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李翰卿-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文(四十五):“暑月饮冷过多,寒湿内留,其证上吐下泻,水谷不分,肢冷脉伏,治宜温热之剂,调脾胃利气散寒,方用大顺散。”
按:仲景理中汤可作参考,但须注意确如其分,因为夏月寒湿之证,温补太过,往往转为痢疾。
原文(四十六):“湿邪伤脾,寒邪伤肾,虚阳外越,其证腹痛下利,胸痞烦躁,口渴,脉数大按之豁然而空,治宜热因寒用,即热约冷服,方用冷香饮子。”
按:虚阳外越之旺必须根据孟英之辨证方法方能无误。《伤寒论·少阴篇》前二十九节解说评按
《伤寒论·少阴篇》从281节起至325节止,共45节,,在李翰卿遗留的资料里.有少阴篇前29节的临床解说按评/j为了忠实反映李老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思想,特将这份不完整的资料如实整理抄录如下,而不作补充续写。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解说'
少阴:是十二经中的心肾二经,即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仲景治疗伤寒按六经分病,只称少阴,不分手足,似乎双方并重,但临床上足经病证较多,所以古人有伤寒传足不传手之说。
少阴之为病:是说什么是少阴病。
脉微细:脉,是寸口桡骨动脉。微,是微小,由于气虚。细,是纤细,由于血虚。
但欲寐:是神识开始昏迷,有欲睡的状态。由于正气不 足,被邪所困。
'评按'
这是认识少阴病最主要的两种症状。古人所以叫作少阴的提纲。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白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电。
'解说'
欲吐不吐:寒邪波及胃部的症状。
心烦:是心中麻烦,乃欲吐时的一种自觉症状。余乡称欲吐症状为心烦,正是这个意思。与热证心烦不同之处是没有口苦舌干、口渴喜饮、小便赤等症。
白利而渴:利是大便粪稀;自利是没有任何引起下利的外界因素而自然形成的下利证。这种下利由于肾阳虚而有寒,大肠中的水分不能完全吸收故下利。下焦的水分既不能充分吸收,上焦的津液因而不能敷市,故口渴。仲景引水自救之说,正是说明这种口渴不是热证。
小便色白:也是阳虚有寒主症之一。仲景之解释清楚,不必重复。
'评按'
本节的重点有二:第一,补充提纲中阳虚症状之不足;第二,提出类似热证之口渴证让人加以区别。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解说'
脉阴阳俱紧:紧,是脉象如转索状。阴阳指尺寸而言。这是“寒邪直中少阴”主症之一,是沉脉中的阴阳俱紧,与太阳篇第3节浮脉中的阴阳俱紧完全不同。
反汗出:言不应当出汗而出汗,是阴寒太甚。阳虚不能卫外所致。
亡阳:是阳气虚到极点的名词。
此属少阴:是说明亡阳证为少阴经阳气将绝独有的证候,其他部分之阳虚有寒,都不可以亡阳称之。
咽痛:虚阳上浮所致。
吐利:阳虚外脱之故。
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解说'
咳而下利:是肾阳虚水气不化,上冲于肺则咳,下走于肠则利。
谵语:寒水证本不能骤发谵语,今忽有谵语者,是由于被火气劫,发汗,心神亢越之故,不是热证。
小便难:也不是热证而是津伤,故仲景自注云“以强责少阴汗也”。
'评按'
本节之谵语一证。是火乱神明或是心神亢越,从字面上是不易认识清楚的,必须在临床上细心体会方能确定。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解说'
脉细沉数:细为血虚,沉为在里,数与沉细并见为血虚有热之里证。
病为在里不可发汗:凡有表证者,或表寒直中阴经者,或表里证相兼者,这样或多或少均有发汗之法;凡是里证,不论虚寒虚热,均无发汗之道理,所以说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评按'
仲景52节云“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可见数脉并不忌汗,但数而浮,病在表者,方可汗之。若数而沉细,病在里者,绝没有发汗之必要。因为本节是从表里上着眼。而不是从寒热上着眼。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解说'
脉微:为阳气虚。
尺脉弱涩:为阴血少。
'评按'
真正的少阴病,在伤寒多是真阳虚,在温病便多是真阴虚.根本没有使用汗下的治法。麻黄附子二方是兼太阳之证。三承气汤证是阳极似阴的类似证,都不是纯粹的少阴证,决不可援以为例,以混淆少阴病的治法。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解说'
脉紧:是里寒证的脉象。
自下利:好像病势由寒转虚形成下焦虚脱之证。
脉暴微,紧反去:也好像是由寒转虚的脉象。
手足温,虽烦:只有这两种症状才是阳气回、阴寒退的主要现象。
'评按'
少阴虚寒之证能否治愈,主要以阳气之复与不复,阴寒之退与不退为标准。本节如果根据前三症来看根本没有自愈的希望,只有加上后二证才是阳回阴退的具体表现,才是病愈的真正标准。但“必自愈”三字,我认为不应该把它肯定起来,不用药等待自愈,仍应该根据症状作适当的处理,方不致误犯功败垂成之戒。
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解说'
下利:是少阴病阳虚证。
利自止:有两种机制,一是阳气来复,一是阴尽阳绝。前者乎足温暖,后者手足厥冷。本节之利自止是属于前者,所以手足温。
恶寒而蜷卧:蜷卧是四肢蜷曲而卧,是恶寒较甚的表现。
'评按'
本节可治之机也是阳气较胜之故。
289.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解说'
恶寒而蜷:是阳虚阴盛之证。
时自烦,欲去衣被:是阳气有来复之机。
'评按'
本病可治的关键也是阳气有来复之机的缘故。
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评按'
本节只言阳寸微,阴尺浮,并无其他症状,试问根据什么认为是少阴中风?病名尚不能肯定,又如何知道欲愈之脉?
编者按:上述评按是李老用红笔圈改后的字样。第一稿“病名”云云作“少阴中风有轻有重,难道任何中风这种脉象都是欲愈之脉?注家随文敷衍,有什么用处?”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评按'
六经欲愈的时间,只可作为服药时的有利条件,就是在这个时间前3小时把药服下去,可能增加一些治愈的希望。但真正的效果究竟还在药之对证与否,时间是不能肯定的。、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解说'
少阴病吐利:是阴盛阳虚的寒证。
f足不逆冷,反发热者:是阳回阴退之热证,所以这两种症状并见绝不是死证。
脉不至:是吐泻交作之时,正气暴虚,脉象一时不能接续(急性霍乱证者经常发现)。
灸少阴七壮:即少阴经之太溪穴,在内踝后跟骨动脉陷中,七壮即艾炷七个以通阳复脉。
'评按'
本证内服温药外用灸法并行不悖,很有好处。陶氏用好酒姜汁半盏内服法也可试用。
293。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解说'
少阴病:此病应当脉微细数。
一身手足尽热:是少阴心经血虚有热。
热在膀胱:足心热由小肠而及于膀胱也。
便血:指小便血,这也是热伤阴络之证。
'评按'
过去书多多有寒邪变热之说,根据实践,除伤寒阳明汙一方面由于患者素有内热,一方面由于伤了津液,这样是可能寒化为热的,至于少阴寒证主要由于阳虚所致,纵有发热之证,不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或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假热,便是开始时期的太阳兼证,而真正阴寒变为阳热之证,从来没遇过。可能我的经验不多,也未可知,希望全国前辈多多指教为盼。
至于治疗之法,柯氏所用之黄连阿胶汤最宜,但苦燥之药应当少用,因为此证多属于阴虚之热,如果是真正实热,绝不可以少阴名之。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解说'
但厥无汗:少阴病阳气衰微,不能温煦四肢,故手足厥冷,更不能蒸发津液而为汗,故无汗。这是少阴病的正常现象。
而强发之:少阴病除兼太阳发热证可以温阳微汗外,决不可强用发汗之法治之。
必动其血:如果强发其汗必然会形成各部出血证,因为汗为血之液,发汗药多辛温之品,所以不得其汗必动其血。
下厥上竭:下厥是指阳亡于下的厥证而言,上竭是指阴竭于上的出血而言。
难治:下厥当用热药,上竭当用凉药,相反相妨故为难治。
'评按'
各病的治法都必须根据古人多年来的经验,有成方者必须结合具体症状选用成方,有成法者也必须结合具体症状选用成法,既无成方又无成法者也可以触类引申以研究新的治法,这样即便不见效也绝无害处。如果无原则地随便用药,鲜有不损人者。本节强发汗之法,正是随便乱用药的典型事例,学者应当引以为戒。
295.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
'解说'
恶寒:阳气不足之证。
身蜷而利:阳虚寒甚之证。
手足逆冷:真阳已败之证。
不治:是因纯阴无阳之故。
'评按'
舒驰远说:此证尚未汗出息高,急投四逆加人参或可不死。我认为年龄体质及发现阴寒证的时间都有关系,在用药上宁重勿轻,并宜频频服之,使脉象逐渐恢复,以防止脉暴出的危险。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解说'
吐利:是肠胃寒盛之证。
躁烦:躁系手足躁扰不安,为阳气欲离,属肾;烦系心中烦乱不耐嘈杂,为阳气无依。余详本证。
四逆:是手冷过肘,足冷过膝,乃阳亡之证。
'评按'
此系阳虚欲脱之候,故属死证,但在未死之前仍宜设法挽救,不可坐以待毙。要尽医者之责任,但必须预先告知病者亲属,以免误会。
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解说'
下利止:是阴竭于下,不是阳气有回复之机。
头眩:阴竭于下,阳无所附,浮越于上,故头眩。
时时自冒:冒是神识昏冒,由于阳浮于上,神气散乱之故。
'评按'
本节之死,是由于阴竭于下,阳脱于上之故。
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解说'
四逆:手冷过肘、足冷过膝的阴盛阳亡之证。
恶寒身蜷:是怕冷得厉害,身体蜷缩为一团。
脉不至:由于阴寒过盛,血脉不能畅行四肢,所谓真阳败绝之证。
不烦而躁:阳盛则烦,阴盛则躁,不烦而躁者,有阴无阳也。
'评按'
本节之死是有阴无阳之故。
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解说'
息高:是仅能呼气而不吸气之证,乃肾气下绝,肺气上脱之故.
'评按'
本节致死之由是肾中生气已绝的缘故。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解说'
脉微细沉:是少阴病之本脉。
但欲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