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哈佛经济学笔记 >

第67章

哈佛经济学笔记-第67章

小说: 哈佛经济学笔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的人与坏事相关联,例如,贫富分化,高失业率等。哈佛大学国际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反对这个观点。他的视角更长远、广阔。他认为,全球化从15世纪哥伦比亚发现新大陆就开始了,人员、食品(土豆、红薯、玉米、作料等)跨海洋、跨大陆的交往是日益全球化的先兆;科学技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就是全球化的基础,所以全球化是历史的长期趋势;的确,有很多国家为保护自己利益而撤出国际体系,但这是历史的偶然,是短暂的,不是长期的。
  现在的全球不平衡与三十年代美国和德国之间的不平衡很相似。美国从最大的债权国成为最大的债务国,在2001到2007年间累计债务5万亿美元。中国把宏观经济政策从属于固定汇率之下,累计外汇储备两万多亿美元,其中大约三分之二是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包括大量的美国国债。弗里顿说,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经济学教授Dani Rodrik是他很尊敬的经济学家,“他就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压低货币汇率,促进出口,以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对的,亚洲四小龙,二战后的德国都是如此。”
  但弗里顿认为中国贸易开放的程度(出口加进口占GDP的比例)相对于中国经济体的规模超常的大;美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贸易占GDP的比例远远小于中国。国家越大,它的对外贸易需求就越小,因为它的国内市场巨大,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给自足(详见《哈佛笔记》安查斯主讲的国际贸易理论系列)。弗里顿说,中国的很多出口可以在国内市场消化;中国长期不变的固定汇率政策人为地压低了人民币比价,误导资源在全球的分配,从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目前的全球不平衡。 这是不可持续的,中国必须找到其他发展经济的途径;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弗里顿认为,全球不平衡是这次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
  全球不平衡的另一方面原因在美国。 美国联邦财政在2000年有两千多亿美元的盈余,在10年以后有一万多亿美元的赤字。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2001年“9·11”的恐怖袭击,小布什政府在2001年和2003年的两次减税,过高的估计了税率对税收的负面影响(关于税率与税收的关系,详见《哈佛笔记》费尔德斯坦主讲的美国经济政策系列)。 但有一点弗里顿强调不可忽略: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在“9·11”之后把基准利率压得太低,时间太长。美国经济在2002年末明显好转,但美联储仍然在2003到2005年间维持低利率;利率甚至小于通货膨胀,使真实利率为负值,促使了美国在消费者层面和政府层面都大量贷款。 前十几年的“金融创新”出来的复杂投资和融资渠道更加助长了美国社会在各个层面的负债。 美国入不敷出,成为最大的债务国。其他主要债务国包括英国、西班牙和爱尔兰。
  弗里顿说,就像罗格夫(Kenneth Rogoff)和Carmen Reinhart最近的新书《这次不同了》(This Time is Different)指出的一样,每次危机都是“换汤不换药”,危机的成因和主干大体相似。“国际资产流动的周期现象都是一样的,从刺激经济扩张(expansion),到兴旺(boom),到泡沫,到泡沫破裂后的危机。美国就是在酝酿一场典型的债务危机。”
  当危机爆发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停止恶性循环。现在市场已经平静下来,金融危机中最糟糕的阶段已经过去。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缓解美国长期的债务危机。当外资涌入时,消费上升,投资增加,进口成倍增长,房地产价格狂涨。弗里顿预计,今后美国要经历的是这一切的反面,美国必须减少消费,使储蓄大于投资,出口大于进口;美国真实工资很有可能止步不前,甚至下降;美国的经济调整阶段就是美国人要勒紧裤带、进入勤俭节约的阶段(austerity phase)。■


一○○ 丰富的自然资源会导致“荷兰病”吗?
  丰富的自然资源未必就一定是件坏事,一些国家就比另一些国家自我管理得好,如何才能有前者的经济表现,避免后者的问题呢?

  在斯旺模型(概述见《哈佛笔记》中《灵活运用经济学模型》一节)之后,弗兰克尔用一节课讲述荷兰病(the Dutch disease)。 顾名思义,“荷兰病”源于荷兰。1959年荷兰发现了巨大的天然气油田。荷兰政府采取了最大规模的公私联手方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于1963年与Esso (ExxonMobil的前身)和Shell一起开发。从此荷兰传统的制造业出现走下坡路的趋势,一蹶不振。1977年《经济学家》杂志(The Economist)把这个现象称为“荷兰病”。 
  当一个国家发现了新的自然资源,或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发现这些资源的国际价格猛涨,或一个国家因为某种原因突然收到大量国际援助,这些本来是好事,为什么说是一种“病”呢? 因为这些“好事”打破了原有的价格信号,使一个经济体的人力物力重新分布。这个新布局很难在价格反弹的时候迅速恢复原状,耽误了生产力的发展,或生产效率的提高。从2003年到2008年,资源价格狂涨的情景仍然让人记忆犹新,影响了一批资源型国家。
  具体来说,这些好事在短期内突然提高了一个国家的收支平衡(balance of payments),使这个国家的货币面临升值的压力。如果这个国家有固定汇率政策,那么大量的外汇流入会导致货币基数和货币供给的增加,价格普遍上涨,尤其是不可(跨国)贸易的部分(non…tradable sector),其中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尤其突出。如果这个国家有浮动汇率政策,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会升值,使不可贸易产品的相对价格(相对于可贸易产品的价格)升高。这样的价格信号使人力物力从可(跨国)贸易产品(tradable products)的生产; 例如传统制造业,流向不可(跨国)贸易的产品,例如房地产。要抑制生产资源重新分布,就要抑制这个货币的真实升值(real appreciation)。中央银行可以采取对冲(sterilization,以本币资产置换外币资产,即买外币,卖本币)的办法,或把一部分外资滞留海外,只允许缓慢流入国内等办法达到这个目的。
  荷兰病的另一部分问题与政府的自我节制、自我管理、廉政建设有关。当外汇大量流入,政府财政节节攀高,政府很容易扩大执政范围,增兵买马把钱花出去,使经济过热。当价格信号反弹,政府很难迅速“瘦身”,导致赤字。也就是说,这些钱有很强的“顺周期性”(pro…cyclical)。政府资源太多还有可能成为腐败的土壤,使不良机制(weak institutions)苟延残喘。这些问题在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屡见不鲜。所以,政府必须要在财源丰富时有意识地克制花钱的冲动,让这些钱“细水长流”,或者存起来,等经济衰退时,用这些钱刺激经济,达到“逆周期性”的目的。
  丰富的自然资源未必就一定是件坏事,一些国家就比另一些国家自我管理得好: 智利比玻利维亚好,澳大利亚比阿根廷好,挪威比委内瑞拉好。如何才能有前者的经济表现,避免后者的问题呢?弗兰克尔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让中央银行从机制上独立于政府,不受政治干扰,只从技术层面管理经济。
  第二、制定财政预算规则,不允许政府在收入高的时候突然增大开支。
  第三、按照经济指标,从技术层面管理、投资国家主权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挪威的石油基金(National Petroleum Fund;现改名为 Pension)就做得很好。当石油价格很高的时候,他们把钱储蓄进这个基金,弥补油田的油量日益减少。
  第四、鼓励中央银行、主权基金分散投资,分散风险,甚至允许私人和私人机构持有外国资产。
  弗兰克尔给学生作业中的一道题就是根据最近《经济学家》中的一篇对智利的报导和这堂课的内容,解释为什么智利总统 Michelle Bachelet和她的财政部长Andres Velasco在2008年6月的民意测验中表现最差(approval rating),而在短短的一年以后,2009年夏天的民意测验中遥遥领先。
  原因可能有多种,但不可否认的是,铜出口占智利总出口的四分之三;在2008年铜价猛涨的时候,这位总统和她的财政部长顶住压力,拒绝花费铜出口的高额收入。2008年后期,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经济开始衰退。这两位领导人决定动用这笔钱,缓解经济衰退,真正实现了“逆周期”的财政政策。 弗兰克尔说,这对资源丰富的国家来说非常难能可贵。
  当然,Bachelet之前的一届政府也应该给予肯定,因为他们推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财政自律,奠定了一部分基础。 Bachelet和她的财政部长进一步把财政纪律写入法律。 2006年通过的《财政责任法案》(Fiscal Responsibility Bill)明确了结构预算(structural budget)的作用,并创建了退休储蓄基金(Pension Reserve Fund)和社会经济稳定基金(Social and Economic Stabilization Fund)(这个基金取代了铜稳定基金,Copper Stablization Fund)。
  智利的财政纪律是一系列的规则。如果铜价在历史长期水平,经济处于全就业水平(full employment),政府的财政预算目标是有1%的GDP的盈余。 这个数字后来降低到0。5%,在2009年3月后进一步降到0。 当经济进入衰退或铜价低于10年的均衡价格(10…year equilibrium price)时,政府财政可以赤字。 铜价水平和全就业水平是由经济专家判断的,不受政治家的影响。 2008年财政盈余高达9%的GDP。当时专家组认为资源价格猛涨是暂时的,建议用一部分盈余填补赤字,把另一部分盈余储蓄在国家主权基金。政府也正是这样做的,政府债务因而降低到GDP的4%。 在2008年下半年,经济形势突变,而智利政府有足够的储蓄实施“逆周期”的财政刺激政策。
  弗兰克尔认为,专家组的独立性非常重要,应该受到法律保护;就像中央银行的行长一样,从制度上独立于政治体系。他还建议,应该让这个专家组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决定政府财政支出的总数,民选出来的政治家(领导政府的人)决定如何使用、分配财政预算。防治荷兰病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智利为防治荷兰病提供了一个基本样板,其中心思想就是要在大量外资涌入的情况下未雨绸缪,缓解价格信号对经济资源产生的误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