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67-伤寒寻源 >

第21章

467-伤寒寻源-第21章

小说: 467-伤寒寻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其发黄从伤寒而来。犹兼半表。亦麻黄汤之变制也。 

下集
茵陈蒿汤
属性: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 
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阳明病发热汗出者 
。此 
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 
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按发黄证若小便自利而发黄者。属蓄血。小便不利而发黄者 
。 
属瘀热。小便不利而至渴欲饮水。湿从火化也。腹微满热瘀不行也。茵陈利湿。山栀降热。 
大黄行瘀。导在里之湿热。从小便而解。而身黄自除。 

下集
麻黄升麻汤
属性: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 黄芩 葳蕤(各十八铢) 
白术 石膏 干姜 芍药 天冬(去心) 桂枝 茯苓 甘草(各六铢炙)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 
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 
下重 
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按此条伤寒六七日。阴液已伤也。复经大下。阳津重竭也。下 
后阳气陷入阴中。而阴气亦复衰竭。故寸脉沉而迟。阳气既已下陷。将随下利而亡。故下部 
脉不至。以致咽喉不利唾脓血。手足厥逆。泄利不止。种种见证。皆因阳去入阴。上征下夺 
。最为危候。故称难治。本方用一派甘寒清热之药。不嫌重复。独任麻黄升麻二味。从阴分 
提出阳气。复以桂枝干姜佐诸阴药化气生津。盖热不清则津不复。阳不升则津不固。错杂之 
邪。以错杂之药解之。先圣立方之精如此。 

下集
吴茱萸汤
属性: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此本温胃之方。而亦以通治厥少二阴吐利垂绝之证。盖阳明居中土。食谷欲呕。土受木 
克。 
胃气垂败。按吴萸本厥阴药。兹以人参甘草大枣。奠安中土。而主吴萸温中散寒。以泄土中 
之木。则呕吐而谷可纳。至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此因上下交征。胃气随吐利 
而将败。而厥阴更得侮其所不胜。病本在肾。病机在肺。而主治则在胃。得此剂补火生土。 
而浊阴自退矣。 

下集
黄连阿胶汤
属性: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生用) 
上四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 
。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此真阴为邪热煎熬。故以育阴清热为治。芩 
连泻热也。胶黄养阴也。再佐以芍药敛阴复液。则热清而烦自除。 
按此条之不得卧。乃热伤阴而心肾不交也。鸡子黄入心。阿胶入肾。病本少阴。自宜心 
肾同治。 

下集
桃花汤
属性:赤石脂(一升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温服七合。日三服。若一 
服愈。余勿服。 
少阴便脓血。是感君火热化。奔迫太过。闭藏失职。关闸尽撤。不急治则亡阴。故取石 
脂干 
姜之辛涩。以散邪固脱。加梗米以益中虚。先使中气不下坠。而复以一半石脂末调服。俾粘 
着大肠。拦截谷道。方以桃花名者。非特色相似。亦取 谷春回之意也。 

下集
半夏散(并汤)
属性: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 
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按少阴咽痛。大都上热下寒。不宜寒凉直折。本方 
用半 
夏开痰。桂枝散邪。复甘草以缓其急。使无劫液之虞。能咽者用散。不能咽者用汤。须令小 
冷。少少咽之。此病在上者。但治其上。不欲其犯及中下也。 

下集
猪肤汤
属性: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 
服。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按下利咽痛。有阴盛而阳格于上者。治 
以驱 
阴复阳。若通脉四逆加桔梗是也。有阴虚而液不上蒸者。治宜育阴复液。若本方猪肤汤是也 
。 
肾液既从下溜而不上蒸。则阴火充斥。因致烦满。故以猪肤滋肾脏之液。而缓以白蜜白粉 
。留恋中焦。输精布液。以解其上征下夺之危。 
喻嘉言曰。猪肤与用黑驴皮之意颇同。若以 猪皮外毛根薄肤。则 劣无力。且与熬香 
之说不符。但用外皮。去其内层之肥白为是。 

下集
甘草汤
属性: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按咽痛而不下利。得病只二三日。是邪热客于少阴 
之标也。少阴咽痛。总不宜苦寒。直折。故但取甘草之甘。以缓肾急而制火邪也。 

下集
桔梗汤
属性: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与甘草汤不瘥。既得甘缓之力。而经气尚阻而不通。仍用本方加 
桔梗一两。载药上浮。成开邪利咽之功。 

下集
苦酒汤
属性:半夏(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黄) 
上二味。纳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 
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谛实咽痛之属少阴病。始而 
痛者 
。继且咽中伤生疮矣。不能语言声不出。则阴火沸腾。并舌本亦强矣。半夏鸡子。消痰利咽 
。二味并用。俾半夏无燥液劫津之虑。鸡子得通声利窍之功。而消肿敛疮。更有藉于苦酒之 
敛降。其煎法服法。总使其逗遛病所。妙义天开。真令人不可思议。 

下集
乌梅丸
属性:乌梅(三百个) 人参(六两) 当归(四两) 黄连(一斤) 黄柏(六两) 蜀椒(四两炒去 
汁) 桂枝(六两) 干姜(十两) 附子(八两炮) 细辛(六两) 
上十味。各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 
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经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 
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 
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按此方主治蛔厥。其妙处 
全在米饭和蜜。先诱蛔喜。及蛔得之。而乌梅及醋之酸。椒姜桂附及细辛之辛。黄柏黄连之 
苦。则蛔不堪而伏矣。但厥后气血不免扰乱。故加人参当归奠安气血。此方虽寒热错杂。但 
温藏之力居多。又得乌梅之酸涩以固脱。故又主久利。 

下集
白头翁汤
属性: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 
按此方寒以胜热。苦以坚阴。用治热利下重欲饮水者。盖下重则热邪奔迫。欲饮水则津 
液为热所伤矣。或通或涩。皆所不宜。但清其热而利自止。 

下集
竹叶石膏汤
属性: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麦冬(一升去心) 甘草(二两 
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按此系肺胃之津液。因病热而 
受伤。故 
主此方。滋养肺胃。以复阴气而清余热。石膏竹叶之辛凉。得人参麦冬甘草粳米以相辅。便 
为益胃生津之品。因气逆欲吐。微加半夏。以平逆气。此愈得调理之法。其灵警有如此者。 

下集
牡蛎泽泻汤
属性:牡蛎(熬) 泽泻 蜀漆(洗尽腥) 栝蒌根 葶苈子(熬) 海藻(洗去盐) 商陆根(熬) 
以上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小便处。止后服。 
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按大病瘥后。津液已伤。而从腰以下 
有水 
气。是水蓄于阴分也。水蓄阴分。非咸不降。故以牡蛎泽泻海藻咸寒之性。入阴软坚。而加 
蜀漆以通经隧。葶苈商陆以逐水邪。复以栝蒌根。于润下导滞之中。回护津液。为散服者。 
亦以病后当从缓治也。 

下集
烧散
属性:上取妇人中 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即愈。 
妇人病。取男子 当烧灰。 
经云。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 
头重 
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此方主之。按大病新瘥。余邪未尽。强合阴阳。二气交感 
。互易为病。推其病本。感从前阴而入。仍当导其邪。使驱从前阴而出。故必小便利而始愈 
。方中单用烧 一味。取其气之所感。以类相从。古所传禁方。有令人不可思议者。大率类 
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