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一岁就上常青藤 >

第13章

一岁就上常青藤-第13章

小说: 一岁就上常青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那天在哄她睡觉时我还是问她:“你真觉得咱们家很穷吗?你看看:你学芭蕾、学钢琴、学中文……有多少孩子像你学这么多东西?”她马上恍然大悟,告诉我她比她班上的大部分同学课外学的东西都多,她其实很富有,而即使从物质上论,这些也都是要花钱的。我又问她:“你愿意放弃这些课,省下钱来像别的同学家那样买个大房子吗?”她马上说不愿意。最近,我们确实在考虑买房子的事情,全家还一起出去看过房子,不停地讨论学区、价格、地点等等问题。这时女儿特地插进来向我们强调:她宁愿住个小房子,可以省下钱来学芭蕾和钢琴。可见,教育和钱财对她来说都是财富。但她知道在这些不同的财富中如何做出选择。
  女儿在8岁时为什么就能这么自觉地重视自己的教育呢?一大原因在于我们不断教育她:物质上的贫富都是暂时的,关键要看你自己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又是通过教育获得的。当年我们从纽黑文的小阁楼搬到波士顿近郊的一套两卧的连体式房子中,对女儿震动很大。新居虽然属于当地最便宜的档次,毕竟有两层。那年她5岁,兴奋得跑上跑下,嘴里不停地说:“好梦成真!”她妈妈马上不失时机地教育她:“看看,爸爸工作很努力,受了良好的教育,挣来了钱,所以我们都可以住好一些。”在未来一两年(大概是她10岁左右的时候),我们恐怕会买房,居住条件又会有明显改善。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教育她:“我们能买房子了。因为爸爸工作很努力。努力总会有结果的。”这样,她小小年纪就看到一个努力的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状况。这种“人生实况转播”,也是富人家不可能做到的。一天,她练了1个小时的琴。晚上我拥抱她道晚安时说:“宝宝,你今天练琴很努力,爸爸很为你骄傲。谢谢你给爸爸当这么好的女儿!”她亲吻我的脸说:“爸爸,我也很为你骄傲!”我马上问:“你为爸爸骄傲什么?”她看看我说:“你也很努力,给家里挣了钱回来,让我们过这么好的日子。”看来,她对所有的一切很珍惜。现在她非常自律、用功,对未来非常有信心。这也都和我们在穷中发现的财富有关。
  所谓“人穷志不短”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气话,而是有具体内容的实话。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这一点。
  第五,孩子是否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现在的独生子女,常常是想要什么就要什么,被娇惯得不成样子。我们则从小强调克勤克俭,要女儿自我约束,意识到自己的“财政责任”。不过,从另一方面说,我们也培养她“想要什么都可以得到”的信心。只是和“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那些被惯坏的独生子女有所不同,她必须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
  前一节说过,女儿在教育上所享受的条件绝不比富家子弟差。当初她上1000多美元一个月的幼儿园,我们几乎要拿出所有的收入,但还是一咬牙送她去了。我工作后家庭经济状况渐好,在教育上就更是不惜工本。比如在女儿六七岁那年,她除了上学外,一度还上了钢琴、芭蕾、体操、游泳、中文、法文6个班。只要她兴高采烈自己愿意去,我们就有求必应。后来在时间和金钱上实在力不可支,才削减掉了法文、体操等等。不过,一个月的课外教育开支,也在600美元上下。而女儿的许多同学,家里住着豪宅,却很少这样投资。
  我们这样做,当然和许多父母是出于一样的心情: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不过,除此而外,我还有另外的考虑。我要让孩子从小建立这样的信心: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想要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是可能得到的。比如最近我琢磨着买房子。在网上搜房时,女儿过来凑热闹。我索性就找个最贵的房子看。那房子价值900多万美元,包括一个小湖和园林。女儿看得兴高采烈。我就对她说:“如果你真这么喜欢,长大就去买好了。”她觉得我是在开玩笑。我则一本正经地告诉她:“你真成功了,这900万是笔小钱。这不是超出你能力的事情。只是到时你可能发现有更有意思的事情去做,不想为那些钱去卖力而已。”
  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我也不时地教育她:不管你想要什么,自己不努力是绝对得不到的!比如,当她不好好练琴时,我就公事公办地对她说:“好了,不想练就不练。别勉强。我们索性断了钢琴课。”我甚至曾经威胁过把钢琴卖掉。妻子常说我太过分。女儿的教母也对我有些微辞。她一直认为孩子太小,还无法承担这么大的责任。我则在这方面很“老派”。在我看来,孩子必须逐渐懂得:是她自己选择将来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她想学钢琴,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她学。记得我自己小时候有一次说想学小提琴,母亲挖苦说我天上的月亮也想要。我则绝不会让女儿觉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像天上的月亮那样可望而不可即。但是,她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她想要的东西,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的。我在督促她努力时,并不是用命令式的手段,而是把她摆在一个必须选择自己的生活的境况中:练琴确实很苦,那么你来选择要不要继续。你决定了就要自己承担后果。有时,她碰到难曲子弄不出来,对着琴直哭,不想再练。但每次我让她做选择时,她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说还要练。另有一次,她两天没有练琴,自己拿手的曲子竟错得一塌糊涂。我马上抓住这个机会教育她:“看看这两首曲子。你前几天谈得还那么漂亮。这两首曲子本来是你所有的财产。你不练,就等于自愿放弃自己的财产。”她有了这次教训后,以后温习钢琴作业就尽心多了。
  我一向认为,勤奋用功、自我牺牲的习惯要从小培养,要启发孩子放眼自己的人生,理解对自己负有责任。这种习惯培养得晚,孩子就会吃大亏。我们认识一家中产阶级父母,非常富足,有4个孩子,从小很放任。老实说,那几个孩子,都很幸福快乐,也很正派,一点坏毛病没有。可惜,因为平时太放任,孩子功课不行。老大老二甚至作业都做不完,影响了成绩。家长发现后赶紧弥补,要孩子用功。但是,孩子一来没有坐下来用功的习惯,二来在学业上早已经没有了信心,三来也不明白活得本来快快乐乐的为什么突然要用功了。结果,幸福的童年一下子变得很压抑。再看看我们的女儿:从小忙得不行,但她早养成了用功的习惯,也早早懂得自己为什么用功,为什么要为自己的未来承担责任。学校对她来说,是个玩乐的地方,因为一切都很容易,课外的东西则难得多。所以,她在学校不仅一直非常快乐,也非常自信、非常有目标感。
   以上讲的,主要是教育孩子怎么通过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里还顺便需要提出的另外一点,即如何教育孩子控制和超越对物质的欲望。小孩子都喜欢要东西,有强烈的占有欲。这是人之天性。但是,在孩子上学后,家长应该循序渐进地教育孩子,世界上还有比对物质的占有更重要的东西。
  女儿上三年级第二学期时有一次考试出人意料地考砸了。那是拼写考试。一般在这种考试中,她经常拿100分;即使拿不了,也是将近100分。这次却得了60多分。连老师也搞不清楚她是怎么回事。后来她和妈妈谈论班里其他的事情时,我们终于找到了线索。她那天和班里的好朋友伊莎贝拉交换一个文具。这么小的孩子,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这样的小“贸易”也是经常发生的。女儿在进行交换前还为此事和妈妈谈过两天,可见她对此看得多重!交换完后,女儿正兴高采烈之际,老师叫她去另外一个教室上高级班的阅读。等她回来,发现她交换来并小心地放在自己桌子上的文具,即一支带橡皮的铅笔不见了。再到教室里一找,发现摆在另一位女孩子珊娜的桌子上。她向对方交涉,说笔是自己的。但对方说是她从地上捡来的,就是不肯还。这时就开始考试了。女儿把自己的橡皮已经交换给了伊莎贝拉,要靠换来的那支笔上的橡皮涂改;没了那支笔,自然涂改不了了。更重要的是,自己盼了几天、刚刚得到的心爱的东西被人家给这么霸占了,心情自然很差。结果精神不能集中,考得一塌糊涂。
  当她和妈妈讲笔的事情时,她妈妈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和考试的关系,只是很简单地告诉她:“你仅仅是丢了一个小东西。但是,珊娜丢的东西更多。她丢了她的诚实。你以后很难再信任她。难道这不是大得多的东西吗?”女儿豁然有所悟,这件不愉快的事情不仅很快就过去了,而且她也由此明白了一些人生的道理。孩子总是什么都想要,家长总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是,世界上有许多比物质更重要的东西。孩子慢慢理解了这些,就能逐渐摆脱对物质的占有欲。女儿从小家贫,每天都看到别人有她没有的东西。但是,她从来不拿别人的东西,从来不和别人争东西,也很少向父母提出“别人有我也要有的要求”(至少我记不起她提出过一次这样的要求),并且心理一直挺满足。这也是我们特别是她母亲潜移默化的教育的结果:不让一件小东西削弱她的大品格。
  最后我还不禁要“多嘴”几句。那件事情过去后几天,妈妈问她:“珊娜拿你铅笔的事情,你告诉过别人吗?”女儿说:“没有,我也绝不会这样做。因为我一告诉别人,大家就都会觉得她是小偷。我不要大家这样看她。”后来妻子感慨地对我说,我们的女儿做人,比我们做父母的还要到家。
  第六,让孩子在感激而不是怨恨中长大
  我反复强调贫困可能成为教育孩子的财富,但也不能否认,物质的贫困也可能带来精神的贫困,造就失败的品格。
  我在后面谈到美国的阶层分化时将特别讨论,贫困有两种:一种是境遇贫困,其贫困的原因是生活中意想不到的曲折或者不幸的遭遇,比如自幼丧父、生在贫困家庭等等。这种贫困往往是暂时的,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而改善。另一种则是世代贫困,其贫困的原因在于特殊的“文化行为”,比如吸毒、酗酒、性生活过乱等等。只要不改变这种“文化行为”,贫困就永远会存在。特别是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学到了这样的“文化行为”,贫困就会不断地“遗传”。
  教育孩子,首先要塑造他们良好的文化行为。对穷人来说,这一点做起来比说说要难得多。贫困给家庭生活带来了种种困难。这些困难,使孩子得不到别的孩子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东西。如果家长教育不当,这些孩子的心里就会产生怨恨情绪。许多这种怨恨情绪,也并非没有其合理性。不过,家长的责任,是要孩子不要怨恨而要感激,要让他们珍惜自己有的东西,不要总想着自己没有的。在怨恨中长大的孩子一般没有好前途;在感激中长大的孩子,则比较容易成功。
  就这个问题,我曾和女儿的教父教母讨论过。他们是典型的自由派的美国人,忠诚的民主党,对种族歧视深恶痛绝,认为美国社会对黑人中的种种问题负有责任,拥护对黑人在各方面给予特别照顾的“种族平权”政策。不过,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