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67-伤寒寻源 >

第20章

467-伤寒寻源-第20章

小说: 467-伤寒寻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 
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 
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 
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按前证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小便自利。无取桂枝开膀胱而 
化气 
。恐渗泄太过。重虚津液也。大便硬反用白术者。以白术能益脾而输精也。当察二便以与前 
方相出入。 
附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之。先其人身如痹。继复如冒状。亦险绝矣。险而稳。此其立 
方之所以圣也。藉非胸有把握。安能任用附子至三枚之多。而履险如夷哉。 

下集
四逆汤
属性: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 
四逆者。手足厥冷也。方以四逆名。用治三阴经吐利厥逆之寒证也。干姜温中散寒。生 
附驱 
阴复阳。二味合用。乃能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而挽垂绝之阳。复以甘草者。正取其甘缓留 
中。制雄锐之师。迅奏肤功。迎阳复辟。此三阴经中之第一方也。 
经云。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盖下利清谷。里证已急。急当 
救里 
。若复瞻顾表热。恐阳随下利而亡矣。此表里缓急先后之界。失治即驷马难追。急当着眼。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夫自利不皆属寒。自利不渴。则寒证可知。虽未 
至手足厥逆。而温中散寒。当防于未然矣。此太阴用四逆之大法。 
少阴病脉沉者。沉为在里。急当救里。若欲吐而膈上有寒饮干呕者。益属阴邪上逆之象 
。尤 
当从事于此汤之急温。此少阴用四逆之大法。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凡厥者阴阳 
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有寒有热。凡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大汗若大下 
利而厥冷者。则属虚寒可知。皆主是汤。此厥阴宜四逆之大法。 
又经云。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既吐且利。小便 
复利 
。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按此二条。乃寒邪直中三阴 
而 
成霍乱之证。汗出恶寒。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若不急温。瞬有转筋入腹之变。 
此三阴通用四逆之大法。 
四逆证具。若无脉沉微恶寒等阴象。虽下利而并非清谷。反下重者。既属转经之热邪。 
不可误用。贻祸难挽。当须细辨。 

下集
四逆加人参汤
属性:四逆汤原方。加人参一两。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按亡血即亡津液之谓。故加人参补 
虚以生津液也。 

下集
通脉四逆汤
属性: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 
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四逆汤为驱阴复阴之主药。此因阴盛格阳。故加葱以通其格。经云。少阴病。下利清谷 
。里 
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面色赤加葱九茎。按下利清谷。 
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而里寒者。阴盛于内也。身反不恶寒。面色赤而外热者。格阳于外也。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此通脉四逆之正法也。或腹中痛者。去葱之辛散。加芍药敛脾阴而止痛 
。或 
呕者。加生姜以止呕。或咽痛者。去芍药之酸敛。加桔梗以清咽。四逆主治其本。诸加减法 
兼治其标。若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即与四逆加人参汤同义。至四逆证具。里寒外 
热。汗出而厥者。此阳有立亡之象。亦宜此方主治。 

下集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属性:于通脉四逆原方。加猪胆汁半合。余如前法煎成。纳猪胆汁。温服。其脉即出。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按汗出 
而厥 
。四肢拘急。脉微欲绝。皆四逆及通脉四逆固有之证。何取乎胆汁之加。要其着眼全在吐已 
下断四字。盖吐已下断。津液内竭。投通脉四逆纯阳之剂。正恐格不相入。故藉胆汁导引之 
力。以和阴而复阳也。 

下集
干姜附子汤
属性: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 
者。 
干姜附子汤主之。按下后则阴气盛而阳已虚。复发汗以散其阳。则虚阳扰乱。故昼日烦躁不 
得眠也。夜而安静。非吉兆也。止以入夜纯阴用事。而衰阳欲躁扰不能也。此法不用甘草。 
较四逆汤尤峻。取其直破阴霾。复还阳气。必审无呕渴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则烦躁的 
为虚阳扰乱之烦躁。乃可主以此方而不至误用也。 
独阴自治于阴分。孤阳自扰于阳分。故用姜附助阳以配阴。 

下集
白通汤
属性:干姜附子汤原方。加葱白四茎。煎服法照前。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按少阴下利。肾中真阳。将随下利而亡。故以姜附温肾。而 
加葱白以升举下陷之真阳也。 

下集
白通加猪胆汁汤
属性:白通汤原方。加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猪胆汁人尿 
和令相得。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按少阴 
下利。治用白通。药本不误。正以阴气太甚。与辛热之药格不相入。故加人尿猪胆汁以为 
向导。与通脉四逆加猪胆汁同义。服汤脉暴出者。乃为药力所迫。而阳气将泄露无余。仍主 
死也。微续乃正气渐复。故可生也。 

下集
茯苓四逆汤
属性: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按未经汗下而烦躁属阳盛。既经 
汗下后而烦躁属阳虚。且汗下之后。津液告竭。故于四逆汤中。加茯苓以安下。人参以补虚 
也。 

下集
四逆散
属性:柴胡 枳实(炙) 甘草(炙)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加减法。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此汤主之。沉为在里。只宜温里 
。此 
全以脉沉为辨。又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此汤主之。此又以口中 
和为辨。口中和而背恶寒。则非阳邪怫郁之恶寒。乃可主以此汤而无疑。 
此少阴病温经散寒正治之法。主附子之雄烈。下消肾中之水寒。上资君主之热化。人参 
助阳 
。芍药和阴。茯苓利窍以逐水。白术燥湿以燠土。并力温托。绝不加入一毫升散之药。但使 
元阳得振而病自解。 
柯韵伯曰。此与真武汤似同而实异。倍术附。去生姜。加人参。是温补以壮元阳。真武 
汤还是温散而利胃水也。此辨明真武附子。界限却清。 

下集
甘草附子汤
属性: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 
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经云。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 
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按此段形容风湿相搏之病状最着。湿壅于经。故身肿痛剧而 
小 
便不利。风淫于卫。故汗出短气而恶风不欲去衣。附子白术。宣太阴以驱湿。甘草桂枝。通 
太阳以散风。凡风湿证大发其汗。病必不解。此方亦是不欲发汗之意。当取微汗为佳。 

下集
赤石脂禹余粮汤
属性:赤石脂(一斤碎) 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 
之。 
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按此 
段经文。本已自解明白。利在下焦。关闸尽撤。急当固下焦之脱。石脂余粮固涩之品。性 
皆重坠。直走下焦。拦截谷道。修其关闸。此以土胜水之法。若复利不止。则又当通支河 
水道。以杀其下奔之势。而关闸始得完固。 

下集
炙甘草汤
属性:甘草(四两炙) 生姜(二两切) 桂枝(三两去皮) 麦冬(半斤去心) 麻子仁(半斤) 人 
参(二两) 阿胶(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煎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销尽。温服一升。日 
三服。一名复脉汤。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按脉结代而心动悸。则心悸非水饮搏结之心悸 
。而 
为中气虚馁之心悸矣。经衣冠文物以结阴代阴。昭揭病因。证津液衰竭。阴气不交于阳。已可概 
见。君以炙甘草。坐镇中州。而生地麦冬麻仁大枣人参阿胶之属。一派甘寒之药。滋阴复液 
。但阴无阳则不能化气。故复以桂枝生姜。宣阳化阴。更以清酒通经隧。则脉复而悸自安矣 
。 

下集
甘草干姜汤
属性: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按此方系因误用桂枝。阳越于上。致有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诸变。特出此复阳救 
逆之 
法。观方中甘草倍干姜。专任其甘缓之性。特微加干姜为向导。引阳还返于下。并非资干姜 
之辛热以复阳也。用者须识此意。 

下集
芍药甘草汤
属性: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按阳越于上。既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而挛急未解。明是津液不荣经脉。但以芍药甘 
草和之。而脚即伸。亦正所以救桂枝之逆也。此法试之颇验。不可以其平易而忽之。 

下集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属性:麻黄(二两去节) 赤小豆(一升) 连轺(二两)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二两切) 
生梓白皮(一升) 甘草(一两炙) 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 
服尽。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按瘀热在里。则伤寒之表邪。亦瘀 
而不行 
。内外合邪。因致发黄。治亦当内外并解。伤寒解外。仍不离麻黄杏仁甘草之成法。热瘀则 
不宜桂枝而改用连轺。以散在经之热。更用赤小豆梓白皮以清在里之热。而复以姜枣和之。 
以其发黄从伤寒而来。犹兼半表。亦麻黄汤之变制也。 

下集
茵陈蒿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