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03-李翰卿 >

第3章

303-李翰卿-第3章

小说: 303-李翰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从年龄的老幼上判断:如百日咳为小儿常见的一种咳嗽;慢支、肺心病之咳嗽,则多为中老年人特别是北方老年人所患的一种疾病等。
6.从兼症的情况判断:如咳嗽兼见恶寒、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或浮缓者,为风寒外感;咳嗽兼发热或恶寒头痛,痰黄粘稠而咳痰不爽,口渴咽痛,或有汗或无汗,脉浮而数者,为风热咳嗽;咳而痰多且稀,舌白滑润,不渴,脉弦滑,不喜冷性饮食者,为湿痰或痰饮咳嗽;咳而兼有表寒的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同时又兼见里热的口干、口苦、口渴喜冷性饮食等症者,为寒中包火咳嗽;燥咳胸痛,咳吐臭脓,或大量吐血,血中似有脓而腥臭,脉数实者,为肺痈咳嗽;咳血证已愈或未愈期间,兼见倚息不得卧,或侧卧一边者,多为瘀血咳嗽;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为胃咳;咳呕胆汁,为胆咳;咳而遗溺,为膀胱咳;咳而腹满,不欲饮食,为三焦咳;咳而遗矢,为大肠咳;咳而矢气,为小肠咳;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者,为肝咳;咳而右胁下隐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为脾咳;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为肺咳;咳而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中喉痹,为心咳。
湿痰咳嗽治疗七法
湿痰咳嗽是咳嗽病的一种常见证候。多因饮食生冷过度,伤及脾阳,或素体脾肾阳虚,复感寒湿之邪,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渍于肺,肺失宣降,发为痰湿咳嗽。证候表现以咳嗽、痰多而稀且易丁排出、胸闷、苔腻、脉滑、饮食减少、不喜冷性饮食等为特点。
治疗湿痰咳嗽有以下七种方法:
1.利水:古人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痰之本为水也,故利水之治,可消生痰之源。代表方剂如十枣汤、控涎丹等。十枣汤重在水饮停蓄于胸腹,控涎丹则重在水饮停滞于胸膈。
2.燥湿:水湿内停,可凝聚生痰,故燥湿为治痰之上源的根本方法之一。代表方剂如加味二陈汤(二陈汤加杏仁、干姜、细辛、五味子)、六安煎(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等。
3.温阳:水饮为阴邪,得温方可消散,故温阳即温化痰饮,为治湿痰咳嗽之常法。代表方剂如苓桂术甘汤、附子理中汤等。
4.健脾:因脾属土,土能渗湿,又能制水,水湿的布运,全赖脾气的健运,方不致生湿、生痰。故健脾为治湿痰的根本方法。代表方剂如六君子汤、二陈汤等。
5.理气:指理肺气。因肺主一身之气,又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气行则水行,湿痰随气而行散,不致阻肺致咳,故理气为运化痰湿的重要方法。代表方剂如参苏饮、通理汤等。
6.散寒:湿痰咳嗽每多内伤、外感合并,如素体有湿痰或水饮,又兼外感寒邪,内外夹攻,使湿痰更甚,此时,解表散寒尤当重要。代表方剂如小青龙汤、杏苏饮等。
7.补肾:因肾藏一身之元阳,肾脏主水,又脾阳之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肾气行则脾气运,水自行也,故补肾为治水湿之根本。代表方剂如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
附案:
案一翟某,女,45岁。门诊号:58705。
1962年11月13日初诊:咳嗽、胸闷、气短、头痛、口不渴、大便溏1周,舌苔白腻,脉弦滑。此为中阳不振,水湿停聚。治宜温阳(温化痰饮)法。方用加味苓桂术甘汤:
茯苓9克桂枝6克 生白术6克 陈皮7.5克川贝4.5克 什草3克
水煎服。1剂见效,3剂痊愈。
按:苓桂术甘汤为《伤寒杂病论》原方,广泛运用于外感变证及内伤杂证。本方治证,不论伤寒吐下之后,抑或是内伤杂证,究其成冈,皆为中阳不振,水湿停聚所致。治法属于温阳化饮的温法,即《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方中以甘淡之茯苓为君,取其健脾利水、渗湿化饮之功。但湿饮为阴邪,得温方可消散,故臣以辛温之桂枝,以温阳降冲,与茯苓相伍,既可温阳以助化饮,又可通阳化气,内通阳气,外解肌表,实为本方温阳化饮法之核心。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运化。佐使以甘草,一者调和诸药,益气和中,一者以复脾胃升降之权。加陈皮理气燥湿,和中化痰,以助苓、术之功,川贝母止咳化痰,为治肺止咳之要药。全方药味精干,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诚为以温法治湿痰咳嗽之良方。
案二:苗某,男,42岁。门诊号:62842。
1963年3月30日初诊:咳嗽、气短3个月,痰多白粘,胸闷,胃脘胀满,舌苔白腻,脉濡滑。此为痰湿中阻。治宜燥湿(化痰)法。方用加味二陈汤:
半夏7.5克陈皮7.5克茯苓9克桂枝7.5克 白术7.5克炙甘草3克
水煎服。2剂而咳嗽止,4剂而气短、胀满除,6剂痊愈。
按:本例患者系痰湿从脾胃滋生,上渍于肺,故咳嗽而痰多,且为白粘痰。李老常用《局方》二陈汤治疗痰湿中阻所致之咳嗽及一切病证。痰湿中生,源于脾虚湿盛,故加内术以健脾燥湿;妙用桂枝,一可内通阳气以助化湿,二可外达肌表,解肌以宣肺,使痰湿除而咳自止。
小儿五更作咳 治宜通里攻下
五更时作咳,为食积咳嗽的一种常见证候,多发生于小儿。其病多由饮食不节或脾虚,食积不化,胃失和降,火气上逆冲肺所致。证候特点以咳有定时,多在五更时作咳,胃部、脐部拒按为特征。
治宦消食去积为主,兼清理肺气。代表方剂为:
1.加味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陈皮、柴胡、杏仁。主治小儿停食,后半夜(多在五更)出现咳嗽气短,汗出,脐腹拒按者。
2.加味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加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炒栀子、寸冬。主治食积咳嗽兼肝气郁滞,寒热,口苦,呕吐者。
3.保和丸加减:主治积食停滞,胸脘痞满而咳不止者。
4.平胃散加减:主治积食不去,脘腹胀满,湿阻中州而咳者。
附案:
靳某,男,8岁。门诊号:27693。
1960年4月5日初诊:近1周来,每于后半夜咳嗽频作,咳有定时,多在五更时分,同时兼有气短,汗出,脐腹硬满拒按,大便干结,舌苔黄燥,脉弦滑而微数。诊为食滞肠胃,化火上冲于肺的大承气汤证。治宜通里攻下,釜底抽薪,兼以清理肺气。处方:
枳实3克厚朴3克 大黄2.5克元明粉1.5克(冲服) 陈皮4.5克柴胡2.5克杏仁3克
1剂,水煎服。嘱咐患者,服第一煎后,会出现肚子拧痛,大便稀,日行1~2次,此为正常反应,应以流食调养。第二煎后,腑气大通,自觉上下通气,身轻气爽,次日五更及以后咳嗽再未发作。
按:此例患者,系因饮食不节,食滞不化,脾胃失运,故脘腹胀满,脐腹拒按,食积既久,化热上冲于肺,肺失清降,以致咳嗽气短,大便干结,舌苔黄燥,脉滑而数,结合腹满、拒按等症,大承气汤证的“痞”、“满”、“燥”、“实”、“坚”特征兼而备之。故急用大承气汤通腑攻下,釜底抽薪,以治食积咳嗽之本,加陈皮理气化痰,杏仁止咳平喘,柴胡清降肺热,共成通腑泄热、清肺化痰止咳之神效。
咳喜侧卧一边 当从瘀血论治
临床常遇咳嗽而喜卧一侧,翻身则咳益甚,或咳逆倚息不得卧,坐则咳轻,卧则咳重的病证。李老认为这都是瘀血咳嗽的典型证候,究其原因,多系发生在咳血已愈或未愈之时,由于咳血期间瘀血(离经之血)阻碍气管,影响了正常的呼吸所致。
治法宜以去瘀血为主,分别病势之轻重,适当地配合除痰、逐水、降逆气之药,再根据瘀血存在身体部位左右之不同,分别佐以不同的药物治之。
常用方剂:
1.血府逐瘀汤加减:症见瘀血咳逆,倚息不得卧者,加葶苈子、苏子;瘀咳侧卧一边,翻身则咳益甚者,加杏仁、五味子;侧卧左边者,以左边有瘀血,故能左卧不能右卧也,宜加青皮、鳖甲、莪术以去左边之瘀血;侧卧右边者,以右边有瘀血,故能右卧不能左卧也,宜加郁金、桑皮、姜黄以去右边之瘀血。
2.代抵当丸加茯苓半夏:治瘀咳之重证者。其倚息不得卧或侧卧一边者,可参照上方加减法治之。
阴虚咳嗽治验
阴虚咳嗽多因久咳不愈,肺津耗伤,或肾阴素虚,复感风寒,伤风虽愈,咳久不止者。其症可见呛咳,无痰或咯痰不利,身体赢瘦,形容憔悴,口干,喉干,虚烦不眠,便燥溺赤,甚则骨蒸盗汗,颧红,消渴,强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凡大热之证,服清凉之药而不效者,即是阴虚。古人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看证还需结合具体症状,特别是燥咳无痰或咯痰不利,以及喉干便燥,舌红,脉细数等,不难辨识。治疗上除滋阴润肺或清肺外,尤当注意外邪的已净或未净,他脏的阴虚,及气、血、精等的亏虚情况。外邪未净者,滋阴剂中当酌加散邪之品;外邪已净者,应分别肺肾阴虚之主次,以滋补其阴;有热者,兼清其热;气虚者,兼补其气;血虚者,兼益其血;脾虚者,兼补其脾;精虚者,兼益其精。如张景岳所言:“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阴阳是互根的,不能只强调一而。必须将其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常用方剂:
1.清金丸:主治肺阴虚咳嗽,或多痰,或无痰干咳,或痰红,或纯红等。
2.加减清金膏:主治阴虚内热,咳嗽痰血,兼脾胃虚弱,食少泄多等。
3.噙化丸:治阴虚火嗽及伤风外邪已解,久不愈者。
4.琼玉膏:主治阴虚兼气虚,虚劳干咳者。
5.麦味地黄丸:治肺肾阴虚咳嗽,黄昏时咳嗽发作者。
6.河车大造丸:主治阴虚,虚劳精血大亏,虚火旺盛,咳嗽发热者。
7.增液汤:主治肺阴虚津亏之干咳者。
8.加减复脉汤:主治温病后期,邪热久留不去,阴液亏虚,干咳无痰者。
附案:
案一周某,男,62岁。门诊号:38297。
1961年3月20日初诊:音哑、咽干、咳嗽、食欲不振1年余。近来自觉喉中有异物,舌质红,无苔,脉细数。西医诊断为喉头癌。此为阴虚咳嗽。治宜育阴生津,止咳散结。方用增液汤加味:
桑皮7.5克杏仁9克川贝母6克 元参7.5克桔梗4.5克射干6克胖大海3枚麦冬6克生地9克白芍9克鸡内金6克
2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饮食增加,咽干、咳嗽均明显减轻。上方去杏仁,2剂,水煎服。
患者经上方随证加减治疗月余,诸症大减,咽喉症状消失,后于某医院复查,喉部组织正常。仍按上方加减,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发病,以后中断联系。
按:本例患者之病属典型的阴虚久咳证,长期阴虚,阴亏液耗,瘀热内燥,郁结咽喉,故咽干,音哑,喉中如有异物,干咳不止。故治宜育阴生滓,化痰散结。
案二 陈某,男,34岁。门诊号:57142。
1962年1 1月14日初诊:近日来咳嗽不止,干咳无痰,咽干,咽痛,口干燥,苔薄白,脉数。此为阴虚肺燥。治宜滋阴润肺生津。方用加减复脉汤:
生白芍7.5克黑芝麻7.5克熟地9克阿胶4.5克(烊化) 生龙骨9克 生牡蛎9克 茯神7.5克 麦冬6克桔梗4.5克炙甘草6克
2剂,水煎服。
2剂而咳止,又续服3剂而愈。
按:本案属于阴虚燥咳。取《温病条辨》加减复脉汤之地黄、阿胶、白芍、麦冬以滋阴养血润燥,去火麻仁,加龙骨、牡蛎、茯神以育阴潜阳,敛汗安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