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06-叶选医衡 >

第5章

406-叶选医衡-第5章

小说: 406-叶选医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寒湿气所谓行痹痛痹着痹,又以所遇之时,所客之处,而命其名,非行痛着之外,别有何 
脉之五痹也。今世有愦愦者,问及痹证,辄曰;此痛风之类耳,亦不谬哉?惟近代王损庵列 
证最为有见,既以痹字提纲,复分条而直断之曰∶行痹者,行而不定,世称走注、疼痛之类 
是也; 
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称痛风、白虎 
历节之类是也;着痹者,着而不移,世称麻木不仁之类是也。又走注与历节不同,但支节疼 
痛,未必流行也。至于治痹之要,治行痹者,散风为主,祛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治 
血之药,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 
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为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仍不 
可 
少,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制湿,而气自足,自无麻顽也。然痹而因三气者, 
治之宜然。若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即当易辙寻之,以降火清热溪痰 
为主,参以通经活血,流散邪滞之剂,安可全作三气治哉?此义惟丹溪得之。在《内经》原 
自有热痹之证,非凿说也,故凡痹而知痛知痒易治,不红不痛而痹者难医。又宜图之于早, 
迟则必至烦闷喘呕,肺伤;上气嗌干腹满,心伤;多饮数溲,夜卧则惊,肝伤;尻以代肿, 
脊以代头,肾伤。四肢懈惰。发咳呕沫,脾伤五脏,证险而难愈矣。外有胞痹、肠痹、周痹 
、血痹、支饮作痹等证。仍当博考群书,以求全旨。 

卷上
痿论
属性:经曰∶神伤思虑则肉脱,意伤忧愁则肢废,魂伤悲哀则筋挛,魄伤喜乐则皮槁,志伤盛 
怒则 
腰脊难俯仰,所以筋挛不便之证,为内因之病,不可倒作风治。然五痿论云∶有所失亡,所 
求不得,则肺热叶焦,皮毛枯燥而生痿 ,名曰皮毛痿。悲哀太甚,则经络绝,名曰脉痿 
。 
思虑无穷,热入于肝,致出白淫,名曰筋痿。感于卑湿,土气伤脾,致肌肉不仁名曰肉痿。 
劳倦热渴,阳气内乏,热舍于肾,腰脊不举,甚则骨髓枯减,名曰骨痿。夫皮毛筋脉三痿, 
固为内因,而骨肉二痿,又属外感。况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 
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观此则痿亦有外感者矣。丹溪以痹为外感风寒实邪, 
痿为内因湿热本虚。愚谓痹乃正气本和,因外感之风寒冷湿,为刚烈之邪,当以有余名之。 
痿乃正气本虚,致成怫郁懈惰之病,为柔缓之邪,当以不足名之。故或因初感七情,乃饮食 
浓味,中焦郁积,淫气不清,湿热乘虚而痿者有之。或因初感湿痹,郁久成热,气血渐虚为 
痿者有之,难以拘论也。至于治法,如湿胜者,则有脾胃虚湿之证,脉微而缓弱,宜渗水燥 
土。热胜者,则有内伤郁热之证,脉虚而浮大,宜益气清热,此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法也。 
如肝肾精血虚而湿多者,谓之正虚,宜温补精髓,内虽有热,乃为虚热,补之自除。若真火 
热胜者,谓之偏虚,脉必沉数,及兼遗精,白浊、阴火等证,宜滋阴降火。热甚者,宜服泻 
火表剂以救肺热,此丹溪治痿泻南补北之法也,有用愈风汤、健步丸,以治湿热相半之痿, 
愚谓止可施于挟风之证。若风邪甚者,又为痹矣。 

卷上
风痹痿论
属性:风者,以病因而为名者也。痹与痿,以病形而为名者也。夫风为六淫之长,痹则三气杂 
合, 
故有以风痹同称者。因其病形之相似也。痹与痿,俱有筋骨皮肉脉五者之分,又俱有气血不 
行,肌肉不仁,四肢不用等证,故有以痹痿同称者,因其病形之相似也。至于风与痿,则不 
可概而称,又不可概而治,此丹溪所以斥《局方》之非,正千古之误。而徐彦纯特分风痿为 
二门,有功于来学不小。虽然,宁独风与痹不可混,即风证与痿皆不可混。如风证之四肢不 
用,分左瘫为血虚为痰,右痪为气虚有痰。痹证之四肢不用,乃湿土化,重着不移,伤于风 
,则阳受之,感于风寒湿,则阴受之,是风与痹之不可混而称,亦不可混而治也。痹者,三 
气杂至,为外来有余之邪,法当疏风散寒利湿为主,则气行血顺而愈。痿则积虚内热,而后 
病 
及于脏,为内生不足之证,法当独取阳明,或兼泻南补北,则气升血旺而愈,是痹于痿之不 
可混而称,亦不可混而治也。然则三者,既不可混,将安别之?亦在夫脉与证相参而已。如 
因中风卒倒之后,以至半身不遂,或手足不随,兼有痰不语,口眼歪斜等证,虽有气虚血虚 
之分,然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此风证也。其脉必浮而滑。如因汗出当风,坐卧卑湿,涉水 
冲寒,以至骨节疼痛,皮肤不仁,肢体重着,四肢缓纵引急等证,虽与风证同系外邪,然引 
痛重着,自有三者之状,此痹证也。其脉必紧而涩。如因七情劳役,酒色无节,既非冲寒受 
湿之邪,又无卒倒暴厥之证,日渐痿疲,而至精枯髓减,筋骨痿弱,缓纵不收,此痿证也。 
其脉必虚而数,明乎此,则三证之不可混,洞若观火,又安得有混治之误哉! 

卷上
厥论
属性:厥者,手足逆冷,阴阳不相接之谓也。凡阴虚而不接者,则温之;阳陷伏而不相顺者, 
则下 
之。热邪入而未深者,则散之,皆四肢逆冷之厥也。至于《内经》厥意则不然,以足三阴起 
于足趾之端,足三阴聚于足心之下。若阳气盛则阴气虚,阳乘阴位,故热厥,必从足下始, 
而阴虚之病,足心多热也。若阴气胜则阳气虚,阳不胜阴,故寒厥,必起于足五指而不行于 
膝,其寒非从外入,皆由内生。所以阳虚之证,四肢多不温也,论得寒厥之由,则谓其人自 
恃质壮,于秋冬阴尽之时,纵欲以夺精,精虚于下,寒气因而上逆,阳衰不能渗营其经络, 
而 
手足寒也。论得热厥之由,则其人醉饱入房,酒谷之气相薄,耗竭真元,脾肾之阴伤于内, 
元阳无制,而手足热也。夫阴阳内外,各有所司。阳主表,其气温,阴主里,其气寒。表里 
之脉,循环相接于四肢,故举伤于酒色,以阴阳二厥之大者为例。着于篇首,续序十二经病 
形 
,皆不言手足之厥,亦不及受病之因,谓二例在前,可因此而推之。故叶氏曰∶内经所谓寒 
热二厥,乃阴阳气逆而为虚损之证。寒厥补阳,热厥补阴,正合王太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仲景、河间、安道所论,乃伤寒手足之厥冷也,证既不同,治法亦 
异,可称明辨。他如烦劳过度,阳气必张,阴精内竭,积至于夏,则为煎厥。大怒伤肝,形 
气暴绝,血菀于上,则为薄厥,亦名气逆。二阳一阴发病,则为风厥。五络俱竭,或飞尸鬼 
击,卒然中恶,则为尸厥。恶血冲心,则为血厥。痰涎迷闷,则为痰厥。因醉得者,则为醉 
厥。因饱得者,则为食厥。此皆卒中暴仆之厥也。外有骨枯爪痛为骨厥,身立如椽为 厥, 
漏而强直为阳明厥,长虫吐出为蛔厥,与夫厉头痛,厥心痛,厥腰痛、厥疝、痿厥、痹厥、 
香港脚厥等,此因有逆气而名厥者也。学人详其治以施之。 

卷上
风厥辨
属性:《内经》风厥并陈,后世不察,概以卒倒暴厥之急候名为中风,仅以手足逆冷则名为厥 
,抑 
何颠倒之甚也。经云∶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又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 
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又云∶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俱竭,令人身脉俱动, 
而形无知,其状若尸,或曰尸厥。观此则不但手足之谓,辨之之法,静而不搐者为厥,动而 
伸搐者为风;脉微身冷者为厥,脉浮身暖者为风。风为邪气有余,病多经络之受伤。厥为正 
气不足,或挟气食卒倒,纯系外邪。病形俱实者,乃为中风。气衰邪犯,形虚病实者,即名 
风厥。绝无外邪,形病俱虚者,是名暴厥。又若因气、因食、因邪祟暴仆之证,既可名中气 
、中恶、中食,亦可名气厥、食厥、尸厥也。如此则经旨彰明。风厥有别,而从来类中风证 
纷纷辨喙可息矣。 

卷上
伤寒约法
属性:(从李念莪删本) 
伤寒一法,变态不测。其中立言之善,无出仲景。用药之善,须逊节庵。其于曲折之 
靡不详尽,余复何言?然犹有不能已于言者,在于条目之洪繁,而后学求之不易也。陶节庵 
曰∶得其纲领,易如拾芥,脉证与理而已,求之多歧,则支离破碎,如涉海问津矣。脉证者 
,表里阴阳虚实寒热也。理者如其常,通其变也。多歧者,蔓衍之方书也。余有感于斯言, 
约 
六法以尽之。曰∶汗吐下温清补。汗者,治其表也,而汗法有三,一曰温散,寒胜之时,阴 
胜之脏,阳气不充,则表不解,身虽有大热,必用辛温。一曰凉解,炎热炽盛,表里枯涸, 
阴气不荣,亦不能汗,宜用辛凉。一曰平解,病在阴阳之间,既不可温,又不可凉,但宜平 
用期于解表而已。吐者,治在上也,吐中有发散之意,可去胸中之实。经曰∶在上者,因而 
越之是也。下者,攻其里也。而下法有五,痞满在气,燥实在血,四证具者,攻之宜峻也。 
但见满燥实者,攻之稍缓。但见痞实者,攻之更缓,或行血蓄,或逐水停,轻重缓急,随证 
变通也。温者温其中也,脏有寒邪,不温则死。夫气为阳,气虚则寒,故温即是补。又名救 
里者,以阳虚可危,急当救里也。清者清其热也,有热无结,本非下证,若不清之,热何由 
散,下后余邪亦宜清之。补者补其虚也,古人言之已详,今人畏而不用,使伤寒犯虚者,坐 
而待毙,大可憾也!如屡发而汗不解,阴不能达也,人知汗属于阳,升阳可以解表,不知汗 
生于阴,滋阴可以发汗也。又如内热不解,屡清火而不退,阴不足也,人知寒凉可以退热, 
不知壮水可以清火。又如正虚邪炽,久而不痊,补正则里自除,温中则邪自散,此必见衰微 
之阴脉者也。《伤寒论》曰∶阴证得阳脉者生,阳证见阴脉者死。人皆奉其言,未知释其义 
。夫正气实者,多见阳脉;正气者,多见阴脉。证之阳者,假实也;脉之阴者,真虚也。陈 
氏 
曰∶凡察阴证,不论热与不热,惟凭脉用药,是为稳当,不论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重按 
全无,便是伏阴。然则沉小者,人知为阴脉,而不知浮大者,亦有阴脉也,是则伤寒虽有万 
变,虚实二字,可以提纲。正胜则愈,邪胜则死。正气实者,虽感大邪,其病亦轻。正气虚 
者,虽感微邪,其病亦重。气实而病者,攻之即愈,虽不服药,经尽亦安,何足虑也。所可 
虑者,惟挟虚耳。奈何庸浅之辈,不察虚实,但见发热,动手便攻,虚而攻之,无不死者。 
且曰伤寒无补法,谬之甚矣!独不观仲景三百九十七法,而治虚寒者,一百有奇。垂一百一 
十三方,而用人参附桂八十有奇,东垣、丹溪、节庵,亦有补中益气,回阳返本,温经益元 
等汤,未尝不补也,而谓伤寒无补法可欤。 

卷上
论六经无再传
属性:伤寒传变,邪热渐入,而六经以次受之,六经传尽,无出而再传之理也。欲知其传之始 
先别人身六经。足太阳为三阳,最在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