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俞敏洪传奇 >

第13章

俞敏洪传奇-第13章

小说: 俞敏洪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不可能变成可能,当可能变成奇迹,新东方从此迎来了她的“豆蔻年华”。

  突飞猛进:东方快车在呼啸第五章从草根到精英的完美奋斗历程俞敏洪传奇

  日久生情:爱上新东方

  梦想需要激情,激情成就梦想。

  创业,是一种经济功能,一种人生特质;也是一种管理之道,一种思考方式。创业之道,意味着从“温饱”到“富裕”,从“职业”到“事业”。

  有句话叫做“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用这句话来形容俞敏洪办培训班的初衷一点不为过。俞敏洪当初被北大“踢”出来的时候,已近而立之年。堂堂男子汉,连一个让老婆遮风挡雨的小窝都没有,他觉得自己很失败、很没用,甚至觉得自己没脸活在世界上。当时俞敏洪曾对自己说:只要能赚到十万元钱,就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了。就为这,为了使自己能够活下去,为了每天能多挣一点钱,为了养家糊口,他到东方大学打工,后来又办起了新东方。

  在挣钱养家糊口的同时,俞敏洪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出国梦”,办英语培训班是他实现出国计划的一步,是实现这个梦想的前提之一。因为,要出国,必须先要有很多钱。虽然后来俞敏洪在办新东方时产生了办成中国最好的英语培训机构之一的构想,但他还是把出国排在第一位。

  出国,这朵俞敏洪精心培育了很多年的“花”,多年来一直没有开放,而作为出国“跳板”的新东方这棵小柳芽,居然长成了参天大树。

  也许是一开始俞敏洪的生活太窘迫,受到了太多的屈辱,挣钱养家糊口成为了最急迫的事情;也许多年的“出国梦”一直萦绕在俞敏洪心中,成了他的一个心结。这二者占据了俞敏洪的心,以至于他忽略了新东方在心目中的真正地位和价值。

  俞敏洪自己也没有意识到,随着他的腰包越来越鼓,随着他对新东方付出的越来越多,留学的欲望居然越来越淡化了,直到有一天他发现留学居然不再重要,新东方才是最牵动他心的地方。

  那是1994年底,俞敏洪得到一个去国外读书的机会。当这个机会终于摆在俞敏洪眼前的时候,俞敏洪却突然间发现自己居然没有多少激动可言。因为那个时候新东方已经有了将近两万名学生,这是俞敏洪的心血啊!从在破平房里唱“空城计”招来几个学生,到近两万名学生,多么不容易,俞敏洪怎么能舍得离开?在这一刻,他蓦然发现自己“已经爱上学校了”。况且,能把学校办到今天,办出这个样子,就能办到明天,就能办出更好的样子,俞敏洪有着十足的信心和满心的希望。

  思前想后,俞敏洪弄明白了一件事,也就是后来在面对到新东方求学的学生时他常说的那句话:“如果你想使自己活得更好,首先的一点并不是出国,而是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你都要问自己能做什么,你怎样能把一件事情做得非常好。”弄明白这件事之后,俞敏洪不再惦记着出国了,新东方从跳板成为了目标,也成为了他的事业,而且他也从此更加坚定了将新东方做好的信念。

  1995年,腰包鼓鼓的俞敏洪到北美转了一圈,看望自己那些在国外的朋友们,想看看他们过得怎么样。对比朋友们的生活,俞敏洪觉得不比他们差。从别人经过苦苦奋斗而获得的富足生活里,俞敏洪看到了自己苦苦打拼的价值。自此,俞敏洪认定了自己从事的这份事业是不应该犹豫和怀疑的。

  于是,从小康到富裕,从职业到事业,“爱上了新东方”的俞敏洪,在中关村那间还在漏风的办公室里,开始筹划着如何把新东方做得更大,他的眼光开始打量各路英雄。

00

英雄相惜:诚心动子华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最后以项羽惨败、刘邦全胜并建立汉王朝而告终。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一世枭雄,而刘邦只不过是一个“泼皮无赖”出身,那么为什么是刘邦做了皇帝,而项羽这位英雄竟落得自刎乌江的悲惨下场?究其原因,其中起决定性因素的就是项羽和刘邦不同的人才观和他们的用人之道。

  《史记。高祖本纪》中对此有详细记载:“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而刘邦不然,虽然他在很多方面都并无突出才能,在战略部署、战略指挥方面比不上张子房张良,诚如“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在后勤管理、保证供给方面比不上萧何,直言“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在“横扫千军如卷席”的作战能力方面比不上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但是刘邦最大的优势便在于他能够“知人善任”。也因此,他曾坦言:“此三子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也。”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这一点上刘邦确实是个聪明人,在识才用才方面他显然比项羽更胜一筹,所以刘邦“得天下”。

  当俞敏洪开着自己那辆红色的破车为了新东方在北京的大街上呼啸穿行的时候,有人曾笑着对他说:“你怎么成个体户了?”

  俞敏洪张大嘴巴说不出话,他自问自己难道仅仅只是一个“个体户”?面对千军万马的学生,他还以为自己有一点点教育家的风采了呢。这一句笑言无疑又伤了俞敏洪可怜的自尊。这时他找到了一个惺惺相惜、志同道合的朋友——另一位中国英语考试培训界的领军人物杜子华。

  杜子华,一个游侠一样的人物,颇有一些传奇性的经历。他在山东工业大学学习期间,就一直保持着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执著热情。杜子华每天大量阅读英文读物并反复观摩英文电影,将自己完全淹没在一个鲜活的英语世界里,几近痴狂。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也好,说“天道酬勤”也好,总之,1989年,杜子华考进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这是令无数一流学校的语言学习者们所神往的学校和专业。

  之后,研究生阶段的系统学习使杜子华在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等方面都更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他开始从事英语教学、高级翻译和同声传译工作。杜子华在英语实际应用方面的水平确实不得不让人佩服,在这段时期,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电影听力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轻松愉快,在电影情节的引领下,对于学生看懂、听懂影片中的所有对白大有帮助,还能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影片中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和方言俚语。由于这种方法生动而不枯燥,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学校出类拔萃的杜子华在1992年研究生毕业后,开始了他对西方数十个国家的游历生活。这种游历生活使杜子华眼界大开,体验了很多的事情,结交了各色各样的朋友,还有在美国和加拿大工作过的经历,都使得他能够更深层次地认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到西方社会的文化、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

  因此,回国后的杜子华更深刻地意识到,中国学生单一、死板的英语学习方式十分不可取。杜子华决定立即投身到英语教育和管理的工作中来,愿意将其一生所学尤其是其独特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广大英语爱好者。秉持着教育家的理念和情怀,杜子华办了自己的英语培训学校——“理想学校”,并很快在北京英语培训界崭露头角。

  才华横溢、崭露头角的杜子华引起了俞敏洪的注意,他听说杜子华的口语和听力课程讲得非常棒,而口语和听力恰恰是新东方的薄弱之处,所以想把新东方做大的俞敏洪迫切地需要杜子华这样的人才。

  1994年的一天,杜子华在他的外语培训学校接到了俞敏洪的电话。几天后,两位在北京英语培训领域各负盛名的“教育家”会面了。

  初次会面谈得很愉快,壮志满怀的俞敏洪讲述了新东方的创业和发展,讲了对未来的美好设想,讲了对人才的渴望,讲了新东方的光明前景,讲了新东方能给杜子华的东西。在俞敏洪的描述中,杜子华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施展自己才华、实现自己抱负的舞台。最终,杜子华加盟新东方学校,北京英语培训界的两位领军人物正式联手。


00

如虎添翼:海外觅英才

  俞敏洪无疑是一个聪明人,一个颇有自知之明的人。他说,新东方之所以能从竞争激烈的英语培训市场脱颖而出,最成功的决策就是把那帮比他有出息的海外朋友请了回来。

  1995年,新东方年收入已经达到几百万,学生已经达到两万人的规模。看着越来越大的“摊子”,俞敏洪深深地感到自己个人力量的有限,如果再继续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的话,新东方的前程可以说是岌岌可危。俞敏洪怎么忍心让自己白手起家、辛辛苦苦办起来的新东方毁在自己的手里?他想把新东方做大,但要把新东方做大,必须先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思考再三,俞敏洪想起了那些比自己“有出息”的大学同学、大学同事。要找合作伙伴的话,这些有多年的老交情、一起共同生活或者工作过、留学国外颇有才华的朋友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将比自己有出息的人请回来,这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一时冲动。俞敏洪事先就考虑好了请哪些人,如何游说,请回来之后让他们干什么,等等。

  1995年冬天,积累了一小笔财富的俞敏洪飞往北美,这里曾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现在他有钱了,他的新东方越来越火,但是他不知道自己还应不应该再出国,不知道自己的新东方算不算一种事业。他想亲自去那片一直让他耿耿于怀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看看那些当年比自己有出息的朋友们在国外怎么样,试探一下他们是不是愿意回来和自己一起做“事业”。

  俞敏洪来到加拿大的温哥华,找到曾一起在北大当老师的朋友徐小平。这时徐小平已经在加拿大生活将近十年了,生活过得稳定而富足。在徐小平温馨舒适的家里,两个老朋友喝着老黄酒,酣畅淋漓地谈了四天四夜。俞敏洪讲近几年国内发生的巨大变化,讲越来越开放的中国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发展机遇,但是这些都不是俞敏洪想讲的,他最想讲的是他的新东方,他不无感慨地讲了新东方创办时的艰辛,自豪地讲了新东方的成功,又充满豪情地谈到了新东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几天几夜的促膝长谈,徐小平一直听得激动不已,也感慨不已。他觉得俞敏洪的新东方就像一个奇迹,他没想到自己在海外漂泊多年苦苦追求的成功,俞敏洪却在国内实现了。他从成功的俞敏洪身上看到了充满希望的中国。俞敏洪的新东方激发了他心底一直蠢蠢欲动的激情,他激动地举起酒杯对俞敏洪说:“哥们儿,我跟你回去!冲你那1000人的大课堂,我也要回国做事!”

  徐小平的赞赏和支持给俞敏洪增加了巨大的信心。辞别了徐小平,俞敏洪又马上赶到美国,找他的北大同学王强。1990年王强来到美国的时候几乎是身无分文,但是三年之后他居然成功进入了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而且是以计算机硕士学位进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