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98-针灸聚英 >

第22章

298-针灸聚英-第22章

小说: 298-针灸聚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星。 
大筋外廉陷中是。夹脊相去寸五分。大杼大椎二风门。肺俞三椎厥阴四。心俞五椎之下论。 
更有膈俞相梯级。第七椎下隐然立。第八椎下穴无有。肝俞数椎当第九。十椎胆俞脾十一。 
十二椎下胃俞取。三焦肾俞次第下。十三十四两椎主。大肠俞在十六椎。小肠十八椎下止。 
十九椎下寻膀胱。中膂内俞椎二十。白环二十一椎当。上 次 中与下。一空二空夹腰胯。 
并同夹脊四个 。载在千金君勿讶。会阳阴尾两旁分。尺寸须看督脉分。第二椎下外附分。 
夹脊相去古法云。先从脊后量三寸。不是灸狭能伤筋。魄户三椎膏肓四。四五三分分明是。 
第五椎下索神堂。第六 两穴出。膈关第七魂门九。阳纲意舍十十一。胃仓肓门屈指弹。 
椎看十二与十三。志室次之为十四。包肓十九合详参。秩边二十椎下详。承扶臀阴纹中央。 
殷门承扶六寸直。浮 一寸上委阳。委阳却与殷门并。 中外廉两筋乡。委中膝 约纹里。 
此下三寸寻合阳。承筋 肠中央是。承山 下分肉傍。飞阳外踝上七寸。附阳踝上三寸量。 
金门正在外踝下。昆仑踝后跟骨中。仆参跟骨下陷是。申脉分明踝下容。京骨外侧大骨下。 
束骨本节后陷中。通谷本节前陷是。至阴小指外侧逢。 
肾经起处有其所。涌泉屈足卷指取。然谷踝前大骨下。踝后跟上太 府。 下五分寻大 
钟。照海踝下阴跷生。踝上二寸复溜名。溜前筋骨取交信。亦曰踝上二寸行。筑宾六寸 分处 
阴谷膝内着骨辅。横骨有陷如仰月。大赫气穴四满据。中注肓俞正夹脐。六穴五寸各一数。 
商曲石关上阴都。通谷幽门一寸居。幽门半寸挟巨阙。步廊神封过灵墟。神藏 中至俞府。 
各一寸六不差殊。欲知俞府居何分。璇玑之傍各二寸。 
厥阴心包何处得。乳后一寸天池索。天泉腋下二寸求。曲泽内纹寻动脉。 门去腕五寸 
通。 
三焦名指外关冲。小次指间名液门。中渚次指本节后。阳池表腕上陷存。腕上二寸外关 
络。 
四渎骨外并三阳。天井肘上一寸侧。肘上二寸清冷渊。消泺臂外肘分索。 会肩头三寸中。 
肩肩端 上通。天 盆上毖骨际。天牖傍颈后天容。翳风耳后当骨陷。 脉耳后鸡足逢。 
颅HT 耳后青络脉。角孙其廓开有空。丝竹眉后陷中看。和 耳前兑发同。耳门耳珠当耳缺。 
此穴禁灸分明说。 
少阳胆经 起外。耳前陷中寻听会。上关耳前开口空。悬厘悬颅下廉揣。悬颅正在曲角 
端。 
曲鬓之旁各一寸。阳白眉上一寸记。临泣有穴当两目。直入发际五分属。目窗正营各一寸。 
承灵营后寸五录。天冲耳上二寸居。浮白发际一寸符。窍阴枕下动有穴。完骨耳后四分通。 
脑空正夹玉枕骨。风池后发际陷中。肩井大骨前寸半。渊液腋下三寸按。辄筋平前却一寸。 
期门在肋第二端。日月期下五分断。京门监骨腰间看。带脉季肋寸八分。五枢带下三寸间。 
维道五寸三分得。居 八寸三分寻。环跳髀枢宛宛论。膝上五寸中渎搜。阳关阳陵上三寸。 
阳陵膝下一寸求。阳交外踝针七寸。踝上七寸寻外丘。光明除踝上五寸。阳辅髁上四寸收。 
悬钟三寸即绝骨。丘墟踝前陷中出。临泣寸半后夹 。地五会穴一寸求。夹 小次岐骨间。 
窍阴足小次指端。 
大敦拇指看毛聚。行间缝尖动脉处。节后有络亘五会。太冲之脉堪承据。中封正在内踝 
前。 
膝关犊鼻下二寸。曲泉纹头两筋逢。阴包四寸膝膑上。内廉筋间索其当。五里气冲内寸半。 
直下三寸阴股向。阴廉穴在横纹胯。章门脐上二寸量。横取八寸看两傍。期门乳旁各一寸。 
直下二寸二肋详。此足厥阴肝经乡。督脉龈交唇上乡。兑端正在唇中央。水沟鼻下沟中索。 
素宜向鼻端详。头形北高面南下。先以前后发际量。分为一尺有二寸。发上五分神庭当。 
庭上五分上星位。囟会星上一寸强。上至前顶上寸半。寸半百会顶中央。后顶强间脑户三。 
相去各是一寸五。后发五分定哑门。门上五分是风府。上有大椎下尾 。分为二十有一椎。 
古来自有折量法。灵枢分明不可欺。九寸八分分之七。二之七节如是推。大椎第一节上是。 
二椎节下陶道知。身柱第三椎节下。神道第五不须疑。灵台第六至阳七。筋缩第九椎下思。 
脊中悬枢命门穴。十一十三十四节。阳关镇住十六椎。二十一下腰俞窥。其下长强伏地取。 
此穴针之痔根愈。 
任脉会阴两阴间。曲骨脐下毛际安。中极脐下四寸取。三寸关元二石门。气海脐下一寸 
半。 
巨阙上脘上寸半。鸠尾蔽骨五分按。中庭膻中寸六分。膻中两乳中间看。玉堂紫宫及华盖。 
相去各寸六分算。华盖璇玑一寸量。璇玑突下一寸当。天突结下宛宛取。廉泉颔下骨尖傍。 
承浆颐前唇棱下。任脉之部宜审详。 
上十四经步穴歌。原用铜人穴编叶。今以十四经发挥为主。有繁多者皆去之。如督俞、 
风市、羊矢之类是也。 

卷四上
十二经脉歌
属性: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鬲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 中行。肘臂寸口生鱼 
际。 
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所生病者为气嗽。喘咳烦心胸满结。 臂之外前廉痛。 
小便频数掌中热。气虚肩背痛而寒。气盛亦疼风汗出。欠伸少气不足息。遗失无度溺色赤。 
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连出合谷。两筋岐骨循臂肪。入肘外廉循 
外。 
环出人中交左右。上夹鼻孔注迎香。此经气盛血亦盛。是动 肿并齿痛。所生病者为鼽衄。 
目黄口干喉痹生。大指次指难为用。肩前 外痛相仍。气有余兮脉热肿。虚则寒栗病偏增。 
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下入齿。还出夹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耳前发际至额 
颅。 
遂由髀关抵膝膑。 跗中指内关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指外关通。一支别走足跗指。 
大指之端经尽矣。此经多气复多血。是动欠伸面颜黑。凄凄恶寒畏见人。忽闻木音心惊惕。 
登高而歌弃衣走。甚则腹胀乃贲响。凡此诸疾皆 厥。所生病者为狂疟。温淫汗出鼻流血。 
口唇裂又喉痹。膝膑疼痛腹胀结。气膺伏兔 外廉。足跗中指俱痛彻。有余消谷溺色黄。 
不足身前寒振栗。胃房胀满食不消。气盛身前皆有热。 
太阴脾起足大指。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髁前。上 循 胫膝里。股内前廉入腹 
中。 
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体痛难移。腹胀善噫舌本强。得后与气快然衰。所生病者舌亦痛。 
体重不食亦如之。烦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疟随。不卧强立股膝肿。疸发身黄大指痿。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鬲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肺系走。直上喉咙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 
下。 
渴欲饮水咽干燥。所生胁痛目如金。胁臂之内后廉痛。掌中有热向经寻。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外廉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侧。上循肘外出后 
廉。 
至目兑 却入耳。复从耳前仍上颊。抵鼻外至目内 。斜络于颧别络接。此经少气还多血。 
是动则病痛咽嗌。颔下肿兮不可顾。肩如拔兮 似折。所生病兮主肩 。耳聋目黄肿腮颊。 
肘臂之外后廉痛。部分犹当细分别。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 上起额尖。支者巅上至耳角。 
直者从巅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项。仍循肩膊侠脊边。抵腰膂肾膀胱内。一支下与后阴连。 
贯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贯胛夹脊过髀枢。臀内后廉 中合。下贯 内外踝后。 
京骨之下指外侧。是经血多气少也。是动头疼不可当。项如拔兮腰似折。髀枢痛彻脊中央。 
如结兮 如裂。是为髁厥筋乃伤。所生疟痔小指废。头囟项痛目色黄。腰尻 脚疼连背。 
泪流鼻衄及癫狂。 
足经肾脉属少阴。小指斜趋涌泉心。然谷之下内踝后。别入跟中 内侵。出 内廉上股 
内。 
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病饥不欲食。喘嗽唾血喉中鸣。坐而欲起面如垢。目视KT KT 气不足。 
心悬如饥常惕惕。所生病者为舌干。口热咽痛气贲逼。股内后廉并脊疼。心胸烦痛疸而 。 
痿厥嗜卧体怠惰。足下热痛皆肾厥。手厥阴心主起胸。属包下鬲三焦宫。支者循胸出胁下。 
胁下连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 内。太阴少阴两经中。指透中冲支者别。小指次指络相通。 
是经少气原多血。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下肿。甚则胸胁支满结。心中淡淡或大动。 
善笑目黄面赤色。所生病者为心烦。心痛掌热病之则。 
手经少阳三焦脉。起自小指次指端。两指岐骨手腕表。上出臂外两骨间。肘后 外循肩 
上。 
屈下至颐仍注颊。一支出耳入耳前。却从上关交曲颊。至目外 乃尽焉。斯经少血还多气。 
是动耳鸣喉肿痹。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后痛兼目锐 。肩 肘臂外皆疼。小指次指亦如废。 
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 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手少阳前至肩 
上。 
下加颊车缺盆合。入胸贯膈络肝经。属胆仍从胁里过。下入气冲毛际荣。横入髀厌环跳内。 
直者缺盆下腋膺。过季胁下髀厌内。出膝外廉是阳陵。外辅绝骨踝前过。足跗小指次指分。 
一支别从大指去。三毛之际接肝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口苦善太息。心胁疼痛难转移。 
面尘足热体无泽。所生头痛连锐 。缺盆肿痛并两腋。马刀挟瘿生两傍。汗出振寒 疟疾。 
胸胁髀膝至 骨。绝骨踝痛及诸节。 
厥阴足脉肝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足跗上廉太冲分。踝前一寸入中封。上踝交出太阴 
后。 
脉上巅会督脉出。支者还生目系中。下络颊里还唇内。支者便从膈肺通。是经血多气少焉。 
是动腰疼俯仰难。男疝女人小腹肿。面尘脱色及咽干。所生病者为胸满。呕吐洞泄小便难。 
或时遗溺并狐疝。临证还须仔细看。 

卷四上
奇经八脉歌
属性:督脉起自下极俞。并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龈交。为阳脉海都纲要。任脉起于中极 
底。 
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阴会。三脉并起而异行。阳跷起足之跟里。循外踝上入风池。 
阴跷内踝循喉嗌。本足阳阴脉别支。诸阴交起阴维脉。发足少阴筑宾 。诸阳会起阳维脉。 
太阳之 金门是。带脉周回季胁间。会于维道足少阳。所谓奇经之八脉。维系诸经乃顺常。 

卷四上
流注指微赋
属性:疾居荣卫。扶救者针。观虚实与肥瘦。辨四时之浅深。取穴之法。但分阴阳而 谷。迎 
随逆 
参其法。篇篇之旨审寻。复按经而察其言。字字之功明谕。疑隐皆知。实虚总附。移疼住痛 
之有神。针下获安。暴疾沉 至危笃。刺之勿误。详夫阴日血引。值阳气留口温针。阳日气 
引。逢阴血暖牢寒濡。深求诸经十二作数。络脉十五为周。阴俞六十藏主。阳穴七二府收。 
刺阳经者。可卧针而取。夺血络者。先俾指而柔。逆为迎而顺为随。呼则泻而吸则补。浅恙 
新。用针之因。淹疾延患。着灸之由。躁烦药饵而难拯。必取八会。痈肿奇经而畜邪。歼 
馘砭瘳。况乎甲胆乙肝。丁火壬水。生我者号母。我生者名子。春井夏荥乃邪在。秋经冬合 
方刺矣。犯禁忌而病复。用日衰而难已。孙络在于肉分。血行出于支里。闷昏针运。经虚补 
络须然。疼实痒虚。泻子随母要指。想夫先贤迅效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