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教育心理学题库 >

第4章

教育心理学题库-第4章

小说: 教育心理学题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
            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    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
          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
          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4、    学习动机的种类 (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5、    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 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6、    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
          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
        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7、    学习迁移的种类(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8、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    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0、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1、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12、    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
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
13、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
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14、    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15、    学习策略的特征(8。1)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6、    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17、    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8、    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
      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
        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19、    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0、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教学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21、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22、    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23、    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
      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 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
              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
              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
              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
              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
24、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25、    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
                    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
                  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份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    
                    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6、    心理健康的标准(11。1)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有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7、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28、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29、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
            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
            励物或活动。
          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
              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
          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
          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
          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
                  为。
30、    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