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7-伤寒寻源-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凡风寒客于营卫之中。而洒淅恶寒者。其脉必浮。浮为在表。故曰恶寒者表未解也。虽里
证悉具。而表未解。不可攻里。必俟外解已。乃可攻也。若太阳病传入阳明者。则恶寒将自
罢。即 汗出。而不恶寒。反恶热矣。此太阳病初起发热恶寒之大概也。恶寒属表者脉必
浮。其有不浮而沉者阴病也。经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
阳者病在表。宜解表为主。发于阴者病在里。宜温里为主。若阴病而误发其汗。则阳亡之变
。顷刻即至矣。阴病恶寒。以手足温者易治。手足逆冷者难治。故经云。少阴病恶寒而蜷。
时
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又曰。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又曰少阴病下利
。若利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此其义也。
恶寒属表者。在未汗以前。是谓表实。若既发汗之后。当不恶寒矣。而反恶寒者。则又
不属
实而属虚。故经云。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盖以芍药甘草
两和营卫。而必藉附子以温经。则同一恶寒。而未汗以前。与既汗以后。又各不同如此。
更有里热郁盛。致阳气不得宣泄。而外恶寒者。此即内经所谓诸病恶寒。皆属于火者是
也。
辛温发表。大属非宜。而表阳被遏。其脉又多沉。与阴病相似。而又不可误于温里。其外显
假寒。内实真热。一经误用。反掌生杀。其辨之之法。则不以脉辨而以证辨。盖风寒之邪。
未经入里。口中必和。此则口中先干。其舌上燥白如积粉。甚或兼黄黑色。胸膈痞满。不大
便。或下利如深酱色。其兼厉气者。口中必有秽气。此即热甚阳郁之候。治宜宣发伏邪。使里
气通而郁阳发。则恶寒自罢。反大热而烦渴矣。然热作之后。人皆信为热。而当恶寒时。鲜
有识其为热者。不可不细心体认也。
又有背恶寒者。夫恶寒则一身皆恶。何以止称背恶寒。内经云。人身之阴阳。腹为阴。
背为
阳。背者胸中之府。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阴寒之气盛。阳虚不足御之。则背为之
恶寒。经云。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论中口中和三字。最
宜着眼。惟其口中和。故可放胆用附子。又或乘阴气不足阳气内陷入阴中。而不转行于背。
则背亦为之微恶寒。经云。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二者治法天渊。于何辨之。亦辨之于口之渴与不渴而已矣。
中集
恶风
属性:恶风与恶寒异。恶寒者。不待风而自寒。虽置之密室之中。帏帐之内。甚至覆被向火。
而犹不
能禁其寒也。恶风者。风至斯恶。一居密室之中。帏帐之内。而即坦然自若矣。故恶寒者未
有不恶风。而恶风者不必皆恶寒。恶风属表者。风邪客于卫也。经云。太阳病。发热汗出。
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又云。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
枝
汤主之。此有风者必恶风也。而寒邪亦有恶风。以有汗无汗为辨。经云。太阳病。头痛发热
。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太阳病初起风寒异治不易之定法
。其有太阳病循经下入。其势未趋入阳明。而犹恋于太阳之表。致头痛已瘥。恶风仍在者。
如经云。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又云。太阳病。项
背强KT KT 反汗
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则仍以有汗无汗为辨也。亦有太阳病其势径趋入少阳。而恶
风证仍未罢者。经云。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
之。是其里证已具。而恶风为表未解。故以半表半里治之也。盖恶寒有属于阳者。有属于阴
者。恶风则主表而专属于阳。此皆治表之大略也。
其有发汗太过。致漏不止而恶风者。经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
。四
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盖汗出既多。即召亡阳之变。故于桂枝汤中加附
子以扶阳固卫。同一恶风。而前宜和卫以解肌。此宜固卫以实表。其治法又各不同矣。
更有里热炽甚。而外反恶风者。经云。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
俱热
。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盖必直撤其热。则
表
里俱和。而恶风自止。又非解表所能愈也。又有风湿相搏而外恶风者。经云。风湿相搏。骨
节烦疼。掣痛。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
汤主之。其所谓湿。盖寒湿。非湿热也。寒湿之内郁者。自里而搏乎表。风邪之外入者。自
表而搏乎里。其相搏在骨节之间。则阳气被遏。遂恶风不欲去衣。必以甘草附子汤宣达阳气
。则风与湿俱去。痛止而恶风自罢矣。
中集
潮热
属性:潮热者。不恶寒。但恶热。其来如潮之至。不失其时。谓之潮热。其证属里而不属表。
凡恶
寒发热属太阳。至少阳则往来寒热。此之潮热则属阳明。往往发于日晡。日晡未申之时。阳
明居中土。王于未申。邪入中土。无所复传。
故郁为实热。随王而潮。经云。日晡所发潮热者。属阳明也。惟其属阳明。则胃实为可
下之证。故曰潮热者实也。
潮热固可下而下法要有次第。经云。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
承气
汤主之。此因胃已实而热未潮。故但用调胃承气。微利之而已。又云。阳明病脉迟。虽汗出
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
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按三承气俱用大黄
。大承气重用枳朴。兼以芒硝。上承邪热而下。用以攻坚破结。荡涤肠胃。乃峻下之剂。小
承气去芒硝而轻用枳朴。止取通利肠胃。其下较轻。调胃承气。佐以甘草。又于下中兼和。
三承气各有所主。仲景下法。不敢妄施。其慎细如此。又云。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舌
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夫病至心下
及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则势已剧甚。此又非大承气所能胜任。宜兼破胸膈之结。以下通于
肠胃。则必主以大陷胸汤而无疑矣。
其有
阳明病潮热未去。而已趋入少阳者。经云。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
去者。小柴胡汤主之。此非小柴胡汤之能治潮热也。胸胁满不去。已具少阳证。且大便已溏
。虽潮热未罢。未可再攻也。
更有瘅疟者。但热不寒。发作有时。此亦阳明经热。其热止在于经。未入于府。且病不从
伤寒来。故名之曰瘅疟。仲景不立方。而但曰以饮食消息之。
要之甘寒彻热。与治阳明经热同法也。
中集
寒热
属性:寒热往来者。主半表半里。其病属少阳。盖少阳当阴阳出入之枢。邪至其地。与正气相
争。相
争则寒。争胜则热矣。此与恶寒发热有别。恶寒发热者。寒热互见。此则寒时自寒而不见热
。热时自热而不见寒也。又与寒热如疟者有别。寒热如疟者。作止有时。此则寒已而热。热
已而寒。一日三五发。甚者十数套。与疟状有以异也。小柴胡汤专治往来寒热。盖以柴胡治
半表。半夏治半里。黄芩生姜交除寒热。而加以人参甘枣扶正逐邪。盖病至少阳。发汗攻
里。皆所不宜。故以是为和解之剂。乃少阳病之定法也。
小柴胡汤主治往来寒热。人皆知之。此特半表证。而半里证。人多忽焉不讲。所谓半里
者。如
口苦心烦喜呕胸胁满痛之类是也。凡邪从太阳而来。其人仍发热。而少阳半里证已见。虽未
往
来寒热。即当从少阳和解。如经云。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
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又云。伤寒后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心下支结。外证
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是也。至少阳病。来路自太阳。而其去则入阳明之府。其来自太
阳者。如经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往来寒热心
烦者。
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是也。其欲入府而犹未入者。如经云。伤寒十余日。热结
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是也。
寒热往来。属半表半里证。然有由表而里者。又有由里而表者。不可不辨也。大凡风寒
之邪
。多自表而里。湿热之邪。多自里而表。风寒法。仲景论中详矣。至湿热之邪。伏于募原。
其起病即见呕渴。胸腹满。不大便诸里证。及其发热。往往热已而寒。寒已而热。此其里证
重于表证。宜察其里证之轻重。使里先和。则表自解。盖病自里而表。少
阳正当往来出入之界。故其始往来寒热。继则热多寒少。再则但热不寒。至昼夜壮热。而谵
妄烦渴毕见。此病之由轻入重也。至于由重出轻。则必使谵妄烦渴诸里证先罢。身热渐和。
其时邪气已退。正气未复。又复相争而为往来寒热。此乃病出入之大机。而前之寒热往来为
病进。后之寒热往来为病退。总视其里证之轻重有无为据也。其有邪气全退。表里俱和。而
仍寒热未去。往来如疟者。此因正气未复。宜调其饮食。和其营卫。自然渐愈。切不可骤与
峻补。恐余邪为恋。反增其害矣。
又伤寒往来寒热。与疟相似而实非。凡疟当未作之时。饮啖如平人。至疟作而始作。此
则默默不欲饮食。兼有口苦心烦喜呕胸胁痛诸里证。以此为辨。
中集
烦热
属性:烦热者。因热而烦。与发热异。发热者但身热而不烦。此则为热所烦。故谓之烦热。经
云。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此证得之于阳热者居多。欲作汗而未能遽汗。往往先有此候。故经又
云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浮为在表。在表者宜
汗。故汗出则解也。
凡风寒之邪。由太阳而入者。不即发烦也。至烦而热。为汗解之佳兆。发其汗则热解而
烦亦除
矣。故经云。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热。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又云。伤寒
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此皆邪之在太阳者也。太阳病。当
汗不汗。或误与以冷水。或误下者。仲景又施种种救逆诸法。如经云。伤寒若下之。而烦热
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又云。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
得
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与五苓散。盖一因误下
而
阳气陷入胸中。则必解去其胸中之邪。一因误与冷水。而其邪由太阳之经。转入太阳之府。故
不从经解而从府解也。更有太阳证未罢。已转属阳明者。如经云。伤寒表里俱热。舌上干
燥
而烦。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由表里俱热。则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