“正向心理循环”,并及时发现、消灭任何“负向心理循环”。不管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心理循环”,都像个轮子,能转起来都需要“第一推动”。这“第一推动”一般出现在生命的早期,受家长的影响最大。建立一个好的“心理循环”,大概是家长能对孩子的智能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用更白的话说,你虽然不知道你的孩子是否聪明,但你必须让她或他觉得自己聪明。
  先说“负向心理循环”,因为这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一循环的轮子能转起来,“第一推动”经常是小时候的一个偶然事件。比如数学不好,很可能就是孩子不喜欢教数学的老师,或者碰巧在数学课或考试中有了一次比较坏的经验,或者是因为发育问题,某些方面的能力发展得晚一些。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心理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