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中的养生之术:从字到人(-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亲如果没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那将是非常严重的过失。
◆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
有位西方教育家曾经说:“教育了一个男人,就只是教育了一个男人;而教育了一个女人,却是教育了一个民族。”
人们往往觉得,教育孩子该是父亲唱主角,而事实上,母亲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指导者,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最初引导者。多数人的幼年时期是与母亲朝夕相处,母亲对孩子耳濡目染的机会最长最多。母亲是孩子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老师,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我经常说,看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怎么样,一定要了解这个国家女人的受教育程度。女人要想争取社会权益,首要的一点就是要争取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历史上教育孩子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孟母。
有个著名的成语叫“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就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最初,母子俩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儿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号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母见了觉得不妥,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孟母知道后,皱着眉头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到了书声琅琅的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母才很满意地点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人出生时的天性都是一样的,但习性会使人慢慢地产生距离,这也是《三字经》里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环境对于小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
“孟母三迁”的典故并不是说教育小孩都要把家搬到学校旁边,而是强调一个家庭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这种引导可以用外在的环境启发孩子自身的本性。
在教育孔子成才的问题上,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功不可没。孔子之父叔梁纥在孔子三岁时就去世了,母亲独自将孔子养大。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理想的读书环境,在孔子七岁时,她变卖了所有家产,迁至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将孔子培养成身高九尺三寸、以博学闻名的英才。
◆家长要因材施教
“天地君亲师”牌位
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小孩子的本性,就是小孩子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要善于观察小孩子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如果他不适合继续读书的话,就让他学一门技艺,一样可以学有所用,为社会作出贡献。
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则,旨在根据学习者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孔子幼时就体现出了他与众不同的兴趣,他六岁就自学俎豆祭祀之礼。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他虽是个小孩儿,但对祭祀之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孔子一生立志在恢复《周礼》上,这就是他的本性所好。
孔子也是一个因材施教的施行者。
他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长,实行分科教学。在孔子的私学里,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方面都有。在他的学生中,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德行;宰我、子贡善言语:冉有、季路善政事;子游、子夏善文学。每个人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人之五伦——“天地君亲师”
古人强调人一定要有五个老师——“天地君亲师”,也被称为人之五伦。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明朝后期以来,“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崇奉和流行,人们常设“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或条幅供奉于中堂。
向这五个老师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过程。它们也体现了生命的五行规律:上下为天地,东边为君,西边为师,父母为中土也。
那么我们要向“天地君亲师”学什么呢?
◆拜天为师,自强不息
应当学习天自强不息的精神,刚强进取,奋斗不止,不要自卑,不要犹豫,不要彷徨。蓝天下昂起你高贵的头颅,面对人生。
◆拜地为师,厚德载物
要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学习大地那博大不争的品质和情怀,既能承载人生中的喜悦,也能承载痛苦。
◆拜君为师,从左学好
君,是君主,又是君子。君子优秀的行为处事原则、高贵的做人尊严,都值得学习。向君学习是向上学好。
◆父母为师,为人处世
每一个孩子,都是通过观察父母的具体行为来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
◆文化之师,懂规守法
最后才是跟老师学,学的是规矩、法度、本事。做事要懂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现在很多家长基本上都把孩子交给老师,很少带孩子到天地之间去学习,这并非明智之举。
只有走进大自然,带孩子到天地之间去学习,他们才能从灿烂的春花中看到生命的美丽,从飘落的秋叶中知道人生的归结……才能向天地学习它的生发、生长、收敛、收藏,从而感知和领悟人生的哲理。
人一生的界定
孩子会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从幼年到童年,从少年到青年,再走向中年和老年。那古人又是如何界定人漫长的一生呢?
◆《黄帝内经》里的人生五阶段
《黄帝内经》将人生分为五个阶段。它的开篇《上古天真论》里,黄帝问岐伯之前,也就是对人生、生命、健康开始第一问之前,先作了一个总的描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很多人在看了这句话以后,往往认为这是神话传说。事实上,只要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不单是说黄帝的一生,它是每个人生命过程的真实写照。
第一阶段:昔在黄帝,生而神灵。
“昔在黄帝”,意思是远久的时代有一个黄帝。“生而神灵”,不是指黄帝生而神灵,是指所有人都生而神灵,因为每个孩子的根性都是有神灵护佑的。
比如说,刚出生的小孩儿都是攥紧小拳头的,他的大拇指一定是被其他四指紧紧包住的。这就叫“握固”。小婴儿的手能握住,表明我们有一条经脉的经气是特别足的,这条经就是肝经,因为“肝主握”。握是肝气足,固是固摄魂。为什么小孩子要固魂呢?这是因为小孩子的囟门未合。囟门在古人眼里就是灵魂来回出入的地方,所以这是小婴儿出生时的一种自保功能。而人在去世的瞬间则是“撒手而去”,哪怕是一个由于半身不遂而浑身抽缩到一起的人在临死的瞬间,他的手也会“啪哒”一下散开。中医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就是:肝魂散了,手就没有了握力,于是“撒手而去”。
第二阶段:弱而能言。
这并不是说每个人天生就会说话,而是小孩子一旦学会说话后,都会对生命本质进行发问,比如我们小时候都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人会不会死?”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就是人生命的本质。每一个人小的时候都会提出直指人心、直指生命的哲学问题,只有长大后才会更多地关注那些世俗问题。
第三阶段:幼而徇齐。
人在幼年的时候,会处在一个快速的生长期。“徇齐”就是不断快速生长,引申为敏慧之意。人幼小的时候,精足气不散,聪明敏捷,想要做什么事情就会立即去做什么事情,不会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长大后,精亏血少,再加上社会的竞争激烈,选择又多,人有了困惑,做事的时候反而犹豫不决,左右摇摆。
第四阶段:长而敦敏。
“敏”字的小篆
“敦”就是敦厚,小时候聪慧敏捷,长大了后往往就有点傻,因为人敦厚了。“敏”字的小篆写为“敏”,是一个人给另一个人梳头的样子,代表行冠礼。行冠礼代表成人了,要开始懂规矩、守规矩。
第五阶段:成而登天。
对黄帝来说,就是登上天子之位。对老百姓来说,是经历过一切之后对人生有了大彻大悟,走完自己的一生。
◆孔子的理想人生
《黄帝内经》用“生、弱、幼、长、成”来界定人的一生,是按照人的生理状况来规定的。古代经书中,则根据人的一生中“求学、成家、立业、为官、告退”等经历特点,对各个年龄阶段冠以不同的名称。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意思是,十五岁时,人要立志,但志向再高远,也要基于学习,不学习,无技术,志向便是空话;三十岁娶妻后,你就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四十岁应该对任何事物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如果还迷迷糊糊的,就是你还没有成熟;五十岁时,对人生中很多达不到的事情就不要有过分要求了,要懂得顺其自然,不可勉强自己;六十耳顺,耳顺就是遂顺众生,不该再是争强好胜的忤逆状态,身体也是众生,这个时候不能活得太拧巴,人老了以后,气血已衰,这个时候就一定要戒之在得,不该自己得的东西就不要去求了;七十岁的时候从心所欲,此时人应该达到了一种非常自由的境界,这种自由绝不是无所顾忌,放纵散漫,而是要“不逾矩”,即不超越法度,仍要尊崇社会规则。
这就是孔子关于理想人生的界定。
◆《礼记》中的百年人生
《礼记》对人生的界定又不一样,它以十年为一个阶段界定人生,直到百年。
《礼记·曲礼上》说:“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髦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十岁时年纪幼小,开始学习。
到了二十岁,虽然身体、学识、经验都还不够强大,但该成人了,这时要行冠礼,开始约束自我,同时要给自己在姓名之外起一个“字”,代表已成人并进入社会。
三十岁,人的体力已壮,可以结婚成家。
到了四十岁,人才算是强壮,可以为国家做事了。学而优则仕,你学有所成,就可以做官服务社会。
五十岁,人博学有才,可治理国家大事。“五十曰艾”,这个“艾”字有三个含义:第一个意思是艾草,人五十岁开始变老,就像艾草一样有枯萎之象;第二个意思来自于《方言》,《方言》曾记载古代的齐国和鲁国把老人称做艾;第三个意思来自于《释名》,《释名》中解释“艾”是果断的意思。五十岁,人应该做事很果断,这个时候可以做高官,因为你做事果断,成熟度高,意志力坚定。
六十岁,人的体力开始衰退,不宜从事体力劳动,但可凭经验指导别人,并放手让年轻人干。有些人在这时候还不服老,非得亲历亲为,一旦出了事情,就悔之晚矣。“耆”(qí)字在《说文解字》里的意思就是“老也”。
七十岁到了告老的年龄,这个时候要把你人生的经验传承给子孙。在家里都不要指使来指使去,那样就惹人烦了。
到了###十岁,人的视力、听力、心力皆衰耗,可称为“耄”(mào)。耄年的人和七岁的儿童一样,即使有过错,也是可以原谅的,不施以刑罚。
到了百岁,那是人生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