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97-冯氏锦囊秘录 >

第94章

597-冯氏锦囊秘录-第94章

小说: 597-冯氏锦囊秘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濡润亘通,靡不由此。夫吐血者,是 
营卫气逆也。《经》曰∶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夫心者,血之主;肺者,气之主。气 
主嘘之,血主濡之,荣养百骸,溉灌筋脉,荣卫相济,升降上下,自然顺适,不失常 
道。若一有所伤,疾斯作矣。或外干六淫,内因七情,气乃留而不行,血乃壅而不濡, 
内外抑郁,不能流注,是以热极涌泄,宁无妄动之虞,郁久奔升难御猛行之锐,血犹水 
也,决诸东则东流,决诸西则西流,气之使血,其势相然者耶!是以气逆而血亦逆矣。 
且气有余便是火,火乘于血,得热妄行,流溢无拘,上奔而为吐血也。有因饮食太饱, 
胃寒不能消化,故吐所食之物。气血相冲,因伤肺胃亦令吐血者,有之,然阳明主乎多 
血。若为热郁内逼,任令妄行,故小儿吐血,属胃者,十有七八。更有尚在襁褓而吐 
血者,多由重帏暖阁,火气熏迫或过啖辛辣,流于乳络,儿饮之后,停滞不散,积温 
成热,热极上崩,是以或吐、或衄、或下为尿血者有矣。若久嗽气逆,面目浮肿而嗽吐 
血者,是肺虚损也,随症治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吐血(儿科)
辰胶散
属性:治小儿吐下血。 
阿胶(炒) 蛤粉(各一钱) 辰砂(水飞) 为末,用藕汁白蜜调服。 
x又方x 
消瘀止血,用藕节晒干,为末,人参白蜜同煎汤调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吐血(儿科)
犀角地黄汤
属性:治血虚火盛,吐衄妄行,溺血便血。 
犀角镑末 生地黄 白芍药 牡丹皮(各一钱五分) 水煎去渣,入犀角末服之,如 
忿怒致血者,加山栀、柴胡。 
凡禀阴气至纯者,莫过于犀角,得浊阴下降者,莫过于地黄,白芍酸收,丹皮清降 
凉血止血之要品,泻南实北之神方也。因于怒者,气必逆上,故加山栀以屈曲下行;肝 
喜疏泄,故加柴胡以达其木郁。本用四味独名犀角地黄者,所重在二味,白芍、丹皮不过佐助耳。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吐血(儿科)
当归补血汤
属性:治气血虚热,面赤烦渴,脉大而虚。 
黄 (炙,一两) 当归(酒洗,二钱) 水煎,空心服之。 
东垣曰∶《经》云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此多得于饥饱劳役,症类白虎,惟 
脉不长实为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黄 乃甘温补气之剂,此本血虚,何反用之为君 
耶?《经》曰∶治病必求于本;又曰∶阳生阴长,故血虚补气,治其本也。佐以当归之 
润,正与阴血相投,二物并行,则上下表里,无处不到,故名补血汤。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吐血(儿科)
双荷散
属性:治卒暴吐血。 
藕节(七个) 荷叶顶(七个) 同蜜擂细,水 
煎去滓,温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吐血(儿科)
天冬汤
属性:治思虑伤心,吐血衄血。 
人参(五钱) 远志(去心,甘草水煮) 白芍药 天门冬(去心) 麦冬门(去心) 
黄 藕节 阿胶(蛤粉炒) 没药 当归 生地黄(各一两) 甘草(炙,五钱) 每 
服四钱,姜水煎温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方脉吐血咳血咯血唾血合参
属性:《经》曰∶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吐血;又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 
上∶又曰∶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胞移热于膀胱,则癃而尿血;又曰∶结阴者,便血 
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夫血者,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 
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 
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出入升降,濡润宣通,靡不由此也。饮 
食日滋,故能阳生阴长,取汁变化而赤为血,注之于脉,充则实,少则涩,生旺,则 
诸经恃此长养,衰竭,则百脉由此空虚,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神静则阴生,形役 
则阳亢,故血者,难成而易亏,失调则变生于反掌,火载则上行,挟湿则下行,为病种 
种。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中则虚劳,枯槁于外则消瘦,忘反于下则便红,移热膀胱 
则溺血,渗透肠间为肠风,阴虚阳搏则为崩中,湿蒸热瘀则为滞下,热极腐化则为脏 
血,火极似水,血多紫黑,热胜于阴则为疮疡,湿滞于血则为瘾疹,凝涩于皮肤则为冷 
痹,蓄之在上则为妄,蓄之在下则为狂,跌扑损伤则瘀血内聚,血行清道出于鼻,血行 
浊道出于口,咳血衄血出于肺,呕血出于肝,吐血出于胃,痰涎血出于脾,咯血出于 
心,唾血出于肾。耳血曰 (音二),鼻血曰衄,肤血曰血汗,口鼻俱出曰脑衄,九窍 
俱出曰大衄,便血清者属营虚有热,浊者属热与湿,色鲜者属火,黑者火极,血与泄物 
并下者,属有积,或络脉伤也。尿血因房劳过度,阴虚火动,营血妄行,血色黑黯,面 
色枯白,尺脉沉迟者,此下元虚冷,所谓阳虚阴必走也。有呕吐紫凝血者,《原病式》 
云∶此非冷凝,由热甚销烁,以为稠浊,热甚则水化制之,故赤兼黑而紫也。有汗血 
者,由大喜伤心,喜则气散,血随气行也。下血,先见血后见便为近血,自大肠来,先 
有便后见血为远血、自肺胃来,肠胃本无血,由气虚肠薄,故血渗入而下出也。东垣 
曰∶除伤寒家衄血外,凡杂病见血,多责其热,血上行为逆,其治难,下行为顺,其治 
易,故血上行,或唾、或呕、或吐,忽变而下行为恶痢者,吉兆也。丹溪曰∶口鼻出 
血,皆是阳盛阴衰,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小窍,法当补阴抑阳,气降则血自归经 
矣。有阳气虚本虚,复为寒凉伤之,以致肃杀之气,色脉并见沉而不浮,尺小于寸,右 
弱于左,色夭而血黯者,用生脉散加肉桂一钱,熟附子一钱,甘草五分;继以理中八 
味,相须间服,喘嗽痰血,皆为平复,故《三因方》云∶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以 
其方最理中脘,分别阴阳,安定气血,凡患人果身受寒气,口食冷物,邪入血分,血得 
冷而凝,不归经络而妄行者,其血必黑黯。其色必白而夭,其脉必微迟,其身必清凉, 
不用姜桂,而用凉血之剂殆矣。 
凡用药者,要认血来本原,不可妄治,以致变乱。夫治血,当明血出何经?不可概 
曰吐血衄血,多是火载血上,错经妄行越出上窍,过用寒凉。夫火者,无形之气也,非 
水可比,安能称载?盖血随气行,气利则血循经,气逆则血乱,气有余即是火也。实由 
气逆而血妄行,兼于火化,因此为甚。《经》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暴瘅内逆,肝肺 
相搏,血溢鼻口是也。又东垣曰∶血妄行上出于鼻口者,皆气逆也。况血得寒则凝,得 
热则行,见黑则止,迹此观之,治血若不行兼之调气,而纯以寒凉是施,则血不归经, 
且为寒所凝滞,虽暂止而复来也。且脾统诸血,寒凉伤脾,脾虚尤不能约束诸血,其变 
症可胜言哉!然调气更莫如导火,火归而气自顺矣。 
吐血者,荣气溢入浊道,留聚膈间,满则吐血,名曰内衄。然先哲皆以为热,其因 
于寒者,理亦有之,何则寒邪属阴?荣血亦属阴?风伤卫,寒伤荣,各从其类,人果身 
受邪,口食寒物,邪入血分,郁遏内热,无从发泄,血乃沸腾在上则从口而出,在下则 
从便而出。若此者,实病机之所有,焉得为尽无也。但其血色之黑,与吐血因热极而反 
兼水化者相似,兹则宜于脉证间求之,脉微迟而身清凉者,寒也。洪数而身烦热者,热 
也。寒则温之,热则清之,治法大不同矣。若吐血发渴者,名为血渴,宜四物汤,或十 
全大补汤。 
凡内伤暴吐血不止,或劳力过度,其血妄行出如涌泉,口鼻皆流,须臾不救,急用 
人参一两,或二两,为细末,入飞罗面二钱,新汲水调如稀糊,不拘时啜服;或用独 
参汤亦可。古方纯用补气,不入血药,何也?盖阳统乎阴,血随乎气,有形之血,不 
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令无形生出有形也。若有真阴失守,虚阳泛上,亦大吐 
血,又须八味地黄汤,固其真阴,以引火归源,正不宜用人参,及火既引之而归矣。人 
参又所不禁,阴阳不可不辨,而先后之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况人参虽谓补阳,乃 
阳中之阴药。若与白术、黄 同用,峻补后天元气之阳,与附子、鹿茸同用,大补先天 
元气之阳,与当归、地黄同用,则补阳中之阴,率领群阴之药,上至阳中之阴分,所佐 
一异,功用便殊矣。 
凡失血之后,必大发热,名曰血虚发热。古方立当归补血汤,用黄 一两,当归 
二钱,名曰补血,而以黄 为君,阳旺能生阴血也。如丹溪于产后发热,用参、 、 
归、芎,黑姜以佐之,或问曰,干姜辛热,何以用之?盖姜味辛,能引血药入气分而生 
新血,况炒黑则止而不走。若不明此理,见其大热,六脉洪大,而误用发散之剂,或以 
其象白虎汤症,而误用白虎,立见危殆,慎之哉! 
曹氏云∶吐血须煎干姜、甘草作汤与服,或四物理中汤亦可,如此无不愈者。若 
服生地黄、藕汁、竹茹去生便远。《仁斋直指》云∶血遇热则宣流,故止血多用凉药。 
然有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荣气虚散,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耳。外必有虚冷 
之状,法当温中,中温则血自归经络,可用理中汤加南木香,或干姜甘草汤。其效甚 
着,又有饮食伤胃,或胃虚不能传化,其气逆上,亦能吐衄,木香理中汤,甘草、干姜 
汤最宜,出血诸证,每以胃药收功,切不可投以苦寒之剂,故曰∶实火之血,顺气为 
先,虚火之血,养正为先,气壮自能摄血也。 
《褚氏遗书》云∶喉有窍,咳血杀人,肠有窍,便血杀人。便血犹可治,咳血不易 
医,喉不容物,毫发必咳,血既渗入,愈渗愈咳,愈咳愈渗,饮溲溺者,百不一死, 
(言之太过),服寒凉者,百不一生(的确之论),血虽阴类,运之者,其阳和乎,玩阳 
和二字,褚氏深达阴阳之妙者矣。时珍曰∶小便性温不寒,饮之入胃,随脾之气,上归 
于肺,下通水道,而入膀胱,乃其旧路,故能治肺病,引火下行。其味咸而走血,故治 
血病。盒饭乘热即饮,则真气尚存,其行自速,冷则惟有咸寒之性而已。若炼成秋石, 
则真元之气渐失,不及童便远矣。 
海藏云∶胸中聚集之残火,腹里积久太阴,上下膈绝,脉络部分,阴阳不通,用苦 
热以定于中,使辛热以行于外,升以甘温。降以辛润,化严肃为春温,变凛烈为和气, 
汗而愈也。然余毒土苴犹有存者,周身阳 
和,尚未泰然,胸中微躁而思凉饮,因食冷物,服凉剂,阳气复消,余阴再作,脉退而 
小,弦细而迟,激而为衄血、吐血者有之,心肺受邪也,下而为便血、溺血者有之,肾 
肝受邪也,三焦出血,色紫不鲜,此重沓寒湿,化毒凝泣,水谷道路浸溃而成。若见血 
症,不详本末,便用凉折变乃生矣。 
黄柏、知母既所禁用,治之将何如?若与前所论理中温中无异法,何必分真阴真阳 
乎?殊不知温中者,理中焦也,非下焦也,此系下焦两肾中先天之真气,与心肺脾胃后 
天有形之体,毫不相干,且干姜、甘草、当归等药,俱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