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03-李翰卿 >

第29章

303-李翰卿-第29章

小说: 303-李翰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徊嗑屑蔽⒄褪舾纹艚帷P「孤”悴焕舭螂灼汀P蚕隆⑵暌徊嗾吐舾纹艚幔孤患酰醪蛔阏呤羰担桓孤奔跏本缡艉∈蛐楹挛缰燎鞍胍拐吐羝⑸鲂楹缫咕吐羰等取I笳吐又厥舾纹艚帷9畏缣旄拐吐舴缧叭肜铮跆烨案拐颓缣旌蠛米羰
五、腹水:按之柔软者届气多水少,按之较硬若为气少水多。腹有青筋属瘀血.、腹大而肌紧张、脐突、下大上小属肾。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痛属肝。身重少气不得卧,烦躁,属心。腹大,四肢沉重,属脾。腹胀大,按之紧者,难治。
六、腹肌紧张度:按之软而薄者属虚,紧硬而厚者属痰湿,索条或一片较硬属寒、瘀。小腹按之紧张属瘀血,上腹紧张多属气滞。
七、腹部冷热:按之发热属积、湿、痰、食积化热,冷者属寒。自感胃中灼热者为寒热夹杂,小腹灼热属肾虚湿热,胁下灼热属阴虚血瘀。
八、悸动:胃脘悸动属心或心脾虚。脐下悸动属水气奔豚。
辨别口感,犹重详察
口感主要包括口渴和口味两大部分,属于一种自我感觉,而由于病理原因所产生的口感,则对于诊断疾病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一、口渴 口渴,是一个常见临床症状,可见于多种病证过程之中,同时口渴也是中医问诊中一项重要内容,同是口渴,因其渴的特点不同而主证不同。故临证辨治,处方用药,不能不加细察。
(一)口不渴,不欲饮水
可以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阴证:非阳证。
2.寒证:多因感受寒邪,阳气耗伤,症见恶寒喜暖,肢冷蜷卧,脉迟紧。治宜理中汤。
3.湿证:表湿证,必兼舌苔薄白而滑,脉浮濡缓,治宜桂枝加附子汤;里湿证(内有湿饮痰浊),必兼舌苔白厚而滑,脉沉缓弦细。治宜二陈汤。
4.伤寒太阳病:未入阳明。
5.温病邪在营分不在气分,舌虽干绛但口不甚渴:邪热由气人营,热腾营气上升,口反不渴,即使口渴,饮亦不多,且见入夜烦热,或躁动不安,斑疹隐隐,舌红绛等。治宜清营凉血,方选清营汤等。
(二)口渴饮水
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阳证:非阴证。
2.热证:热盛因热邪煎熬,津液不能上承,故口渴。治宜泻火救阴,如三黄之类。兼便秘者,急下存阴,如承气之类。
3。燥证:因燥伤津液而致肺胃之水津不足,其人必频引水自救也。治宜润肺生津或清胃滋阴,方如沙参麦冬汤、玉女煎等。
4.伤寒阳明病或温病热在气分:热甚口渴,兼见大热、大汗、脉洪大。对这类里热口渴症,当清其热则渴自止,如白虎汤类、雪梨浆等。
5.蓄水证:伤寒蓄水证而见口渴者,乃阳虚有寒,水停不化,津气不能上升也,其症小便必不利,腹满有水。治宜温阳散寒化水,方用五苓散、真武汤之类。
6.暑证:暑热深入少阴消渴者,饮水不止。乃暑热亢盛,伤及肾津也。宜连梅汤主之。
7.伤寒厥阴病:宜乌梅丸主之。
8.阴虚火旺:口渴引饮而不解渴,夜间为甚,且伴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等。治宜养阴生津,方选六味地黄汤合增液汤。
9.血虚证:血虚口渴者,为血虚热盛,水津不足也。治宜补血清热生津,方用圣愈汤加天门冬、天花粉,或当归补血汤加天花粉、苎麻根、玉竹、麦冬。
此外,口渴欲饮还是桂枝汤的禁忌证。
(三)口渴不欲饮或不多饮
多见于湿温。湿温为感受湿热病邪所致,有热则渴,有湿则不多饮,或喜热饮,且伴身热不扬或午后身热。胸脘痞闷,身重头蒙,便溏不爽等。治宜清热化湿并举,宜黄芩滑石汤或茯苓皮汤。
(四)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
常为邪在血分之指征。如瘀血口渴,系气为血阻,水津不能随气上布也,其人虽口渴,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其症必有瘀血之主症。治宜祛瘀,或祛瘀兼生津,兼清热,兼除寒等,方用血府逐瘀汤或小柴胡汤加丹皮、杏仁。瘀血兼热之口渴用桃仁承气汤;月经不调兼有瘀血,且上热下寒之口渴,用温经汤;跌打损伤瘀血之口渴便闭,用玉烛散。
(五)饮水下咽即吐
可见于:
1.水逆证:水饮停聚,水津不能四布,必兼小便不利。治宜五苓散以温阳化饮。
2.伏暑在肺:本该用温散,却误用温补,致肺气不能清肃下行。治宜泻白散合清燥救肺汤。 (六)渴喜热饮 可见于: 湿温:有热则渴,有湿则喜热饮(湿为阴邪,非温不化)。
此外,渴喜热饮还是黄芩汤的禁忌证,一切喜热性饮食的寒证泻痢,绝对禁忌使用黄芩汤。 (七)渴喜冷饮
这是有内热的表现。根据喜冷程度的轻重,饮水数量的多少,可以测知内热的轻重,因而可以决定用药的品种和剂量。在伤寒来说有三种类型:
1.太阳病发热兼口渴者,为温病。
2.太阳病咳嗽或气喘兼口渴者,为小青龙汤加石膏或去半夏加蒌根的证候。
3.阳明病大热大汗大渴者,为白虎汤证。
二、口味
(一)口腻
口腻,是指口舌粘腻,滞涩不爽,味觉不佳,为湿证主症之一。但有寒热之别,寒湿者口腻较轻,口淡乏味,口中不渴,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濡而缓;湿热者口腻较重,口气秽浊,味觉或苦或甘,口渴不欲饮,大便粘滞不爽,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前者治宜芳香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平胃散;后者治宜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若湿聚成痰,蕴久化热,而致痰热阻滞,也可见到口舌粘腻,兼见口渴不欲饮,多有黄痰而不易咯出,胸膈满闷,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方选黄连温胆汤,或用清气化痰丸。
(二)口苦
苦为胆味,口苦多为肝胆郁热之征,多兼胸胁苦满。头痛眩晕、性急易怒等症。方用蒿芩清胆汤以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三)口淡
口淡而微腻者,湿证也,方选三仁汤、藿朴夏苓汤。也可由脾胃虚弱所致,必兼体倦乏力,便溏,舌淡脉弱等。治宜益气健脾和胃,方选香砂六君子汤。
(四)口甜
口甜多为脾热症状,有实热、虚热之分。实热者多为脾胃热盛,症兼口渴引饮,多食易饥,大便于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可子泻黄散以清胃泻火;虚热者为脾胃气阴两虚,以纳少、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治宜补气滋阴,方选七味白术散加山药、石斛等。口甜也可见于湿温病湿证偏重者,其或口甜,或口淡,或口腻,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治宜宣化湿浊,方宜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练习诊脉应以缓脉为标准
缓脉,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虚不实、不迟不数的一种正常脉象,也就是在无病时的一种脉象。初学练习诊脉的时候,必须先掌握缓脉,就是以缓脉作为标准进行对比。比此脉接近皮肤的就叫作浮,比此脉接近筋骨的就叫作沉,比此脉大的就叫作洪,比此脉小的就叫作微,比此脉有力的就叫作实,比此脉无力的就叫作虚,比此脉快的就叫作数,比此脉慢的就叫作迟,比此脉流动滑利的就叫作滑脉,比此脉流动涩滞的就叫作涩脉。
伤寒、温病细鉴别
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为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而狭义的伤寒,为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这里所说的伤寒是指狭义的伤寒而言。温病是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二者同属外感而发,都有表证特征,但治法各异。临证需详审才易斟别。
1.从发病原因来辨:伤寒是感受寒邪,温病则是感受温热病邪。
2.从主要症状来辨:伤寒、温病初起时都有发热、恶寒、头痛的症候,但伤寒恶寒较重,发热较轻,甚者还有但寒不热者,其头痛的程度较重,往往兼有项强;温病发热较重,恶寒较轻,甚者也有但热不恶寒者,头痛的程度较轻,从来不兼项强。
3.从舌、口、饮食、脉象、小便等方面来辨:伤寒初起一般舌质正常不变,舌苔或淡白而薄,或无苔而润,口不干不苦不渴,不喜冷性饮食,脉象浮紧或浮缓,小便多清利;温病初起有的舌质较红,有的舌苔黄白而燥,口或苦或干,或渴或喜冷性饮食,脉象多浮数或浮大,小便多黄赤。
关于阳虚 一、什么是阳 《内经》云: “阳受气于天,以温皮肤分肉之间。”顾松园说:“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章次公说:“回阳之说为恢复体温。”根据以上之说,阳即体温。但李老认为阳指人体整个热力而言,非单纯指体温计测量之温度。 二、什么是阳虚 李老认为阳虚即人体热力不足。三、阳虚的原因(1)禀赋不足。(2)饮食生冷过度(为脾胃阳虚之主要原因)。(3)出汗过多(造成卫阳虚的主要原因)。(4)服寒凉药品失当。(5)房室过度(肾阳虚的主要原因)。(6)阴虚:阴阳互根,阴虚日久,也必然引起阳虚。(7)气虚(阳虚须补气的通理)。(8)气候寒冷:衣服单薄(如冻死即亡阳之死)。四、阳虚的种类(1)肾阳虚。(2)脾阳虚。(3)心阳虚。(4)肺阳虚。(5)胃阳虚。(6)卫阳虚。(7)肝阳虚。(8)表阳虚。(9)里阳虚。(10)真阳虚脱。(11)阴盛格阳(于上,于外)。(12)膀胱阳虚。(13)亡阳。 五、阳虚的症状 (一)阳虚的全身症状 头部:①头痛(如阳虚头痛),头顶如冰。②面色赤(如戴阳证).
鬓部:汗出鬂润至巅。
面部:色青,面白如刮,面赤(如涂丹),面部觉热。
目部:睛突,眼黑,倦视,目视无光,目中有光。
耳部:先鸣后聋。
鼻部:鼻衄。
口部:不渴, 口吐沫,恶心欲吐,口虽渴而不欲饮,吐痰多清稀,吐血,呕吐。
舌部:舌胀,舌苔虽有必滑。
牙部:齿牙浮动。
咽喉:咽喉肿痞疼痛。
颈部:颈项如冰,颈项粗大。
胸胁:胸胁刺痛,胀满。
腹部:腹痛,膨胀,脐腹作痛,小腹如卵上下走痛,疝痛,肠绞痛,肠管麻痹,腹痛肠鸣,腹肌挛急。 背脊:背恶寒。 腰部:腰脊酸困腰痛。 前后阴:阴部发冷,精滑白出,无于,阳痿,遗精,子宫冷,阴囊水肿。
大小便:小便清白,小便不禁,小便清长,癃闭(膀胱麻痹),大便溏泻,下利,便秘,饮一溲一。
四肢:手足逆冷,脚气,腰膝酸困。
全身:体冷畏寒,周身青紫,自汗淋漓,多汗,易感冒,多寒,痘疮顶陷。
神识:沉默,神气不足,神疲气怯。
感觉:多寒,面部觉热。
睡眠:蜷卧,昼日烦躁不眠,夜而安静。
喜恶:喜热畏凉,恶寒,喜引衣,喜阳光,向火,喜热食。
脉象:脉沉小迟,微细,浮大无根,右尺部沉小迟。
呼吸:喘,气冷,咳嗽。
皮肤:肌肉粟起,浮肿,身热,按之筋骨之间反觉寒。
肌肉:肉(目闰)。
筋骨:筋惕。
血:吐血、衄血必有黑点。
肠胃:饮食稍冷即溏泻。
饮食:食欲减少,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虽思凉性饮食,但索而不食(个别亦有索而食者,但舌必不燥)。
衣服:虽暑月,不离复衣(甚者着棉衣者)。
房事:性欲减退,房事后呻吟不已。
按:以上之证有阳虚之证(阳虚则寒),亦有阳虚火不归原,真寒假热,内寒外热,而出现吐衄面赤等假象者,所以不能单凭某一点即认为是阳虚,当以主症为依据(阳虚之证亦要考虑是否热之假象)。
(二)阳虚的主症
体温不足,恶寒(包括怕风寒和不喜冷性饮食两方面),手足冷,溺清,便溏,舌润,脉沉迟、微细、无力,阳痿早泄,腰膝酸软。
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