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15-银海指南 >

第5章

315-银海指南-第5章

小说: 315-银海指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弦细为风,舌白脉迟为寒,舌红脉数为火,脉细弱或数而无力属阴虚。此症由邪袭肝阴,气 
血不能流行,或精血不足,过服寒凉升散而发。黑珠低陷,名陷障。障凝如冰,名冰障。属 
邪乘肝阴,气血受伤。红肿脉浮弦为风。不红肿脉迟细为寒,乃实中挟虚症也。肿痛 肉, 
黑珠泛白,名内泛,乃精血大亏,风寒邪郁也。此皆举其大略,须脉象舌色兼参,庶几无误 
。 

卷二
脾经主病
属性:脾为诸阴之首,统摄一身之血。在气为中气,在脏为心子。目之上睥属脾,下睥属胃。 
上睥 
内生红粒,名鱼子石榴,生红块,名鸡冠蚬肉。皆属风热,邪滞太阴,气血凝结所致。睥生 
痰核,在皮里膜外,如樱如梅,由于气滞燥结,防有成疣之患。睛明穴有疮,名眼痈,日久 
成管,名漏睛,属太阳郁热不宣。睥翻粘睑,属阳明胃火。上睥生肉粒,名偷针,下睥生肉 
粒,名眼瘅。肿痛属风郁化火,不肿痛而时发时止,属劳伤心脾,肝木克土,是虚症也。上 
睥宽纵,拳毛倒睫,红肿,属脾肺气虚挟风,不红痛,属中气下陷。下睥紧急,拳毛倒入, 
属肝风克胃。下睥内生菌,属阳明湿火。两睥生癣,湿烂为风,焦枯为火,干涩属燥,脓窠 
属湿。然有风中兼燥,火中兼风,湿中兼热,诸症宜细辨之。 

卷二
肾经主病
属性: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应北方癸水,涵木制火,荣养血脉。瞳神内起星,邪郁肾阴 
也。 
五星撩乱,视物 ,水为火反克,虚实皆有也。瞳神细小,火搏水阴也。瞳神散大,气不 
裹精也。瞳神发白,水源干涸所致。黑珠满红,名胭脂内障,属相火上浮,水不能制。若瞳 
神亦红,名血灌瞳神,不治。瞳神泛白动跃,已成内障,亦不治。瞳神黄色如金,火亢水竭 
,亦不治。有见火星飞扬者,心肾不交也。有见萤星满目者,肝肾不和也。有见白星绕乱者 
,肺肾气虚也。有见黑花茫茫者,肾阳不藏也。视白为黄,视红为紫,视正为横,视定反动 
,睁目头晕,此阴极阳飞症也。瞳神不大不小,其色不白不红,三光俱灭,真青盲也。法在 
不治。以上诸条,皆精血失充之症,诚以水为天一所生,务宜滋养,水足精充,目疾自痊愈 
矣。 

卷二
三焦主病
属性:三焦分上中下,目疾是上焦病,无有论及中下者。然细按之,则三焦各有见症,不可混 
治。头 
痛鼻塞,耳 面疮,目红肿痛,唇疮口糜,此皆上焦病也,治宜清火发散,疏肝养目。肚腹 
膨胀,胸膈不舒,两目干涩或沿烂,此乃中焦病也,治宜消积行气。香港脚壅肿,步履艰难, 
水道不通,湿热上浮,以致目患,此乃下焦病也,治宜利湿清热舒筋。腑病以通为补,故但 
叙实症,其有虚症,另见各门,学人细心参之可也。 

卷二
小肠主病
属性:小肠为火府,与心经配合表里。凡心经之火上延于目者,兼责诸小肠,故古人治心火, 
必 
用导赤,以心为君火,无直折之理,但当通理小肠,则心火自降。此治脏先治腑之法也。 

卷二
胆经主病
属性:胆属少阳,经曰∶十二经皆取决于胆。为半表半里,两边头痛,法用小柴胡及逍遥散, 
乃和 
解之剂。目中神光,惟赖胆中清纯之气所养,倘胆精不足,胆汁不充,两目必昏,古方俱以 
诸胆为治。所以清其邪热,乃同气相求之理也。然味太苦寒,防其碍胃,总宜以条达为主。 
余详肝经。 

卷二
胃经主病
属性:胃为水谷之海,转输旋运,生化不穷,故治病先讲胃气。胃气一弱,饮食不纳,何以能 
胜药 
力乎?然胃病有虚有实,有热有寒,实宜硝黄之属,虚宜术草之属,寒宜香砂之类,热宜芩 
斛之类配合。脾经为后天生养之基,故东垣专主脾胃立论,非虚说也,其见症详载脾经,但 
须知阳土不耐温燥,方不误治。 

卷二
大肠主病
属性:大肠传导糟粕,通调为顺,溏泄则有阴伤之患,秘结则有阳亢之虞。昔人治便频无度, 
多以 
补脾为主,亦扶土生金之义也。有火则闭塞不通,须用攻下之品,釜底抽薪,诚妙法也。稍 
涉虚者,如景岳济川煎,亦可采用。凡目病在肺经者,治其大肠,以其表里相应,所谓上病 
治下也。 

卷二
膀胱主病
属性:膀胱为巨阳,其经脉最长,统束一身。凡外感症皆太阳受之,羌防发汗,治其经,五苓 
利水 
,治其腑。更有湿热下注,二便不调,专治膀胱,其病自愈。与肾为表里,肾无泻法,泻膀 
胱即所以泻肾。沟渎既清,水泉不竭,肾精自然充足。目珠上属太阳,见症甚多,如头风损 
目,垂帘成障皆是。故凡治目,不可不细究膀胱也。 

卷二
杂病总论
属性:病之发也,有因外感内伤,前已详论之矣。至于杂症,不过气血痰食郁五者而已。然五 
者之 
中,惟气血为甚。盖人有阴阳,即为气血,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 
。然而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凡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得 
受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其所以统摄一身,环流不息者,全赖元 
气为之主持。元气者,先天之气,命门之主也。卫气者,后天之气,生命之原也。元气为卫 
气之母,母能益子,子赖谷气之津以养生。故元气衰,则营卫之气皆有不充矣。夫血生于心 
,统于脾,藏于肝,布于肺,泄于肾,灌溉一身,为七窍之灵,四肢之用。润颜色,充营卫 
,津液得以通行,二便得以调畅。然血为气化,亦能助气,故一气一血,相为表里也。痰饮 
一症,内经止有积饮之说,本无痰症之名。盖痰涎之化,本由中气衰弱,水谷入胃,不能尽 
化,留而为痰,使脾强胃健则随食随化,皆成津液,焉能成痰。故肥人多痰者,因中气不能 
健运所致。经云∶形盛气虚,此之谓也。若实痰者,或因风因热因湿因寒,郁结于脏腑经络 
之间,血气不能通达,凝而为痰。祛其外感,而痰自消也。内经之不言痰者,正以痰必因病 
而生,非病之因痰而致也。经云∶人以水谷为本,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又曰∶谷 
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盖五味入口,脏受于胃,游溢精气,散布于五脏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此五脏各归所喜也。凡人偶食生冷油浊之物 
,积滞于肠胃之间,此邪气之实也。若食入即胀,或胸胁作痛者,乃中气不旺之故也。盖脾 
胃为仓廪之官,职司化食,脾胃强壮者,即滞亦易化。如其不能化者,皆由脾胃之虚也。郁 
病者,滞而不通之义也。经言五郁者,乃五行之化,气运有乖,则五郁之病生焉。滑氏曰∶ 
木性本条达,火性本发扬,土性本冲和,金性本整肃,水性本流通。五者一有所郁,斯失其 
性矣。至于情志之郁,不过忧思怒三者而已。盖忧则气聚,思则气结,怒则气逆也。初病宜 
顺宜开,若郁久则伤及中宫,神志日消,心脾日耗,非补不可也。余谓痰食郁三者,总由气 
血不调之故。若气血和平,则神魂安静,肤腠固密,外来之邪无隙可乘,内生之郁无由而起 
。即使寒温不测,世事无常,或外犯客邪,或内为郁病,只宜祛其外感,调其郁气则安矣, 
宁有大病之足虑哉! 

卷二
气病论
属性:经云∶气脱者目不明。气者清阳之气也,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而目安能烛照无遗乎 
。人 
在天地间,莫非气化之流行,脏腑经络,气得其正,何用不臧。气失其正,何往弗害?故曰 
∶百病生于气也。又近见应震王氏曰∶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拒,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 
。旨哉斯言,是实治身治病第一大纲。盖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无所不病。为虚 
为实,为寒为热,变态莫可名状。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根所在之处也。明者撮而调之,犹如 
解结,一举手而即脱然矣。故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人身之气亦应之 
。阳气有余,为目赤壅肿。阴气有余,为隐涩羞明,中气不足为眼皮宽纵,凝而不行为脾生 
瘿核,实者破之,虚者补之,滞者行之,郁者达之,寒者温之,热者凉之,不和者调之疏之 
。凡五行五志,五脏六腑,皆赖气以为之用。常则安,变则病,是以圣人谓诸病皆因于气, 
而况目病乎?故医者当参观互证,酌宜而治之,庶于斯道无愧矣。 

卷二
血病论
属性:经曰∶目得血而能视,血者气之所化也。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润经络 
,泽 
脏腑,养筋骨,充满一身,而目受其荫,固宜流通,而不宜瘀滞者也。然人之初生,必从精 
始,精之与血似乎非类,而丹家曰∶涕唾汗津精液血,七般灵物尽为阴。则凡属水类,皆天 
一地六所化,而血即精之类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苟房劳太过,精亏则血亦亏,而七 
窍不灵矣。夫血本阴类,其动者皆由于火,或外邪不解,而火郁于经,或纵饮不节,而火动 
于胃,遂使血热妄行,致成目赤 疡。治法以凉血清火为主,或壅瘀于经络,则睛珠胀闷, 
或郁结于睥 ,则 肉堆突,或乘风热,则发椒疮粟疮之类。总以行血散血为治。若痛伤痕 
陷,白障满泛等症,皆属血虚邪乘所致,治宜行血补血为先。盖太阳经起于目内 ,血多气 
少。少阳经起于目锐 ,血少气多。阳明经起于目之两旁交额之中,气血俱多。惟厥阴连于 
目系而已。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少阳之虚也。能辨过与不及,庶 
攻补皆得宜矣。以是知血化于气,而又为精类。阳虚不能生血,所以血宜温而不宜寒。阳亢 
最能伤阴,所以血宜静而不宜动。察于此而得其养营之道,则目光如炬,又何血病之足虞哉 
? 

卷二
痰病论
属性:经曰∶湿气变物,水饮内蓄,中满不食,是言饮也,非言痰也。痰之与饮,虽曰同类, 
而实 
有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胀,吞酸嗳腐等症,此皆水谷之余,停 
积不行,是即所谓饮也。若痰之不同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水谷停积而化,痰则五 
脏之伤皆能致之。然究其原,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所化,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 
充。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化为痰矣。后人治痰,开口便言痰火。有云 
怪症为痰者,有云痰为百病之母者,痰之为害,不綦重乎?然则虚实之间,尤不可不辨。惟 
验其年力犹盛,血气未伤,或以肥甘过度,或以湿热盛行,或风寒外闭皮毛,或逆气内连肝 
膈,皆能生痰动火,害及于目。惟察其病气形气,俱属有余者,即实痰也,实痰则宜消伐。 
若年及中衰,形气羸弱,或以多病,或以劳倦,或以忧思酒色,致成劳损,非风卒厥者,或 
脉见细数,脏无阳邪,时为呕恶泄泻,气短声喑者,皆有目暗不明之患。但察其形气病气, 
本无有余者,即虚痰也。虚痰则宜扶助元气,使精血充旺,则痰自消矣。然痰之所生,无不 
由乎脾肾。脾恶湿,湿胜则为痰,肾属水,水泛亦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