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03-李翰卿 >

第12章

303-李翰卿-第12章

小说: 303-李翰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胶lO克。 三、感染 感染有肺部感染和化脓性感染两种。两种感染多在气阴两虚证的基础上出现,所以在补气养阴的基础上酌加清热解毒药是本病的基本治法,其所用药物多为黄芪、当归、人参、麦冬、石斛等加银花、连翘。若血热妄行者,可在犀角地黄汤的基础上加银花、连翘。若咳喘痰多,自汗盗汗,舌质淡,脉虚大滑数者,可用黄芪鳖甲散加减。
附案:
患者张某,男,21岁。门诊号:73100。
1964年3月10日初诊: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肺部感染,住院1年多无明显效果。特别是最近1个多月以来,肺部感染虽然基本控制,但右髋部又发生一个大的脓肿,高烧39*(2持续不退,时时鼻衄,神志时清时昧,甚或谵语呢喃,血色素4.8克/分升。察其面色皓白,自汗盗汗,舌质嫩红,脉滑数有力。诊为营血热炽复夹热毒证。治宜清营凉血,佐以清热解毒消痈。处方:
犀角9克生地15克 白芍10克丹皮9克茅根30克小蓟炭10克银花9克连翘9克
服药4剂后,发热稍减,继服26剂,脓肿好转,脓汁明显减少,体温降至37.5℃。继服1个月后,脓肿痊愈,血色素上升至7克/分升,精神明显改善。继治2个月,愈。
按:此例患者属再障合并感染,感染发高烧及出血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辨证属于营血热炽复夹热毒之证,系由营分邪热不解,深入血分,即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耗血动血”之证。故宜“急则治其标”,采用清法、止血法为主。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味。犀角地黄汤重点在于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其中犀角咸寒,清热凉血,内平火热,用治热入营血之耗血动血,能使火平热降,毒解血宁;生地甘寒,一以佐犀角清热凉血,一以养阴生津,补阴液耗伤;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加用茅根、小蓟炭重在凉血止血;银花、连翘以助犀角清热解毒。全方力专清解热毒,凉血止血,此为一则再障贫血合并感染,体现“急则治其标”的典型案例。
心悸怔忡
心悸证治
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论述,如《红炉点雪》中说:“悸者,心卒动而不安也。惊者,心跳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之也。”惊悸与怔忡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分,其发病原因也有差别。因外因所引起,如突然受刺激,受到惊吓而发,心悸时作时止,谓之“惊悸”,病情轻;不因惊恐而发,心中动摇不宁,无休止时者,谓之“怔忡”,病情较重。怔忡多由内因而造成,外无引起心悸产生的任何因素,病人自觉心中惕惕,稍劳即发,全身情况较差,其发病也缓,其病情较重。
心悸怔忡发病的主要原因与精神因素有关。心动不安可由心血不足、心阳衰竭、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痰火互结等所致,但其临床表现皆以心中动悸不安为主,中医学统称为“心悸”,可见惊悸、怔忡虽以虚者为多,但亦有实证,因而在临床时应切实掌握辨证论治,方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绝不可拘泥于一般的治疗方法。
附案:
案一 陈某,男,34岁。门诊号:33452。
1960年8月9日初诊:心悸失眠,疲乏无力,面色无华,前几天咳嗽、咯血,舌质暗,苔薄白,脉细无力。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与闭锁不全。处方:
炙甘草9克党参7.5克桂枝7.5克熟地9克生白芍7.5克黑芝麻7.5克阿胶4.5克(烊化) 生龙牡各9克茯神7.5克
2剂,水煎服。
按:本案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与闭锁不全,属中医心悸怔忡,辨证为气阴两虚证。因气阴、气血亏虚,使心失所养,而致神不守舍,心悸;疲乏无力,苔薄白,脉细无力,是气血双亏;舌质暗,是血行不畅。故用炙甘草汤加减,辛润通阳,气血并补,通利血脉,镇惊安神。方中党参、炙甘草补中益气;白芍酸敛和营,养血柔筋;桂枝通阳和营,活血通络;黑芝麻、熟地、阿胶益气补血;生龙牡、茯神镇惊安神。
案二 李某,男,40岁。门诊号:12429。
1959年1月7日初诊:心悸气短,下肢及颜面浮肿,面色萎黄,大便稀,小便黄,苔薄白,脉滑。处方:
陈皮7.5克茯苓皮6克生姜皮6克桑皮7.5克大腹皮7.5克车前子6克(另包) 怀牛膝15克 生白芍9克。
2剂.水煎服。
按:脾虚运化功能失调,不能蒸化水液,湿邪浸渍肌肤,停聚成饮,故见肢体浮肿,湿困中焦,停聚成饮,寒饮迫上,水气凌心,心阳阻遏,则见心悸气短。水湿内聚,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不利,则出现小便不利,水走大肠而大便稀。综上所述,一切症状都是水湿内停阳气不运之故。本案病机在于脾虚,以致寒湿浸渍。,治法当理气健脾,通阳利水,故以五皮饮加减治之,寒湿尽除,心悸自止。
案三李某,女,28岁。门诊号:57207。
1963年6月10日初诊:因分娩时出血过多,面色苍黄,心悸失眠,气短乏力,苔薄白,脉虚无力。此证属心血不足,胸阳不振。治宜益气养血,安神止惊。处方:
党参7.5克麦冬6克五味子6克炒枣仁9克 当归4.5克 菖蒲4.5克茯神7.5克甘草6克
2剂,水煎服。
按:本案病机在于气血不足,因而益气养血为其正治,故气生而心悸除。方以党参、甘草、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枣仁、当归和血敛津;茯神、菖蒲通窍安神。
案四 冯某,男,45岁。门诊号:73800。
1964年2月7日初诊:心悸失眠,健忘,自汗,气短,不思饮食,苔薄白,脉细弱。此证乃思虑过度,劳伤心神。治宜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加减:
党参4.5克 白术6克黄芪4.5克 当归4.5克茯神6克远志4.5克木香6克元肉4.5克五味子3克
2剂,水煎服。
按:本案病机在于心血亏虚,故以归脾汤治之,使气旺血生,则心悸自愈。


胸痛总关气血瘀滞 治则不离活血利气
胸痛是以胸膺满闷不舒、疼痛时作为主症的疾病,甚则左胸疼痛如绞,彻背引臂。胸痛是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多发于中年人或老年人。历代医家对本病多有论述,有“胸阳不足”、“痰热壅肺”、“瘀血痹阻”等各家学说,众说各有建树,丰富了中医对胸痛的理论认识和治疗经验,但亦存在各执偏极之嫌。李老认为,心、肺两脏居于上焦胸中,心主血。肺主气,前者为血液运行之主导,后者为一身气化之总司.血赖气推方能运行,气赖血载方能布达,气血以流通为顺。“通则不痛,不通则痛”,不论任何原因引起的胸痛,其表现总归不出气血瘀滞不通。治疗大法不外活血利气(行气)。因此,李老自拟活血利气汤,临证时在此基础方之上,根据不同病情适当加味,治疗各种胸痛病人而每获良效。
活血利气汤组成:旋覆花9克 茜草6克 瓜蒌9克五灵脂6克 生蒲黄6克
处方大意:方中五灵脂、生蒲黄合用为《局方》“失笑散”。功擅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用于各种瘀血停滞,胸腹头身疼痛等症。茜草活血祛瘀,以助上二药加强行瘀之力。瓜蒌利气宽胸,并能清肺化痰,旋覆花降气止呕,消痰利水。后二味重在宣降肺气,宽胸利气。诸药配伍活血利气,行瘀散滞,为治疗气血瘀滞之胸痛的一个理想基础方。
加减运用原则:瘀血较甚者。加归尾、桃仁或丹参、赤芍;气滞较甚者,加郁金、香附、枳壳;痰湿较甚,食欲不振者,加陈皮、半夏、鸡内金;胸阳不振者,加薤白、益智仁;气虚者,加生黄芪。
附案:
案一 王某,男,54岁。门诊号:32478。
1960年3月8日初诊:胸痛胸憋3个月,性格急躁易怒,不欲饮食,舌苔薄白,脉弦。气性喜散,蕴结而不散,则为气郁,气为血帅,故气滞血必瘀。治宜理气降气,活血化瘀。方用活血利气汤加味:
旋覆花9克 茜草6克 瓜蒌9克 桃仁6克 郁金3克 当归尾7。5克 五灵脂6克 生蒲黄6克 薤白9克
2剂,水煎服。
服药后胸痛消失,胸憋减轻。于上方中加枳壳3克,桔梗4.5克,五灵脂、蒲黄各减3克。服药2剂而愈。
按:本例患者,属胸痛而血瘀气滞较重,同时兼有胸阳不振,故用活血利气汤加桃仁、归尾、郁金、枳壳、桔梗以加强活血行气之力,加薤白以振奋心阳。
案二 赵某,男,39岁。门诊号:70218。
1963年7月28日初诊:胸痛、胸憋2年,每逢情绪激动而加重,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弦。肝气失于条达,气滞血瘀故胸痛,肝气郁结,辄易乘脾,故见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活血利气汤加味:
旋覆花9克 茜草4.5克 瓜蒌9克 陈皮6克 鸡内金6克 半夏7.5克 五灵脂4.5克 生蒲黄4。5克专病论治
2剂,水煎服。
服药后,胸痛、胸憋减轻,但食欲不振,咯白色泡沫样痰,故用陈皮、鸡内金、半夏理气健脾,燥湿祛痰,痊愈。
案三 常某,男,37岁。门诊号:79656。
1964年4月26日初诊:胸痛、胸憋已3—4个月,食欲不振,厌油食,大小便正常,舌苔薄白,脉弦。方用活血利气汤加味:
全瓜蒌15克 旋覆花9克 茜草6克 五灵脂6克生蒲黄6克 郁金4.5克 当归尾7.5克 枳壳4.5克
2剂,水煎服。
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方中枳壳、郁金、归尾有理气活血止痛的作用。嘱咐患者勿再生气。
案四 赵某,女,26岁。门诊号:45532。
1961年5月20日初诊:胸部憋闷,月经期下腹部胀痛,月经最少,舌苔薄白,脉紧。方用活血利气汤加味:
旋覆花9克 茜草6克 丹参15克 全瓜蒌9克 香附4.5克 当归尾7.5克 赤芍7.5克 五灵脂4.5克生蒲黄4.5克
2剂,水煎服。
按:本例患者除胸憋之外,兼有痛经,故加香附以理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滞血瘀。故用理气活血化瘀之品以理气活血,通则不痛。
案五 陈某,女,45岁。门诊号:92907。
1965年10月27日初诊:胸痛已3年余,伴气短乏力,太息为快,小便不禁,舌苔薄白,脉沉细。方用活血利气汤加味:
旋覆花9克 茜草4.5克 全瓜蒌9克 五灵脂4。5克100生蒲黄4.5克 生黄芪7.5克 益智仁6克
水煎服,服药2剂后好转。
按:患者除有胸痛之外,兼有气短、乏力、小便不禁之气虚症状,故加黄芪补气升阳,益智仁温中助阳固涩。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本虚标实寒热相间 病位心肺治从心肾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多发于地处寒冷的东北、华北、西北等北方地区。是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其他肺胸疾病引起的心脏病。多因喘咳等肺系疾病迁延不愈,渐至肺、心、脾、肾等脏器功能失调,出现气喘、心悸、水肿、腹胀、唇青舌紫等表现。李老认为,肺心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危重证候,中医学虽无“肺原性心脏病”这一名称,但历代文献对本病之诊治记载颇详,大致属于咳喘、心悸、痰饮、水肿等范畴。
由于本病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多表现为慢支——肺气肿一一肺心病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且多为年老、久病、体衰患者,故临床表现以本虚为主,急性发作期以虚中夹实、痰热壅肺为特点,而血瘀见症,不论急性期、慢性期均普遍存在。本病迁延日久不愈,多伤及脾肾之阳,易造成下焦脾肾虚寒与上焦心肺郁热相间出现的虚实寒热错综复杂的危重证候。
从病的先后和传变来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