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03-李翰卿 >

第42章

303-李翰卿-第42章

小说: 303-李翰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义'
此麻黄汤加减方之一,乃温散寒邪兼清里热之方。
'主治'
(1)太阳病,恶风寒,无汗,身疼痛,脉浮有力,兼烦躁、喜冷性饮食等症。
(2)溢饮,四肢发肿(此证因发肿的关系,脉浮不甚显著)。
按:以上二证必须注意有恶寒无汗和烦躁喜冷性饮食等症。因恶寒无汗方宜使用麻桂,烦躁喜冷方宜使用生石膏。
'药品'
麻黄一至三钱 桂枝一至二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生石膏(研)二至四钱 杏仁一钱至钱半 生姜一钱至钱半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取全身微汗为度,不可如水淋漓,因汗出多易致亡阳。若一服汗出则停后服。
按:旧日对于汗出多者用温粉扑法。根据实践认为,只要诊断和用量上考虑确当,即无采用之必要。
'用药大意'
麻黄汤加姜枣以散表寒,生石膏以清里热。
'禁忌证'
(1)脉微弱,汗出恶风之烦躁不可服。因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睏,造成亡阳之证.
(2)少阴病,不汗出,烦躁者,忌之。因此系阳虚阴寒之证。
(3)无喜冷现象者不可服。因无里热也。
'类似方剂参考'
(1)麻杏甘石汤:此解表清里,治表寒较轻里热较重证之方。
(2)桂枝:二越婢一汤:此解表清里之轻剂。
(3)犹龙汤:此治温病不汗出烦躁之方。
中医瑰宝苑 《李翰卿》san
 



小青龙汤方第二十九
'方义'
此辛温解表兼祛水饮之方。
'主治'
太阳病,无汗,咳嗽,吐痰,气喘,不得卧,身肿等。但必须没有口渴、喜冷饮的内热现象。
'药品'
麻黄一至二钱 生杭芍一至二钱 细辛五分至一钱 桂枝一至二钱 干姜五分至一一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五味子五分至一钱 半夏一至二钱
'加减法'
(1)渴者,去半夏加瓜蒌根一至二钱,因半夏性燥,故以清热生津之蒌根代之,或仿《金匮要略》加生石膏一至二钱。
(2)利者,去麻黄,加茯苓一钱半至二钱。原系加荛花,太原本地无此药。因利为里证,不宜发表,宜利水,故加茯苓。
(3)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钱至钱半。噎是痰涎水气阻碍食道或胃脘之间,饮食不得下行之证,不宜麻黄解表,而宜附子温里,因痰涎水气得温方可散也。
(4)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者,去麻黄,加茯苓钱半至二钱。
(5)喘者,加杏仁(原方去麻黄,根据实践经验,麻黄治喘有效,不必去掉)。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桂二方以散表寒.细辛、五味以止咳嗽,干姜、半夏以除痰饮水气。(根据实践,生姜、杏仁不可去掉。)
'禁忌证'
无表证者忌之,有口渴喜冷饮者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香苏散:此治外感风寒咳嗽之通用方。
(2)银翘散、桑菊饮:此二方是治外感风热咳嗽之方.
(3)小青龙加石膏汤:此治本证兼有热证之方。
(4)从龙汤:此治服本汤后其病未愈或愈而复发之方。
小建中汤方第三十
'方义'
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方。
'主治'
腹痛喜按,或心悸心烦。但必须是不喜冷性饮食,脉虚弱者。
按:此方补而不滞,治虚而兼寒之胃下垂、大便不利、腹胀,不适用参、芪补剂者用之最效。
'药品'
桂枝一钱半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钱半至二钱生杭芍三至六钱 大枣二至四枚 饴糖二至四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一茶杯,去滓,人饴糖再煎至半茶杯,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芍药温通血脉,饴糖、大枣、生姜、炙草补中散寒,故治虚而兼寒之种种疾病。
'禁忌证'
呕家不可服,甘能动呕也。喜冷者不可服,热证不宜用温性方药也。腹痛拒按者不可服,实证不宜用补性方药也。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芍药汤:此是治寒性腹痛之方。
(2)桂枝甘草汤:此是治心阳虚心悸之方。
(3)内补当归建中汤:此是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绞痛不止之方。
小柴胡汤方第三十一
'方义'
此和解少阳半表半里,散风清火,降逆止呕,补正祛邪,治少阳虚证之方,也系少阳病之主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头晕目眩,或头角痛,口苦,咽干,苔白,耳聋,溺赤,脉浮弦而细。
'药品'
柴胡二钱半至四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半 人参一钱至一钱半 炙草五分至一钱 生姜二至三片 半夏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1)胸中烦而不呕者,去人参、半夏,加瓜蒌实。烦是热证,不宜人参大补,恐助热也;半夏止呕,今不呕,故去之;瓜蒌实能通胸中之热,故加之。
(2)渴者,去半夏,加人参、瓜蒌根.渴者,津液不足也,半夏性燥伤津,故去之;人参、蒌根生津,清热止渴,故加之。
(3)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腹痛是寒邪郁滞不通的证候,故去黄芩之寒,加芍药以通血痹,通则不痛也。
(4)胁下痞坚者,去大枣,加牡蛎。去大枣者,恶其甘以助满也;加牡蛎者,取其咸以软坚也。
(5)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心悸、小便不利者,是阳气虚,水气停宿也。黄芩性寒,恐伤阳气,故去之;茯苓利水,故加之。
(6)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不渴是津液尚足,故不须人参之生津;外有微热是兼太阳之表邪,故须加桂枝之解肌。
(7)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咳是寒邪与水饮伤肺,肺气上逆之证,故去参枣之补,生姜之散;加干姜温肺寒,以化水饮,加五味敛肺气,以止咳逆。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渣温服。
'用药大意'
柴胡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主药,对于寒热往来、胸胁满、头眩痛等症最为相宜;黄芩泻火以治口苦;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参、草、枣补胃气之虚,并调和诸药。
'禁忌证'
少阳实证,胸下及腹拒按,大便燥者,忌之;伏暑、湿温所见之胸痛寒热如疟,及太阳病寒热如疟等证,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大柴胡汤:此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第三十二
'方义'
此是小柴胡汤加减之方,也是和解方中寒热并用之剂。
'主治'
太阳病误用汗下后,形成小柴胡证的兼证,其症寒热往来,胸胁满结,口渴,心烦,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必须具有大便溏,或口苦,太阳证未尽,或脉浮有力等。
'药品'
柴胡一至三钱 桂枝一至二钱 干姜一至二钱 炙草一钱 牡蛎一至三钱 瓜蒌根钱半至三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按:此方初服微烦,因药力未及,且用桂、姜散阳郁之寒,散寒必先助火,虽有黄芩以减其热,但仍难免出现心阳火郁之心微烦之症。再服桂、姜,辛温之性已升达,而火郁外发,故汗出便愈。
'用药大意'
往来寒热、胸胁满是小柴胡汤的主症,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渴而不呕,故去半夏加瓜蒌根;胁下满结,故去火枣,加牡蛎;心烦是内热的表现,故用黄芩以清之;下后大便不正常,故加干姜以温之;因太阳证未尽,或但头汗出,或外有微热,或身有痛处,或脉浮有力,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调和营卫。
'禁忌证'
没有大便溏,不得用干姜;没有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不得用桂枝;没有脉浮无力,不得用人参。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的加减法:此是本方用药的依据。
(2)栀子干姜汤:此是本方使用干姜的标准。
(3)金匮柴胡桂姜汤:即本方之异名,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此是本方使用桂枝的标准.
柴胡桂枝汤方第三十三
'方义'
此和解少阳、调和营卫之方。
'主治'
发热恶寒,骨节疼痛(桂枝证),呕吐,胸胁满闷,口苦(柴胡证),脉较弱。
'药品'
柴胡钱半至三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 人参一钱至钱半半夏钱半至二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 桂枝一至二钱 芍药钱半至二钱 生姜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此合桂枝、柴胡二方,而各取其半,用以和解太阳少阳各半之邪。
整理者按:《千金翼方)卷九本方的方论“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亦足资参考。
'禁忌证'
脉有力者不可使用,因方内有人参之补,恐犯实实之戒。
'类似方剂参考'
(1)人参败毒散:此补正祛邪之方,但散邪药较多。
(2)桂枝人参汤:此祛邪补正之方,但温补之药较多。
(3)柴葛解肌汤:此治三阳合病之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第三十四
'方义'
此散邪安神,泻火祛痰,兼扶正之剂,乃救误中较为复杂之方。
'主治'
伤寒误下后神识失常,烦惊,谵语,胸满身重,小便不利等。但必须兼有寒热往来或发热恶寒等太少两阳的表证现象。及大便不利、口苦、吐痰、脉虚等虚实错杂现象。
'药品'
柴胡一至三钱 黄芩一至二钱 生姜一钱至二钱半 龙骨一至三钱 人参五分至一钱 桂枝一至二钱 牡蛎一至三钱 铅丹五分至一钱 茯苓二至三钱 半夏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大黄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煎时大黄可在煎至水去一半时加入。
'用药大意'
柴胡、桂枝、生姜以散邪;人参、大枣以扶正;龙骨、牡蛎、铅丹、半夏以安神祛痰;黄芩、大黄以泻火通便;茯苓利水以祛湿。
'禁忌证'
单纯精神失常,或脉不虚,或大小便通利者,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此柴、芩、半夏和人参同用治少阳虚证之方。
(2)大柴胡汤:此柴、芩、半夏和大黄同用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此桂枝和龙、牡同用,治心阳虚,镇心安神之方。
大柴胡汤方第三十五
'方义'
此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表里两解之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吐,口苦(少阳表证),心下或腹部拒按,及大便不利(阳明里证)等。但舌苔必黄白相兼,脉象必浮沉有力。
'药品'
柴胡二至四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半 生杭芍钱半至二钱半 半夏钱半至三钱 生姜二至三钱 枳实钱半至二钱半大枣二至四枚 大黄一至二钱
'加减法'
(1)大便利者去大黄,恐攻下太过也。
(2)舌苔黄燥或舌质红赤,内热太甚者,宜去半夏,酌加石膏、生地、芍药。
'煎服法'
水三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柴胡、半夏、黄芩、生姜以解少阳之表;芍药、大黄、枳实以泻阳明之里;大枣之甘以保护胃气。
'禁忌证'
单纯少阳半表半里证,不兼阳明实证者,不可用;单纯阳明实证,不兼少阳半表半里证者,也不可用。因奉方兼有两方面之作用故也。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此治少阳虚证,和解之方。
(2)柴胡加芒硝汤:此治少阳虚证兼阳明燥热之方。
柴胡加芒硝汤方第三十六
'方义'
此治少阳虚证兼阳明实证,救误之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口苦,胸胁满,呕吐,日晡潮热,因误下后大便微利,但必须腹有拒按。
按:此证腹部不拒按者,也可先用小柴胡汤,因小柴胡汤也有治疗潮热的作用。若小柴胡力有未胜,则适用本方为是。
'药品'
柴胡二至三钱 黄芩一至二钱 人参五分至一钱 炙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